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每夜每夜都燃着一盏灯。灯光就亮在她的窗前,她要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兄弟指路,她怕他那远航的兄弟找不到回家的门。可是直到可怜的姐姐爱尔克失望地进了坟墓,也没能等到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
1941年的巴金,是怎样的忧伤。他在眼泪和欢笑里找寻着同样一个和姐姐有关的忧伤记忆,在黑暗里,他也是满怀希望地在找寻着那盏能够指引他回家的灯光。他回来了,可是他的姐姐却已经死了。只留下“甜蜜的家”上,那永恒不变的“长宜子孙”四个冷冷的字无声无息地扑过来。
有时候我会这样想,也许阅读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在文字里,我仿佛一直陪同着一位孤独的身影,彷徨在清冷的街道上。灯光一直在梦里出现,走过了很多很多路的那位孤独的寻梦人,他回到故乡,但没有找到他梦想的灯光,相反内心却更是一片黑暗。在所有记忆的深处,传来的是我和作者一样痛苦的叫喊。 可是,即便是在某种痛苦的情绪里挣扎,我似乎也无法拒绝这样一种心灵的对话。也许,在无数次不同的文字里徜徉的我,其实也是为了找寻可以指引我走出黑暗的一盏灯。在阅读或者阅读之外寻找,我不知道这样的路有多长,我甚至不知道这样一条路是否真的可以引我找到那盏灯。但,我却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下去,不管是嘲笑还是蔑视,都无关我的抉择。
那时候,我不知道巴金,不知道有那位姐姐爱尔克的灯光,不知道人生的路有多漫长。很多年了,我再也不是那个会怕黑的无知少年了;很多年了,我懂得了很多事,我目睹了一幕一幕人生的悲喜;很多年了,或者经历或者旁观,我也在一次又一次自己和别人的欢笑与眼泪里将平凡的人生走过;很多年了,我终于知道,心灵在黑暗里迷路远比失掉生命本身还可怕;很多年了,我终于知道,一盏灯,对于奔走在漫漫人生路上的我,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我也在找寻一盏灯,一盏不会熄灭的灯。它可以指引我找到爱情,找到活着的意义,找到精神的家园。可是,我不知道,谁将会是那位不变的执灯人? 姐姐爱尔克死了,可是她盼望的心并没有死掉。她那位再也没有回来的兄弟,在茫茫的大海里,在他活着的每分每秒里,是否还能遥望到那盏灯的光芒?回到故乡的巴金,他的姐姐早已死去,可是在悲伤的记忆里,他那颗找寻的心也没有死掉,他还可以看到爱尔克的灯光在他的心灵深处闪耀。
其实无论是生是死,爱尔克的灯光一直没有熄灭掉。在人生的大海里,它的光芒,永远是远航迷路的人归航的方向。
范文二
当我又一次深读巴金的
我总认为情由诗内出,更多的时候我把这篇文章当作散文诗来欣赏,巴金文中象诗一样优美的
《春夜喜雨》读后感1
《春夜喜雨》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然没有出现一个“喜”字,春雨赞。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了拟人的手法,称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了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和,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打开门出来看,只看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光亮。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多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
常言道,一年之季在于春。可不是吗,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它给我们带来诗情画意般的生活情趣。
春天是植树造林的时节,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那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春天就是这样充满着浪漫的色彩。我们将穿越时空,与大诗人杜甫一道走进春雨绵绵的世界。
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我爱春天,但是我更爱春雨。春雨给世界一派繁荣的景象。
春天真的是太美了!难怪诗人们都爱春天。
《春夜喜雨》读后感2
杜甫诗集中有五十多首写雨的诗篇,以《喜雨》为题的,共四首,以这一首最为知名。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作品一开篇,诗人便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那绵绵春雨写得有情有知,善解人意。喜悦之情溢之于笔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又一次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在无声之处,将雨的连绵滋润之态写得十分传神,把“好雨”动作情态和雨夜里人的欣喜心态都写得形象、含蓄、鲜活、生动。这两句诗重在一个“潜”。诗人不用“洒”,也不用“落”,而用这个“潜”字,如果用了“洒”或“落”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如此恰切形象,都不回如此准确地传递出那种不知不觉的情境。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这一联,诗人不是继续从听觉描写,而是转为从视觉感受描写眼前的春雨的情状,以开阔的夜景去描绘那听不见的细密春雨。前一句以乌云说明天阴雨长,正好满足了自然万物的需求。后一句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在无边的暗夜中跳出亮色调,色彩鲜明,富有画的意境。同时也见出春天的雨势,虽然黑云密布,但并没有风雨飘摇之势,所以船上人才会那般平和,给人一种安详、静谧、平和的喜悦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是诗人虚掷的一笔,由眼前的雨展开的想象。诗人由雨夜想象雨过天晴,花儿含苞带雨的喜人景象,饱含着雨水的花儿如在眼前,那不堪重压的花枝仿佛就在眼前不停地摇晃不着。说明这雨整整下了一夜,已经下透了。诗人的想象,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情感与思维空间,使得诗意更深一层,喜悦之情也不言自明。
