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是一曲与众不同的乐章,节奏的高低起伏都是人们赋予的。下面是民族风句子,欢迎欣赏。
民族风句子
“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身著鲜艳的民族服装的壮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三月三”歌节。
姑娘们唱起悦耳的民歌,手拉手跳着。一会儿合成小圆圈,就像含苞欲放的花蕾;一会儿扩成大圆圈,又像是怒放的鲜花。
芦笙踩堂是苗家年节的传统娱乐,男青年们组成芦笙队,大小芦笙一齐吹响,几里外都能听到。
“火把节”要连续点三个晚上的火把。每天每家门前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里的青年们个个拿着又细又长的小火把,沿着田埂、山路,边走边唱,直到深夜。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们就越高兴。我真渴望去过一次“火把节”!
维吾尔族舞蹈“铃鼓舞”情景交融,舞姿疏密有致,情绪浓时仿佛阳光洒满天山,淡时犹如水墨轻描画卷。
拦路歌是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只见我们的傣族同胞穿着节日礼服,小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从远处眺望,就像一簇簇盛开的鲜花。
这些原始古朴的.节目,与独特的木楼建筑,手工精巧的服饰、别有风味的民族餐饮,奇异的恋爱婚俗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
芦笙拼音
【注音】: lu sheng
芦笙解释
【意思】:我国苗、侗等少数民族的吹管乐器,由芦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木制的座子上制成。
芦笙造句:
1、这是吹芦笙的`。
2、在贵州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芦笙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
3、农历正月(即通常的阳历二月),在凯里(贵阳东部)较早的节日里,人们会以斗牛、赛马、吹芦笙和喜剧表演等形式来庆祝和展示当地文化。
4、伴奏乐器有苗笛,芦笙,牛腿琴等。
5、对芦笙多种二次共鸣形式及发音原理进行分析,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索。
6、芦笙文化是苗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创造出的一种以芦笙乐器为中心的独特的民族文化。
7、彝族、拉祜族则用葫芦作为声箱,所以人们称它为“葫芦笙”。
8、葫芦笙以小葫芦腹部为笙斗,柄端作吹口。
9、拉祜族节日跳芦笙舞,澜沧县还过“葫芦节”。
10、农历的第一个月(即通常的阳历二月),在凯里(贵阳东部)的早期节日里,人们利用斗牛、赛马、芦笙表演和喜剧节目来庆祝当地文化。
11、而以芦笙乐曲、芦笙舞和芦笙理词等构成的芦笙文化,更是代表了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2、芦笙文化荷载着古代西南两系少数民族的竹图腾和葫芦图腾;
13、葫芦笙的形状因地而异。
14、母性的山涧里奔出一泓温暖的泉。悠扬的芦笙回荡在山谷里…
好段:
“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
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斗牛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坡”或“游方评”。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的草坡上。
为了参加游方,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银饰,插上几朵鲜花,颈上套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圈。她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爱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