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赞美景德镇古陶的唯美句子 正文

赞美景德镇古陶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5-01-16 02:38:52

陶器行赠陈鸣远

汪文柏(季青)

荆溪陶器古所无, 问谁作者时与徐。

泥沙入手经抟埴, 光色便与寻常殊。

后来多众工, 摹仿皆雷同。

陈生一出发巧思, 远与二子相争雄。

茶具方圆新制作, 石泉槐火尘松风。

我初不识生, 阿髯尺素来相通。

赠我双卮颇殊状, 宛似红梅岭头放。

平生嗜酒兼好奇, 以此饮之神益王。

倾银注玉徒纷纷, 断木岂意青黄文。

厂盒宣炉留款识, 香奁药碗生氤氲。

吁嗟乎人间珠玉安足取, 岂知羡溪头一丸土。

君不见轮扁当年老斫轮, 又不见梓庆削炉如有神。

古者技巧能几人, 陈生陈兮绝伦。

送许屯田诗

宋·彭汝砺

浮梁巧烧瓷, 颜色比琼玖。

因官射利疾, 从喜君独不。

父老争叹息, 从事古未有。

咏景德镇兀然亭

明·缪宗周

陶舍重重倚岸开, 舟帆日日蔽江来;

工人莫献天机巧, 此器能输郡国材。

赠昊十九

明·李日华

为觅丹砂到市廛, 松声云影自壶天;

凭君点出琉霞盏, 去泛兰亭九曲泉。

赠昊十九

明·樊玉衡

宣窑簿甚永窑厚, 天下知名昊十九;

更有小诗清动人, 匡庐山下重回首。

白玉金边素瓷胎

清·弘历(乾隆皇帝)

白玉金边素瓷胎, 雕龙描凤巧安排;

玲珑剔透万般好, 静中见动青山来。

题宣德宝石红釉碗

清·弘历(乾隆皇帝)

雨过脚云婪屋垂, 夕阳孤婺照飞时;

泥澄铁镞丹砂染, 此碗陶成色肖之。

咏宣窑霁红瓶

清·弘历(乾隆皇帝)

晕如雨后霁霞红, 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 西方宝石致难同。

插花应使花羞色, 比画翻嗤更是空。

年窑墨注歌

清·查俭堂

国朝陶瓷美无匹, 尔来年窑称第一。

不让汝定官歌均, 何况永乐之坯宣德质?

戏紫蘅中丞

清·许谨斋

宣成陶器夸前朝, 收藏价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载, 迩来杰出推郎窑。

郎窑本以中丞名, 中丞嗜古衡览精。

网罗法物供品藻, 三千年内纷纵横。

范金合土陶最古, 虞夏商周谁复数。

约略官均定汝柴, 零落人间搜出土。

中丞嗜古得遗意, 政治余闲呈艺可。

雨过天青红琢玉, 贡之廊庙光鸿钧。

景德镇神游

美·郎菲罗

偶作飞鸟来此地, 景德镇上望无余。

俯看全境如焚火, 三千炉灶一齐熏。

充满天际如浓雾, 喷烟不断转如轮。

苍黄光彩凝画笔, 朵朵化去作红云。

重临镇厂感赋志事

清·唐英

重来古镇匪夷想, 粤海浑如觉梦乡。

山面水心无改换, 人情物态有存亡。

依然商贾千方集, 仍见陶烟五色长。

童叟道旁争识认, 须眉虽老未颓唐。

丁峁仲冬返洵阳,留别珠山陶署

清·唐英

廿载须眉江上翁, 渔滨栖息故乡同。

马鞍山碧里村雨, 鸭尾船轻昌水风。

鬼儡丰神箫鼓外, 报酬事业榷陶中。

霜清使节洵阳道, 枫意如春万树红。

窑民行

清·沈嘉徴

景德产佳瓷, 产瓷不产手;

工匠来八方, 器成天下走。

陶业活多人, 业不与时偶;

富户利生财, 穷工身鍸口。

食指万家烟, 中外贾客薮;

坯房蚁蛭多, 陶火烛牛斗。

都会罕比雄, 浮色抵一拇。

昌江杂咏(选二首)

清·凌汝锦

重重水碓夹江开, 未雨殷传数里雷;

舂得泥稠米更凿, 祈船未到镇船回。

百种佳瓷不胜挑, 霁红霁翠比琼瑶;

故家盆盎无奇品, 不羡哥窑与定窑。

浮梁竹枝词(选一首)

清·郑风仪

碓厂和云舂绿野, 贾船带雨泊乌蓬;

夜阑惊起还乡梦, 窑火通明两岸红。

陶阳竹枝词(选九首)

郑廷桂

蚁蛭蜂巢巷曲斜, 坯工日夜画青花;

而今尽是都鄱籍, 本地窑帮有几家。

坯房挑得白釉去, 匣厂装将黄土来;

上下纷争中渡口, 柴船才拢槎船开。

码头柴槎各分堆, 伙计收筹记数来;

窑位客行催要紧, 先后三日一回开。

巧样瓷名尚脱胎, 金边细彩暗炉开;

寿溪不是侬家卖, 昨日新窑试照来。

青窑烧出好龙缸, 夸示同行新老帮;

陶庆陶成齐上会, 酬神包日唱单腔。

九域瓷商上镇来, 牙行花色照单开;

要知至宝通洋外, 国使安南答贡回。

轻灵手巧补油灰, 估得明堆又暗堆;

好约提篮小伙伴, 黄家洲上走洲来。

鹅颈滩头水一湾, 驳船禾秆积如山;

