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的七月,我的家乡,一片片整齐排列的梯田地里,一块块金灿灿的麦田,一块连着一块,连着天际……
一阵阵微风吹来,一块块麦田顿时变成灵动的麦海,彼此起伏金黄色的麦浪,有了蓝天、白云的衬托,一块块镶嵌在黄土地上金黄色的麦田,就像是堆满黄金的宝库。如果此时此刻,你置身于金黄色的麦田中,看到眼前美奂绝伦丰硕的美景,犹如面对一副伟人的杰作、人间的仙境,心里哪有和自己过不去和放不下的呢?尤其是随风飘来的麦香,将你团团围住,沁人心脾,就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这片庄稼地里的主人,实际上,对于自幼土生土长,和泥土打交道,长大的我来说,天生就是这一片庄稼地里的主人!
记得小时候,家乡黄土地的梯田地里,春天播种的小麦,破土而出,嫩绿的芽儿,渐渐的变成墨绿,经过半年的生长,一夜之间变得金黄。自从我学会干农活开始,愚蠢无知年幼的我,一直喜欢小麦的绿色,从不喜欢金黄,甚至,憎恶那小麦长成金黄。因为,在小麦收割的季节里,每个农户家庭的小孩,都失去了玩耍的机会,到麦田地里,帮大人收割长得金黄、成熟的小麦,小孩也随之变成了这片麦田的主人,大人在前面挥舞着镰刀,挥汗如雨;小孩就在收割过的麦田地里,把掉在地里零散的麦穗,都要捡拾的一干二净,绝对不能落下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农家人知道一株麦穗,都是用汗水、勤劳和心血换来的,来之不易,在小麦成熟收割的时候,一定要做的颗粒归仓。
逐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开始捆绑大人收割好的小麦,一捆一捆的集中在一起,在地里码成麦笼子,学会割镰刀,也成为收割小麦中的一员。
尤其是在收割小麦的时候,头顶着炎炎烈日,挥汗如雨,还要忍受麦芒的刺痛,稍有不慎,嫩嫩的皮肤,就会被锋利的麦芒刺破,在汗水、麦芒的刺激下,全身会长出一种奇痒难忍的痱子,让年幼少年的心理,顿时对金黄、成熟的小麦产,生了一种反感的情绪。从此,极其反感小麦,也对家乡的黄土地产生了一种偏见的情绪,及不可得的想挣脱家乡黄土地的束缚。长大之后,终于有一天,来了机会,逃脱了黄土地的束缚,离开了家乡;同时,也意味着永远离开了那一片片黄金灿灿的麦田地,连头也不回,走的那么匆忙,那么决然!
可是,黄土上我家乡的麦田地里,春天播种的小麦,种了一茬又一茬,收了一季又过了一年,年年岁岁,麦浪依旧在翻滚,黄土地永远是黄土地的本色!从来没改变过真正的面目!
当年,曾今厌恶麦芒、炎阳的少年,今天,已经长大成人,在外面大千世界里艰辛拼搏的里程中,走过千重山,路过了万重水,风里来、雨里去,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情,已经被累的思绪麻木。尤其在异国他乡这片陌生的土地里,艰辛拼搏的时候,在惆怅、失意、无助时,再次唤醒了对大西北家乡那片充满祥和、宁静、满地金黄的黄土地,有了一份深深的眷恋和回忆!特别是那片金灿灿的麦田地,收获的日子,都会昼夜进入梦境来……
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走进那片宁静、祥和的田野。看到麦子抽穗,长得子粒饱满,麦穗里已经长出了一粒粒绿色、透明、像翡翠一样的麦粒。在田间地头,顺便摘下一株麦穗,放在手掌中,用力稍微一搓,搓去包裹麦粒的一层外衣,轻轻的用嘴吹掉夹在麦粒中间的外衣,就会看到绿的发亮的麦粒,然后送进嘴里,开心的咀嚼,尽情的享受未成熟的麦粒那种甘甜、清香的味道,感觉好吃极了!
一夜之间,家乡梯田地里的一片片麦子变成了一片金黄,我走进了麦田地里,也加入到收割小麦的行列中,在金黄色起伏的麦浪中,我看到了当年的父老乡亲,他们正挥汗如雨,紧张有序、仔细收割着粒粒饱满、金黄灿灿的小麦。同时,我也看到了去世多年的爷爷,用磨起老茧有力的手,牵着我嫩嫩的小手,走进了自家的麦田地里,手把手的教我怎么使用镰刀;怎样捆绑放在地上,已经收割好的小麦;还有,怎么样码好麦笼……希望我长大以后,能过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庄稼能手。后来,因为自己厌恶麦芒的刺痛,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庄稼地。可是我的爷爷,依旧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从来没离开过黄土地半步,不停的播种、施肥、收割,直至化作一座坟茔,融入厚厚的黄土!