平常之景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可见诗人手笔之高超。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锤炼精工;在表现手法上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
《春夜喜雨》读后感3
我是一位古今中外,家喻户晓的伟大的诗人杜————甫。今天,我有幸来打了四川的成都来游玩。
“哇塞!好好漂亮啊!”这时正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突然迎面送来一阵阵的微风,紧接着又是一阵阵的牛毛一般的细雨,沙沙的滋润着大地上的万物,个大地上的所有东西都带来生机。这场雨可来的真及时,给那些还几天没有被雨水滋润过 的植物。动物,可以得到充足的水分和丰富的营养,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到了晚上,天十分黑,我想窗外望去,突然我看到窗外有一些星星点点的,十分微弱的的光芒在闪烁着,我在向远处望去,哦!原来是江边的渔船上发出的光啊!我猜那个里面的渔夫一定是在大吃大喝着,再好好的睡上一觉。天与地下的田好像浑为了一体看也看不清楚,我想:假如我早上一起来,我一定能看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大街小巷里都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到处可以闻到春天的气息和花儿的味道。
今天我能到这个地方旅游我真是三生有幸啊!后来到了京城以后我就写下了一首叫《春夜喜雨》的诗。
《春夜喜雨》读后感4
在学校第三届读书节期间,我诵读了很多唐诗,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王昌龄……一位位伟大诗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间,田园诗、边塞诗……我用心诵读、品读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其中我最喜欢大诗人杜甫,我读他的诗,读他的故事。最感动我的是他写的《春夜喜雨》。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这首诗。那时我就知道,由于当时天气干旱,所以这场雨让大诗人非常兴奋,忍不住发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感叹,再加上春雨在夜里悄悄来临,没有一点声音,像天使降落人间,不惊扰人们的好梦,滋润着万物。这样的一场雨,真是好雨啊!
语文课本里的这首诗只有前四个分句,今年读书节期间,我终于读到了完整的《春夜喜雨》,后四句写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说诗人在看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在说诗人在想雨: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将变成繁花盛开的世界,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是啊,这场春雨给逃难的杜甫带来了难得的好心情,然而为什么这样赞美春雨,为什么不去责怪它迟迟不来呢?这场雨真的只是久旱逢雨,表达喜悦的心情吗?我心中产生了疑问,继续深入阅读,查找资料。让我们回到唐朝,下这场春雨的那一年。这一年在诗人的人生中显得那么重要。安史之乱的马蹄声渐渐地远了,雄浑的号角声也不见了,狼狈逃难的日子结束了,杜甫成都的草堂在朋友的帮助下建成了,此时的杜甫却再也不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不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任左拾遗官的一年多时间里,杜甫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场,自己的理想没有一个可以实现,同时也说明诗人根本不适合做官。那么诗人意志消沉了吗?一蹶不振了吗?还是整天借酒浇愁愁更愁?没有,一代伟大诗人的心灵因为这场雨变得更加丰满。那天夜里,细小的雨淅淅沥沥,从天空飘然而至,风将这飘忽的雨吹进诗人点灯夜读的书桌前,“哦,下雨了!”他一阵欣喜,忍不住放下书本,侧耳倾听。多美的雨声啊,仿佛人间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杜甫禁不住想:多好的雨啊,该来的时候就来了。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雨不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最贴切的写照吗?你瞧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的无私深深地打动了杜甫,他情不自禁地要去看看这雨的大德。四周漆黑一片,田野里的小路已经看不清了,只有江上小船里的渔火,在斜风细雨中忽闪忽闪着。可是那些久旱的万物正在咕咕地,欢畅地吮吸着这甘霖呢?杜甫忽然领悟到做人不也应该如此吗?他越想越激动,不禁写下了“春夜喜雨”四个大字……
从此,杜甫像变了一个人,另一个杜甫出现了,几个月后,他的另一首传世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诞生了。啊,难忘的雨,无私的、默默奉献的雨打动了大诗人杜甫,也打动了我。我要诵读更多的唐诗、宋词,诗经、楚辞……让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也像这春雨滋润我的心灵,陶冶我的情操,我甘愿做春雨滋润下的一棵小草,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春夜喜雨》读后感5
