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唯美古风句子对周瑜 正文

唯美古风句子对周瑜

时间:2024-10-12 18:22:24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

格律诗指的绝句和律诗,他们每二句称为一个联,如绝句中1、2两句称为首联,3、4两句称为尾联;律诗中1、2句称为首联,3、4句成为颈联,5、6句称为颌联,7、8句称为尾联。

总结起来基本要求如下:

一,声律要求

即平仄的要求,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主要是要求:

1,句内平仄相间(指的句内词单元);

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对,乃格律诗之大忌;

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同(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粘,也是格律诗不允许的;

4,脚分明,不可踩脚(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同)

二,对仗要求

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而且要工对。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

三,押韵要求

1,偶数句尾必须押韵

2,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七言为少。

3,一般押平声韵为多

4,一韵到底

5,脚分明

6,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

7,不可撞韵,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

8,尽量避免挤韵(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

四,章法要求

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平仄诗格律表》为了帮助大家写普通的格律诗,我将逐步把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一下,在具体应用时,并非每个字都如此,还要注意“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会写是不难的,当然写好不容易。

一、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认为,文学体裁有四种,诗词、散文、小说、戏剧。诗词是其中之一。那么,既然是文体之一,它必然具有一般文体所具有的特点,就是讲究谋篇布局。在诗词创作里,我们称之为章法。在谋篇布局里,诗词应有的波澜、线索、脉络等等,都和其它文体一样,是需要处理好的关键。

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这一点,就使诗词一下子与其它文体形式区别了开来。因此,我以为,没有韵或者压韵不正确的,不能划归诗词这个范畴。当然,在诗词产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的文字、现代的新诗(尤其某些探索中的东西)以及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作品,因为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不能同日而语,不去争辩,也没必要讨论。基于这一点,为了体现诗词的音乐美、节凑美,就要讲究格律。因此,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诗词、散文都是直接书法情感的文体。但诗词是最凝练最含蓄的。这一点,就把散文(包括杂文类)区别开来。含蓄与凝练,是要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表达的技巧,文字的生动准确,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因此,作为诗词,就必须讲究章法、技巧和语言的优美和谐和统一。我们下边分别来谈论这个问题。

首先,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诗词的语言不仅是优美的,含蓄的,还应该是凝练的,是诗词所独有的美,与一般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诗词的含蓄美、凝练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含蓄,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所写的内容,让作者感受出来的。所谓凝练,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一首律诗几十个字,就是一首长调的词也不过一两百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没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完成的。还有一点,是诗词所特有的,那就是语言的音乐感。含蓄的特点,散文可以具有,凝练的特点,其他文体,比如谚语、对联、超短散文等等也可以具有,因此,都不是诗词所固有的特点。惟独语言的音乐性,是诗词所具有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没有了音乐性,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无论好坏,都不叫诗。挂羊头卖狗肉也好,挂狗头卖凤凰肉也罢,总之不是诗词。我相信真正理解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是很容易理解这一点的。因此,要想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优美的诗词,必须掌握格律。

其次,诗词写作要讲究章法。有人说叫谋篇布局的能力,其实是一回事。说白了,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前边的时候,要注意照顾到后面的。我们知道,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布局的方法,比如正叙、倒叙、插叙等等。诗词与一般的文体不同,它是跳动的叙事方式。如果按部就班,就显得呆板。但如果跳跃的厉害,就容易混乱。因此,如何既艺术又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把原因结果等等交代清楚,还要受格律、对仗、文字数量等等的制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再次,就是诗词创作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关于技巧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的赋比兴,以及那些常用的修辞技巧如双关、象征、暗示、影射等等方法,都是属于技巧的范围。一般技巧,用在个别的句子上,就是修辞。而用在篇章或表达中心思想上,就是技巧了。大体技巧使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做的更好。

对于初学者,我认为语言最重要,也最难把握。这里大致要分三步。最初由于不适应格律的约束,要努力地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这一步,一般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第二步,等格律渐渐掌握了,熟练了,就要要求自己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凝练、含蓄地表达出来。这一步因人而异,大致需要一到三年的时间。第三步,等到句子基本没有问题了,就要再进一层,逐渐地熟悉技巧,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生动、含蓄、精警,有味道。语言的含蓄、凝炼是要比格律更难的问题。首先与作者自身的古文功底和读书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有人的语感好,可以进步很快。有人的悟性高,语言天生出彩。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并使用了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词来。吟安一个字,需下十年功。其实不是确定一个字需要考虑十年,而是说,没有数十年的努力,是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的。说到最后,语言的问题,不仅是功夫的问题,还是境界的问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及至的艺术,进入这个艺术的盛殿,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二、律诗的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一首诗谋篇布局的`方法。

