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辗转,倏忽间我家小女将近双十年华。而我自己却是韶光渐逝,最美的光阴流失在指尖,多想留住春的尾巴,把青春挽留,怎奈偏偏落红纷坠,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空余点点惆怅。今年的夏季如约而至,怎奈心情却多了一份焦灼,面临女儿高考在际,在心底默默对她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今年的夏天如往年一样的惊艳,望着国道两旁的大地,感受着夏天的嫣然与五彩缤纷。在视觉的盛宴里感悟着天地的轮回,感悟着点点生机在心底间蔓延。6月6日我和爱人带着小女怀着无尽的希望与焦灼赶往高考试点,到达旅店安置好以后,我就带着女儿赶往一中去认考场。
走在路上,沐浴着一身阳光,任浅浅淡淡的微风轻轻拂过脸庞,我站在时光的一隅,把无尽的希望寄予隔岸的光阴。来到考场后,看见四周早已拉起警戒线,十几位巡警排成一列纵队不停的持枪巡逻,还有警察在各个方位维持秩序,消防车和急救车随时待命,信号干扰车早已经在校园里停驻。看到这种种后我不仅感慨不已,由此可见国家对待高考的重视,年复一年在逐渐的增加。
我的女儿啊,在人生的旅途中,十余年间我和你挽手共度,多少风雨多少期待,交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犹记你蹒跚学步时,我教你读诵唐诗,带着你走进诗词那隽永的意境中,久久回味。小学六年,每天四次的接送雨雪无阻,初中三年,每天的晚自习我都与你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高中三年你虽然住校了,但是我的心不曾与你有片刻分离。如今目送你走进考场,仿佛送你走进不可预知的未来。
校园四周,杨柳依依。轻轻拂过的柳丝仿佛是少女的娥眉,挥手间丝丝缕缕雅韵天成,微风拂动时摇曳生姿风情万种。这令人心动的风景伴随着警察的荷枪实弹,和家长们的窃窃私语,其中竟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和谐。高考,扭转命运的一刻。高考,多少家长翘首以待,多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交织在漫漫的等待中。
高考,早已经在我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线。考试的莘莘学子十年磨一剑,在高考之际为自己无数年的努力做一个完美的答卷,也在努力为自己的母校争得一份荣誉。高考,答的不仅是学习的考卷,也是人生的第一份答卷。高考,不仅是里面的考生在答卷,外面的父母同时也在和自己的儿女一起答卷,无论是酷日炎炎还是风雨连绵,校外的父母站成一座儿女们心目中的长城。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怜天下父母心,女儿的三天高考终于在6月9日结束了,我和爱人看似很清闲,其实内心却是身心俱疲。高考期间,不仅要照顾到女儿的.心情,还有女儿的休息。其中还要接待赶来慰问的亲友们,每天一到两次的饭店是必须兼顾的。
其实就我的个性而言,是很感性的一个人,喜欢在时光中散漫度日,喜欢让点滴的感动随时涌动在心间。但是,这几天任凭周围的花儿争奇斗艳灼灼其华,但是却很难得到我的一丝丝感应了。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着女儿高兴的走入考场,然后心态平静的出来,不去问考的怎么样?不去问考题是否艰难?不去问心情是否紧张?
三天的高考结束了,我的心情疲惫却平静。在无尽的红尘里,这几日的喧嚣只不过是一段短暂的插曲。我的女儿啊,我把无尽的希冀与期望放在你的手心,然后再无尽唏嘘的感叹一句:“吾家有女初长成!”
