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为余秋雨的游记随笔,记录了作者在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它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下面给大家分享了《行者无疆》的读书笔记,欢迎借鉴!
《行者无疆》的读书笔记1
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手捧一本书,静思生活事。这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我曾经历过一次。手捧《行者无疆》,感受旅途之美。余秋雨的《行者无疆》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作品。它记录了余秋雨在欧洲一些国家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算是一部考察西方的随笔集。余秋雨曾在书中感慨“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成熟,能把古典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这是作为一个学者对于文化的由衷的评价,更是余秋雨值得人称赞的地方。
一本书,最成功之处无疑是引起读者思考,并让读者产生共鸣。毋庸置疑的,余秋雨做到了。令我最佩服的便是,余秋雨在描绘一座城市风光时,不仅仅是在写景,更多的是个人的思考。正是他深入地思考与剖析,才成就了《行者无疆》这一传世珍宝,我很庆幸我有读过这本书,也很庆幸可以通过余秋雨的视角去领略欧洲国家的风土人情。
阅读了第一卷访南欧中的罗马假日,脑海中浮现的便是《罗马假日》这部经典浪漫的电影。罗马这个国家,隐藏着千百年来的秘密,蕴含着深厚古老文明的文化,更散发出迷人的浪漫,让许多人旅游时都为之赞叹。不过读完这章之后,我了解到原来罗马人对于休假这件事情特别重视,五千八百万的意大利人居然在休假时有三千万到了国外,商店大门紧闭,街上空荡荡的,俨然一座空城。也是,一向安安静静与世无争的罗马人,自然乐于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休假便是他们使杂务中断,焦灼凝冻,肢体回归的最好方法。正如文中的最后一句——“那么罗马,你的每一次空城,必然都会带来一次人格人性上的重大增补”。罗马这个神秘的地方,还有许多惊喜之处值得我们去探寻。
文艺复兴大概拯救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在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大量被人们所称颂所记忆的拯救者们,这些拯救者们也被称作大师。每个时代的大师都有他们独特的记忆,而这一篇《大师与小人》中讲述的就是米开朗琪罗的一些故事。米开朗琪罗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个雕塑家。他所都要经历的,或者说应该经历的事,他都是以一种更高的思想去看待、去发掘一些不同。大师总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期待着自己的独一无二,却又更期待拥有对手,他们需要一个肩并肩竞争的人。但在他们的路上总有一些被称为小人的人类,那些人被世俗所羁绊,但同时身体力行地去羁绊这些大师的人。大师们一边要完成自己的著作,一边又要抵抗着外界的干扰。他们从不惧怕真心艺术节之间的不服气,因为一旦提到作品,他们都能够尽释前嫌。但是遇到小人时,无论怎么辩解,语言都似乎显的苍白无力。从这一篇我们看出,生活中的小人,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也警示着我们,我们不应该去成为一个小人,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去看待每一件事情,去看待每一个人,而不是急于一时的利益,去阻止一个时代的发展。因为在文中写到,作者余秋雨认为,文艺复兴运动退潮的标志,应该是米开朗琪罗之死吧!这是时代的警钟。
有关米开朗琪罗这一章已经让我深有感触,《流浪的本义》这一章又给我新的思考。巴塞罗那,这座城市的主题是流浪。流浪是看起来让人触目惊心的一个词,一个会让我想起贫苦大众的词,甚至是弱者的一部分,然而,我错了。在这里流浪者几乎是旅行者的意思,是艺术家的意思。他们每一个www.simayi.net几乎都有高雅的生活追求,不为物欲困扰,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旅行,他们追求生命的自由,生活的快乐。流浪者大街是他们艺术的展现,也许他们迫于生活在这里卖艺卖物,但他们所表现出的艺术的气息,所笼罩的文明的秩序,所融合的主客一体,让文化行者――余秋雨深深喜欢着这样一个流浪者之地,并且百逛不厌。在真人雕塑这一小部分中,当人伴演的塑像追上小气的“偷拍客”时,依然那么有礼有节,“能不能再与你拍一张”,一句多么委婉的话,既不会让“偷拍客”尴尬,又可以达到收取费用的目的,同时期间体现出了人文主义关怀与真人塑像的高素质。他们向往远方——他们诗意的栖居。