律诗共八句,两句为一联。根据各个联的位置,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即诗的前两句),颔联(又叫承接联,即第三、第四句),颈联(又叫转折联,即第五、第六句),尾联(即第七、第八句)。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对的要求外,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有时由于首联已经对仗了,颔联可以不对,称为偷春体。但颈联是一定要对的。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起承转合四项任务,一般分由四联分别来完成。所以,首联又可以叫起首联,颔联叫承接联,颈联是转折联,尾联合,就是收尾。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读着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这顺序不能乱。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你写不明白,读者就没办法读明白。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心里是很清楚的,可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可能就是章法出了问题。可见,起、承、转、合,是很关键的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尤其是中间两联,出句与对句之间,要尽量说不同的方面,不要内容太近或相同。内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要递进,避免说同一层面上的事情。只有递进一步,发展一步,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

我们以写景诗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假如我们写春游,首联可以写春游的目的或者是游览的地点或者是时间、原因等等。这时候人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下面的描写来暗中交代人物的出现。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眼前的景物,用笔把眼前的景物描写下来,可以是眼中看到的,也可以是耳朵听到的。开始交代了春游的时间、地点、目的等等,接下来交代眼前景色,读者就可以自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就象实地春游一样,如眼亲见。这样的承接就自然且脉络清晰。到了转折的时候,我们可以跳荡一下,或者把眼前的景物换个视角来表达,或者干脆写由眼前景物所产生的感慨、联想,似乎是离开了刚才的画面,但却和眼前的画面有很紧密的联系。到了结尾的时候,把这些感受通过某种办法强调一下,直接传递给读者,想办法回到开篇游览的内容,或者使全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颈联和颔联一定要有所区别,如果颔联是风景,颈联最好离风景远一点,否则就原地踏步,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浪费笔墨。如果非要继续写景的话,也要安排一下次序,比如颔联写远的,颈联写近的。颔联写现在,颈联写过去。颔联写虚的,颈联写实的。颔联写辽阔的、粗犷的,颈联写具体的细致的。颔联如果是面,颈联则可以精确到点。颔联写实实在在的景色,颈联写由眼前景色产生的联想或者心理体验等等。总之,必须要有明显的区别才好。

三、绝句的章法和构思

绝句的章法与律诗章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起承转合四个步骤。但也有许多不同。一般来说,律诗的起承转合分别由一联来承担。而绝句是分别由一句来承担。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律诗的章法比较好把握,波澜不需要太大,精彩之处一般体现在中间两联上,大开大阖,主要以铺陈为主。比如温庭筠的《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比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是如此。这些铺陈,不一定都以气势取胜,但却以气韵取胜。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开合、跳荡,或绵绵荡荡,或惊心动魄。而绝句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写细了,会浪费笔墨。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绝句之绝,就要体现在诗人的思力上。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典之作的。

绝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情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顺承,和律诗一样,就是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妙成,好比抖包袱。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拍案叫绝。

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一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知道,赤壁是个古战场。自古写这个题材的很多,但我以为杜牧的这一首与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不同,有着极其经典巧妙的构思。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写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捡到一块废铁,这是一块埋藏于沙土下面的折断了的戟,是一种武器。承接句进一步交代说,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作者没有讲。但因为题目里交代了“赤壁”二字,我们知道是三国时期的。这样,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第三句转折,就是典型的跳转,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东风不帮助周郎的话(会怎么样呢)?尾句合的甚为有意思,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避重就轻地说二乔的命运。关于赤壁之战的种种说法,我们不用在这里详加陈述,二乔的结局在这里代指了战争的结局,这是诗这种文体所特有的方法。这里不仅有象征,而且有假设。全诗的技巧也主要体现在这里。前文我们提到过关于技巧的问题,这里的技巧是针对全篇而设立的,因此它是篇章的技巧,而不简单地是修辞。关于技巧的问题我们留待日后再详细讨论,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东风句的出现,在我们初读此诗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突然。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白它的妙用。这就是转折的妙处,这就是波澜。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这之间包含了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服。

四、诗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是文体之一,自然也应该象文章一样,忌平铺直叙,要有波澜。

古风和词因为较长,需要波澜,这个道理好理解些。

这里说的波澜,其实就是蕴涵于诗人笔下的一种气韵。这种气韵是要不断推高的,但不能高了再高。如果一味地高下去,最终是要绷破的。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但也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诗的气不能如串串惊雷响之不停,要舒缓有致。所谓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上面这首诗采用的是:高、再高、渐低、稍高这样的感情强弱高低的安排。

也有与此相反的特点就是:平缓、高潮、平缓、更高潮。错落有致,极具感染力。

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甚至绝句因为篇章短小,更要求有起伏和变化,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在绝句中,大概是由于体裁的特殊原因,先抑后扬,层层推进的手法比较多。而先扬后抑的手法用得似乎比较少。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我们所说的波澜,不仅仅指感情的起伏波荡,也含有文字的色彩、声调的交互转换,场面的感觉变化,动静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等来实现作品跌荡起伏的效果。

