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法华经优美的句子 正文

法华经优美的句子

时间:2025-01-09 13:17:33

佛经经典句子精选

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鸠摩罗什《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

"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鸠摩罗什《金刚经》

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金刚经》

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金刚经》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金刚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

《金刚经》

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金刚经》

布施要无相,度生要无我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金刚经》

无诤三味

《金刚经》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华严经》

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如是;入于众生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释迦牟尼佛《华严经》

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华严经》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佛经《华严经》

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华严经》

时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华严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华严经》

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金刚经》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释迦牟尼佛《金刚经》

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法华经》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

《楞严经》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楞严经》

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

《愣严经》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愣严经》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大佛顶首愣严经》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楞严经》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楞严经》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愣严经》

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愣严经》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愣严经》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心经》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释迦牟尼《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剩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剩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释迦牟尼《心经》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心经》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释迦牟尼《心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释迦牟尼《心经》

1、彼岸花,花开彼岸,天各一方。

2、彼岸花,开彼岸。奈何桥,可奈何。

3、彼岸花开的记忆,留守彼岸的回忆。

4、迷离的彼岸花何时才能在地域盛开。

5、今生,我用彼岸花为自己铺下一条路。

6、末路陌路细碎尘埃,怨景愿景彼岸花开。

7、你如同盛开的彼岸花,既美丽,又可怕。

8、那是七途河的颜色,是指向死亡的彼岸花。

9、忘川上曼珠沙华的哽咽,是前世你的呢喃。

10、在一个安静的温室里,编制一朵彼岸花开。

11、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到年少。

12、彼岸花开,花开彼岸,生生世世,逃不出这孤单。

13、三途河畔,彼岸花开,吾将于此,俟汝一生一世。

14、黄泉照彼岸,花开一千年。情不为因果,叶落又千年。

15、三途川,黄泉碧落隔此生。彼岸花,孟婆断桥了前缘。

16、蓬莱残星引,岁月以哀歌。三生忘川堕,来世愿相逢。

17、我的嘴角绽开彼岸花特有的色彩,地狱之门为我打开。

18、在网上搜到的一幅彼岸花,是殷红色的,犹如地狱红莲。

19、曼珠沙华的美,是妖异,灾难,死亡与分离的不祥之花。

20、彼岸没有灯塔,天黑刷白了头发;我不害怕,我很爱他。

21、当我想离开你时,便送你一株彼岸花。愿此生再无相见。

22、忘川河中,守君生。叶落花开,君未归。曼珠沙华,已成海。

23、彼岸花丛,不知哪个是你,叶瓣上的露珠,是我血红的思念。

24、花开不见叶,叶生不见花,花叶生生两不见,相念相惜永相失。

25、还有这个是加上曼陀罗都是被诅咒的话,都叫彼岸花,姐妹花吧。

26、彼岸花,彼岸处,映万重,幽明路。花开叶落无双生,相念相思永不负。

27、彼岸花开开彼岸,彼岸花落落黄泉。花开叶落不相逢,生生相错永无缘。

28、彼岸花开开彼岸,奈何桥空空奈何,断肠草愁愁断肠,三生石前定三生。

29、彼岸花开开彼岸,断肠草愁愁断肠。奈何桥前可奈何,三生石前定三生。

30、彼岸花开,花开彼岸;花开无叶,叶生无花;花叶生生相惜,永世不见。

31、阡陌彼岸花彷尽,绘影嫣然残阳醺。千秋清涵蝶恋舞,久忻郁别泪无痕。

32、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33、在天际的另一边,曼珠沙华在风中散发着嗜血的淡芳,一瞬开花,千年凋零。

34、彼岸花,花彼岸,不见花,不见叶,凋谢的花朵已无踪,错过的爱情已成空。

35、那妖娆的彼岸花多像你,如此妖艳。那白色的曼陀罗华如你的眼神,凄凉而纯洁。

36、在通往天堂的小路上,曼珠沙华开到荼靡,千百世的回眸终于换得今世相约彼此。

37、彼岸花开,三世情缘。白色:苍白凄迷。红色:妖娆绝美。诉说我一世荡气回肠的爱!