瓷件茭成船载去, 愿郎迟去莫迟还。

五月节迎师主会, 六月还拜风火仙;

龙缸曾读唐公记, 成器成人总靠天。

追赠昊十九

清·朱琰

丹泉兄弟知名久, 甄土新裁总后尘;

独有琉盏在江上, 壶中高隐得诗人。

陶歌(选三十五首)

清·龚鉽

江南雄镇记陶阳, 绝妙花瓷动四方;

廿里长街半窑户, 赢他随路唤都昌。

武德年称假玉瓷, 即今真玉未为奇;

寻常工作经千指, 物力艰难那得知。

方方窨子滤澄泥, 古语儿童莫坏坯;

炼到极稠捶极熟, 一归模范即佳瓷。

几家圆器上车盘, 到手坯成宛转看;

坯堞循环随两指, 都留长柄不雕镘。

出手坯成板上铺, 新坯未削等泥涂;

钧陶自古宗良匠, 怪得呈材要楷模。

坯乾不裂更须车, 刀销圆光不少差;

此是修身正心事, 一毫欠阙损光华。

画坯上釉蘸兼吹, 一体匀圆糁絮宜;

只有青花先画料, 出新花样总逢时。

青花浓淡出好端, 画上磁坯画面宽;

识得卫风歌尚絅, 乃知罩釉里同看。

白釉青花一火成, 花从釉里吐分明;

可参造物先天妙, 无极由来太极生。

看他吹釉似吹箫, 小管蒙纱蘸不浇;

坯上周遮无渗漏, 此中元气要人调。

青料惟夸韭菜边, 成窑描写淡弥鲜;

正嘉偏尚浓花色, 最好穿珠八宝莲。

如椽大笔用羊豪, 颠旭能书莫漫操;

看他含釉如含墨, 一样临池起雪涛。

官古人家釉果多, 含成胎质镜相磨;

非如饭器酥研甲, 果釉多将灰水和。

浇釉看来似易皱, 一般团转总均匀;

倘留棕眼兼鱼子, 却使微瘢玷美人。

滩过鹅颈是官庄, 沿岸人家不种桑;

手搏砂泥烧匣钵, 笑他盘子满桑郎。

匣钵由来格不同, 一般层叠着砂工;

更多平匣排清器, 遥望馒头正出笼。

匣钵烧皱破不妨, 倩他薄篾尽箍藏;

一经红火同镔铁, 格物谁能理工详。

魏氏家传大结窑, 曾经苦役应前朝;

可知事业辛勤得, 一样儿孙胜珥貂。

满窑昼夜火冲天, 火眼金睛看碧烟;

生熟总将时候审, 此中丹诀要亲传。

窑火如龙水似云, 火头全仗水头分;

羡他妙手频挥拨, 气满红炉萃晓氛。

开封火窨尚炎炎, 抢掇红窑手似钳;

莫笑近前热炙手, 霁威不似相公严。

窑边排橙检茅瓷, 器正声清出匣时,

最喜官商成一片, 未夸出钵与催诗。

白胎烧就彩虹来, 五色成窑画作开;

各样霁花与人物, 龙眠从此向瓶垒。

明炉重为彩红加, 釉料全凭火色华;

我爱鸡缸比鸡子, 珍珠无类玉无瑕。

大器难成比践形, 自非折挫总伶俜。

要知先立功夫在, 不止炉中火候青。

龙缸有供自前朝, 风火名仙为殉窑;

博得一身烟共碧, 至今有气总凌霄。

市上今传釉里红, 唐窑独著百年中;

暗然淡简温而理, 都识先生尚古风。

雕作从来枉作劳, 更嗤桃核刻牛毛;

圣朝器服惟坚朴, 又使矜奇到若曹。

釉如密水亦如浆, 船载人挑上釉行;

记得盖冈元献宅, 十分龙脉九分伤。

年年七月中元节, 几处坯房议事来;

每到停工总生事, 好官调护要重开。

王家洲上多茅器, 买卖偏多倔强人;

比拟携篮走洲客, 只能消假不消真。

昨日曾经试照回, 窑中生熟费疑猜;

凭他一片零坯块, 验得圆融百圾来。

坯工多事问坯头, 首领稽查口类周;

三月有钱称发市, 年终栈满惰工愁。

云门院里读残碑, 静夜闲庭品素瓷;

记得新平行部日, 鲁公诗酒建中时。

坯工并日作营生, 午饭应迟到二更;

三五成群抨肉饭, 怪他夜市禁非情。

清·佚名

坯房佬 ,坯房佬,捣泥做坯双手搅,

弯腰驼背受压榨,死了不如一颗草。

装坯开了禁, 乡下得了信,

丢掉田不作, 漏夜赶上镇;

三吊二百钱, 买根压肩棍。

正月机房教子, 二月张生起程,

三月山伯访友, 四月四九问路,

五月群英聚会, 六月夜晃白袍,

七月徐庶荐葛, 八月五瞎子算命,

冬月魁星点斗, 腊月海螺丝打瓜精。

题《珠山八友雅集图》

王大凡

道义相交信有因, 珠山结社志图新;

翎毛山水梅兼竹, 花卉鱼虫兽与人;

画法惟宗南北派, 作风不让东西邻;

聊将此幅留鸿爪, 只当吾侪自写真。

游景德镇

谢觉哉

配料调色细且精, 塑形绘影艺超群;

方知日用寻常品, 曾费劳工无限心。

风格"四如"传古代, 车轮载誉越重瀛;