今天,是我的生日,回顾走过的四十二个春秋岁月,感慨颇多,愁绪颇多。我并不记得我的生日,是昨日女儿打电话时告诉我的,回家试问妻子,妻子也说是到了我的生日,原来她早已在日历上把我生日那一页折叠了起来。于是,内心又是一阵大大的感慨。
记忆中,我从来没过有像样的生日,小时候母亲是记住我生日的唯一者。那时母亲总是煮上两个鹅蛋或鸡蛋,在早晨我还没有起被窝子的时候就把煮熟了的蛋放进了我的怀里,蛋温温的,像带着母亲那棵慈爱的心。而今母亲去逝了,在这个世界上关心我生日的人,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妻子,一个是女儿。中午下班刚回到家,女儿的一个电话打来了,告诉我网上传有她一篇作文,是她在远方的冈县遥祝我生日快乐唯一的生日礼物。很惊奇,迅速地打开了电脑,我有些吃惊,女儿的文笔,好好不错哇。从字里行间看出女儿的成熟感来。我欣慰极了,惬意极了,舒畅极了,好像心中所有的灰暗和不快都被女儿至深的话语感动着。
女儿小时候掂着小脚追逐我的情景、骑在我的背上淘气的情景、骑着自行车驮着她玩的情景、女儿见到一群乌鸦就背诵唐诗“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情景,仿佛没有过去多久,像母亲塞在我怀里的热鸡蛋,还久久温暖着、温暖着……。
女儿,看到你今天能这样,爸爸和妈妈都非常高兴。妈妈常常为你每次取得好的成绩,抑或你一句富有成熟的话都要感动得一晚上不能入眠。实际上,我对教育孩子是个失败。当我把愤怒的目光对着你的时候,当我看到你的学习成绩手指着你向你怒吼、咆哮如雷的时候,我何曾想到自己一惯不把教育子女当做一回事,整天烦心、忙碌于工作中的我,这样做会多么深地伤害到了孩子那颗幼小心灵的啊!所以我深深地自责着。每次和孩子见面,抑或是一次短暂的通话,我都会深深的反思自己:做父母的常常要求孩子这样或者那样,自己又为孩子做了一些什么呢?更何况自己的脾气又十分地遭,十分地不可理喻?在教育界和政界混迹了多年的我,哪一点写着成熟了?哪一点写着成功了?却一味地要求孩子要多么地成熟、多么地成功。自己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仿佛只关注这棵幼苗长与不长,而不去浇水一般,与拔苗助长有什么两样呢?用灰色的心情妆点自己失意的人生,不用说自己是多么悲哀了,带给孩子的将是什么?
孩子的作文,我连续读了几遍,欣喜之余把作文的网址发给了远方的同学,到了单位又打开网页让同事们观看。同学和同事们的赞美声,让我非常高兴。孩子!你没用别人的帮助就走出了父母没法帮助的青春盲区,我们为你感到高兴。
努力!加油!小屁孩。努力!加油!老爹也努力加油……
对于读书人来说,笔墨纸砚最为亲切,也是不可离手的。今日之文是因为一个村落,一个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作为布局的李姓家族的古村落。
毋庸置疑,我的祖先是姓李的,只是,来这里不是为了寻祖问根,而是一种缘分,让我找到了这样一个以李姓为代表而传承下来的千年古村。几百年前为一家,所以特别留意着这里的一切,一草一木都显得特别的亲切。古村位于浙江温州境内,叫苍坡。近些年,确有许多李姓家族,拖家带口,来这里寻祖问根。
怀乡念祖,对于许多人来说,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自己走进那一片土地,那是一股湍流不息的血缘源,一条亘古不变的基因链,成为无法割舍的祖根情结。当我亲近这片土地的时候,细细解读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窗一门,一草一木,猛然发现,几十年来,自己身上一直存在着的淳朴、真实、坚定的根基,仿佛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怀念过去,并不是要倒回岁月的过往,而是对祖先的一种深情怀念,那些祖先们远去的背影,早已成为一种神秘力量,成为烟云升华的灵魂,让我们这些后人充满自豪和希望。
“隐墨居”客栈,这是一家书香味很浓的客栈,老板三十有余,写得一手好字。客栈风格很是老式,进门就见得吧台背面摆放着各种古旧式生活用具,看上去像是个微型博物馆,有些物件已经破旧残缺,岁月的沧桑都写在那些物件上。客栈老板说,原先自家有几件,大多是村子里去寻找而来,都是些稀缺货。
安顿下来后,客栈老板陪同我们走出用鹅卵石铺成的巷子,来到村口,向我们介绍起了村子的前世与今生。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也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热心的老板。事后才知,所到的每一处都是充满文化内涵的。老板介绍说,没有文化内涵肯定是肤浅的,凡传承下来的肯定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了文化,就有了人与人的交流,有了文化,才有了历史的传承。
客栈老板向我们介绍说,苍坡村始建于五代后周,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之所以能得以传承近千年之久,那是因为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代又一代,沿着先人足迹,传承至今。
随客栈老板从村子正门而入,正门称“车门”,这是一座规整的宋代木造牌楼式礼制建筑,也就是古时按照礼仪等级制度要求设计建造的。“车门”前有块石铺设的“进士坛”,从道路到“进士坛”有3级台阶,叫“三试阶”,从“进士坛”到车门有7级台阶,车门下有4块花岗岩拼成的“太师帽”图案。车门里面有5块石板联成“五龙”桥,也叫“鼎香桥”,所有这些设计,都与当时科举考试录用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可见,古时对于读书、为官、礼仪的讲究。