总之,诗的美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还有音乐、情绪、情感、场面、动静、快慢、明暗等等多种效果变化下的美。起伏和波澜也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变化,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可以达到跌宕错落的效果。我们在欣赏古人诗词的时候,自然应该为作者的匠心安排而深入细致地体会。如此,才不枉读古人诗词。

五、诗的精美构思

诗要有精美的构思。

诗人写诗,当然是先有了想要写诗的主观意向。因为被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所感动,要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写出来。但诗不能象流水帐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除了要巧妙的设计章法以外,还需要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来打动读者。

律诗由于篇幅相对较长,对构思的要求相对绝句要宽一些。绝句的篇幅狭小,就必须体现作者构思的匠心。

六、诗和诗眼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的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比如王安石的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但我以为,这不是诗眼,这只是眼字。

诗眼,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诗的结构过于复杂,因此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示,以帮助读者理清作品的思路。有个时候,是作者的思想或者诗的主题不好明确交代,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醒或暗示。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诗眼。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并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诗眼。大多数诗是没有也不需要诗眼的。诗眼只根据需要而使用,不需要特意安排。

一首诗的诗眼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合适的地方加以安置。以律诗为例,分四联,因此,诗眼可以安排在诗的任何一联里。我们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首联安排诗眼,比如笔者的《秋兴二》。

家在最高楼上住,惯听天外淌秋声。边城鼓角几时起,朔漠悲笳何处鸣。司马书来先泪下,沈园柳老倍心惊。诗人自是多情客,且为情多痛一生。

这首诗刚发在网上,许多人的评论是:起的高古,后面不知道转哪去了。其实在首联里已经安排了诗眼,读懂了首联,相信全篇皆通。因为家在最高楼上住,所以夸张地说:惯听天外秋声。其实地球上分四季,天外秋声为何物?此说似乎不通。因此这里暗指的是一种幻觉,说的是历史长河里的旷古之音,也就是说在感怀历史。明白了这一层,你就可以很清晰地理解了接下来的两联,是四个典故,都是与诗人有关的,一个讲边塞之苦,一个讲去国怀乡之痛,一个讲朋友相思之苦,一个讲悼亡之痛。结尾的两句边转边收,就更容易理解了。在这首诗里,我就章法做了个尝试,不说成功与否,但就整个诗的脉络而言还是清晰的,关键在于首联的诗眼的安排。

也有在颈联安排诗眼的。比如江西熊盛元先生写河西走廊的诗(题目记不太确切,不加了)。

不到河西旧走廊,更从何处味苍凉。一川沙石驼铃碎,万里风烟塞草荒。云缀天心难化雨,愁生芒角欲撑肠。萧萧红柳今如昔,只有衣裳异汉唐。

这首诗初看以为就是一首记游的诗,其实不然。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五句,那“云缀天心难化雨”,写的不是自然现象,是在讽刺历代的统治者都喊着要重视边疆,却空有好的政策,最终落实不了,致使这里到今天还是如此荒凉。这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看不透,全篇朦胧,欣赏便只能处于低层境界。

尾联安排诗眼的比较多,既然开了头,干脆就再举一个笔者自己的例子。比如笔者的《秋兴三》,就是在结尾安排诗眼的。

时逢三五怕团圆,酒欲消愁今更难。两地清宵期共度,一天明月好同看。花前顾影怜卿瘦,柳下偎人觉臂寒。梦醒但余环佩响,最高楼上夜犹阑。

怕团圆是怕别人团圆而自己不得团圆,中秋团圆日便格外寂寞,因而借酒销愁。期共度自然是不能共度,是希望而已。但接下来的花前顾影和柳下偎人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结尾。梦醒之后犹觉闻得环佩响,说明那其实只是梦中的情节。联系前面的借酒销愁,自然是酒后入梦。有人说“环佩”二字泥古了,因为现在没人再戴环佩。先不说此说是否成立,单就梦中情节,其实是不能与现实相比拟的。梦中情节多怪诞,现实中的相会幻想在梦中,今人变成了古人的形象,醒后如闻环佩之音,无论如何是说得通的。

颔联包含诗眼的情况比较少,盖因大多以承接为主,顺其自然地交代下来的缘故。但我们前面举过的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的例子,其实就可以看作是颔联包含诗眼的代表,读者不妨自己找来对照一下。

绝句里的诗眼也是很多的,比如“忽见陌头杨柳色”(王昌龄《闺怨》)。再比如“不得到辽西”句(金昌绪《春怨》),也是诗眼。因为辽西是良人远征的地方,诗中的女主人公只有梦中才能与丈夫相会,却被黄莺的叫声惊破了,因此喊打。如果不知道“辽西”的内涵,全诗又如何懂呢?