38、佛曰:彼岸花开,花开彼岸,只一团火红,花开无叶,叶生无花,想念相惜却不得相见。

39、彼岸花开开彼岸,奈何桥上无奈何,三生石上续三生,忘川河里怎忘川,望乡台上亦望乡。

40、彼岸花开似海,走过,才发现这入眼的姹紫嫣红虽然绚烂了眉目,却始终是无法映照在心头。

41、人的喜欢往往有两种缘由:惺惺相惜或者彼岸花开,因相似之处而吸引,因南辕北辙而追逐。

42、我爱血色彼岸花,胜过爱我自己!我它早已融为一体,我是血色彼岸花,血色彼岸花就是我。

43、彼情逝,岸边落。花开此,花落石上。忘川河旁,情流孟婆,叶生花谢,忘却花美,意为黄泉。

44、彼岸花,喋血彼岸,飞溅染红了花瓣,却终于迎来了绽放,只是,那嫣红为谁而开,为谁而落。

45、彼岸的花、夜间盛放的海棠、京都岚山上的漫天红叶、被春雪点妆过的樱花枝。这都是极美而又哀伤的。

46、彼岸花旁,思愁断肠;纵使恩仇情怨,都伴忘川而逝。菩提树下,百年轮回;总有生老病死,都为过眼烟云。

47、彼岸花开,如血染残虹,爱成空,今非昨,回眸长望,难舍千般情。汤饮尽,长桥绝,来生,可否寻见回家的路?

48、盛开在生与死亡的交界处,那流尽鲜血与泪滴的花朵。咏遍了曾经的誓言,斩断了思念的来源,轻望着绯红的彼岸。

49、忘川河水倒映出妖艳的身影,忘川河畔传来曼珠沙华的啜泣!阴冷的冥界又有谁来相伴?千年的诅咒又有谁来打破?

50、彼岸花,又名曼珠沙华。大红色的花,红得艳丽、红得惊人、红的如鲜血。漂亮的彼岸花,又会有谁知道她内心深处的忧伤?

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有了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或长寿的相状,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了。 “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佛教认为人生是由色(物质)、受(感觉)、想(知觉)、行(意志)、识(意识)五蕴法构成,“我相”指执著于构成“实我”的外在相状,“人相”指把轮回六道的自体当作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众生相”指把依五蕴而生的众生之体当作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寿者相”指把假相的生命存在时限当作真实存在的相状。

佛陀以特有的智慧告诉人们,要安顿心灵、安顿人生,首先要放下身心,以开放的心态,超越世俗的偏见和偏执。

2、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萨对于万法都应该无所执著,以不执著来进行布施,不执著于色而布施,不执著于声音、香气、味觉、触觉、思想而布施。只有不执著于法相而修行布施,他所获得的福德才不可估量。

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六尘是针对六种主体认识功能的“六根”而言的感觉对象。“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色,指物质现象,相当于眼而言;声,指耳的认识对象;香,指鼻的感觉对象;味,指舌的感觉对象;触,指身的认知对象;意,指大脑的思维意识。

不俗才能超越,不俗才能契悟佛门智慧。以世俗的功利心追寻佛道,是人生解脱、心灵解放的障碍,也是德性圆满的障碍。为得到某种好处而做善事的人,仍然是痴迷无明的人。

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切的法相,都是虚妄不真实的,假如能悟得各种法相本身其实不是真实的相状,那就能认识到宇宙的真实本质,体证如来实相。此句代表《金刚经》所阐发的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及“扫相破执”的主题。

相,即法相。“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身”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是法的象;而法身没有形相,它是一切形相的根源。

在佛法里讲,修持成功的人,禅宗所谓大彻大悟,也就是金刚经上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悟是悟的什么呢?是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就是法身,也就是心经上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的开经偈所说:‘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体现,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无相的。

金刚经大体上,是着重在见法身。如何见到法身?就是悟道、见道。金刚经是般若的部分,所谓般若是侧重于证得实相般若,就是生命万有无始以来的本体。报身、化身则是属于境界般若,所以佛提出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金刚经这里所讲的如来,就是与一切众生共同的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体。所以说,我们有信仰,有虔诚是可以的',但是过份著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学佛不可以,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以著相。

4、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众生不应该执著于任何法相,也不应执著于非法相,连不著相的道理也不要执著。正因为如此,如来才常常强调说:你们这些比丘,应该知道我说的佛法对你们的修行证悟成佛来说,就好像渡河的筏,过了河登上彼岸就要舍弃。佛的正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那些于佛法相违、被曲解了的非法呢?

法相,即一切存在现象的相状;非法相,即一切存在现象绝对断灭的相状。法相通常指执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为实有,是一种“有病”;非法相指执著诸法皆空,是一种“空病”。《金刚经》强调“无相”,是有无并破,不落两边,是以般若智慧彻底超越世俗偏见。

5、所谓佛法,即非佛法。

所谓佛法本身不过是方便设施,对佛法本身也不应该执著,因此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得道的境界是超越世俗认知的境界,悟道的智慧不是分割性的概念名相所能定义的智慧。大道无言,大智若愚,大善无功,以为自己达到觉悟、得道境界的人,仍是俗人。超越善恶美丑才是最高智慧。居德居功而自夸的人是不详之人。无上的功德不是世俗的福报可比拟的。

6、是故,诸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此,诸位菩萨应该生起清净心,不应该执著于色上生起心念,也不应该执著于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尘上生起心念,应该拥有对一切有为之相皆不执著的清净心。

