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差近5000米的成都,是大自然的两个最深的成都,是鬼斧神工最精心的雕刻。这座落差最深的大都市,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这是大自然对成都的偏爱。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描写成都的优美散文,欢迎阅读!
篇一:田园城市——成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讲的就是我的故乡——成都。
这可不是当今的成都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已经是2020年了,成都正在争创田园城市,一切都是那么静然。
田园的意思是田地和田圃,借指农村的意思。而城市却截然不同: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这可是水火不相容啊!如果田园与城市融合在一起,又会是怎么样呢?我也想知道知道,我相信一定是美好的,奇妙的。
我要切身体验一下,那个我的故乡,那种奇妙的感觉。
我静心地用耳朵听,听到了鸟儿在嬉戏时清脆的鸣叫,人来人往都是那么亲近自然,微风轻轻吹过,传来“沙沙”的声音,这是树木在歌唱。“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我用心地看,看见了田园与城市的融景,小孩子在清澈的湖水中玩耍,大人们也忙于自己的工作中,老人在田园中体验着另一番景象,每个人的脸上都绽开着美丽的花朵。
我静静地闻,闻到了这树的味道,如同淡淡的兰花香;闻到了成都那独特的乡味;闻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味道,如同露水一样浸湿了我的心灵,是那么的柔和,那么的美妙。
这一切让我感受到成都:美,恬,静,和。这些都源于自然:房子各种各样,有的像花,有的像草,有的像树。更可贵的是,每一座房子下,都有几排绿油油的小草,还有几朵小花、一个小池塘,犹如一个精致的小花园,又有如世外桃源。
成都的一切,与我们,与自然相连,每一个人都像穿越在一片森林里,自由自在。我想:远方来的客人到这里,也会从这里感受到我感受的一切。
清清的水,红红的花,绿绿的树,白白的云,蓝蓝的天,暖暖的情,天衣无缝地连在了一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诗,我觉得也恰好形容了田园成都。
田园成都,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切皆有可能,在这时。
我相信所有美好的愿望都能够实现,我们能够创造自己的田园城市——成都。
篇二:成都的春天
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篇三:成都三道堰古镇
一袭淡绿的薄纱,身染一地粉嫩浅白,携一路沁人的花香,与妈妈来到了三道堰,三道堰古镇是座历史悠久的川西古老水乡。还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民国时期就有“川西小少林” 之称。
白鹭、垂杨,鸟语花香从枝头上滑落下来,跌在眉间,硌疼了眼角。轻拢一袖绿意收藏于心,我不知道要怎么隐藏心中那喷薄欲出的绿,绿到极致似一方碧透的翡翠,柔到极致恰一团滑润的锦缎。古镇的青瓦、白墙、小桥、流水、欲滴的碎绿,映衬那一低头的花蕊微颤,含羞绽放晨露的粉红,就如同心中被清落的娇羞浮出心底慢愁。形成了川西民居,水乡特色的秀美。
在三道堰轻掬一抹粉焉浸染眉梢的观景楼;沿柏条河两岸鳞次栉比,那盈盈的呤诗楼、品茶楼、书画楼,如细碎的羊脂美玉,颤颤巍巍的,轻薄小巧,玲珑摇曳。仿若一只只粉蝶震翅欲飞,舞起丝丝妖娆妩媚,涌入心海,溅起点点涟漪,漾韵成小小的浪花。几许痴语,画入眼,茶入喉,美入心。三道堰啊,你景色清幽,是一幅安宁祥和的风情画卷,我漫步在生态农业园区采摘蔬菜,置身其中境深意长,令人流连忘返。俯首,用心柔柔吻过那一朵朵粉白的,芳香馥郁的,沁人心脾的花瓣。
美丽的三道堰随着温润的三月,在川西平原开成泣血的花朵,燃烧成沸腾的思念,悠悠随风,我与你相随。绿荫凝烟,看。她在碧水间相依,似一个婀娜多姿的姑娘将长长的秀发,挽成了美丽的云鬓,系上了相思。人生如梦。听。她暖言细语绕耳的情迷,在梦里幽幽萦回,缠绵悱恻。思。来到三道堰定会让你情思若水,迷炫的笑魇在心上浮动,浮动,浮动。
风景如画的三道堰丰富多变,如清风拂过,心,掠过一丝绒毛轻抚的颤抖与柔软,自发梢滑落心底。或许,我早就习惯了风吹时颤抖的心痛。轻愁若水,花含烟,任时光踏在如水漫漾的柔软里,任那一池花红在心中飘零,等待,等待有一束光透过岸边的柳梢来安慰薄凉的心。
好像徐志摩说过,“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美丽的三道堰我来了。
篇四:我爱成都
我不是在成都长大的,成都的以前我不是很了解,如果想去了解点什么也只能上网查阅。但是那样的话何必去写这篇文章呢?很多事情不必要去寻找它的过去,用来和现在的相比。我觉得没有必要,过去的就过去了,又回不去,何必老是向后看呢?