“麦怕杏黄”。是大西北我的家乡,描述小麦成熟后,收割的最佳时节。一夜之间,庄稼地里的小麦,变成了金黄灿灿,农家人急不可待的已经拉开了喜悦、幸福的收割场面。男女老少、手里紧握着锋利的镰刀,起早贪黑在自己家的麦田地里,开始了紧张的小麦收割!
在小麦成熟的收割季节里,对于家里有年轻、力壮的农家人来说,很快就在三、四天内,完成了小麦收割的.农活。可是,对于那些老弱病残的农家人来说,看着金灿灿的小麦,丰收的场面,再急也收割不过来!喜悦的脸上,再次布满了一层厚厚的忧伤!
“十一腊月亲戚多,麦黄六月各顾各”。(各顾各:是方言,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可是对于大西北我的家乡来说,在困难面前,勤劳、善良的农家人,一定不会袖手旁观,他们互帮互助,没有任何金钱利益的驱使,当收割完自家的小麦,就会主动的去帮助那些没有劳动力的农户人家,做到颗粒归仓。一定不让那些金灿灿的麦子,白白的浪费在地里。
麦收季节虽然辛苦,但勤劳、善良的农家人,用团结友爱,宽厚仁慈的心态,忙出了生活的幸福,和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憧憬!
感谢金黄的小麦!感谢勤劳的汗水!感谢心地善良的父老乡亲!是您们用一种人世间之大爱的独特的方式,孕育出了我家乡的风土人情,和那一片充满祥和、宁静、与世无争的那一片朴实的苍天厚土!
哪里的黄土不养人?哪里的黄土不埋人?今天在异国他乡这片陌生的土地里,艰辛拼搏的里程中,面对眼前的委屈、失望、惆怅、无助时,那里还有值得留恋和放不下的呢?
2017年7月10日落笔于蒙古国。
在大地母亲怀抱,盖着雪白棉被,美美睡了一个冬季的麦苗,终于醒了。在三月的暖阳下,换上崭新的绿衣,睁着亮汪汪的眼睛,踢踢腿,弯弯腰,浑身集聚着生长的力量,蕴含着孶孽繁衍的勃勃生机。
一过清明,经肥的喂养,水的浇灌,绿油油的麦苗就更像喝足吃饱的孩子,可劲的往上蹿。只几番风摇雨洗,就长成像穿着绿裙的少女,阿娜多姿,婷婷玉立。最后一场灌浆水后,麦子开始拔节、扬花、抽穗、结籽,生产队的几百亩麦田,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绿油油的波浪,长长的麦穗,挺着浓密的锋芒,直直的麦秆,似庄稼人不屈的脊梁。又经几日的暴晒,先前绿毡般的麦田里,就隐约显现些杏黄色了。
说到杏黄色,那些青绿色的酸杏也比赛着,从绿叶下露出些许艳红、淡黄的脸庞来。菜园里的菜瓜也赶趟儿的,穿着绿黄条的外衣,带着它的香甜味儿,吵着庄稼人的甜梦。
庄稼人知道,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不,趁晌好的中午,急着把藏了一冬的镰刀找出,放在磨刀石上霍霍磨着,左乖一些,右乖一下,用手指在磨过的刀刃上反复摩挲,手握刀把,试着做几个割麦的动作。生产队的保管,也将扫把、筛子、木锹、簸箕、推刮等一件件夏收物件收拾齐备,整理停当。
饲养场里,饲养员给吃夜草的马,添足草料;把胶皮大车紧紧闸,将破损的马鞍修补好,断了的缰绳赶快接长。电工忙着检修打麦场的线路,给脱粒机松松皮带,紧紧螺丝……一切都在为麦收做着准备。
“杏黄一时,麦黄一晌”。
只几天的工夫,麦浪滚滚,滚滚麦浪。把大地染成一片金黄,黄的赢实,黄的浩荡,黄的荡气回肠。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又有奔流入海不复还的磅礴。那闪动的金色,是曾经播种的希望,庄稼人的命脉,都系在了这厚重、欢畅、饱满的麦穗上。
放学的孩子,吟唱着“六月里,麦子黄,公社社员收麦忙,小学生来拾麦,颗颗麦粒都归仓”。
麦子黄了!麦天真的到了!麦收开始了!