领略了南欧的人文气息后,就再来欣赏一下令人惊叹绝伦的建筑——阿汗拉布拉宫。在《死前细装》一章中,作者对阿汗拉布拉宫进行了一番描绘:“今天我们一行来到这里,首先惊诧它的巨大,层层进去,对于能否在一天之内走完它,已失去信心。”“阿汗拉布拉宫,就是在绝望的平静中完成的精细雕刻。”之所以有阿汗拉布拉宫的建成,都是源于西班牙人和摩尔人的土地之争。雄健得不受地域限制的祖先在赢得土地、又在百年后即将失去领地时,留下一批没有地域安身的子孙。在格拉纳达这座孤城,对峙了两百年的战争显得空寂、平静。摩尔人在绝望中趋于平静,在平静中细细修饰着阿汗拉布拉宫。作者言道:“最准确的比喻应该是死前细装,知道死期已临,却还有一点时间,自己仍然精力充沛,耳聪目明,于是就细细装扮起来。”他们早已不在乎明日,不在乎外界,一切只为了自习更好的生活,把一切精力投入其中。与其说这是一种无奈,不如说是一种豁达。毫无意义地殊死搏斗换来的只会是哀鸿遍野的惨象,而趋于平静、趋于祥和生活,最后得到的还可能会是流传千古的创举。很多时候,不需要太过追求利益化的目的,也不需要太过在意一个华而不实的虚名。以一个宽广豁达之心去看待事物、精致生活,往往才会把生活过得更加自由自在,更加精彩纷呈。
头发黑而茂密,眉毛平而宽厚,斯文眼眶后面是炯炯有神的双眼,这就是余秋雨,一位平凡又伟大的人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余秋雨先生,从事着许多人都不考虑的事业,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行者无疆》这本书,是旅行日志,是文化追溯,是历史重任。它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余秋雨先生高层级的思想成果。每一处古迹,都有它独有的特点,都有它自己的灵性。而这本书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历史产物,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保护这文化瑰宝。历史的车轮已无法回转,但历史的遗迹却有溯可寻。行者无疆,行无止尽,这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要传达的,也是我们需要践行的。永远谦逊,时刻学习!
“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人生之于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苍白,如此无助。然而有意义的人生决不仅限于此,我们都可以成为思者——虔诚地去拜谒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热地去追逐那些沧桑而又光辉的岁月。
我想,这也许就是余秋雨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的读书笔记2
近日,读了余秋雨先生2011年修订版《行者无疆》一书。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次修订,比第一版删去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文字也有较大的改动,使之更加干净。读《行者无疆》,如同在一个斜阳西下的欧洲老街,与余先生不期而遇,于是坐在路边梧桐树下的长椅上,低声地闲谈着先生行走欧洲的见闻;又如同某个周末,在欧洲某个埋葬着许多智者的公墓里,我倚靠在草地上,捧书静读。余先生在当今,是少有的“文化人”。他的书,值得反复读。
很遗憾,至今我没有去过欧洲。但对欧洲似乎并不陌生,尤其是南欧、中欧和西欧。目前中国人对欧美的了解,远远超过欧美人对中国的`了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还包括其它方方面面。虽不陌生,但终究没有去过和深入地研究过,有的只是片断的,肤浅的。读完此书,欧洲变得清晰起来。书中作者的很多思考让我深受启发,还有些是从来不知道的角度。
余先生们此行的初衷是想通过对欧洲文明、欧洲社会的考察,来比较、思考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余先生讲道,在学习欧洲文明的时候,不能继续像文化前辈那样一味抱歆羡和追慕的态度。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虽然差别很大,但既然都称为“文明”,就必须应对所有文明共同的敌人,一切非文明的力量。二十一世纪最根本的冲突,产生在文明和非文明之间。守护全人类的整体文明,是迫在眉睫的当代大道。讲的好,值得研究,我们的对外政策,对外宣传,有时可以多个角度。