清净心:即人人本具的自性清净的内心,亦即不生不灭,清净不染,远离客尘烦恼,不住法、非法,超越能所对待、有无分别的本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出了《金刚经》的精髓,即无相无著扫相破执,与中土慧能禅宗“无住为本”的法门宗旨密切相关。

7、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果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应当像弟子尊重佛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经典的价值在于它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代代相传,处处弘播。作为智慧的载体,它的精神启发作用,决定了经典永远不是一件古董。

8、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法无定法,佛说般若波罗蜜,是虚幻不实在的般若波罗蜜,非法非非法,只是假借这个名字而已;所有的微尘(因为没有自性),如来说,是虚幻的微尘,只是名叫微尘;大千世界(因为缘起性空),如来说世界即是非世界,也只是名叫世界。

《金刚经》是一本流传极广的经,但其中有许多语句,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例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用Ⅹ代表佛法,那么就可变作这样一个公式:“所谓Ⅹ者,即非Ⅹ,是名Ⅹ。”这个Ⅹ可以指众生,指天地日月,山川草木,乃至一切机器工具,各种科学工艺,以及精神的物质的种种名词。在一般人看来,这样说法是不通的,或者是滑稽的,因为Ⅹ决不能变成非Ⅹ,就以代数来讲,也是Ⅹ不能等于-Ⅹ (Ⅹ≠-Ⅹ)。

经过思考,可以用科学的事实解答这个谜语。比如桌上的茶杯,现在就拿这茶杯当Ⅹ吧,那么根据这一公式就应该这样说:“所谓茶杯,即非茶杯,是名茶杯。”同时还说明,茶杯的定义,应该是圆筒状可供人饮茶用的瓷器,这样除了瓷之外,那里还有茶杯的本体?而且同一杯子,今日饮茶,是叫茶杯,明日饮酒,不就变成酒杯了吗?这样看来,“茶杯”毕竟是个假名罢了,它的本体是空的。第一句“所谓茶杯”者,在佛教中叫做 “假观”,第二句“即非茶杯”,叫做“空观”,第三句“是名茶杯”,叫做“中观”。只有懂得佛法三观道理的才知道茶杯的本体虽空,可是茶杯的用,还是有的,所以不妨假名为茶杯;虽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二边,这就是中观。空假中三观合一,才能如理观察,对于那茶杯就能获得最合理而透彻的了解了。

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来就是真如的体现,而真如即是诸法皆如的意思。所谓如来者,即真如也,真如不离诸法,诸法性空,如如不动,无取无舍,所以真如无形无相,佛法无得无失。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句,提出了《金刚经》中关于“如”的重要思想,成为般若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如”:空者,即诸佛法之实相也。所谓如来,即是真如,真如即宇宙万法的真实相状,如来是宇宙万法真如本质的真实体现。万法性空,真如无形无相,获得般若智慧后,就可以证见:一切万法都是“如”的体现,一切万法也都是佛法,佛法无处不在,这就是如来。

10、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对一切法相均不执著,对万法不作分别妄想,从而观照、证悟诸法的真实相状,诸法实相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正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修行成功的佛与阿罗汉们的心。他们面对一切世间的境缘,心里不产生执著。不取于相是指他们不执著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如如不动是指他们心的平静状态,指他们面对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随缘与平静来应对。

拓展阅读:如何把《金刚经》运用到生活中

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佛陀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等弟子,在古印度的舍卫国,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谈论的主题就是“如何修证成佛”。这场对话被记录下来,流传翻译到中国,它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顾名思义,它是一部属于般若思想的经典,就经题来看。所谓“金刚”,其实本意是一种矿物名,在这里引用,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用来比喻般若智慧如金刚一般,能破除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第二种解释是将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比喻成金刚,坚固难断。

所谓“般若”,是一种智慧,破除一切执障而圆悟真理的大智慧。

所谓“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这部经的名称用白话简单来说,就是用无坚不摧的锋锐的般若智慧,来破除凡夫的一切烦恼执着,破除一切无明执障而到达究竟圆满的彼岸。

《金刚经》历来被人们看成是一部非常深奥的经典,同时也广受人们的喜爱。

从姚秦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到唐朝的义净法师,在这三百年间,总有六种《金刚经》的译本。其中以罗什法师的译本最具特色,最吸引中国人的风格。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还是内容的忠实程度,其他译本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至今仍独步于教界。

《金刚经》在中国不管是教界还是学界,对它都是非常的喜爱,比如一些文人们爱其文字优美而去读诵,像一些爱好哲学的人们仰慕它的哲理丰富而去研究。在中国佛教界内部的弘扬也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被誉为是修行的指南,开悟的钥匙。尤其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本经结有深厚的因缘。据说六祖慧能,就是听了本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豁然开悟的。

