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
古坊侍御意轻扬,小幌明堂吐智光。
翠蛾书情情不朽,方卿贺义义悠长。
楼船犹载高风意,玉带横嗤势利狂。
天壤遗踪无觅处,浮生不负自为强。
(第二首)
姑苏同里客闲游,细雨轻云洗旧愁,
将惑石街无酒肆,莫疑古巷有茶楼,
斜桥孔映圆缺月,老树枝拂过往舟,
怡性何须觅路远,寒山尽可赏吴钩。
(第三首)
堂内厅间驻杖君,江南追影觅前闻。
宅园古楼木雕静,枝蔓红枫旭日曛。
思本安身危处立,崇德立命泰然分。
忽如万树翻新色,春路走来闲看云。
(第四首)
倦倚栏石退红尘,小院玲珑庭满春。
廊榭芭蕉花上语,亭台水浪树间云。
偷得日月三分色,胜却天堂一缕魂。
追忆流光无处觅,琴音烟水锁吴门。
(第五首)
听雨罗星锦帐多,流光夜荡接银河。
文昌阁上聆天籁,鱼乐池边唱晚歌。
倩影寻踪沉水底,青灯认客渺烟波。
何当共语随情动,明月清风染玉珂。
(第六首)
浓墨淡描同里画,五湖碧水抱人家。
小桥常炫年资老,古宅尤彰神韵华。
任氏草堂思旧过,陈公南社品新茶。
多情更是流波处,勤约扁舟随意划。
(第七首)
江南揽景胜天颜,古道惜珍入茶关。
疾影隔窗存意远,茗香斜韵伏波宽。
喧楼临渡闲云上,横雾欲瞻尘世间。
别顾渔舟风载去,天涯走过束心栏。
2、旧市古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从北到南,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
3、来到安昌古镇,放眼望去,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你瞧,那用石板铺的路,用石板铺的桥,用石板砌成的柱子。假如再让游人穿上古时的服装,简直是分不出是现代还是过去。
4、路的尽头,是很久很久没人管的戏台,木头边是一片杂草丛生,里面空荡得很,而且昏暗,点起蜡烛,火苗在从墙上的洞穿进来的风里摇曳、摇曳这个戏台曾经的辉煌,化做木头上的一屡灰尘,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5、漫步南浔老街,脚边不远便河水。既是水乡,便一定有风了。丝丝细风掠过水面,便让河水泛起鱼尾纹,甚是有趣。
6、那扇门的朱红色漆已然面目全非,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分辨得出那种鲜艳的红,可门上却还粘贴着早已泛白的双喜,风轻轻的挑弄着那扇破门,于是门便发出吱呀吱呀的笑声,黑黑的屋内,坐着一位年迈的老妇,手中拿捏着针线,缝合着怀中的衣衫。也许多年以前就是这般景象了,只因这样,怀中衣衫上细细的褶皱才会慢慢爬上她光洁的额头,于是,她从一位妙龄女子变成一为满头银丝的老妇。
7、人们更是亲,清水洗浴后,身心倍感轻松,卖米糕的阿婆,热情好客请我们去吃米糕。刷油、放料。香喷喷的特别好吃!我们来到木竹店,老人给我们玩竹子木,还带我们参观珍品。真是大开眼见。晚饭,老人给我们做了两面黄、小黄瓜两个陌生的家庭,在这个亲的古镇,变得异常熟悉。
8、石板是清的,各式各样的石板被自然的拼放在了一起。高高低低的石板把路又一次引向了一个新的拐角。石板颜色也很多,青色的,纯洁无暇,青中带黑的,还有青,带一些清新的翠绿。细细观察,我仿佛听到轻轻的敲击,仿佛看到了年轮的.岁月。
9、水!一条小溪静静的流着,在阳光下,似一条银链。我连忙玩起了水,光滑的青石板,小小的黑鱼儿水很清,河床上的大卵石清晰可见。大的,小的,许多孩子都在水中嬉戏打闹。水花四溅,在空中成了一条珍珠项链,清新剔透。溅起水珠落下,泛起小小的涟漪,晶莹而多彩。
10、它是饱含南武夷乡土气息的山歌,从遥远传唱至今;它是一颗古朴的明珠,从遥远璀璨到今天;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是珍贵。它就是奇迹般地保留着300余栋明清古民居的和平古镇。
11、褪去脚上的鞋,赤脚踏在平静的石板路上,感受这古镇犹如唐江南女子般的温柔,那又是另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是与看声音跳华尔兹截然不同的感觉。那是什么呢?应该是温柔和安静吧,这里静谧得仿若不存在,然而她的美,却又让人不容忽视。
12、瓦房是清的,土灰色的墙。一片有一片整齐有序的瓦片在木头架子井井有序的排列着,既不单调又不乏味。一种简单明了的感觉涌上心头。这种美:是一种特色美,木梁横七竖八地摆列着,接头处的一个个惟妙惟俏的龙头,寓意一个人像龙一样飞翔。木架上,刻上了精美的图案,令人赏心悦目。什么龙飞凤舞、山清水秀听著名字都使人舒心。
13、我们边走过瞧,不知不觉又来到一家百货店门前。进去一看,里边的货物真是古色古香呀,看,用丝绸织的伞,用竹子做的小人儿,用木头雕成的茶具。令人爱不释手,真想把客观存在们统统都给买回家去,可惜兜里没有那么多的钱。