学校放麦假了!龙口夺食呀!举全队之力,开始了不眠不休的麦收。
晨露很重,小鸟还未歌唱,大地不曾苏醒。马车吱吱扭扭的咕噜声,碾碎了庄稼人的梦,长鞭清脆的噼啪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大人们拿着麦收工具,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向麦田。放了麦收假的孩子,被大人摇醒,忒拉着鞋,拿着拇指粗的麻绳,走出家门,等着老师带队。
天空终于露出了鱼肚白,麦收的人已在田里展开了抢收阵势。而最能调动人积极性的,莫过于劳动竞赛了。割麦的大人,以割麦亩数的多少,挣工分,捡麦穗的学生,以捡的重量挣钱,一斤一分钱。
静谧的麦田里,只有麦子割地倒伏的沙沙声,和往马车上装麦子的吆喝声。露水打湿了割麦人的裤脚、袖口,锋利的镰刀割破了手,划破了脚,挤点刺棘水(一种边缘有锯齿的植物,据说有消炎功效),接着干。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的庄稼人,苦、累、疼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学生在割倒、拉完的麦田里,捡拾遗失的麦穗,割断的麦茬,捅破了捡麦穗的手,破损的手,被晨露打湿,隐隐的疼,咬咬牙,心里默念老师的嘱托“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的老前辈,难不难想想当年的南泥湾”,一切,就为了靠麦收,捡拾几个买橡皮、抄本的钱,也为了能赢得家长、老师的赞誉……
太阳当头照,肚子饿的咕咕叫。将近九点多,担着担筐送早饭的人迤逦走来。“开饭喽”一声吆喝,穿破天宇,割麦的大人伸直弯曲了几个小时的身体,捶捶僵硬的腰,揉揉酸麻的腿,将手在裤腿上一擦,陆陆续续走到地头,在放饭的竹筐里,拿起自己家的饭罐或饭盒,三三两两的蹲在一起,稀里哗啦吃了起来。割麦是个苦累活,各家的女人,把饭做的很硬实,有的稀饭烙饼,有的汤面捞饭,有的和子饭烧饼或翻身饼,还要再搭配点凉拌茴子白,清炒土豆丝,蒜泥豆角等可口小菜,有细心的人家,还不忘多带一碗绿豆汤……庄稼人是慷慨的,你吃点他碗里的,他挑点你盒里的,不时赞美几句做饭人的厨艺。得到表扬自己女人的男人,嘴上谦逊,我家的也就会烙个饼,其它的也不会做。其实,内心早像喝了蜜糖,指不定回去怎样犒赏自己的女人呢。
捡麦穗的学生,也将一小把一小把麦穗,汇集成一大捆,用麻绳捆好勒紧,湿漉漉的麦穗,没过人的头顶,背在弱小身体的后背,像小山一样沉,拖着疲惫的双腿,裹着饥肠辘辘的肠胃,向打麦场走去。
大人们,在田头吃完早饭,还要抓紧时间再大干一个时辰。白天,割麦,晚上,还要轮班在麦场上,脱麦子。和老天抢时间,比速度。五黄六月,太阳像火球一样照着,肆虐的吐着鲜红的火焰,燃烧着大地,身上的汗一甩八瓣。真是个累人的麦收!无怪,那首“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的《怜农诗》便和麦子一同在田里生根,一代一代生长着,收割着,吟唱着。
其实,对于庄稼人来说,太阳的炙考,夜以继日的劳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六月的天,说变就变的像猴子一样的脸。庄稼人用双手收割的速度,远赛不过老天那喜怒无常的脸。
本是快收快打,颗粒归仓的时节,麦收天,先前还毒辣辣的太阳,转眼就下起了雷阵雨,再刮一股风,饱满的麦子遭受了极大的摧残,金黄的麦子倒伏于地面。看着心疼呀!
竟然,地面上的雨水冒着水泡,庄稼人,望望天,心里嘀咕,这老天爷怎连个笑模样也没有,莫不是要下连阴雨呀。难道是要害死庄稼人吗?果真,害怕啥来啥,一连几天,太阳躲在厚实的云层里,天空像被捅破的水缸,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眼看,沉甸甸的麦穗,杵在地里,割不回来,真急人呀!
