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语文古诗词中的唯美句子 正文

语文古诗词中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4-11-14 15:36:57

【摘要】中考虽然迫在眉睫,但复习仍需贴近考纲、教材和自己的实际。只有扎实灵活,科学合理,冲刺才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整理了中考语文必备古诗词:鱼我所欲也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 义: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 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7.患:祸患,灾难。

8.辟:通“避”,躲避。下文同义。

9.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1.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4.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5.是:这、这样。

16.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7.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8.豆:古代盛饭用的器具。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20.蹴(cù):用脚踢; 与:给。

21.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3.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24. 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增加。

25.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èi”。

26.奉:侍奉。

27.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2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现在。为,为了。 为(第二个),接受。

30. 已:停止,放弃。

31.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5.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的

人皆有之 代词 它 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 代词 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代词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 它 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 它 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 代词, 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凡是;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辟”通“避”。躲避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段落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写法介绍

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这一层的开头两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没有使论点得以证明的论据作用。因为人能“舍鱼而取熊掌”并不能证明人就能“舍生取义”。所以,如果把上述两句换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义”四字的前面作状语,是不影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可见,这一层的重心全在后面的几句话中。后面几句中的“舍生取义”、“不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个意思,即不贪生怕死。这些都是作为事实论据的,分别放在第一个分论点我“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前后,进行回环论证,即从事实得出结论,再用事实证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这一层不是用“舍鱼而取熊掌”为论据证明“舍生取义”。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文的辩论色彩),可谓水到渠成,顺当明快。

概括上面两层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通过分析《鱼》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鱼》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的行为作论据,通过推究原因,然后概括提示出中心论点的。

从《鱼》文的出处看,《鱼》是《孟子》一书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书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论。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紧接着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来有繁茂的树木为喻,说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的“本心”,只是因为它像牛山上的树木那样被砍伐殆尽了。正是这样,第十章《孟》与以上诸章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论证了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这样确认人皆有“本心”为《孟》文的中心论点,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书的思想内容相吻合,才有利于正确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学根源,才有利于把握孟文的艺术风格,才有利于把它作为论说文的范文进行教学。

简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2]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2、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陆游《落梅》

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4、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5、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

7、又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纳兰性德《蝶恋花》

8、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求凰琴歌》

9、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10、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

11、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玉楼春》晏殊

12、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李商隐《幽居冬暮》

1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14、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秦观《虞美人》

15、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16、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1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18、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1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2、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

23、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

24、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25、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26、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27、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28、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29、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3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31、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32、凭杖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苏轼《蝶恋花》

33、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34、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

3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3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37、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纳兰性德《清平乐》

38、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39、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0、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纳兰性德《虞美人》

41、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李白《王昭君二首》

4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4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4、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45、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西江月·梅花》

46、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47、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8、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49、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早梅》

50、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51、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张来《春日》

52、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

5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白居易

54、却忆鉴湖明月里,绿荷红芰暑风凉。——李洪《涂中杂兴》

55、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

56、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57、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张籍《蓟北旅思》

58、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59、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一李白《长干行》

60、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长恨歌》

1、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2、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3、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4、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6、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

7、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8、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9、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0、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11、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2、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3、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1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5、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1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18、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19、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20、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21、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2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23、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2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2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6、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2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2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2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3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2、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33、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6、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37、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3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39、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40、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4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43、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4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45、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6、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47、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

48、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49、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50、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51、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52、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53、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5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5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6、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57、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5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5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60、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