瓷都跃进今方始, 量质都须加倍成。

初到景德镇

董必武

昌南自昔号瓷都, 中外驰名誉允孚。

青白釉传色泽美, 方圆形似器容珠;

艺精雕塑神如活, 绘胜描摹采欲敷;

技术革新求实用, 共同跃进是前途。

陶冶新平肇汉唐, 宋明瓷夺宝珠光;

千年传统垂如缕, 正待人民好发扬。

吾觉窑工斗志雄, 新瓷今已握天工;

鲜明艳似美人霁, 热烈真如火焰红。

海外珠窑著令名, 一花一鸟发心声;

瓷风岂为庸夫定, 今日光明自北京。

春播归来夕照斜, 坡头着意种桑麻;

艺人珍重生花笔, 先为农民后及他。

赠刘、曾两先生(二首)

赠刘雨岺先生

南枝如雪馥雄关, 又在先生笔底看;

何止珠山留劲腕, 早传春色满人间。

赠曾龙升先生

禹鼎凌烟笔意殊, 曾家绝艺蜚瓷都;

于今有鬼犹多事, 喜得钟馗试剑图。

题与艺术瓷厂

郭沫若

中华向号瓷之国, 瓷业高峰是此都;

宋代以来传信誉, 神州而外有均输。

贵逾珍宝明逾镜, 画比荆关字比苏。

技术革新精益进, 前驱不断再前驱。

题与陶瓷馆

郭沫若

后来居上数东洋, 夺取万邦瓷市场;

年进美金七千万, 数逾赤县十番强。

花纹形式求新颖, 供应需求费数量;

国际水平应超越, 发扬光烈陈堂堂。

西江月

别瓷都

郭沫若

发展光辉传统,齐心创造高峰,

调查研究不容松,经济、美观、适用。

内为人民服务,外争贸易阜通。

红旗高举万方红,别矣瓷都珍重。

宜兴窑与诗

和梅公仪赏茶

宋·欧阳修

寒侵病骨惟思睡, 花落春愁未解醒。

喜共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情。

煎茶诗

宋·苏轼

活水还将活火烹, 自临钓合吸深情。

大飘贮月归春瓮, 小勺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 松风犹作泻时声。

本能饱食禁三碗, 卧听江城长短更。

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

明·徐渭

虎丘春茗妙烘蒸, 七碗何愁不上升。

青箬旧封题谷雨, 紫砂新罐买宜兴。

却从梅月横三弄, 细搅松风灺一灯。

合向吴侬彤管说, 好将书上玉壶冰。

咏紫砂壶

清·高江村

规制古朴复细腻, 轻便可入筠笼携。

山家雅供称第一, 清泉好瀹三春荑。

清铭自制清

·郑板桥

嘴尖肚大耳偏高, 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 两三寸水起波涛。

赞邵大亨所制鱼化龙壶

民国·李景康

紫砂莹润如和玉, 香雾纷藤茗初熟。

七碗能生两腋风, 一杯尽解炎方溽。

壶兮壶兮出谁手, 鬼斧神工原不朽。

我爱紫砂无釉彩

我爱紫砂无釉彩, 相见如人披肝胆。

不靠衣衫扶身价, 唯依本质令人爱。

陶宝肖象歌为冯本卿金吾作

林古度(茂之)

昔贤制器巧含朴, 规仿尊壶从古博。

我明供春时大彬, 量齐水火抟埴作。

作者已往嗟滥觞, 不循月令仲冬良。

荆溪陶飞司陶复, 泥砂贵重如珩璜。

世间茶具称为首, 玩赏楷模在人手。

粉锡型模莫与争, 素瓷斟酌长相偶。

义取炎凉无变更, 能使茶汤气永清。

动则禁持慎捧执, 久且色泽生光明。

近闻复有友泉子, 雅式精工而继美。

常教春茗注山泉, 不比瓶儡罄时耻。

以兹珍赏向东吴, 胜却方平众玉壶。

癖好收藏阮光禄, 割爱举赠冯金吾。

金吾得之喜绝倒, 写图锡名曰陶宝。

一时咏赞如勒铭, 直似千年鼎彝好。

景德镇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城小而精于细节,对于我们这群在外的游子,还是在景德镇的朋友来说,无不深爱着这座城市,一起阅读下面的描写江西景德镇的散文吧!

描写江西景德镇的散文【1】

烟花三月,细雨迷蒙。

我张望着那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瓷韵、宛若娉婷妩媚的清雅女子,从六朝的繁华中款款走来的千年瓷都景德镇,遐想着她是如何的自然,古典和美丽。

曾到过景德镇。无数次畅想着漫步在她厚重的历史里,任烟雨朦胧风儿轻柔,碎石街头白墙灰瓦,朱楼画舫伴随着青花瓷的底蕴,那是一种多么唯美忧伤,惊心动魄的雅遗风韵啊!一直想做它把酒东篱的盈袖暗香,做它高山流水的红颜知己,隔岸相望而灵犀相通,只言片语而善解人意……可是,我总是来不及和它握手,便匆匆擦肩而过,山河永寂。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历史悠久。“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自元代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陶瓷工业非常繁荣,陶瓷生产规模空前扩大,品种异常丰富,形成了以日用瓷为主体,艺术、建筑、工业、电子等各类陶瓷共同发展的陶瓷工业体系。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是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