需要区别的是,同样是为了交代内容的需要,有的在作品的题目里加入某些信息,有的在序言或者后记里说明,这也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主旨和理顺作品的脉络思路,但与诗眼无关。

诗眼,有的时候与警句相同。比如“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一千古名句不仅是警句,还是诗眼。但警句不一定都是诗眼,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就不能说是诗眼。

我们了解了诗眼的特点和用途,在今后自己的创作中不妨加以使用,一是为了章法和脉络更加清晰,一是可以在含蓄的基础上揭示主题。尤其那些《无题》类作品,因为诗以外的信息很少,适当使用诗眼来交代些必要的信息,是很重要的。

七、读诗与欣赏

我们学习诗词的写作,需要读大量古人和今人的作品。尤其需要大量地读和背诵古人作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读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就可以的,而是要认真地学习。这学习的过程至少需要两步,第一步是读懂作品,第二步是要学会欣赏作品。

一首诗放在我们面前,我们首先要读懂它。诗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它的中心思想或者主题是什么,它到底都讲了些什么。表面意思也许是容易理解的,可它还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或内涵,就不一定都能理解了。初学时,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经验不多,会影响我们对前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前人写的诗话、词话、理论文章以及赏析、评论文章,来帮助我们理解。当我们读过相当数量的作品以后,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便会逐步增强,也许我们可以适当地甩掉那些“工具”来独立地阅读和欣赏了。

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读诗的过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读懂这首诗,我认为大致可以分这样三个步骤。

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表面意思:作者在赤壁古战场上偶然捡到一块废弃的断戟,回家后经过清洗打磨,发现这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时留下的。于是引发了作者对那场战争的思考:假如当年没有东风的相助,周瑜就不可能取得那场战争的胜利,江东的两位美人大乔和小乔都会成为曹操的俘虏而被锁于铜雀台上。

但这只是诗的表面意思,这种说法也许有趣,但一首诗如果只讲这一层意思,也就没有多大的思想意义,更谈不上什么价值所在了。因此,我们需要理解诗的深层含义:历史可能是受到某些偶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成功与失败往往不是必然的,多少特殊的因素、多少主观的与客观的条件,共同决定和影响了历史的发展,人,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往往会面临许多的无奈。当然,面对这样一首千古名篇,可能每一位读者对它的理解都会有很大不同。但只要你能够读到或者理解到这一个层面,可以说这一首诗就基本上没有白读。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感慨,还不止这么简单。

从有关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杜牧是懂军事的。和众多的封建文人一样,杜牧也存在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想法。与李白的“功成名遂身退”的理想抱负相类似,杜牧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几乎是旧时文人的共同特点。可是成功的文人毕竟不多,而大多数文人都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不免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慨,通过诗词歌赋来抒发自己的胸臆是他们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之一。在杜牧心理也许这样在想:周郎一战成名,不过是靠老天爷帮忙而已,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自己之所以没有成功,只不过是没有那样的机遇罢了。这样的思想,与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有着极其相似的内涵。所区别之处在于,陆游的感慨是通过律诗的气韵直接表达出来,虽然也有婉曲(毕竟不是直说,是拐了个弯子的),但毕竟容易理解。而杜牧的想法,却藏得很深。这也是律诗与绝句的重要区别之一。

也许有的读者会认为,我的这个理解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作者的真实思想未必如此。不过这不是我的发明,前人的诗话词话里应该有类似的分析。即便没有,我想我这样的理解恐怕也不过分,因为诗的魅力之一,就是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这在欣赏的意义上,是读者对作者作品的再创造。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诗的复意。

我前面举的许多例子,比如王昌龄的《春怨》,比如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都是读者读出来的,因为作者没有这样的注解。诗歌有诗歌自己特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才能与作者沟通,才能与古人对话,才能产生思想上的共识或共鸣。

关于读诗,限于篇幅问题,我们只讲到这里。下面我们讲第二步:欣赏。

对于一篇作品的欣赏,我认为同样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理解作品,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进行沟通,产生共鸣,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问题不多说了,相信读者已经可以理解。

其次,欣赏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比如《赤壁》的起承转合,它的假设手法,以及作者驾驭题材的能力等等,就是这首作品的主要特点。作者不说赤壁之战的结果如果改变的话,会使东吴灭亡和生灵涂炭等等可以想到的问题,而把着墨点单单放在二乔身上。而且这二乔可能的遭际,仅仅依靠对于历史细节的捕风捉影的传说上。这样的手法是只有诗歌才具有的,它是高度艺术手法的体现,是以点代面的结果,会使得作品更富趣味性和可观赏性。至于后世有些文学评论家对其肆意歪曲和诋毁,认为作者不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而只担心两位美人的遭际,因此反映了作者的某种心态和低级趣味,甚至引到阶级性、政治地位等等,那就不是正常人的正常心态了。我只能说,这样的人不配读诗,只配去读字典。

再次,我们需要对作品的语言特点、具体的修辞手法等等细节的东西进行欣赏和学习。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作者的炼字技巧,就很值得欣赏。