但话是这么说,我来成都也有四年左右了。在四年内它的成长和变化我还是看在眼里的,我不得不佩服,成都这个孩子的成长数比任何一个区域都要快捷。还记得读六年级的时候,我家在成都东门,也就是沙河一带。因为沙河的另一边是塔子山公园,而爱玩的我经常去那里,不免要路过沙河。印象里不是很清楚了,只记得那个时候的岸堤十分松弛,河水十分脏,不时还有臭味传入鼻中。那种感觉有多差就多差。
不过幸好后来搬家了,搬到成都的另一边了。当时搬家的时候我是这么庆幸的,因为可以远离那个臭臭的河水边,住进新房子了。不过呢,搬走的第二年,我又回到那里去找同伴玩。我和他们又路过那条臭臭的河,可是呢,那种我讨厌的臭味不是很浓了。那天分手的时候,我们一起约好第三天来沙河放船许愿。我知道这是多么幼稚的行为,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件幸福,是件开心的事。如约的,我们第三天到沙河放船了,那一只只的船全部是自己亲手折叠的,所以十分爱惜。可是呢,那可恶的沙河河水居然把我的好几只船都弄翻了!当时的我又气又急,于是想把它弄回来,可是刚走前一步,脚险进了沙泥里。我好不容易从那里面拔出来,一时无言。这可真不是一般的臭,把鞋子提在了手上。幸好是夏天,光脚一样能行。不过倒霉的不只我一个,另一个比我更倒霉,裤子上都有沙泥。我还暗地里笑他呢。经过这件事后,我更加讨厌沙河,本来已经开始喜欢它,可是是它自己不珍惜,既然让我险到臭泥里面,还打翻了我的船。
就在今年寒假,我又去找同伴玩了。他们说今天去塔子山玩,所以要路过沙河,我不情不愿,但也只能跟着他们了。去了看了闻了,也觉得自己错了。看着变化过后的沙河,两边都是花木啊什么的。我心里一阵不好受,谁有不好的时候啊?谁没有改变的时候啊?谁又说过谁必须什么啊?其实沙河也是个会成长的小朋友,它也会越办越美,但我却因为一些小事一直的就那样的讨厌着它。
回家后,我不由得查询了沙河的历史。沙河是一条自南宋时期就形成的自然河流,而不仅仅是上世纪50年代才开凿的一条人工河,沙河的历史由此也向前推进了近1000年。借正在进行的沙河综合整治契机,成都市将斥资1500万元,于今年6月底前全面启动沙河文化工程建设,在沙河沿线实施全面的文化景观工程。目前,沙河文化工程主题思路已基本形成。(这个六月底我想可能是2007年时候的吧。)
成都对沙河的照顾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不正表现了成都这个母亲的伟大么?沙河的美丽,不正因为有成都这个伟大的母亲么?那不就代表着成都也是美丽的么?如今我爱着沙河,更爱着成都。
成都我不只逛过一回,成都不管怎么说也呆了那么久。记得以前8路车路过的一个地方全是倒塌的房子,到处灰暗,可是如今呢?再次赶上8路车去的时候,完全不见了那灰暗的感觉。眼前简直就是一片绚丽。一环路来看,变化真不小。道路由原来的四车道改为了六车道,中间增加了绿色隔离带,路灯明亮整齐,交通标识清晰明显,来往车辆和行人遵守秩序,各行其道。过去常堵车的中医学院路口,路面加宽了,还修建了下穿隧道,现在就是上下班高峰、南郊公园不再收取门票,向市民开放。几个路口还修建了休闲广场,添加了锻炼器材,还有美丽的鲜花和绿草,人们在这里锻炼、跳舞、打太极拳,整个城市充满了生机。
我爱成都美丽家园,我不会什么华丽的辞藻,更不会什么美妙的涂鸦。我只会一些平凡不起眼的文字,但这些文字却叙述着我的真心。成都不仅变大了,而且变得更有生机,更有魅力了。成都的美丽,成都的可爱,这些都是我们有目共赌的,让我们一起和成都快乐的成长吧。
成都,美丽的家园。
杜甫草堂精彩导游词【篇一】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
杜甫草堂精彩导游词【篇二】
各位团友:大家好,杜甫在《客至》一诗中写道到”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我借用这个诗句欢迎大家游览成都杜甫草堂。我们沿着中轴线参观,游览的时间是两个小时,游览时请大家紧跟团队,注意安全。