景德镇群峰林立,岗峦重叠,是最早生产釉里红瓷器的产地,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陶瓷史学研究者、陶瓷工艺美术爱好者和中外广大游客的朝圣之地。多次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等称号,电影《闪闪的红星》、《青花》,电视剧《生死线》和《大瓷商》生动的再现了景德镇秀丽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光。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郭沫若先生曾由衷的盛赞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和文化。的确,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而蜚声海内外,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即指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当今天的景德镇还躺在过去的荣光里沾沾自喜时,历史的车轮飞快地驰骋着,沧桑巨变——亦有“千年瓷都”美誉的广东佛山一枝独秀,异军突起,生产量、贸易量在全国遥遥领先。十年前景德镇市政府曾因“中国瓷都”美誉花落佛山,而召集浩浩荡荡的律师队伍打了一场夺回桂冠、索取精神损失费1元钱的官司,尽管最后花落本家,却也精疲力尽。

今天的我耳闻目睹还有人借瓷都文化进行着肮脏的交易和买卖时,我总能感到它那略带忧怨的目光在逼视着我们,逼视着我们这些自诩为后代或崇尚它纯朴古韵的人,那目光常让我如芒在背。它如同一个年过不惑的英国绅士,安详而平静地坐在冬日下午的暖阳里,有一些淡淡的疲倦和淡淡的向往。

但真正的向往和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如今的景德镇已不再平静地躺在功劳簿上一唱三叹,它的快速崛起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和关心。它将古老与年轻,悠然与斑驳组成一副天然的图画,焕发出崭新迷人的风采,笑傲东方。那一座座记载着岁月沧桑的古窑,那一个个形态凝重的雕塑,仿佛诉说着千百年来陶瓷之路曲折的经历,更折射出一种古老不朽的文化和底韵。它正以傲人的姿态等待着远方的客人,并真诚地说——“请从灵魂开始爱我!”

我梦中的景德镇,它蕴藏了太多的秘密,惹人情不自禁的探寻下去,就像一首历史长卷中典雅的诗,慢慢展开来,等你的心和目光去倾听和阅读……

描写江西景德镇的散文【2】

燃烧让人激奋,燃烧迸发文明。在华夏大地,生生不绝的窑火自汉以来从未因屡屡上演的兵燹、灾难、危机的冲击而熄灭过。它燃烧出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它燃烧出一个恢弘的名字——景德镇,在外国人眼里等同中国。

送进去的是质朴的灰头土脸,捧出来的却是高贵的光洁似玉,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这是中国在世界强盛的力证。

瓷器,中国,英语词典里都读“china”,一说它又是景德镇历史名称“昌南”的谐音,随着中国瓷器在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而“一词多关”。

瓷都景德镇也因此成为外国人神往的古老文明的东方胜地,景德镇瓷器素以“胎质白净、手感糯滑、轻盈高雅”备受外国人敬畏和珍爱。在古代、近代,能享有一头景瓷一度成了中南亚、欧洲贵族标识身份等级的象征。诚然,“丝绸之路”因丝绸而得名,但是,假如在“丝绸之路”的书籍里抽掉瓷器这一册页,真不知道要黯然失色多少啊!瓷器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历代政府一种政治工具: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不但将丝绸,还把瓷器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而形成于秦汉的“海上丝绸之路”,更少不了瓷器多姿多彩的身影,起点是福建泉州,到宋元时,有人干脆称之为“陶瓷之路”,由于当时出口的主要货物是景德镇的瓷器,丝绸反而居其次。

景德镇进入我的视野是小时候的事了。家住赣北鄱阳湖东岸,小时候就常常听大人艳羡地说“到镇上去”(特指景德镇),也不知道近在咫尺的景德镇是个什么地方。随着年岁的增长,才晓得景德镇造瓷碗、瓷盘、瓷调羹等,有的碗底下还烧制了“中国景德镇”字样,我是一日三餐亲吻着“景德镇”长大的,倘若不小心摔破了碗,大人就半嗔怪半心疼道,“哎呀,送回了景德镇,没划伤手就好”。再大一点,又获悉到新的信息,景德镇是都昌人的码头,初听起来像是上世纪在上海滩横行霸道的,蒙上了一层血雨腥风阴影,而都昌就是我老家鄱阳隔壁一个县,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都昌人怀有“化外野夫”的偏见。在历经窑火淬砺而成的瓷器的映照下,我读懂了一双双勤劳的手创造了中华灿烂的文明,伴随着对瓷器的重新认识,我开始刮目相看以都昌人为主的景德镇瓷业工人……

景德镇名称的得来,说是与宋景德年号有关,真宗皇帝喜欢景德镇的瓷器,并让瓷工在瓷器打上“景德年制”字样,“景德瓷”美名远扬,人们渐渐习惯将昌南镇改叫为景德镇了。

对景德镇的了解,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印记在我的大脑硬盘里。然而终归还是零星的、不完整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哥哥石红心考上景德镇陶瓷学院的第二年暑假,我已从波阳师范毕业,兄弟俩一商量,决定挑战自己的毅力骑自行车闯景德镇,那好像是我第一次去景德镇,我的真实想法是为了能目睹一眼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火车。70多公里的行程,全是沙子路,汽车一过,尘土飞扬,毒辣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赤脚踩在马路上很快就会烫起水泡,清晨出发,到中午时分仅仅用了一个上午就顺利抵达镇上,我几乎成了从灰尘里爬出来的人了。发现哥哥只剩下两个眼睛在转动,其实我也一样,互相对望,都哈哈大笑起来。