让我们再举一个今人的例子来具体的谈一下欣赏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当今的网络诗人贺兰雪的作品《七律·甲申上元(其一)》。

华灯照树树青青,爆竹相随月满城。道路尽夸春意迩,儿童会咏马蹄轻。素衣渐墨仍频浣,病眼逢花欲暂明。与我镜中相看了,始知如此亦平生。

首先需要说明,这首作品不是贺兰先生的最佳作品,只是一个普通的作品。恰逢日前有一网友就这首作品与我探讨,所以我多读了几遍,举这个例子方便些。如果贺兰先生觉得不妥,容我日后改正。

题目是甲申上元,暗示内容可能与春有关。首联以景起,树青青是树叶绿了,暗示“春”字,仅扣题目。爆竹和月,正是上元节的特点。颔联出句的“春”,算是第一次对主题的明示,对句的马蹄轻,极有可能就是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典,还是为了暗示春“字”。前面两联做够了铺垫,后面开始用细微的笔触写自己的心境。“素衣渐墨仍频浣,病眼逢花欲暂明”。初看这两句,可以感觉到诗人遣词造句的能力。“仍频浣、欲暂明”似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却应该是诗人貌似随手拈来却很能体现作者功力的得意之处。结尾的“使知如此亦平生”点明了主题,应该是诗眼所在。有的读者也许会说:作者到底写了些什么呀?我怎么还是没看明白。我以为,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就是诗人用诗这样的文体,随手记录下了自己生活中偶然产生的一点心灵的感慨和波动。人的一生并不长,也绝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天天顺顺利利,想什么得什么。不要说建功立业,就是事业有成也是一般人的梦想而已。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只是平平常常的日子。钱也许不多,但衣服要穿得得体干净。高兴的事情也许不多,但是不能泯灭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仍频浣、欲暂明”透露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因此,“如此亦平生”的感慨就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了。我们说,这首诗的立意、境界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平淡的语言,淡淡的心思,就在不知不觉间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一样可以打动读者的心,使我们产生共鸣。年轻的读者也许把握不到,有了一定年龄的人,是会有所体会的。“仍频浣、欲暂明”几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语言极其老到,是多年功力的体现。颈联一出,毫不费力,可以说于平淡处见神奇,是可以欣赏和学习的。

我们阅读和欣赏古人作品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学习。欣赏和分析今人的作品,也是为了学习。这关系到我们的眼力。眼力高的人,其自己的作品不一定就高。但眼力不高的人,其作品肯定不会高到哪去。因为我们只有知道了别人作品的好处与不足,或者说知道什么叫做好,怎么才叫好,自己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别人好的语言、章法、技巧,我们自然可以学习和模仿。而知道了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才能知道怎样去避免。这就是读诗和欣赏的根本目的。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的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比如王安石的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但我以为,这不是诗眼,这只是眼字。

诗眼,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诗的结构过于复杂,因此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示,以帮助读者理清作品的思路。有个时候,是作者的思想或者诗的主题不好明确交代,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醒或暗示。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诗眼。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并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诗眼。大多数诗是没有也不需要诗眼的。诗眼只根据需要而使用,不需要特意安排。

一首诗的诗眼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合适的地方加以安置。以律诗为例,分四联,因此,诗眼可以安排在诗的任何一联里。我们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首联安排诗眼,比如笔者的《秋兴二》。

家在最高楼上住,惯听天外淌秋声。边城鼓角几时起,朔漠悲笳何处鸣。司马书来先泪下,沈园柳老倍心惊。诗人自是多情客,且为情多痛一生。

这首诗刚发在网上,许多人的评论是:起的高古,后面不知道转哪去了。其实在首联里已经安排了诗眼,读懂了首联,相信全篇皆通。因为家在最高楼上住,所以夸张地说:惯听天外秋声。其实地球上分四季,天外秋声为何物?此说似乎不通。因此这里暗指的是一种幻觉,说的是历史长河里的旷古之音,也就是说在感怀历史。明白了这一层,你就可以很清晰地理解了接下来的两联,是四个典故,都是与诗人有关的,一个讲边塞之苦,一个讲去国怀乡之痛,一个讲朋友相思之苦,一个讲悼亡之痛。结尾的两句边转边收,就更容易理解了。在这首诗里,我就章法做了个尝试,不说成功与否,但就整个诗的脉络而言还是清晰的,关键在于首联的诗眼的安排。

也有在颈联安排诗眼的。比如江西熊盛元先生写河西走廊的诗(题目记不太确切,不加了)。

不到河西旧走廊,更从何处味苍凉。一川沙石驼铃碎,万里风烟塞草荒。云缀天心难化雨,愁生芒角欲撑肠。萧萧红柳今如昔,只有衣裳异汉唐。

这首诗初看以为就是一首记游的诗,其实不然。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五句,那“云缀天心难化雨”,写的不是自然现象,是在讽刺历代的统治者都喊着要重视边疆,却空有好的政策,最终落实不了,致使这里到今天还是如此荒凉。这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看不透,全篇朦胧,欣赏便只能处于低层境界。