诗,是一艘扁舟,带我们在用流不息的智慧海洋里穿行;诗,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仓库,里面有挖掘不完的宝藏;诗,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等着我们去探索;诗,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里面永远有我们想要的知识。
从小到大,我读过许多诗,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杜牧的《山行》,李白的《赠汪伦》……有许多,许多,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春夜喜雨》。
这首诗是唐代名家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是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我喜欢这首诗中所赞美的春雨,喜欢春雨过后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当春天的第一场雨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喜悦,因为人们将在这个季节,这场春雨里,撒下能带来丰收的种子,而春雨可以滋润着它们茁长成长,这场春雨中蕴含着生命的希冀。春雨,不像夏天的雨大有一怒吞山河的威势,汹涌澎湃;不像秋天的雨愁愁绵绵,凄凄凉凉;不像冬天的雨夹着瑟瑟寒风,冰冷刺骨。春雨,有着自己的一番独特的美,正如诗中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美是悄然的,就是在那夜深人静,万家熄灯灭火的时候,它飘洒下来了,夹着和风,夹着温柔,轻抚着大地,当人们早上醒来时,花朵们、小草们,大地上的一切生物都沾着那晶莹的雨露,朝气蓬勃。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所赞扬的融融春意,感受到了这场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感受到了作者描绘的优美意境:这一场雨好像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里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变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我喜欢这首《春夜喜雨》,喜欢春雨那别具一格的美。
《春夜喜雨》读后感6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春夜喜雨》读后感7
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了。在春天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就是春雨了。春雨好像懂得季节的需要,正值春天万物萌发生长需要之时,在夜间随着春风悄悄来到,细细滋润着万物不发出一点声响。野外小路上空都是黑茫茫的乌云,江中渔船上的灯火显得格外通明。清晨再看那春雨滋润的地方,饱含春雨的鲜花开遍了锦官城。
春雨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滋润万物,使万物有了生的希望,给万物带来无穷无尽的变化,所以杜甫对于她有着特殊的情感。在雨林中,延伸至极目之处覆盖大地的嫩绿小草,哪怕最细小的一株,都在尽情展示着柔而不燥的活力。闲适的青山绿水,也在告知细小草儿的生命的意义,伟大的意义。生命本无意义,但是我们活着就是要去创造出这个意义。人活着并不一定要有意义,但如果能够有意义,人会活得更充实。人不是为社会而活着,而是为自己活着,然而,人又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因为人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常常是不自觉地促进了社会的前进,使我们的后人也因为我们的努力而生活得更好。"生命犹可贵,千金亦难买"人的生命是至重、至贵的,当一个人失去生命的时候,其所拥有的金银财宝、名车毫宅都将人去楼空、毫无意义。人在一生当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并非仅仅为了生存,"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不仅仅为了吃饭",生存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实现一种价值追求。
人的价值的实现即是自我的实现,通俗的讲就是事业的归宿,对社会贡应有之力。这是我们所渴望的。为了这个理想,许许多多的人不顾艰辛困难,奋勇前进,不惜头破血流,伤痕累累,甚至于抛头卢、洒热血亦在所不惜,只要有这个理想的支撑,生命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一直不竭!
人,就是应该具备一种精神,一种敢于斗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的大无畏精神;一种永往直前,百折不挠的信心!生命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
一切的酸、甜、苦、辣,一切的艰难痛苦,一切的风风雨雨,一切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来讲,从来就不是痛苦和失败,而是失败中的成功,是快乐的享受。不错,我们应该把一切艰辛和失败的痛苦当作一种享受,独一无二的享受!我们的生命将上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就没有所谓的"苦"和"痛","得失"和"成败"。这也许就是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圣人心境吧!