那次,学陶瓷窑炉专业的哥哥特地带我到景德镇郊外湖田观看了古窑遗址。说实话,当年,我浅薄的欲望还没有达到文化的高度,对那些破坛烂罐根本提不上兴趣,什么制瓷窑具和旋转模具,什么圆器类、琢器类,什么马蹄窑、葫芦窑、馒头窑、龙窑……到隧道窑,从汉代烧柴到后来烧煤,以及如今烧电,哥哥唠唠叨叨说得如数家珍,我却显得很没有出息和耐心,实则是惦记着火车呢。我对景德镇最深的印象是在那里第一次看到隆隆巨响的火车从天桥下穿越远去,带走了一缕怅惘青涩的心绪。

后来的岁月,去景德镇已是家常便饭了,或匆匆而过,或走亲访友,或小住时日,我没有看到它与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的方面,一律的笔直街道两旁栽种着法国梧桐、一律的鳞次栉比的楼房、一律的汽车喇叭声满街跑调。除了它享有一个自豪的瓷都符号外,我对这座已经从饶州府、浮梁县析分出来成为一个省辖市的“中国四大名镇”真的孤陋无知。再后来,总听外地人说到了江西,不去景德镇实在遗憾。我纳闷,去景德镇看什么?看满街摆陈的碗盘瓶罐,看掩映在竹林树阴中的古窑,看喧嚣的陶瓷博览馆……或许是太熟悉的缘故吧,我不以为然。

奇怪的是,景德镇与我的家族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七亲八戚大都选择景德镇为发展、寓居地,掐指数一数,有姑姑、舅舅、表哥、外甥、父母、哥哥、妹妹、连襟、堂兄……上学、就医、分配工作、转业、养老等都是去景德镇,这是什么使然?想必它一定为我的亲朋好友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无比的好处。节假日他们还乡时,笑脸里、衣锦里闪烁着陶瓷的光环。而这一切,不都得感谢绵延不息的窑火吗?从汉朝就一路熊熊烧来,烧旺了景德镇的人杰地灵,烧铸了世界瓷都的名片。《浮梁县志》载:“新平治陶,始于汉世。”新平,乃景德镇在东晋之称谓。景德镇瓷器,发展于两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变革于元,卓然于明清。到明朝,惟景德镇“天下窑器所聚”,抑人之短,扬己之长,独领风骚,形成全国瓷业烧造中心。我渐渐明白自己当年无畏的无知,重新认识还为迟不晚。从此,我关注景德镇变成自觉的行为了。

走在景德镇昌江畔十里长街,一边是滔滔江水诉说着千年窑火的辉煌,一边是低矮的棚户区挤得密不透风散发出高岭土的气息,砖瓦房里住着世世代代前往景德镇靠瓷器谋生的异乡人。清代郑廷桂在《陶阳竹枝词》中曰:“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他们以“十之七”的力量与“十之三”当地土著长期掣肘、融合,形成了如今景德镇独特的民俗、人文风景线。比如,景德镇的陶瓷习俗,就呈现出五彩缤纷之态势,仅供奉和祭拜的对象,除了观音、许真君、关公和天后娘娘外,瓷业世家还各自有行业神,即高岭土神、窑神菩萨童宾和师神等。各色行规如写车薄、刀子店、禁窑、烧春窑、烧撞火窑等,不下二十种,伴随瓷业的发展而井然维持内部秩序。

走过景德镇的大街小巷,像斗富弄、戴家弄、祥集弄等这样普普通通的弄巷数不胜数,每一个弄堂都演绎着一串鲜为人知的传说,瓷片比比皆是,一脚跨越千年。

“廿里长街尽窑户,赢他随路呼都昌。”对于景德镇的方言,我是不需要翻译就能听懂,初听像都昌话,似乎又像南昌话,细细揣摩却是自成一体的景德镇话。不难理解,这里的先民,大都是从我的周边县邑乡村“瓷吸”过去的,组建了都帮、徽帮、杂帮等,饶州会馆、抚州会馆、徽州会馆、浮梁会馆、苏南会馆等应运而生,相互制约,共存共荣。

历史上,景德镇的瓷器主要是经昌江、入饶河,走鄱阳湖、长江,运往中原大地,远销世界各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里载:“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所产也。”据说,鄱阳湖畔莲湖乡的瓦屑坝,就是景德镇的官窑民窑里的瓷片或运瓷器的船舶沉没后千百年来冲积到鄱阳湖龙口而形成的瓦屑碎瓷堆积层。明朝从这里出发的数百万移民,面对茫茫水路,独独记住了这个刻骨铭心的渡口,到处横阵瓷片瓦砾,遂称之为“瓦屑坝”,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先民忘不了在家谱上浓墨载一笔,“来自饶州瓦屑坝”。换一个角度分析,它不仅是移民的见证,难道不是瓷魂一泻千里的写照吗?多少人沿着悠悠瓷路寻根到瓦屑坝啊!在中华大地,世界海域,哪一条河流、海洋的床上不都流淌着景德镇冰清玉洁的身影吗?一瓷永存,精神不泯。

瓷器,中华文明的一个亮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那是经过熊熊火光煅烧出来的,那是从燃烧中涅槃的瑰宝,“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彰显着华夏文化艺术的绚丽缤纷。

进入新世纪,已经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景德镇,将在转型中如何寻找契机呢?从高岭土到瓷器,燃烧使其凝固,是力量的浓缩,是浓缩的精华。我想,具有瓷器一样优秀品质的景德镇人一定能从陶瓷的烧制过程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坚韧、包容、进取、创新……