于是,庄稼人坐不住了,三三两两的披着破旧麻袋,或顶个草帽,到麦田里打量。看着金黄的麦穗,被雨水糟蹋,看着到口的'粮食,被雨水蹂躏,捶胸顿足,唏嘘不止。
心灵手巧的妇女也不闲着,她们找来一截好的高粱杆,把杆的外皮一头用刀扯开,一头还长在杆上,三两下就扎好一个酷似人形的东西,左手拿纸糊的小簸箕,右手拿几根笤帚枝,称其为“扫霁媳妇”。扎好的“扫霁媳妇”挂在各家的屋檐下,在风里摇来摆去,成为雨天一道别样的风景。“扫霁”的意思是要把很重的乌云扫去。簸箕应是从扫地中得到的启示,那乌云就是要清扫的垃圾。
放了假的孩子们,也被阴雨天憋在家里,家里的大人就让孩子们跑到院里,找一块完好无缺,没有被雨淋湿的砖,立在院里,说是叫“旱砖”,意思就是让老天,快快放晴,由阴天转成旱天。不管怎样,“旱砖”也好,“扫霁媳妇”也罢,都带着一份急切于虔诚,天天希望扫的雨过天晴,扫的云散日出,干的清清爽爽。
直至现在也没弄明白,这个风俗源于何时,有啥根据,但扎“扫霁”立“旱砖”,是一个多好的想象!她像一朵美丽的幻想之花,绽放在庄稼人苦累的日子里,竖立在庄稼人祈盼风调雨顺的岁月里。
庄稼人使出了浑身解数,老天终于在连阴几天后放晴,但不少麦田里,本来金黄色的麦穗,长了一层黑霉,继而麦粒又星星点点,发出绿芽。庄稼人知道,“芽芽麦”也是麦,不能让“芽芽麦”烂在地里,还是抓紧收割、脱粒,晾嗮吧。
不管怎样,麦收结束。一场龙口夺食的麦天总算过出了。没淋雨的新麦,满屋都是麦香,蒸出的馒头香,做出的拉面长。但纯粹的“芽芽麦”,磨成面,不只颜色发灰,蒸成馒头,吃到嘴里,粘牙,发酸。聪明的妇人就将发芽的和没发芽的麦,磨成的面混到一起,烧成烙饼、做成包子,给自己家人吃。
但,每逢农历7月15到来之际,妇人们不会忘记为12岁以前的孙子、外甥,送面羊。常常是把没淋雨的新麦,磨成的头等白面截出,发酵,用和好的发面团,做成如猴子、绵羊、兔子等12属相中的任意两种造型(面羊要成双),再在里面加点红枣、西瓜子点缀。一般蒸面羊要用灶火,因为灶火旺,把蒸笼放在锅上,大火蒸20分钟,面羊就熟了。熟了的面羊,白白的,萱萱的,散发着甜丝丝的味道。趁热在刚出锅的面羊身上,点上红点,亮亮的,用剪刀在身上剪些碎屑,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再搭点水果,给孩子们送去,长辈的殷殷希望,就寄托在这鲜亮的美食里。
“远处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一年一度的麦收,忙碌着,喜悦着,哀怨着,把庄稼人的日子,濡染得色彩分明,苦、辣、酸、甜,幻化成了久远的记忆。
当妻子把一盘水灵灵,黄橙橙的麦熟杏放在茶几上让我品尝时,才提醒我时间已经步入了六月。看着这些麦熟杏,我仿佛嗅到了一股浓浓的麦香,品尝到了太阳炙热的味道,耳边回响着那句古老的歌谣:“杏儿黄麦飘香,新媳妇的间叉轱辘到门上。”流年记忆中夏收的情景依稀就在眼前。
那时,农村还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到小麦成熟季节,十几亩大小的麦场就肩负着收获生产队七八百亩小麦的艰巨任务。这不,一进五月,生产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割场。如果老天有眼,在五月份下一场透雨,那就省事多了。人们只需把去年的麦场一耙一耱,在上面撒上一层薄薄的麦间,然后套着老牛拉的碌辏,碾过几遍,一个平整黝黑的麦场就割好了,只等着开镰拉回的小麦。若果苍天无眼,久旱无雨,生产队只好发动所有男女劳力,担水割场。男的担,女的泼,热火朝天。麦场像一位高傲的公主,也很娇贵,须泼到泼透,不然就不能把她割得平坦发亮。
这时候,谁家有娶的新媳妇,娘家人就会来到女儿家“看麦熟”。来时少不了采摘一篮子麦熟杏,烙上几个又圆又大,又白又厚的间叉轱辘(馍馍)。这个民间风俗寄予着娘家人对女儿的祝福,希望女儿到婆家生活圆圆和美。婆家人也不会独自享用这些杏儿和馍馍,公婆总是把那些亲家母烙的间叉轱辘切成一牙一牙的,用篮子一提,来到村道,逢人就发上一块。大家吃着香甜的馍馍,免不了赞扬媳妇娘家几句,说上几句美好的祝福。馍馍虽然发完了,公婆空空的篮子里却盛满美好祝愿和乐呵呵、美滋滋的感受。