生命就是活出一种境界,一种为人处事的境界,一种奋斗努力的境界,一种成功的超脱。
《春夜喜雨》读后感8
杜甫《春夜喜雨》是一首情感饱满千古流传的好诗。其内容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我读了许多遍,读一回,有一回的收获,我把这些体会记下来,以指导我今后写诗。
写自己亲历之事。这样的诗最贴近生活。看杜甫之诗多亲历之事,如《三吏》《三别》《江畔独步寻花》等,有写个人生活的,身边生活的,亲人生活的;也有反映国家遭遇的。随着阅历的增加,其诗歌所涉及的内容不拘一格,非常广泛。又由于多是亲历之事,有感而发,所以杜诗自然就很感人。
写真情实感。不管写什么诗,都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由于是写真情实感,笔下就像有神助,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重要条件,但我认为真情实感是下笔如有神的更为重要的条件。只有胸怀真情实感,想象、联想、通感、灵视才有牢固的基础动力和方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一切都无从谈起。那些无病呻吟的诗、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诗读起来真让人恶心。
遇事而作。是现实主义诗歌一个重要的标志。遇事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的东西才能具体深入,情感就在心中,语言表达是否到位一目了然。同时,通过以小见大、以小通大,小事就不是小事。这可以防止写出的诗空洞无味、泛泛而谈。当然还有遇景、境、情、感而作的。其实这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现实主义诗歌重要特征。
情景交融,以景表达情感,含蓄有味。古典诗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写法。通过移情实现情景交融,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写出一种温馨宜人的情境。
以景作结。古诗多用此法,今诗也可用。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读来余味深长,深得诗之三昧。也告诉我,诗的结尾应如何写。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就把一种静寂温馨的感觉鲜明的表达了出来。
立足自我,诗的语言来自作者直觉的感受。眼耳鼻舌身心的感受是诗语言主要构成要素。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就是视觉语言。“花重锦官城”就是心灵感觉语言。
围绕主题写。“喜雨”就是这首诗的主题。八句诗都是紧紧围绕这两个字来写,凝练简洁到位。
平时观察要善于抓住特点及细微处,表达才能简洁、传神。同时用字也非常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细”字的运用,形象鲜明简洁,又深入人心。
情感涌动,不得不写时写。此诗是因“喜”而作。没有“喜”,就写不出这诗。“喜”一定也是真“喜”。
整首诗具有自然性、整体性,客观性,含蓄性。春夜是主景,“晓看”是相对于春夜来说的。以时间为红线,运用典型材料表达情感。没有概念性的词句、主主观性的话、心里话,整首诗使人读来感到客观,自然、整体、含蕴。
敢于写真实的诗,尊重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发而为诗。这是诗人主体意识的体现,也是检验一个诗人是否自信的试金石。许多人不敢写自己的东西,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值得写。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古人在这方面做得比今人好,大胆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就是诗的价值体现。
心系人民。诗人心中不能光想着自己,要胸怀宽广,方有诗境深远。如果杜甫整天想着自己的处境,恐怕早就上吊自尽了。即使在茅屋被秋风所破,他还想到大庇天下寒士。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也是杜甫之所以能成为杜甫的重要原因。
语言自然含蕴平实优美。这首诗没有用典、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现代派的高妙技法,只是用常见的手法,就写出了这首千古绝唱。值得好好思阿考,它的意义有待更深入探讨。
陈言务去。所谓陈言,即那些习以为常的,别的写诗人常说的,毫无新意,读后毫无感觉的,有形无内在内容的形象,都是陈言。对可有可无的句子、词语、俗语必须铲除,以保证诗的清新灵动脱俗有味。
想象、联想、修辞、通感、灵视等手法的贴切灵动运用是诗语言鲜活的保证。如“好雨知时节”就是运用拟人手法,使诗读来给人一种亲切感,一下子就能人心抓住。这也告诉我诗的开头当如何写。
只有融入生活,诚实生活,透彻理解生活,热爱诗歌语言技巧,具有一定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思想境界,不断深入挖掘,获得独特感悟,反复修改,才可能写出更多的好诗。
对实情、实境、实景、实感、实物的选择、巧妙运用、反复修改揉合,创造出这首大气磅礴,撼人心魄的诗。这充分告诉我们诗的立意不一定要奇特,但一定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诗的共鸣性,是写诗的不可回避的一个大学问,也是诗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一点今后特别要注意。