整本书由一个个地理概念或是文化古迹、人物、故事串起来,初读的人或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本不错的旅行笔记,直至读到结尾“总结在寒夜”一节,恍然大悟,再返回去读,才会对作者写此书的初衷和结构布局有深刻的认知。总结在寒夜一节中,作者归纳出对中华文明有价值的七个对比性图像:一行字母,即美第奇家族与文艺复兴。作者经过思考后得出,社会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集中权力资源、财富资源和文化资源,一起开创一种新文化;一片墓地,即德国费希特、黑格尔的墓地。作者讲道,同样是知识分子,德国同行在整体上远比中国同行纯粹,并因为纯粹而走向宏伟;一份图表,即里昂一家博物馆列出的该市十九世纪的创造和发明。中国由于长期封闭,不仅基本没有参与人类近代文明的创造,而且对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创造态势也知之甚少。这种情形,使文化保守主义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创新的步伐;一座城堡,即温莎堡以及不远处的伊顿公学。中国近代以来激进主义对社会元气的损伤、民间礼仪的破坏、人权人道的剥夺,已酿成巨大恶果。而英国该经过的都经过了,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过障碍走,怎么消耗少就怎么走,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是一条不错的路;一群群闲人。中华文明注重实用理性,拙于终极思考,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较少关心人文理想。财富无限而生命有限,当人生的黄昏终于降临,你们会在那里?;一块巨石,即冰岛“法律石”。中华文明的一大隐脉武侠精神,本性上是无视法律的,造成了中华文明与近代社会的严重阻隔;一面蓝旗,即欧盟的旗帜。目前中国大踏步走向国际社会,既有可能因视野打开而显出气度,又有可能因竞争激烈而倒退回狭隘。(实际上,对我来说感受更深的是欧盟大门口铁栅栏上一大群男孩和女孩的雕塑,青年人永远是社会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目前我们政府用人体制上在锻炼使用年轻人方面似乎有些倒退)。上述七幅图像远远不能完全概括本书。对本书,可能会有一些人质疑作者的写作真的有那么纯洁、高尚吗?作者所做的比较、思考的角度都有道理吗?有些观点还需要商榷?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行走欧洲所思所想是值得称道的,作者和凤凰卫视做的这件事是值得鼓励和点赞的。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余先生们更大的空间和保护。
我认为,贯穿本书还有另外一条线:就是文化与城市的关系。书中的多个章节都有对城市文化的描述、总结、反思,对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以及城市中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文化与文化的关系等等。作者是深受中华文明熏陶的“文化人”“知识分子”,自然就有一种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自然就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思考,自然就要为中国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浪潮发出一些声音。
比如:
在古本江先生一节中。作者通过为什么古本江先生把基金会落户里斯本来说明一座城市,最好的文化建设是机制,是气氛,是吐纳关系,而不是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文化无界,流荡天下,一座城市的文化浓度,主要取决于它的吸引力,而不是生产力。文化吸引力的产生,未必大师云集,学派丛生。这一点值得我们很多号称有一定文化积淀的城市和津津乐道我们这个地方有多少名人的城市以借鉴,更值得那些没有很多历史积淀和大师云集的城市借鉴。
在生命的默契一节中。冰岛,一个地处世界边缘的地方,在世界的历史上,有没有它都是一样的,今天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他的总统说:我们冰岛地处世界边缘,每一个国民都可以自由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生活。作为总统,我需要考虑的是,创造出什么力量,能使远行的国民思念这小小的故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一个地处世界边缘、早先只有海盗才光顾的地方,故土、乡愁同样存在。
在阿勒河一节中。真正要让一座城市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处理城市和自然的关系,这比现代和古典的关系更加难办。文中提到的柏林和伯尔尼,让我心神往之。
在河畔聚会一节中。作者这样描绘当年朗贝尔夫人和曼恩公爵夫人的沙龙。马车铃声一次次响起,一个个我们一见脸就知道名字的文化巨人从凄风苦雨中推门而入,美丽而聪明的女主人,轻轻捡起贵族世家的旧柴火,去添加法兰西文明的新温度。写得好极了,多了会变得媚俗,少了则平谈无味,读起来直入心扉,无以言表。
还有几点不得不提。
一是作者的笔墨功夫。文笔太优美,太有画面感了!喻人、喻物、以物喻物等等,笔墨恰到好处,多则浓,少则谈,缺则无味,还少了点惊喜。看过余先生用的词,不管换什么词总是显得有那么点不得体。也许是我见识小,当今文坛能有几人与作者并驾齐驱!