14、西塘的特产也是闻名中外呀!比如说,豆腐花、臭豆腐、八珍糕、芡实糕等等。呵,特别是那个臭豆腐和芡实糕,一块一块金黄色的臭豆腐涂上一层辣椒酱,咬上一口,油酥酥的,臭里带香,味道好极了!游人们边走边吃,整个古镇尽是那诱人的香味.再说芡实糕,糕肉饱满松软,清爽可口,真让人馋涎欲滴呀。
15、阴霾聚集在古镇的天空,细雨从檐上翘角聚多而滴,它们跌落下来,打在地面的小坑洼里,溅起一小点水花,碎了 、散了 、又聚了。于是不多时,檐上的天和檐下的地都被笼罩了起来,一片迷茫的白,似乎笼络了整个世界。此时,家家户户紧掩窗门,像极了因为害怕受到外界伤害而将自己紧紧上锁的心。然而,却又一扇破旧的门,似开非开,似闭非闭。
16、走进和平镇,你还为其至今保留的传统文化、古朴民俗以及丰盛特产所叹服。和平书院的一脉书香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民间尊师重教乐学之风浸润着莘莘学子。这里读书求学氛围浓郁,文风炽盛,人杰地灵。从唐代到科举废除时,和平出了13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这里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舞蹈遗存相当丰富,仅舞蹈种类就达70余种,主要有花鼓灯、七巧灯、踩高跷、刀花舞等,而尤为珍贵的是和平保留下始于奴隶社会的傩舞,可谓是古文化的活化石。而农家水酒、和平鲤鱼、和平豆腐、和平米粉等,则让游人体味千年古镇的闲适与温情。
17、坐在乌篷船里,我们或是相互讲讲笑话,或是听听乌篷船那亲切的摇橹声,你听,多有节奏呀啪哒,啪哒或是吃着各自手里香喷喷的扯白糖,好不乐哉。
近来,苏州一直天气晴好,初冬时节,气温不算太低,便想在这个周末独自自由行,在苏州的周边古镇走走瞧瞧,寻一份与水、与园、与乡有密切关系的优雅恬静。当然首选是同里了,打算在同里住一宿,第二天再去西塘。
网上查询,去同里的交通,还有景点与住宿。心里有谱了,决定一人行。
周六上午,起早床,用过早餐。学生华兵执意要送我去苏州汽车南站,我真不忍心他花宝贵时间送我,我坚持说自己能行。可他还是坚执意送我到车站,直到8点15分,苏州开往同里的班车发动了,他才离开。
网上查询说苏州到同里仅20多公里路程,坐班车只需三十多分钟。没料到,这班车在路上一直慢慢腾腾地开,简直像老牛拉破车似的,车上乘客这么形容的。有乘客不满意了,直接对司机说,为何把车开这么慢?司机说,车子是坏的,不好开快的,好像很有道理。另一乘客不满地说:车坏了为何还开出来?司机不理睬了,照样慢慢开。结果,短短的路程花了乘客的一个多小时才到终点。
一下车,转乘五元的电瓶车去同里景区。购一张50元的老年优待门票。在景区外,等待“泰来宾馆”服务员接我。
接我的服务员接过我的背包,放在她的电动车上,让我跟她走。我下意思地有些不放心,于是说背包我自己背好了,她明白我的意思,便告诉我说:我是老板的妹妹,请放心,我是专门来接你的。我仍不放心,就让她慢慢骑,我好跟上。过了一座石桥,左拐也不过一两百米的距离,就到了泰来宾馆。宾馆就在景区内,离大门不远处的商业街上,整条街都是青石板铺就的,一看那些不规整被岁月的脚步磨得油光光的青石板,就知道自己到了古镇。
初冬时节,已经不是旅游旺季,入住的宾馆几乎不见一个住宿的客人,没有一点人气,显得格外冷清。由于事先定好的大床房,没辙,人再少也只能硬着头皮住下了。120元一间,条件极其一般,24小时供热水,有空调,对此我也知足了。
此前,没来过同里,一放下行李,就背着相机包,汇入了游同里的如织的人群。虽然不是旅游旺季,可是来同里的游客仍然很多,大多是一日游。
周末,天气又好,街上的游客很多,都操着不同的口音,还有黄头发蓝眼睛的游客与我擦肩而过。无论男女老少,有的脖子上挂着尼康的相机,有的挂着佳能的相机,有的手里拿着卡片机,还有的是手机,每到一地,必然要拍照留影。这与我在其他景点看到的情景没什么区别。
曾到过江南有着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的浙江的乌镇,也到过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山西平遥古城;在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于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疆域的“五溪苗蛮之地”的凤凰边城,也留下过脚印;还梦回云南的丽江古城,与这个被誉为茶马古道的香格里拉的南大门,也是玉龙雪山脚下的曼妙水城有过亲密的接触;都是慕名而去的。
总想穿越时空去感受古镇、古城那古朴的风韵,看看时光是否还带着久远的淡淡的金黄色浸染着那些白墙黛瓦的古宅与厚重的城墙。
每当身临其境,不禁感慨,感慨先人们的智慧与闲淡的生活境界。更加感慨,沧桑岁月镌刻在旧房屋上的老时光正慢慢消失。眼前看到的不再是原滋原味的古朴风韵,斑驳的老墙、风雨侵蚀的朽木……已渐渐逝去,只因开发AAAAA景区,免不了过度的`现代修饰,早已将悠久历史沉积下来的瑰宝粉饰的面目全非,这些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