景德镇的千年窑火,在世界的东方烧就了一个光芒万丈的“中国”。千年窑火依然生生不息,衍生出悠久厚重的陶瓷文化是无尽的宝藏。景德镇,相信它经得起转型烈火的考验。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是它永远高高飘扬的风旗。

描写江西景德镇的散文【3】

从没去过景德镇,却熟知高岭的名字。高岭产黏土,这种黏土能烧成特色质料,所做瓷器细致坚硬,使景德镇瓷器文明遐迩。

在咱这个北方小城,每年都举行一次大型瓷器展销会,虽不是很隆重,却也轰动。那些操着江浙口音的瓷器商人,谦卑的笑,点头哈腰地讲解。据说所陈列的都是景德镇瓷器,看客们听后微微一笑,也不认得,闷头瞅来瞧去。那些高矮胖瘦、形态各异的瓷瓶瓷罐瓷坛瓷桌瓷碗,静静地待嫁而估。这时候,我就慢悠悠地流连瓷器间,浮想联翩。

古时候有官窑和民窑,官窑烧的瓷器供皇家宫廷御用,烧制过程讲究高深的工艺流程,防止外漏秘方,常常是出窑一批瓷器挑选出精致完好的,其余捣烂埋掉,千万年之后,考古学家有幸寻觅挖掘出一兜碎瓷片,摆弄再三,惋惜不已。民窑里才出普通百姓的家什器皿,大到柜子桌子,小到勺子笔撑,应有尽有,干净卫生,耐磨耐用,只要不碰碎就行了。

星期天,难得的轻松心情,信步走出家门,东直正大街口新开了一家瓷器店,进去转转。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正坐在藤椅上摇晃,光光的脑门上套一条白毛巾,四角分别系出疙瘩,俏皮地向下搭着。手里正攥一条白毛巾使劲地扇风,身后林林总总的瓷瓶泛着平和安详的光。看我进门,也不出声,感觉他睁开一只眼睛觑一下,又快速闭上眼睛摇着。我莫名地忍住笑,一个个观赏着瓷瓶,大都以白色底儿纯蓝花纹作陪饰的,主角有红牡丹、妖娆的仕女、飞奔的骏马,还有宗教意味的人物,图案活灵活现。有的肚大颈细嘴阔,有的笔直筒状,有的满月似圆球,只噘起又小又圆润的唇儿,可爱极了,这准是人们说的小嘴富贵瓶了。

摸摸那一对和我一边高的观音瓶,亲切自然。我记得外婆家就有这么高的一对,外公在竹棍上粘上一圈圈彩色的鸡毛,做成飘悠悠飞扬灵动的掸子插在观音瓶里,它们一左一右,分立中堂两边,中间是祖先暗淡庄严的画像,还配着铜色金边的楹联,写着“福、财、寿、禄、平安”的话。八孔香炉里青烟徐徐缭绕,那对大瓷瓶像古时撑华盖的女子,纤纤步履,腰肢扭转,款款而来。有一对高大的糙瓷瓶吸引了我,举起手才够到它的颈,瓶身清凉润泽,线条流畅,通身透着淡雅的光,棱角处浑然一体。釉面均匀晶莹,呈深绿色,没有一丝纹线,美极了。我放下手,闭上眼睛,用鼻子尖碰它,感觉自己探进仙山古洞的境界里,肺腑间倏地灌入了不识人间烟火的气息……“你别碰它们了,我刚擦完,累死我了!”我迷蒙着眼神回过头来,那老者正奓着拿白毛巾的手,站在藤椅边,不知何时站起来了。我没听清他的话,那音儿似疙疙瘩瘩的铃铛,转着弯跑过来,太快了。他看我没动地儿,又说:“这对瓷瓶是镇店之宝,真正高岭土烧制的景德镇瓷瓶。不卖!”最后两个字重重的,我听懂了,笑着看他,他眼珠子叽里咕噜地打量了我一会儿,便又坐在藤椅上摇起来了,一缕白头发从白毛巾边挤出来,在他瘦瘦的下壳上荡来荡去,那么悠闲自在。景德镇的瓷器是瓷器中的上品,温和、圆滑、拙扑,透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一转身,柜角处盘腿坐着一尊大肚弥勒佛,胖胖的手儿搭在膝盖上,眯起眼睛,笑得光亮亮。我心里笑着,故意指着那尊瓷像问:“这是不是景德镇产的?”老者腾地站起来,忙说:“那是,那是!”

中国瓷器(一)

一、一张精致的名片

去景德镇,冲着那里的瓷业。一直以来,它成为我心驰神往的地方,满怀着神秘。“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无论玲珑剔透、轻盈细致的套盘,还是圆圆胖胖、稚稚拙拙的碗盏,都那样生动可爱、楚楚动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瓷器,偶若遇见景德镇的产品,对着底部的印记,大人们会郑重其事地介绍一二,话语中透着赞赏与崇敬。也曾几回,将一些瓷器附在掌心,立在案头,摩挲,端详,相看两不厌。瓷器无语,人也无语。

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古称昌南镇,因其陶瓷闻名,外国人径直用昌南的读音(chāng nán)称呼中国,即China。正如尼罗河畔的金字塔,让人们知道了古埃及,如今一说到埃及,人们无不油然想起金字塔。又如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泰国人妖,许多人因之知道了泰国,并乐不可支地趋之而鹜。景德镇,恰似引介和展示中国的一张精致的名片,任所有的骄傲镌在瓷器上。