《春夜喜雨》读后感9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诗1000多首,大半是五言诗,其中大半又是五律,这首《春夜喜雨》便是五律中的名篇,历朝历代唐诗选本均录此诗。且多有名家评点,如仇兆鳌、浦起龙、张谦宜、钱谦益、沈德潜、萧涤非、傅庚生等人。而诗本浅显,本不用再费周章,写什么随感,只近日重读此诗,颇有心得,便妄自菲薄,献一小文。
此诗既名“春夜喜雨”,可知是春季,重点则是“雨”和“喜”,这两个特点在诗中是如何展示,是读此诗一大关窍所在。
诗中首联,作者就告知读者这雨是在春季发生,点明题意。颔联则是描写春雨的形态和神态,颈联写雨景,尾联写雨后之春色。每一联如初春之花,渐次绽放,却又层层递进,或直白,或听觉、或目视、或想象,句句含“雨”,联联带“雨”,构思之精妙,运笔之神奇,是大家手笔,又能细致观物,写出特点,更见用笔不凡。
那么这诗中“喜”从而来,吴小如分析作品和赏析文章,认为需通训诂、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查此诗背景为杜甫在成都所作,四川为粮田重地,又恰逢春季乃耕种之季,首联中“知时节”、“当春”为一喜;颔联用拟人手法,“潜”、“细”均表示雨来时轻、静,“写得脉脉绵绵”,说明不是暴雨,不伤物,为二喜;颈联中“云俱黑”、“火独明”,是作者所看到的场景,说明雨非常密集,而“春雨贵如油”,密而持久,对农作物有利,此三喜。尾联说雨后花次第绽放,香满“锦官城”,带来满城春色,则是四喜。
很多唐诗只能看整体,不能肢解,一旦逐句解释,这诗便不成了诗,诗意、诗趣也全无。又有很多诗只有佳句警句,全篇思想、用语并无多少可取之处。这首诗可说整体好,浑然天成;句句好,形象生动;字字好,描摹细致。既有整体美感,却又见雕琢之细,无一句不扣雨,无一联不带喜。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表现,则需细加分析,一一点出。
整篇而言,杜甫诗的句法、字法、声律,是唐诗中集大成之作,他就像武林高手用剑,看似剑招平常,却招招致命。从字面看,初看平淡,如话家常,语言简朴,无难解之处,仔细琢磨,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耐人回味,咀嚼再三,便唇齿含香,最能见杜甫用字之妙,用力之深,乃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人造自然”。清赵翼在《瓯北诗话》评价杜甫“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这首诗便是如此。
首联为诗歌承启转合中的承,这首诗开句就点名题意,说明雨在春季而落,用拟人手法,把雨比拟成一个通晓事理的人,知道选什么时节,什么时间下雨,而用句浅明易懂,没有艰深之意。
再看颔联。唐初五言律诗由于艺术手法还不甚高超,颔联、颈联往往只做修饰之用,对诗意并无增加,在老杜手中却非如此。这首诗中,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作者听到的雨,从人的感官而言,总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作者在室内听到屋外雨声潺潺,发现这雨不大不急,于是用“潜”、“细”两字,用字之“体贴入微”可见一斑。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三四传出春雨之神”,可谓评论恰当。
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作者走门门外看到的情景,是他的视觉观察。因为听到雨声,所以出门观望,从听到见,对“喜雨”的描述更进一步,作者的喜悦也更深一层。颈联前者是“俱黑”,后者是“独明”,前半句是全景,后半句是独点,可全不掩点,反而形成强烈对比,让雨的形象更为鲜明。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则是作者的想。从听到看,从看到想,符合一个人的思维,使得这雨有了人的感情,正是这诗又一美妙之处。尾联中,作者想象着第二日雨后花香锦官城的场景,明写花,却实写雨,一个“湿”字就体现出雨后花朵独有特征,一个“重”字也显示雨水持续时间之久,也见“喜”字。到此,承启转合,环环相扣,而诗歌一收,就此结尾,让人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作诗重句法,一句不恰,全篇皆弱;一句不炼,全篇皆涣。按唐诗各选本,“红”均做花解,那么后半句何需“花”字;“红湿”指雨水落到花上,显湿漉漉、沉甸甸之感,“花重”同样是这般意思,明谭元春《唐诗归》评价:“‘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可这前后句却有重叠之嫌,似有不妥,让人费解。同样,通读全诗,无一处有重叠,均自从一体,到尾联,却出现“红”和“花”,便有突兀之感,许是老杜用词不精,还是后人注释有误,不解。
后记:常遇到这种情况,凡提到到杜甫,总要往他脸上贴金,说他忧国忧民,连写景状物诗也要带上“人民性”,即使名家也不能例外,我不敢苟同。尤其这篇五言律诗《春夜喜雨》被说成是老杜为劳动人民喜得春雨而写的诗,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更显面目可憎。
《春夜喜雨》读后感4
著名的唐朝诗圣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非常体谅百姓的疾苦。所以,他的诗风格“沉郁浑厚”,总是较全面地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被后世誉为“诗史”。但是,有一首诗,却表现了杜甫喜悦心情的思想,那就是《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词的一开始,就用一个“好”字来赞美“雨”。接下来,杜甫就把“雨”当作人来写,说它知道什么时候下最好,懂得万物的需求。不是吗?春天刚到来的时候,不正是万物萌发、蓬勃生长的季节?它们正需要雨水的滋润,雨就应时而下。你看,它多么“好”!