村子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作为布局,建有长306米、宽2米的直街,这直街有一个文绉绉的名字“笔街”,直街正对着村西方向的大山,山顶有三座山峰,中间的稍高些,两边的稍低些,形似笔架而称笔架山。进村后的`左右两边分别建有东、西两方形池塘,作为“砚台”,池水波澜不惊,岸边的房屋与行人,倒影于水中,成人景于一体,天造地设的错觉,很让人迷离。曾经的方塘,既是村民生活用水之地,也是古时防火取水之处,一池清水多样的用途,能工巧匠的构思。在东、西两池的“砚台”两旁搁置着长4.5米、厚0.5米、宽0.3米,端头打斜的条石,以为“墨”。村四周展开着的三千亩平畴以为纸,意激励后代读书入仕,光宗耀祖。
苍坡村的南门,也是值得一提的。南门意为溪门,具有宋代木构淳和之风。形态优雅,颇具田园味。左右三段人字悬山屋檐,中间高,两边低。整个溪门设计奇特,头拱,月梁,大头梁做工都极为考究,明间一道月梁横跨,曲线富有弹性,如过江之龙,如上弦之弓。梁中悬一匾,上题“苍坡溪门”四个字,梁下中间辟门,两侧设有直棂窗。站在门内向外眺望,近处一片荷塘,莲叶田田,远处阡陌交通,绿野平畴。
村子南侧建有一座“望兄亭”,与南边一村子里的“送弟阁”遥遥相对。“望兄亭”和“送弟阁”还是有出处的,说的是李氏苍坡村七世祖李嘉木、李秋山兄弟情深的一段佳话。现在的望兄亭与西侧的仁济庙、大宗祠、车门一起,成为苍坡村的公共中心。
村子里的“砚台”,即东池、西池之间,有一座仁济庙,四合院式“前朝后市”设计,门屋与正殿都是五开间,由十世祖李伯钧于公元1187建成。庙前有三棵粗大的柏树,三人才可合抱,至今已八百多年历史。
方塘的边上,建有李氏家族的大宗祠。从前这里是全村家族聚会、举办重大庆典的场所。从前,苍坡村的村民子弟,参加应试而“金榜题名”的,都会被全村人簇拥着,来大宗祠披红戴花,祭拜祖先。客栈老板向我介绍了许多当今发生在“李氏宗祠”这样的故事,说得最多的要算是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寻祖问根的李姓人,仅是“隐墨居”客栈接待的,已是千人之多。
村子里居住的多为李姓后人,只有个别外姓人家居住。据客栈老板介绍,村子从来不排外,这也是自然形成的李姓集聚地,目前有800多户人家,逾三千李姓居民在此居住。800多年后的今天,李氏家族已经在这里传世至四十余代,村落虽是历经沧桑巨变,但“文房四宝”的建筑风格从来没被打破,以至于村子没有一条水泥路面,全部用鹅卵石铺成。村子里遗存下来的老寨门、寨墙、水系、街巷、民居、宗祠、戏台等建筑,无不显现出浓郁的南宋遗风,这也是这个村落特有的人文要素。著名作家汪曾祺,参观苍坡古村后曾感慨道:“村古民朴,天然不俗。秀外慧中,渔樵耕读。”可见苍坡古村之魅力所在。
近千年的岁月,李氏先祖虽居僻乡孤村,却自立私塾,勤读书文,研习史籍,代代宣扬“耕以致富,读以荣身”,推崇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倡导“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地”,“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的理念,并以诚信立人,对后人薪尽火传的教诲,让世人懂得祖先们的用心良苦,所有的这些,在现在看来也是极为进步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后人。
这个充满古朴优雅气息的村落,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成为千年不变的民风而传承,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在的许多家门口,仍能见到古时留下的家庭育人思想,这一家一户的育人思想,构成了苍坡人的历史大文化,这也许就是这个村子近千年得以延续的真谛。
“叠叠云岚烟树榭,弯弯流水夕阳中”,在客栈老板的陪同下,对于隐约在山水间的苍坡古村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它就像是一枝飘摇在季节中的墨柳,在撩拨着一江春水的同时,也在撩拨着记忆与岁月。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式小村小镇星罗棋布,大多是年代久远,能够传承至今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灭的,永远散发着光芒而照耀着后人。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苍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文化小村,特别是“耕以致富,读以荣身”的树人理念,在眼前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猛烈碰撞的今天,总会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有所领悟,有所感叹,有所抒发,先人那些崇高的精神内涵,甚至是对现代人“耕、读”观念的考量。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老祖宗挖掘开启而又流向未来的河流,生生不息地影响着后人的生存与进步,成为人们代代相传的思想智慧和生活方式的整体源泉。在苍坡村,文化早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规范,而这种生活规范给村子里的每一个人,带来的都是生存进步的正能量,每一个人都会自觉地成为传承者之一。文化通过传承成为社会进步的基础,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肌肤里,成为一种持久的生命力。
背起行囊,穿行在东西南北,品尝着山珍海味,碰撞着臂膀脚掌,走过村落,穿过古镇,还有那些被保护着的古迹,只有深深地去发现,那些历经风霜的古老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这才是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