二、在火中涅盘

在浮梁瑶里古镇附近的“陶花源”,一处古代龙窑遗址。龙窑依山傍水,像一条巨龙,身长20余米,腰宽两米多,“龙头”高翘望着苍天,“龙尾”低伏,紧贴地面。从窑里挖出的泥土,干燥而金黄,带着“火”的颜色;那刚出土的瓷片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瓷器来自泥土,似乎为了赶赴一场前世的约定,完成一次生命的燃烧。铸铁成钢,寒梅吐香。即便是一抔普普通通的泥土,只要敢于锻造,勇于磨练,甘受熬煎,就可以升华自己。一次炼狱,或许就是一次涅盘。感谢火。有了火的锤炼,泥土有了筋骨,修得如玉的瓷器。纵然哪一天,她可能被碾成碎片,但经由火中,红过、紫过,也生而无憾。

三、生命来自泥土

上古时期,女娲因为大地的冷清而感到孤寂,灵机一动,用泥土仿照自己制作了“人”,进而创造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前,据说因为一场偶然的火灾,将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烧成了瓷器。人与瓷器共同作为来自泥土的奇迹和杰作,带来无限生机与趣味。没有人类,地球将会黯然失色;没有瓷器,人类也将减少几许美感。“一枝草一点露”,一棵小草因为一滴露水的眷顾,会化作生存的机会与条件。生命既然活在世界上,就有存在的理由,以及继续存在的条件与关怀,最终化为奇迹。纵然不过泥土,可能生长庄稼,也能化身如玉。瓷是修炼得道的玉。

四、与水相济

也是在陶花源。在瓷器制作的作坊,我看见泥土与水糅合的制丕工序。因为水的融入,泥土黏合紧密而不松软,便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姿态,更有了水的灵性。因此也感谢水。别拒绝水,上善若水。拥有火的炽烈,也无妨藏有水的温柔。水性至柔,柔极至刚。正如钢刀淬火,唯有水火相济,阴阳相调,才赢来钢的坚韧与锋利。瓷器因为水的融合,才那么坚韧而柔媚。听吧,弹击瓷器,金属般的清脆悦耳动听,原来附有火的朗笑、水的潺潺。

五、雕琢灵魂

“玉不琢,不成器。”在每一款瓷器上,都流动着匠师艺人的灵魂,让人仿佛看见他们和高人悟道,听到他们在松风中歌唱,以及泥土的呢喃,火的舞蹈,水的笑逐。那随手渲染的狼毫勾勒,一片墨痕,现出荷叶、梅花、芙蓉、小鸟,青花如水墨般在瓷胎上游走,或浓或淡,泛着一片欲滴的苍翠。还有其中的山水、美人、书法以及朱红印章,都洋溢着无限的意蕴。

凝视瓷器,其实就是凝视生命,以及由远古而来的迟缓的脚步。

六、独一无二

在景德镇,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古代的御窑,同样一款的瓷器一次无论烧制出成千上万,但最终只选取其中的一件,其余的都将被砸碎,只为了那件御物在世间享有独一无二的身价。大凡价值连城的文物,都以稀为贵,无论其精粗美丑。生命的价值在于不重复他人,活出一个真的自己。有个性更有价值。芸芸众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谁能禁受住浪涛的冲刷,坚持到最后,就将出局取胜。唯一或许就是第一。《石头记》中的那块顽石,因为来自女娲补天时的石头群中,人间独有,所以成了“通灵宝玉”。

七、历久弥珍

见过出土的铁器,锈迹斑斑,刃角老钝;见过陈年的绸缎,色泽黯淡,凄惨欲裂;却看见古老的瓷器,经受着腐蚀、磨砺和漫长的时间的考验成为世人追捧的宝物,在岁月的推进中,愈久愈闪烁出诱人的光芒,正如陈年老窖久而弥香。

真的生命历久弥珍,正如人间最美的爱情,纵然有过激情浪漫、难舍难分,若能持久绵长、地老天荒、至死不渝,更为人们称颂向往。

八、爱恨情仇

在艺术的路途中,多少顶礼膜拜者,以一份怜瓷惜瓷的心情,将它轻捧在怀,怕雨淋着,怕风吹着,怕噪音吵着,把它看作中有灵性的至宝。也有心术不正的人觊觎瓷器,把它看作无价的财富,用汗浸的手触摸、把玩,贪婪的贼光使之黯然失色。也因此,多少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谋财害命的闹剧在瓷器的身边上演。瓷器在鄙俗者的面前,永远是一堆变形僵化的钱币,无法呈现出花的绚丽。在不停的争夺中,常看见瓷器在一瞬间随手而碎,圆润、光滑中潜藏着尖锐的锋刃,锋利的碎片满含仇恨,对着正在亵渎轻慢她的人。

一款瓷器落地而碎。那一地的碎片,是一朵朵坚贞的花,开得凄美,开得绝唱。她有不可冒犯的冰清玉洁,不容轻慢的心高气傲,总是以死相争的那一种。对于最初伤害了她的人,纵然是忏悔,收齐、补好所有的碎片,也不能复原一颗完好的心。瓷器娇弱,娇弱的另一面正是她的刚烈。失去的,终将失去,难得再回来。既然不再成全为器,别说破镜难圆,就算归为泥土也会情非得已。

九、考验无数

一只不幸的瓷器,在一阵飓风中落地而碎,由费解到幡然醒悟。它因为接受火的锻炼而强硬,却没有经受被砸的考验。

生命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是可能,也是必需。面对过炎热的考验,还要接受冰雪的考验;面对过贫穷的考验,还要接受富贵的考验;面对过失败的考验,还要接受成功的考验……仅仅经受了一次考验,未必能承受生命的所有考验。

倘若缺少考验,唯有百倍呵护。

十、永恒的完美

一只出现裂缝的瓷器摆在我的面前。我惊恐地注视着。所有的欢乐都已经冻结,仿佛世界只剩下这一条裂缝。我无能为力,我几乎想向她乞求,但没有半点用处。我把它举得高高,然后松开手。这是我最爱的一件宝物,我拒绝裂缝,拒绝残缺,永远。有时我可能姑息容忍,对于这瓷器,却毫不苟且。我想拥有一件完美的瓷。如果不是,我会毫无预兆地割断尘缘,别她而去。

可是,谁能真正拥有一件永远完美的瓷?就像拥有一朵落在掌心的雪花,或者拥有年复一年的春风里不变的桃花?