接下来,杜甫就进一步地描写“雨”的“好”。“随风潜入夜,万物细无声。”春雨一般都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不像那些狂风暴雨甚至夹杂风雪的“倒春寒”。全句用了拟人的手法,表明了今夜的春雨是有意“润物”,无意“讨好”。不然的话,它一定会在白天就下,而且“轰轰烈烈”,声势很大,电闪雷鸣,让人们看见、听见,好像在诉说着自己滋润万物有多么伟大!就因为它那么无私,才选择了这样一个不打扰、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到,在人们进入梦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你看,它多么“无私”!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杜甫描写他在屋外看到的情景。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下个“够”。因为好雨是无声地润物,杜甫生怕它停了,所以出门去看。放眼四望,小路因为黑云沉重而看不清了。江面也烟雾茫茫,只有那船上的的灯火忽明忽暗还看得见一点光明。杜甫终于放心了: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你看,它多么“尽职”!
最后,杜甫开始联想,“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果“好雨”下一整夜的话,万物都得到足够的水分滋长繁茂起来。春色的“代言人”——花,也就带雨开放,百花争艳、红艳欲滴!不信?你等到天亮的时候出去看看吧!整个城市到处都是花的海洋,一片“红湿”,那一朵朵、一支支,红艳艳、沉甸甸的,多美多壮观呀!而田里的禾苗,山上的树木,一切的一切,都可想而之。你看,它的功劳多么“大”!
《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了杜甫喜悦的心情,表现了杜甫就是一切“好雨”的高尚人格。喜“好雨”其实就是喜“好人”。
《春夜喜雨》读后感5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
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五、六两句写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最后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春夜喜雨》读后感10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本来啊按照逻辑,今天那应该跟大家分享李白的《鹦鹉洲》,《鹦鹉洲》就是崔颢《黄鹤楼》的仿写,但是又仿写的特别好,所以我本来是想一气呵成的,怎么才叫高级模仿秀,过去我们都是经常听老师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个鹦鹉洲就是最好的范本,可是呢今天早上起来抬头一看日历,已经是雨水啦,我的主意一下子就改了。无论如何,咱们还是先应应节气吧。毕竟生活里不仅有逻辑,更要有感情。毕竟咱们这二十四节气去年刚刚入选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呢,这二十四节气本身就那么美,那么天人合一,那么富有诗意。就拿雨水来说,咱们都知道,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又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三候,那雨水的三候是什么呀,一候獭祭鱼;二候鸿北;三候万物萌动。想想看那水獭把肥美的河鱼拖上河岸,鸿雁北飞在蓝蓝的天空,写下一个人字,草木萌动,大地即将从干枯的褐色变为一片葱茏,这是多么动人的景象啊!而所有这些改变呢,都是拜淅淅沥沥的春雨所赐,沾衣欲湿,润物无声,还有什么比这更有诗意的呢。所以呢,咱们今天就借雨水这个节气,跟大家分享一下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大家都知道杜甫是一个真正的儒者,这个人责任心重,忧患意识强,感时伤逝,作品的基调往往比较沉重。但这首春夜喜雨可不一样,它一开始就透着一股高兴劲,你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和雨呀可不一样,冬天下的那叫冻雨,冷雨敲窗,落地成冰;秋天下的是秋霖,阴雨霏霏,连夜不开;这两天下的是暴雨啊,一泄如柱,翻江倒海,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但是,春雨不一样啊,春雨是用来点醒春天的呀,她带来的可是春天的滋润,春天的绿色,春天的生气勃勃呀,所以大家都喜欢春雨,也期盼春雨。可是春雨贵如油啊,春雨不一定能当春下来,可是这场春雨啊,仿佛就在回应着人们的期盼,如期而至。所以,才会有这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早不晚,恰恰就在该下雨的时候,就下雨了,真是一场善解人意的好雨啊!
