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当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当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自学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缀。
三、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下午
上半夜
第二天黎明
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
2、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
3、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缴(jiǎo)租欺侮(fu)呜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骨碌(gūlu)浑身打着颤(chàn)
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4、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视,又有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老山界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学习本课前,先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对中国红军的万里长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本课理解难度不大,先让学生课前阅读,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法,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蒋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苏区。在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
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陆定一(1906年~199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历任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四、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小结: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五、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小结: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
(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业。
背诵第22节。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蜷缩( ) 呜咽( ) 点缀( )
澎湃( ) 咀嚼( )
篱笆( ) 酣然入梦( ) 苛捐杂税( )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 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 走路难
②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 睡觉难
③ 饥饿 —— 吃饭难
④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⑶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 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 走路难
翻山经过 睡觉难 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 吃饭难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 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 第 13--19 节 (2) 第 23 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
山路难行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视觉 山峰 由远及近 比喻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积累、联想
1、背诵第22节。
2、阅读《草地晚餐》,比较回答:
(1)顺序一样(时间)
(2)重点不同(重记事、重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