中国瓷器之美(二)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以瓷器称中国,英文单词“CHINA”既是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开始生产各种各样的瓷器

中国瓷器是很幽雅、很难以描绘的,也许正因为这样,它更显得高贵。英国散文家兰姆(C·Lamb,1775-1834)写过一篇谈中国瓷器的散文,文中说道:“我对中国古瓷器几乎有一种执着的妇女之爱,每当我去探访名门巨宅,我首先要问的是收藏的中国瓷器,其次才轮到其他工艺美术和图画。”兰姆对中国瓷器的深深眷恋真如静潭春水般幽深。

在一切都极其喧哗、极其刻意展露的当代生活中,中国瓷器在“收藏”、“鉴赏”之名的掌控下成为市场的贵宠,拍卖行与豪华会所取代了文人寒士的风雨茅庐;环顾现实,中国瓷器已经失去她的家园。“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染上春水的明月,以薄冰盛上绿云,那种澄明、润泽真是何等的娇艳、何等的含蓄;又联想起沾有青苔的古镜和含露欲滴的新荷,又是何等的清雅和脱俗——环顾现实,当下这个市侩、暴戾的社会其实根本不配谈中国瓷器。中国陶瓷历史已有一万年。祖先发明陶器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它是古人类由漂泊不定的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随着制作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意识地开始美化陶器,古陶器上的花纹、雕刻等把人类对美的追求都表现了出来。全世界陶器的'出现差不多都是一万年左右,有普遍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瓷器却是中国的发明,早在商朝瓷器就被造了出来,欧洲到16世纪才掌握制瓷技术,比我们晚得多。同时中国的瓷器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流传全世界,最远到达东非、欧洲的意大利罗马。今年印尼爪哇岛附近发现一艘唐代沉船,经打捞发现船上有6万件瓷器。瓷都“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景德镇有近两千年的制瓷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熅暗抡虼善骺始有了自已独特的风格: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有好几个名字,如新平镇、昌南镇等。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公元1007),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个字,由于“其器光致貌美??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一千年的历史。景德镇在唐、宋、元、明、清期间熞殉晌历代皇宫用瓷的生产基地。

中国陶瓷珍品之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盛唐时期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十分繁荣,唐三彩陶器是这种制陶工艺繁荣的重要标志。在全世界的许多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保存着许多造型优美、釉色斑斓的唐三彩作品,有立体陶塑,有各种形制的器具。当我们看到那些奔腾的骏马、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禽鸟等唐三彩精品时,会从心底里发出对唐代发达制陶工艺的赞叹。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虽然只是用普通的黏土制成,但艺术家们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唐三彩的制作,使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闪光点。中国陶瓷珍品之明青花

明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受世人喜爱的作品之一。明朝立国之初,即在已有良好烧造基础的景德镇建立了官窑,专门烧造供皇家欣赏、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便是其中一个品种。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实,制作尚未脱尽

元青花的粗犷风格,所见的大都是蓝中见黑的色泽。多为碗类,但传世较少。传世品中,有一种梅瓶,外绘云龙纹,肩部有“春寿”两字,这种梅瓶,传世仅见三件,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一件藏于私人手中,另一件藏于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

这三件作品制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鉴赏领域,人们最重视、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乐、宣德的景德镇官窑作品,有人甚至把永乐、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杰出的古典美术作品相提并论。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器的卓著名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

中国陶瓷珍品之清青花

经历了元明数百年烧造历史后,青花瓷的烧造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果说明代青花瓷在当时已成为中国陶瓷生产的主流的话,那么,到了清代,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了飞跃的程度。清代青花瓷器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各地烧造产品质量较次。惟有景德镇青花瓷,时代特征、精粗文野较明显,因而,它是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

康熙时期是青花瓷器的大发展时期,六十一年间生产了无数不同类型的作品,现今传世的也颇多。根据现有

中国陶瓷珍品之清彩瓷

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了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除了继承传统和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品种外,还发明了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五彩,创烧了在青花轮廓线内填绘彩料的斗彩和淡雅柔和、绘画精美的五彩,以及婀娜多姿、美轮美奂的珐琅彩等等。此外,种类繁多的杂彩在清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明代的釉上五彩瓷器虽然从嘉靖、万历时期的生产高峰走向衰弱,但一直未停止过生产,清顺治的釉上五彩即是在此基础上继续烧造的,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色彩虽然以黄、绿、红三色为多见,釉面光亮匀净但成色较淡,部分器物的彩色容易脱落。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顺治五彩鱼藻盘,底部有“大清顺治年制”双圈楷书款,盘内所绘四尾鱼虽是瓷器的传统,但所表现的莲池鱼塘则由水藻及浮萍代替,制作虽不精美,但这类带款的顺治釉上五彩制品是少见的传世珍稀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