摘录几段:点燃亚平宁一节中:……。焦黄的跑车(一辆焦黄色加长敞篷跑车从一个古典庄园看上去非常破败的大门中开出)托着金发(车上坐着二位金发意大利美女)的火焰变成了一具通体透亮的火炬,像是执意要点燃亚平宁山脉。……。金发终于飘到了云底,正巧这里黄昏降临,白云底缘一溜金光,它真的被点着了;仁者乐山一节中:……。现在是八月,山风已呼呼作响。可以想见,冬季在这里会很寒冷。这些木柴那时将在烟筒里变作白云,从屋顶飘出。积雪的大山会以一种安静的银白来迎接这种飘动的银白,然后两种银白在半空中相融相依。突然有几个彩色的飞点划破这两种银白,那是人们在滑雪。追询德国一节中:……。德意志有大森林的气质,深沉、内向、稳重和静穆;现在,这个森林里瑞气上升,祥云盘旋,但森林终究是森林,不欢悦、不敞亮,静静地茂盛勃发,一眼望去,不知深浅。还有,在突破的一年一节中,对爱因斯坦一张黑白照片的描述,堪称经典,这样的文章实在应该入选中学生的课本。
二是对大师与小人论述。在大师与小人一节中,作者通过米开朗琪罗后半辈子因为小人长期陷于苦闷、挣扎之中,而不能“创作自己真正的作品”(米开朗琪罗之死是文艺复兴运动退潮的标志),将大师面对小人的无助刻画的入骨三分,作者对小人的厌恶也跃然纸上,我想这是作者感同深受的。大师与大师之间,可以互不服气,可以心存介蒂,但一到作品之前,大多能尽事前嫌。小人,他们是各种伟大的消解者。作者强调,历来糟践人类文明最严重的人,不是暴君,不是强盗,而是围绕在创造者身边的小人。但余先生要知道,有大师就一定有小人,大师和小人相互依存,小人是依附于大师而存在的。
三是对海洋、大河文明和山地文明的总结。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视野开阔、通达远近、崇尚流变,这一点,早已被历史证明。由这样的文明产生的机敏、应时、锐进、开通等等品质也就是所谓“智”;与此对比,山地文明会以敦厚淳朴、安然自足、万古不移的形态给我们带来定力,这就是所谓“仁”。其实,整个人生,也就是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正因为如此,我想,一个人年轻时可以观海弄潮、择流而居,到了老年,则不妨在山地落脚。
四是对知己的定义。何谓知己?如果无从定义的话,看看作者笔下的歌德和席勒。就人生境遇而言,歌德极尽荣华富贵,席勒时时陷于窘迫。他们交往期间,歌德尽可能的帮助席勒,大到帮他买房,细微到水果、木柴。更重要的帮助是具体地支持席勒的创作活动。反过来,席勒也以自己的巨大天才重新激活了歌德已经被政务缠疲了的创作热情,使他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他们同时生病,贫穷的席勒死后骨骸被安置在教堂地下室。歌德得知席勒亡故,泣不成声,病中的歌德不清楚席勒下葬的情形。没想到二十年后教堂地下室清理时,人们才想起席勒遗骸的问题。没有标记,杂乱无章。席勒自告奋勇负责去辨认。在狼藉一片的白骨堆中辨认二十年前的颅骨,他唯一借助的,是对友情的记忆。面对一堆白骨,余先生猜歌德很快找到唯一可行的办法:捧起一具具颅骨长时间对视……
余先生的书需要细细品味。希望不久,我再重读或阅读他的其它作品。
1.我非常狠心,一年365天我只想你4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我的爱很少,一年只爱你3天,〈昨天、今天、明天〉;若你问我喜欢什么?我会说喜欢看你的眼睛,因为里面有我幸福的微笑。如果你要送我礼物,我只要你上衣的第二颗纽扣,因为那是靠近你心脏最近的地方!