尾联安排诗眼的比较多,既然开了头,干脆就再举一个笔者自己的例子。比如笔者的《秋兴三》,就是在结尾安排诗眼的。

时逢三五怕团圆,酒欲消愁今更难。两地清宵期共度,一天明月好同看。花前顾影怜卿瘦,柳下偎人觉臂寒。梦醒但余环佩响,最高楼上夜犹阑。

怕团圆是怕别人团圆而自己不得团圆,中秋团圆日便格外寂寞,因而借酒销愁。期共度自然是不能共度,是希望而已。但接下来的花前顾影和柳下偎人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结尾。梦醒之后犹觉闻得环佩响,说明那其实只是梦中的情节。联系前面的借酒销愁,自然是酒后入梦。有人说“环佩”二字泥古了,因为现在没人再戴环佩。先不说此说是否成立,单就梦中情节,其实是不能与现实相比拟的。梦中情节多怪诞,现实中的相会幻想在梦中,今人变成了古人的形象,醒后如闻环佩之音,无论如何是说得通的。

颔联包含诗眼的情况比较少,盖因大多以承接为主,顺其自然地交代下来的缘故。但我们前面举过的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的例子,其实就可以看作是颔联包含诗眼的代表,读者不妨自己找来对照一下。

绝句里的诗眼也是很多的,比如“忽见陌头杨柳色”(王昌龄《闺怨》)。再比如“不得到辽西”句(金昌绪《春怨》),也是诗眼。因为辽西是良人远征的地方,诗中的女主人公只有梦中才能与丈夫相会,却被黄莺的叫声惊破了,因此喊打。如果不知道“辽西”的内涵,全诗又如何懂呢?

需要区别的是,同样是为了交代内容的需要,有的在作品的题目里加入某些信息,有的在序言或者后记里说明,这也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主旨和理顺作品的脉络思路,但与诗眼无关。

诗眼,有的时候与警句相同。比如“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一千古名句不仅是警句,还是诗眼。但警句不一定都是诗眼,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就不能说是诗眼。

我们了解了诗眼的特点和用途,在今后自己的创作中不妨加以使用,一是为了章法和脉络更加清晰,一是可以在含蓄的基础上揭示主题。尤其那些《无题》类作品,因为诗以外的信息很少,适当使用诗眼来交代些必要的信息,是很重要的。

你喜欢诗词古文多久了?可曾遇到那种一眼倾心,直击心灵的句子?一壶酒,一窗风月,又值此春暖花开之际,正宜吟诗赏景。下面是关于七个字的唯美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七个字的唯美诗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唐杜牧《山行》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唐杜牧《赤壁》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杜牧《赤壁》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唐杜牧《赠别》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杜牧《怅诗》

自然界的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春天已然过去,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千里莺蹄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唐杜牧《题木兰庙》

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唐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男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七个字的唯美诗句

1、【艳遇佳人一红花,迷恋情深无所傻。月下交融百年好,星隔彼岸万层纱。】

2、【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3、【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礼花一现映花红,百艳凋零夜削彤。情约万星追月时,奈何无缘浅随空。】

6、【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7、【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8、【九霄之上月老边,姻缘石上定终身;只为来生一段情。奈何桥边孟婆前,三生石边拒轮回;只为不想忘卿颜。】

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2、【花开叶落本无缘,日照娇颜泪未干。此情依依恨切切,咫尺难见情相依。】

13、【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

田丰被逢纪所谮,自刎于狱中,七绝一首:

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 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

袁绍病势转重,身死,七律一首: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 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

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审配誓死不降曹操,面北受刑,叹审配五律一首:

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 命因昏主丧,心与古人参。

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 临亡犹北面,降者尽羞惭。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

郭嘉随曹操北征乌桓,行军途中染病而逝,赞郭嘉五律一首: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玄德与刘表对饮,因酒后失言而去,赞玄德七绝一首:

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 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宇不三分?

蔡瑁欲诬玄德谋反,以玄德之名于墙壁上作五绝一首:

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 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刘玄德跃马过檀溪,苏轼有古风一首:

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 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零落飘红絮。

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 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

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 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

马蹄踏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 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

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 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

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 三分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

单福(徐庶)欲投玄德,于道上作歌一首:

天地反覆兮,火欲殂; 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 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 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徐庶走马荐诸葛,赞徐庶七绝一首:

痛恨高贤不再逢,临岐泣别两情浓。 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

徐母高义,因徐庶弃明投暗而自尽,后人作徐母赞歌一首: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守节无亏,于家有补; 教子多方,处身自苦;

气若秋山,义出肺腑; 赞美豫州,毁触魏武; 不畏鼎镬,不惧刀斧;