成都杜甫草堂,是在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遗址上建立起来的纪念性建筑,蜚声全球的著名文学胜地。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草堂,是经元、明、清各时期的修葺和扩建,特别是明弘治13年和清嘉庆16年两次大规模的扩建形成的规模和格局。各位团友,刚才我们参观了大廨、诗史堂。
现在我们来到草堂最后一重也是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工部祠。大家请看,工部祠东边的这栋建筑叫做”水竹居”,取自杜甫诗句”懒性从来水竹居”。西边的这栋建筑叫做”恰受航轩”,取自杜甫诗句”野航恰受两三人”。这两栋建筑与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的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为祭祀享殿的主体地位。
工部祠是供奉杜甫的祠宇,因杜甫曾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工部祠因此得名。工部祠是清嘉庆16年时重建的,虽经后世多次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请大家看工部祠外的这幅对联,上联是:锦水春风公占却;下联是:草堂人日我归来。
人日是指正月初七,这幅对联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正月初七的一段轶事。杜甫流寓成都时,好友高适正在蜀州就是今天成都的崇州市作刺史,杜甫生活上常得到高适的帮助。唐肃宗上元2年也就是761年人日这天,高适赋诗《人日寄杜二拾遗》赠给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和牵挂。五年后高适病死与长安。
十年过去了,到了唐代宗大历五年就是770年正月二十一这天,正漂泊在湖南湘江上的杜甫查找旧诗文,无意中在书箱里发现了高适的这首诗。此时,杜甫的老友故旧大都已不在人世,杜甫自己已老病交加。看见故友的赠诗,不禁伤感十分,只有借诗文表答对古人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全诗感情真切,泪洒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对联作者何绍基,时任四川学政,以书法名于当时,其诗作在咸丰、同治年间被誉为学苏东坡能得其精髓之第一人,他熟知杜甫与高适人日唱和的故事。清咸丰4年也就是1854年,何绍基在南充主持完科举
上联指杜甫独享锦水春光,将浣花溪的秀丽风光变成了优美的诗篇。下联借用杜甫高适人日唱和的故事,表达了对前贤的景仰。
请大家注意,对联中何绍基以”我”与”公”相对,并使用了”归来”二字。显然,何绍基含蓄地表达了自命是杜甫继承者的深意。
这幅对联挂出后,文人墨客竞相效仿,每年人日这天都来到草堂,挥毫吟诗,凭吊杜甫。人日游草堂就逐渐成为了成都的风俗。
现在我们进入工部祠参观,大家请看,中间的这尊塑像就是杜甫。左边的是南宋诗人陆游,右边的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工部祠里为什么会有陆游与黄庭坚的塑像呢?清嘉庆年间,草堂重修完工后,乾隆时的拔贡杨方灿建议塑陆游像配祀杜甫,主要理由是陆游与杜甫忠君爱民”心迹相同”。到了清光绪年间培修草堂时,又以”心迹相同”的原则,为黄庭坚塑像。陆游、黄庭坚二人在诗歌创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同时三人都曾流寓成都,去蜀后都不曾忘记蜀地。由于三位古代贤哲共祀一堂,所以,工部祠又叫三贤堂。
好,工部祠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各位团友可以在少陵草堂碑亭前照相留念,随后我们去参观按照杜甫诗意恢复的茅屋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