本经在民间也很受欢迎,普通信徒也以读诵《金刚经》为日常功课,并从中得到受用。

那么,《金刚经》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它把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经典,却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作为他的发起因缘,这也是我今天要选“《金刚经》的生活实践”这个主题的原因。

下面分为三点来讲述今天的主题:

第一点:简单介绍《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第二点: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

第三点:以《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作为我们生活实践的核心内涵。

首先第一点:简单介绍《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金刚经》是一部表述般若经典思想的核心代表作,整部《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在阐述缘起性空的教义,这也正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在《金刚经》中处处可以体会到缘起性空的般若之理,如《金刚经》最后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经文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般。因为这一切都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那必定是性空的,这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思想对我们学佛来说,非常重要,如《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又如《大般若经》中说:“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

如此重要又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但在《金刚经》中却以日常的朴实生活来作为他的发起因缘,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接下来第二点所要谈的“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同时也是修行的重点。

第二点:“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就如《金刚经》的开篇,有一段关于佛陀生活的细节描写,很细致的交代了佛陀入城乞食,回到僧团后,“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的简朴生活过程。这在其他经典中,比较少见。那么,为什么《金刚经》要以佛陀的这段生活细节,做为本经的开篇之首呢?

我们知道,世间上的一切技能,都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佛法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将高深的佛法理论,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那么,佛法将失去活泼的生命力。在这段经文之中,佛陀就是以自身为表率,示现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处处都可以展现佛法最尊贵的般若之光!

据《传灯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公案:当年马祖道一年轻时在南岳坐禅,但苦修禅坐而无法开悟,其师怀让禅师为了点化他,前去相问:“你坐禅图什么呢?”道一说:“图作佛。”於是,怀让禅师就拿砖在他面前的石上磨,道一诧异的问:“你磨砖作什么呢?”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道一顿时觉得好笑:“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禅师不失时机地反问他:“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又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进一步开导他说:“如果一个人坐一辆牛车,假如车突然停下来,那你应该打车还是要打牛?”马祖道一当下就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我们平常修行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总是把修行局限在某种固定形式上,却不知道其实修行就在修我们的一颗心。那么,如何修这颗心?这里告诉大家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持,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才真正显现我们内心的烦恼,也只有在日常中才真正显现我们凡夫的一面,当真正烦恼现前的时候,才是修行的最佳时机,这也就是《金刚经》以日常生活为发起因缘的目的所在。

古大德也常说:“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

在古代禅者的修道中很重视将修行落实在简朴的生活中,落实在平凡的日常作务中,从吃饭、穿衣中体会道,从采茶、砍柴中体会道。

因此,当你请教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睡觉、喝茶……但禅者吃饭、穿衣不同于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碾转反侧。而禅者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那么,既然说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行,那我们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如此甚深的般若智慧呢?这是我接下来第三点所要谈的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作为我们生活实践的核心内涵。

第三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宗的六祖惠能,就是由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可见,“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无住是相对执著而言。我们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凡夫执著身体、家庭、财富、名誉、地位等等。

这里我们不妨对世人的生活作个透视: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无非是吃饭、上班、下班,有家庭的人还要操持家务、教育孩子,此外的时间,可能就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占据了。由于长期对外境的攀缘,逐渐就会对外境产生依赖,然而,就会不断的引发内心的贪嗔痴烦恼种子,造种种业,使内心失去和谐与清净。甚至唯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内心才会感到平衡和充实。因此,尽管现代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无聊和孤独失落。

而《金刚经》的无所住的修行,就是叫我们破除对外界种种的执著,时时要如实的观照我们的一颗心,要时时防止自己不要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经也告诉我们:在度众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才能广度无量众生;在布施时,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如此才能成就无限功德;菩萨在庄严国土时,同样不能住庄严国土相,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正如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过的就是一种无住的生活。

我们虽然也在修行,但往往不懂得如何用心,由于我们对内心以及外界时时执著,时时抓着不放,所以,总是被种种事相所转,无法突破。正如《坛经》中六祖慧能大师对一个叫法达的和尚所说的“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解,与义作仇家”一样的道理,如果不懂得破除内心的执著,看破内心的真相,那就像法达和尚一样,既使诵了三千多部的《法华经》又如何呢?当他见到慧能大师的时候还不是一身贡高我慢的心。

所以修行,关键还是在于如何用心?而《金刚经》的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给我们指出了如何用心之道。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么,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种种,又怎能奈何我们呢?那时,我们就能达到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那种境界。

所以《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活,就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解脱生死之道。无住生活,实是一种最为美满的生活。不住相的修行,能使我们消除心灵上的负担,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更能使我们增长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

以上三点是我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述《金刚经》的教义,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点,那就是如何将《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将它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南,来破除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执著,如此,我们的人生才是最为完美的人生。最后,愿大家都能从《金刚经》中彻见本来面目,圆满无上菩提。谢谢大家!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