那么这场如期而至的春雨是什么样子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伴随着春天的和风,在静静的夜里飘然而至的,它滋润着天地万物,但是呢又无声无息,大家看啊,这简直不是在讲春雨,简直是在讲君子啊,为什么是在讲君子啊,你看它潜入夜,细无声,这个品质不得了了啊。你想想看,这么受欢迎的春雨,如果卓异表现自己的话,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在白天大张旗鼓的到来,来迎接一切的鲜花和掌声啊。可是呢,如果它是要那样外露夸张的表达着自己,就不像中国人喜欢的人格了,我们中国人喜欢什么呀,是喜欢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啊。散发着内敛的光芒,这场春雨也是如此啊,它滋润万物。但是它又无声无息,犹如君子化天下,无为而治天下,咱们都知道,唐代的大诗人是各有各的性情,比如说李白,那就是飘飘欲仙。那么杜甫呢,是循循儒者,只有循循儒者,才能写出这样具有儒家君子人格的称誉呀。
那么这还不够呢,春雨的好处到这里还没写完呢,这场让人欣喜的春雨呀,不仅下的是时候,下的柔和,它还下的充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大家想一想这么是时候的雨,如果只是淅淅沥沥的下一小会就结束了,那多遗憾哪,大地的干涸没有解除啊!万物生长也不会那么蓬勃啊!可是这场雨不同,它下的是后劲十足,为什么呢?你出门看看就知道了,如果在平时月明星稀,田野固然是黑漆漆的,但是田野上的小路会发光,江面也会反光,都会显得比较明亮。可是今天是一个下雨的夜晚那,因为云层厚,所以没有月光。所以呢,天是黑沉沉的,小路是黑沉沉的,江面也是黑沉沉的。天地呀都笼罩在绵密的春雨之中啦,只有江边小渔船,一点渔火,透出微微的黄光来,这一点渔火呀,一下子就把整个色调都给调亮了,把诗人的心也给点亮了,其实也把咱们读诗人的心给点亮了!那看着云头这么厚,雨势这么好,诗人终于放心啦,要回屋睡觉了。可是就算他躺在床上,还在想着这场春雨,回味着这场春雨,越想越高兴啊,不禁就开始想象,明天早晨的情景。明天早上云收雨停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样的好雨下上一夜,一定能催开春花吧。等到明天早上推门一看,一朵朵春花带雨啊,红艳艳,湿漉漉,沉甸甸的生命啊,该是何等饱满!何等蓬勃呀!锦官城里一定会成为花的世界,春的海洋了吧。
所以你看一首诗,从一场春雨开始,结束在一片春花,一座春城之中啊!真是既柔和细腻,又气象万千。那大家可别小看最后这“锦官城”三个字,“锦官城”是什么呀,“锦官城”是成都的别名啊,成都嘛,四川盆地,三国时候,蜀汉在这里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所以,“锦官城”成了成都的雅号了。李白写《蜀道难》,不是也写“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花重锦官城,其实说白了就是花重成都城,点出了这场春夜喜雨的发生地点,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杜甫在这里用“锦官城”这三个字,绝对不仅仅是点出地点这么简单,也不是为了音韵更协调更铿锵,为什么非要用锦官城而不能用成都城呢,因为锦本身就是一种最美,最柔和,最华贵的丝织品,而说花重锦官城,就好像鲜花朵朵一般,那是何等的富贵风流啊。春夜喜雨啊,到这,那春也罢,雨也罢!喜也罢!都写出来了,喜上眉梢,喜上心头,喜不自胜啊。
最后呢,咱们再向大家分享一下属于诗人特有的敏感啊!北方的春雨怎么写啊,北方的春雨怎么写啊,那是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下就让我们体会到北国的辽阔和干燥。那么江南的春雨怎么写呢,欲湿杏花雨,有着江南特有的灵秀和轻柔,四川盆地怎么写啊,四川盆地那就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显得那么富足,又那么厚实,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春雨,其实就像在咱们老百姓看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味道一样,北方呢,那是羊肉大葱的饺子,江南呢是荠菜小馄饨,而四川呢是一盆热辣辣的火锅啊。好,无论在哪里,无论有怎样的风光和风情,今天都让我们一起来期盼一场春雨吧!