唯恐后嗣,玷辱先祖。 伏剑同流,断机堪伍;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玄德前往隆中,田间农夫吟唱孔明所教诗歌,乃是五律一首: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古风一首,赞南阳隆中风景: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 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 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 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 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优雅,闲来亲自勤耕稼;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玄德二顾草庐,闻得酒肆中有人作歌,乃石广元、孟公威也,其歌曰: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 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 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芒砀“隆准公”; 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 二人功绩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

二人又作一歌曰:

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 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

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 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

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玄德来到草庐,见一少年抱膝而歌,乃孔明之弟诸葛均也,其歌曰: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玄德方欲离开,只见一人骑驴前来,乃孔明岳父黄承彦也,吟梁父吟一首: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玄德雪天访孔明未果,七律一首: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 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孔明卧于草庐之中,良久方醒,吟五绝一首: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隆中对策,玄德豁然开朗,赞孔明七绝一首: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孔明言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山林,叹孔明七绝一首: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古风一首: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 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 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 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 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 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 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徐氏为夫孙翊报仇,杀了仇人,赞徐氏七绝一首:

才节双全世所无,奸回一旦受摧锄。 庸臣从贼忠臣死,不及东吴女丈夫。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孔明火烧博望,败走夏侯敦,七绝: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

孔融为曹操所杀,赞孔融五律一首:

孔融居北海,豪气贯长虹: 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

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 史笔褒忠直,存官纪太中。

刘表亡,叹刘表七绝一首:

昔闻袁氏居河朔,又见刘君霸汉阳。 总为牝晨致家累,可怜不久尽销亡!

诸葛火烧新野,曹军大乱,七绝一首:

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汉川。 风伯怒临新野县,祝融飞下焰摩天。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

玄德败走而不忍弃百姓,赞玄德七绝一首:

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 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糜夫人不愿拖累赵云,投井而死,赞糜夫人七绝一首:

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 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

赵云跌入土坑中,因红光罩体又跃出坑外,七绝一首:

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坂围。 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得显神威。

赵云在长坂坡砍旗两面,夺槊三条,斩曹将五十余员,七绝一首: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玄德感赵云忠勇,掷阿斗于地,七绝一首:

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 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张飞立马长坂桥头,连喝三声,曹军退走,七绝一首:

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 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孔明智激周瑜,吟曹植铜雀台赋曰: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获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周瑜群英会舞剑作歌,歌曰: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曹操中计,斩杀蔡、张二人,叹曹操七绝一首:

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 蔡张卖主求生计,谁料今朝剑下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孔明草船借箭,江上大雾,后人作“大雾垂江赋”:

大哉长江!西接岷峨, 南控三吴,北带九河。 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 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 鬼怪异类,咸集而有。 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 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 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 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蒙,才隐南山之豹; 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 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 渺乎苍茫,浩乎无际。 鲸鲵出水而腾波,蛟龙潜渊而吐气。 又如梅霖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 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 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 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 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 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 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 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 鱼鳖遁迹,鸟兽潜踪。 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 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 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 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 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塞外。 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 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

草船借箭归来,周瑜自叹不如,诗赞孔明七绝一首: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

庞士元献连环之计,曹操下令钉船,七绝一首:

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 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

徐庶为逃赤壁之劫,假称西州犯境,前往守边,七绝一首:

曹操征南日日忧,马腾韩遂起戈矛。 凤雏一语教徐庶,正似游鱼脱钓钩。

曹操扬言欲取二乔,以娱暮年,杜牧作七绝一首,即赤壁诗也: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曹操起,横槊赋诗,歌短歌行,其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孔明借风,周瑜遣徐、丁往杀孔明,途中东南风起,七绝一首: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 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曹军赤壁大败,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又七绝一首:

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叹前朝割据忙。 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

关云义释曹操,七绝一首: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 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黄忠不忘故主,请玄德葬韩玄,诗赞黄忠七律一首:

将军气概与天参,白发犹然困汉南。 至死甘心无怨望,临降低首尚怀惭。

宝刀灿雪彰神勇,铁骑临风忆战酣。 千古高名应不泯,长随孤月照湘潭。

太史慈征合淝中箭,壮志未酬身先死,赞太史慈五律一首:

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 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 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孙权、玄德暗自祷告,剑砍园中石,至今此石尚存,赞此石七绝一首:

宝剑落时山石断,金环响处火光生。 两朝旺气皆天数,从此乾坤鼎足成。

玄德见江山胜景,称此乃天下第一江山,赞此江山七绝一首:

江山雨霁拥青螺,境界无忧乐最多。 昔日英雄凝目处,岩崖依旧抵风波。

玄德、孙权立马于山坡之上,纵马驰骋,后人名之曰驻马坡,七绝一首:

驰骤龙驹气概多,二人并辔望山河。 东吴西蜀成王霸,千古犹存驻马坡。

第五十五回 ? 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

玄德全仗孔明妙计及赵云保护,逃离东吴,心怀哀伤,叹玄德七绝一首: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屋黄金。 谁知一女轻天下,欲易刘郎鼎峙心。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曹操大宴铜雀台,自陈功绩,群臣拜贺,七绝一首: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孔明设计赚周瑜,叹周瑜七绝一首: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 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

周瑜被孔明气死,时年三十六,叹周瑜五律一首: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 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 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孔明哭周瑜祭文曰: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 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我心实痛,酹酒一觞;

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 仗义疏财,让舍以居。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 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

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 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 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

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 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 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

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肠千结; 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 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

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 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 朴守其贞,冥冥灭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

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鲁肃诸人叹周瑜气量狭窄七绝一首: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马腾被曹操所杀,叹马腾五律一首:

父子齐芳烈,忠贞著一门。 捐生图国难,誓死答君恩。

嚼血盟言在,诛奸义状存。 西凉推世胄,不愧伏波孙!

苗泽害姐夫黄奎,亦被斩,叹苗泽七绝一首:

苗泽因私害荩臣,春香未得反伤身。 奸雄亦不相容恕,枉自图谋作小人。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曹操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而走,七绝一首: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怆惶脱锦袍。 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

张松在杨修面前背诵孟德新书,杨修叹服,赞张松五律一首:

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 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

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 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

王累死谏刘璋,叹王累七绝一首:

倒挂城门捧谏章,拚将一死报刘璋。 黄权折齿终降备,矢节何如王累刚!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截江夺阿斗,赞赵云七绝一首:

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 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又赞张飞七绝一首:

长坂桥边怒气腾,一声虎啸退曹兵。 今朝江上扶危主,青史应传万载名。

荀彧谏曹操不可封魏公,曹操大怒,荀彧乃服毒自尽,叹荀彧七绝一首:

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 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攻雒城黄魏争功

张松通敌事泄,满门抄斩,叹张松七绝一首:

一览无遗世所稀,谁知书信泄天机。 未观玄德兴王业,先向成都血染衣。

刘璝、张任等人前往锦屏山紫虚上人处问卜,紫虚说八句偈语曰:

左龙右凤,飞入西川。 雏凤坠地,卧龙升天。

一得一失,天数当然。 见机而作,勿丧九泉。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

落凤坡庞统被张任伏兵射杀,时年三十六,叹庞统七律一首: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东南童谣:

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 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

风送雨雨随风, 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张飞擒严颜,严颜誓死不降,赞严颜五律一首:

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 忠心如皎月,浩气卷长江。

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 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

张飞义释严颜,严颜感其德而降,赞张飞七绝一首:

生获严颜勇绝伦,惟凭义气服军民。 至今庙貌留巴蜀,社酒鸡豚日日春。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杨阜借兵破马超

张任被擒以后,誓死不降,孔明命斩之,诗赞张任七绝一首:

烈士岂甘从二主,张君忠勇死犹生。 高明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

关公单刀赴会,赞关公七绝一首: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 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华歆助操为虐,收捕伏皇后,叹华歆七绝一首:

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 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管宁不肯仕魏,鄙华歆之为人,赞管宁七绝一首:

辽东传有管宁楼,人去楼空名独留。 笑杀子鱼贪富贵,岂如白帽自风流。

曹操下令处斩伏氏全家,汉献帝无可奈何,叹汉室七绝一首:

曹瞒凶残世所无,伏完忠义欲何如。 可怜帝后分离处,不及民间妇与夫!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

杨松卖主求荣,献城投降,被曹操处斩,叹杨松七绝一首:

妨贤卖主逞奇功,积得金银总是空。 家未荣华身受戮,令人千载笑杨松!

孙权兵败逍遥津,桥被拆断,谷利劝孙权跃马过河,权一跃而过,七绝一首:

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淝。 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左慈掷杯戏曹操

甘宁百骑劫魏营,赞甘宁七绝一首:

鼙鼓声喧震地来,吴师到处鬼神哀! 百翎直贯曹家寨,尽说甘宁虎将才。

崔琰反对曹操称王,被囚于狱中杖杀,赞崔琰辞曰:

清河崔琰:天性坚刚; 虬髯虎目,铁石心肠; 奸邪辟易,声节显昂; 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

左慈临走前留下两句言语,赞左慈七绝一首:

飞步凌云遍九州,独凭遁甲自遨游。 等闲施设神仙术,点悟曹瞒不转头。

管辂应曹操之召而卜卦,不肯泄露天机,赞管辂七律一首:

平原神卜管公明,能算南辰北斗星。 八卦幽微通鬼窍,六爻玄奥究天庭。

预知相法应无寿,自觉心源极有灵。 可惜当年奇异术,后人无复授遗经。

耿纪、韦晃欲诛曹操,事败遭刑,赞二人七绝一首:

耿纪精忠韦晃贤,各持空手欲扶天。 谁知汉祚相将尽,恨满心胸丧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