当然,同里也不例外。
不过也有令人感到欣慰的,同里古镇内还有不少原住民。商业街有很多的小店,几乎都是前店后坊,而且是上了年纪的老同里人在经营手工制作的糕点店,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承袭的是一种传统。尤其是见到满头白发满脸邹纹背也有些佝偻的老者,一人打理着“林家铺子”,倍觉亲切,我便忍不住要品尝他的传统食品芡实糕。这点让我觉得同里人是认真的,可亲的,他们把自己的传统真实地展示给了八方游客。挺叫人怀旧的。这与乌镇的西栅没有原住民是大不相同的。
这里很多店铺还保留着传统的店铺门板,没有了棱角,没有了油漆的光泽,那一片片窄而长的叠靠在墙柱边的门板,它留住了旧日的时光,给人很多回望历史的怀旧遐想。在人群中,我会多看它几眼,有如传奇的歌词唱的那样,“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而那种现代的冰凉的金属卷帘门,我早已熟视无睹了。
再来说说同里的桥。同里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水网纵横,有风格迥异的桥梁四十余座,而且多为自宋代到清代所建的古桥。
其中桥龄最古老的为思本桥,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历尽沧桑的古桥仍坚固地跨越于川清水秀的河巷之上。
古镇第一高大的桥为泰来桥,同里人习惯称之为好运桥。其桥面由三块长长的石板铺就,桥有多长石板就有多长,此为泰来桥的一大特点。站在桥上,视野开阔,望尽桥下长长河道,悠悠绿水。我入住的宾馆与桥同名,也许泰来宾馆老板是想讨个好彩头,期盼生意好运来。
古镇尤为著名的有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成品字形架设于河道上。这三桥在同里百姓心中是太平、美满、吉利的象征,同里人家添丁,婚嫁,做寿都有“过三桥”的习俗。因此,许许多多的游客也入乡随俗,成群结队地过三桥,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此。这倒成了风景区的一景。
这次来同里,我不会错过退思园。是因读过中国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的《园林清议》,其中一文便是《同里退思园》。说到这本书,还得感谢女儿,是她送给我的礼物。
我来苏州后,前前后后游了苏州不少园林。女儿见我对园林感兴趣,便在网上为我掏了两本很有价值的书:《园林清议》、《梓翁说园》均为陈从周着。初知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也是今年的事了。从文章里还了解到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同里出生了一位名为计成的人,他在中国造园史上享有不朽的盛名。其着作有《园冶》一书,是造园学的经典着作。不难想象,为何江南园林盛名扬天下,原来造园学说的祖师爷就在同里。
同里的退思园集清代园林之长,小巧精致,清淡雅宜,亭台掩映,趣味横生,堪称江南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园内的亭台楼阁及山石都紧贴水面,故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称退思园为“贴水园”。我选了后花园内一幽静处小歇,虽有游客往来不息,但我却能静享这江南精致园林里的优雅与恬静,心无杂念,目无他景,静静的我仿佛入了画。
同里与水有不解之缘。正如陈从周先生高度评价同里的水:“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在地图上看同里,可以把它想像成犹如一朵睡莲浮躺在水乡泽国,更像是镶嵌在湖泊环保中的绿宝石。若有机会在飞机上俯视这块绿宝石,也算又添一美梦成真。
这次来同里,可舍得花银子了。闲逛到中国苏州同里王绍鏊纪念馆,见有一人在经营名为茂竹园的金石微刻,便驻足观赏他的金石微雕作品。石头种类很多,有青田石、巴林石、寿山石。小小石头形状各异,色泽花纹种类繁多。
摆放在精致的小长方盒里多数是刻好的名人诗词,透过放大镜能清晰看到那娴熟的行书跃然在小小手指大的石头上,甚是喜欢,动了买的念头。选了四款不同的诗词,再续雕上姓名,打算送给自己,还有喜欢的人。一结算,哇,“五百大洋”就从腰包里花出去了。
同里初冬的夜晚,多数店铺早早打烊,安静,一点也不张扬。游客不多,你可以找一小店,买点吃的,便能与店老板随意地聊聊,听听他们说同里的故事。总能感觉他们生为同里人的自豪。
同里的街巷、同里的名人、同里……本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无法掩卷,就揣在怀里继续重温吧。
夜归宾馆,枕河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