时间步入六月,浓浓的麦香就给农家小院的一颗颗又圆又大的杏子,着上了一层金黄,麦熟杏熟了。当人们吃着酸酸的甜甜的麦熟杏时,田野里便掀起了一波一波地金黄色的麦浪。这时,女劳力拿着毛巾,挥动着明亮锋利的镰刀蘸着汗水抒写着一行行快乐的田园诗;男劳力套着大马车,荷着铁叉,伴着马脖子上铃铛的`阵阵脆响,用力量咏唱着一车车的丰收的歌谣。
当拉回的小麦在麦场上堆成一座又一座小山的时候,田野的小麦就收获完了。这时,人们的主要任务就成了碾场。早晨,黎明。生产队的铁铃刚刚敲响,人们便不约而同地从家里扛着木叉,纷纷走向麦场。小伙子用麦钩从麦山上把一堆堆麦子拉到平整的麦场中,其它劳力便很快把这些麦子摊好。当夏日的朝阳斜映在麦场上时,十几亩的大场就在人们的汗水流淌中摊好了。这时,阳光的味道变得炙热起来,大家都云集在老柳树底下栖息。生产队想得周全,一桶桶半热的开水早已放在了老柳树下,旁边放着几十个喝水的老碗,只等着渴急了农人狂饮狂喝。你饮完了他饮,她喝完了你喝,谁也顾不得嫌弃谁的嘴臭,谁的嘴干净不干净,只为解解口渴,只为心里滋润。
吃过早饭,人们没等生产队里的铁铃敲响,有不少人便早早来到老柳树下,等候着捲场。等人来得差不多了,大家一字儿摆开,一个跟着一个,用木叉把平摊在麦场上的小麦轻轻挵起,目的是让太阳能晒到,风儿能吹到每一根小麦。
当小麦在太阳的照耀下,在暖风的吹拂下干透后,这时的农人是最惬意的。等待翻场的人都坐在老柳树下喝水乘凉,麦场上只有十几个老农套着牛或骡子拉着碌辏在碾场。十几个一字摆开,各占一片,任务分明,互不侵犯。老人们头戴草帽,一手执着长鞭,一手拉着一条长长的绳索,吆喝着牲畜转着圈碾着场。牲畜在一圈一圈地转着,他们听着碌辏碾过发出悦耳的吱吱声,心里也乐滋滋的,有的竟惬意地吼着“王朝马汉一声吼---”那粗狂的秦腔一浪一浪地回荡在麦场,和着淡淡的麦香飘出很远很远。
头遍碾好,大家开始翻场,翻完场再碾,直到碾过第三遍小麦的颗粒多数落在了麦间底下,才算把场碾好。最为忙碌最为壮观的场面就是下午起场。仿佛是一场大仗到了最为激烈的时刻。只见男女老少齐上阵,翻场的翻着,挑麦间的挑着,大家根据自己的特长,把功能和力量发挥到极限。那时,最有效最先进的武器,就是间叉。只见一个小伙子推着间叉,在两个妇女的掩护下,朝着一大堆麦间用力地插去,那堆麦间就乖乖地躺在间叉上,等待着把它送到周围的麦间堆。就这样一下一下,满场的麦间在几个先进“武器”的作用下,不大功夫就被这间叉吞噬完了。麦场的周边隆起了一道道高高的麦间堆。有力气的女人们用撒叉撒过长麦间后,这时,我们这些小不点就出场了。大伙推起拥板,把留在场面上的小麦颗粒和麦糠一起推向麦场的中央。初生牛犊不怕虎,起初我们还飞快地推着,不大一会,就推不动那厚厚的麦糠和颗粒了。这时,不用人指挥,总有大人们主动会接过我们手中的拥板,用力地向前推着。
当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一大场小麦颗粒被人们用汗水和智慧堆在了一起,场,起完了。这时,红红的晚霞刚刚收敛了她那炙热的余晖,一阵阵风儿便携着缕缕清凉习习吹来。劳累一天的大人们坐在杈把上、扫帚上、拥板上做暂短地歇息。我们这些孩子就愉快地玩起来。捉迷藏的、老鹰捉小鸡、打闹的、翻跟头的...经过若干次碌辏碾过,麦场平展展的,黑黝黝的带着丝丝的凉意,带着清新的麦香。孩子们尽情地表演给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倦意的脸上写上了些许的醉意。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夏收用上了收割机,它无形中缩短了夏收的时间,也让麦场和那些特有的农具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是那酸甜的麦熟杏和那浓浓的麦香味却让人们忘不了那过往流年的记忆,让人们永远怀念着、咀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