杜甫《春夜喜雨》是一首情感饱满千古流传的好诗。其内容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我读了许多遍,读一回,有一回的收获,我把这些体会记下来,以指导我今后写诗。
写自己亲历之事。这样的诗最贴近生活。看杜甫之诗多亲历之事,如《三吏》《三别》《江畔独步寻花》等,有写个人生活的,身边生活的,亲人生活的;也有反映国家遭遇的。随着阅历的增加,其诗歌所涉及的内容不拘一格,非常广泛。又由于多是亲历之事,有感而发,所以杜诗自然就很感人。
写真情实感。不管写什么诗,都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由于是写真情实感,笔下就像有神助,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重要条件,但我认为真情实感是下笔如有神的更为重要的条件。只有胸怀真情实感,想象、联想、通感、灵视才有牢固的基础动力和方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一切都无从谈起。那些无病呻吟的诗、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诗读起来真让人恶心。
遇事而作。是现实主义诗歌一个重要的标志。遇事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的东西才能具体深入,情感就在心中,语言表达是否到位一目了然。同时,通过以小见大、以小通大,小事就不是小事。这可以防止写出的诗空洞无味、泛泛而谈。当然还有遇景、境、情、感而作的。其实这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现实主义诗歌重要特征。
情景交融,以景表达情感,含蓄有味。古典诗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写法。通过移情实现情景交融,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写出一种温馨宜人的情境。
以景作结。古诗多用此法,今诗也可用。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读来余味深长,深得诗之三昧。也告诉我,诗的结尾应如何写。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就把一种静寂温馨的感觉鲜明的表达了出来。
立足自我,诗的语言来自作者直觉的感受。眼耳鼻舌身心的感受是诗语言主要构成要素。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就是视觉语言。“花重锦官城”就是心灵感觉语言。
围绕主题写。“喜雨”就是这首诗的主题。八句诗都是紧紧围绕这两个字来写,凝练简洁到位。
平时观察要善于抓住特点及细微处,表达才能简洁、传神。同时用字也非常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细”字的运用,形象鲜明简洁,又深入人心。
情感涌动,不得不写时写。此诗是因“喜”而作。没有“喜”,就写不出这诗。“喜”一定也是真“喜”。
整首诗具有自然性、整体性,客观性,含蓄性。春夜是主景,“晓看”是相对于春夜来说的。以时间为红线,运用典型材料表达情感。没有概念性的词句、主主观性的话、心里话,整首诗使人读来感到客观,自然、整体、含蕴。
敢于写真实的诗,尊重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发而为诗。这是诗人主体意识的体现,也是检验一个诗人是否自信的试金石。许多人不敢写自己的东西,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值得写。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古人在这方面做得比今人好,大胆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就是诗的价值体现。
心系人民。诗人心中不能光想着自己,要胸怀宽广,方有诗境深远。如果杜甫整天想着自己的处境,恐怕早就上吊自尽了。即使在茅屋被秋风所破,他还想到大庇天下寒士。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也是杜甫之所以能成为杜甫的重要原因。
语言自然含蕴平实优美。这首诗没有用典、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现代派的高妙技法,只是用常见的手法,就写出了这首千古绝唱。值得好好思考,它的意义有待更深入探讨。
陈言务去。所谓陈言,即那些习以为常的,别的写诗人常说的,毫无新意,读后毫无感觉的,有形无内在内容的形象,都是陈言。对可有可无的句子、词语、俗语必须铲除,以保证诗的清新灵动脱俗有味。
想象、联想、修辞、通感、灵视等手法的贴切灵动运用是诗语言鲜活的保证。如“好雨知时节”就是运用拟人手法,使诗读来给人一种亲切感,一下子就能人心抓住。这也告诉我诗的开头当如何写。
只有融入生活,诚实生活,透彻理解生活,热爱诗歌语言技巧,具有一定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思想境界,不断深入挖掘,获得独特感悟,反复修改,才可能写出更多的好诗。
对实情、实境、实景、实感、实物的选择、巧妙运用、反复修改揉合,创造出这首大气磅礴,撼人心魄的诗。这充分告诉我们诗的立意不一定要奇特,但一定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诗的共鸣性,是写诗的不可回避的一个大学问,也是诗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一点今后特别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