2.当我们变老后,走在长长的路上,就像我们已经搀扶着走过的几十个春秋;当我们变老,我们还是喜欢坐在长椅上,回想起年轻时的故事;当我们变老,我们还是会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的把心意献给对方;当我们变老,还是要握紧你的手,因为,那时候,我们说好了:牵手一起慢慢变老。
3.你的笑,就像歌曲的伴奏,每一声都能够深入心底,让人感到格外的轻松。你的认真,就像歌曲的音符,每一个字符都活跃在别人的耳朵里,让人能感受到生活里那对叫"充实"的`字的含义。你的善良,就像歌曲里的节奏,起落间将最真实的变幻留在别人的心底。
4.灰姑娘的梦里,有一双水晶鞋,伴随她永远陪在王子身边,快乐而温馨。其实每一个女孩都是一位美丽可人的公主,她们都曾拥有一双童话里的水晶鞋,并陪她走过一个又一个梦境。梦境中,我们微笑,梦境里,也曾有过忧伤,只是,有你的相伴,又是一个美好的明天。
5.想你时,你在眼前,我盈盈的双眸中全是你孩童般无邪的笑脸,我不敢眨眼,怕你即使一秒钟的离去;想你时,你在天边,碧蓝的天空中全是你天使般美丽的身影,我不愿低头,怕我错过与你深情的凝望;想你时,你在心田,我滚烫的心窝中全是你歌声般响亮的名字,我不敢呼唤,怕我的声音没有天籁的悠远。
6.有一个温暖的地方,阳光下是你明媚的笑靥,空气里弥漫着甜蜜的香气,你转过身,我看见沧海桑田的变迁,还有前世几百次擦肩,才换来的一笑,王子与公主的童话,虚幻与现实的混淆,1/4的青春,与梦度过,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可是,能与你相遇,我愿意,将剩下的,3/4的青春,亲手埋葬,只为与你相遇
7.亲爱的,你问我究竟有多喜欢你?这真的是个很大的难题,因为这世上我喜欢的女孩就这么一个,你要我拿哪个女孩来相比?对你说句心里话:也许要减肥是你的权利,但别老饿肚子不吃饭,饿坏了你自己,最后还是我得心疼你!
8.一个亲吻;一个拥抱;一个电话;一个肩膀;一句爱我;一次约会;一碗鱼蛋;一盒便当;一趟海边;一场大雨;一个寒冬;一个炎夏;一段道路;一条马路;一次小吵;一程公車;一直挽手;一直信任;一直包容;一直了解。爱很简单:一个你,一心一意。
9.请原谅我不够爱你,因为我还要留点爱自己;请原谅我不够爱你,因为还要留点力气让我站立;请原谅我不够爱你,因为我做不到你离开我拒绝联系而不放弃;请原谅我不够爱你,因为我把最后的表情用来微笑而不是哭泣。
10.因为深爱,找不到词汇诠释,因为深爱,找不到言语概括,因为深爱,只能发条短信,轻声说一声"我爱你",这不是三个字,而是一辈子!
11.浅浅的微笑,幻化成最美的记忆;浅浅的思念,淅沥了一个雨季;浅浅的睡眠,与之在梦中相遇;浅浅的伤口,翻看后疼了自己。相思,一个又苦又甜的难题!
12.我愿邂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浪漫,感受《魂断蓝桥》的挚爱,告别《花样年华》的错失,在《罗马假日》中,写下给你的《情书》,等待属于我的那《幸福黄手帕》,爱情连连看边看短信边聊天。
13.有了地球,月球从未走出它的轨道;有了天空,星星总在它的怀抱闪耀;有了你,我无法说出思念的美妙。用流星,来划出爱的信号。想着你,我的心好跳!
14.如果我的眼睛看不见你,光明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的双手摸不到你,力量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的生命里没有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要告诉你:我爱你!
15.给爱一双翅膀,执着就是风的力量;偶尔会有浓雾弥漫,打湿翅膀也要飞翔;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逆风飞行也不可挡。直到遇到真爱,我愿缴械投降。
16.我没有唐伯虎风流,但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秋香;我没有徐志摩才华,但你是我心中永远的陆小曼;我没有杰克英俊,但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罗斯!我永远爱你!
17.寻寻觅觅这么久,终于让我碰到了你!这次我一定会拉着你的手,不会放开的,我会陪你一直走下去的,走属于我们的人生!
18.你知道我想你吗?你知道我多么想你吗?你知道我多么多么想你吗?你知道我想你想得都打不出字来了吗?你知道我想你想得都差点忘记了我自己吗?
19.我想过很多问题,但唯独没有想过我为什么爱你。当我看过云卷云舒,经历世事繁杂,我才醒悟,我爱你,没有理由,只是因为我爱你!
20.想做你的被子把你轻轻的覆盖,又想做你的枕头用温柔把你托起,更想做你的毛巾每天能把你的脸颊紧挨,亲吻着你睡梦中残留的芬芳……
林清玄散文集的好段摘抄:
1、如果失恋,等不到冰雪尽融的时候,就放一把火,把雪屋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煮雪》
2、感若相似,身必同受。芦花枫叶,因秋而发,这是秉持虔诚,与自然呼应。走在人群中的我们,又怎能冷俊孤傲。那供佛的莲花凋谢,尚留馨香一缕,落于水中,则气息清越;焚于炉底,则沉凝厚重,形虽散了,魂却不朽。——《情深,万象皆深》
3、爱情是叹息引起的烟雾,散消之后便有火光在情人眼里暴露;一旦受阻,便是情人眼泪流成的海。——《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4、生而为人,心灵犹如暗夜的天空,从前我们在人间生起的爱有如星星点灯,使我们的心空温柔而明亮,繁华而有致。——《清欢》
5、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寒冬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泪来,但那些泪水,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林清玄散文》
6、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勿忙的走人生之路。——《好的围棋要慢慢下》
7、一滴水虽小,清浊、冷暖,却能自知,只要常保一片清澈的`心,相信总有一天定能流回清净的大海洋。——《从容彼岸是生活》
8、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生命的化妆》
9、晨雾总喜欢在松雪楼驻足,伴我等待朝阳初升,等到那轮火红自山头滚跃而起,它便走到云山千里之外,可是我知道它曾在楼畔守护终夜,把昏暗的夜色守成莹洁。——《灵性深处开莲花》
10、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烦恼喧哗,彷佛生命中的污泥,但我们也等待着,或者会有一朵莲花,一些清淳的智慧,从无明的、未名的角落,开起!——《情深,万象皆深》
11、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生命的化妆》
12、乌龙还是第二道最好,涩尽甘回,带着晨曦般的颜色。——《玫瑰海岸》
13、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水中的蓝天》
14、来是偶然,走是必然。——《紫色菩提》
15、如果想以河流的形式流经沙漠,顶多变成一个沼泽。——《林清玄散文》
16、一个作家在写字时,他画下的每一道线都有他人格的介入。——《心美,一切皆美》
17、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灵性深处开莲花》
18、只有我是凡夫,切记。——《境明,千里皆明》
19、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玄想》
20、如果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不够美好,不要先怨怪这个世界吧!应该先看看自己够不够美好。——《紫色菩提》
关于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于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旗山。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电影技术组。曾任台湾《中x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现为专业作家。
在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一九七三年开始)。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在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x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林清玄本人长得没文章漂亮。记得头一次在大陆读者面前露出真容,林清玄自我介绍说:“想生在盛唐,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幸只成为台湾八小家;想长到一米八,不料只长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发’;想长得像陈晓东,但很多人都说我长得像达摩或十八罗汉;我儿子说,爸爸,你快成伟人了,因为《世界伟人传》上的伟人大多是秃头。”
“小时候还想娶一个漂亮女人做妻子。初中时和同学逃课去看《罗马假日》,看到赫本惊若天人。因为农家孩子以前看到的都是灰头土脸的女人,当时我们指天发誓将来我们中一定要有人娶一个赫本式的美人,但多年后同学聚会时却发现没有一个人的妻子像赫本。”
在相恋五年的女友有一天提出分手,林清玄感到晴天霹雳一样惶恐,几天后,林清玄的头发和眉毛都急得掉光了,他自嘲说:“怪不得别人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原来癞蛤蟆没有头发和眉毛。”他整天想自杀。他来到花莲海边,想穿着白衣跳入大海融进晚霞。但他发现海边最美的亭子里有个和尚在念佛,于是他想两小时后再来壮烈优美的自杀,和尚们便自愿来值班,不料自杀的人很多便当了和尚“怪不得这里有这么多年轻的和尚。”林清玄发现这个秘密后很高兴,“我不想出家,于是又回到了台北的家。”年轻作家的头发慢慢又长了出来,几年后,还是在一个咖啡馆,一位女友又提出分手,林清玄端起咖啡杯,淡淡地说:“只想请你等一下,等我喝完这杯咖啡。”
在前两年,功成名就的“道德楷模”、“人生导师”毅然和结婚多年的妻子离婚,重组幸福的新家庭。此举在台湾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口诛笔伐此起彼伏,有妇女组织甚至焚烧林清玄的书。林清玄真诚坦然地说:“婚烟变化来自于因缘变化,没有办法控制。婚姻有时会充满怨憎。一般人离婚别人不会关注,很多名人则臣服于社会上的压力,活在痛苦里。而我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当对生命有一个重大选择时,即使对抗整个社会压力也在所不惜。”温文尔雅的林清玄自信紧强的一面中显示着强烈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