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2、全县动员,全民参与,齐心协力建设洁净、文明、优美、和谐的美好乡村!
3、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
4、发展特色经济,突出特色产业,用产业提升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富裕农民!
5、因地制宜,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走科学发展之路,促循环经济发展,建乡村生态文明!
7、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8、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建设新农村!
9、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10、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作用!
11、扎实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把道路建成风景线,把村庄建成景区,把庭院建成景点!
12、共建美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
13、美丽村落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
14、为小家,为大家,搞好卫生人人夸!
15、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16、清扫清洁坚持做,美丽环境真不错!
17、草儿绿、花儿香,环境美,人健康!
18、太阳起山垃圾入箱,太阳落山垃圾清光!
19、人人出力,户户参与,打造整洁秀丽美好乡村!
20、道路通达河塘清,改水改厕饮水净,垃圾入箱环境美,乡村美好面貌新!
21、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22、邻里和睦心情舒畅,村院整洁身体健康!
23、保护乡村风情,培育特色乡村,建设美好家园!
24、热爱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乡村!
25、人人学雷锋,处处讲公德,家家树新风,村村更和谐!
26、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院要绿化,村要美化!
27、清洁家园人人参与,美化环境家家受益。
28、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营造和谐人居环境。
29、整治乡村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30、清洁连着你我他,齐抓共管靠大家。
31、创建美好家园,从一点一滴做起。
32、大家多一份自觉,家园多一份清洁。
33、全民参与治理环境,建设村容整洁新农村。
34、以关心整洁农村为荣,以损害环境卫生为耻。
35、整治农村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36、治理环境齐动手,村容整洁共分享。
37、集中整治乡村环境,共同营造美好生活。
38、群策群力共建美丽乡村,同心同德打造清洁家园。
39、营造优美舒适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生活。
40、智慧村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41、人人遵守社会公德,个个爱护公共环境。
42、建立长效机制,保持家园清洁。
43、清洁美化家园,让乡村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
44、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45、植树栽花种草,清污治乱除脏。
46、美丽村庄是我家,优美庭院靠大家。
47、综合提升村容村貌,携手共建小康社会。
48、从点滴做起,为未来着想。
49、打造美丽乡村,共建幸福家园。
50、共建美丽乡村,同奔小康生活。
啊!朋友,城市、乡村、田园大不一样,让我们在学习之余,迈开双脚走出城市,去到乡村,去田园,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去饱偿清新的`空气,去开阔我们的眼界!
啊!我仿佛陶醉在这美丽的乡村里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草长莺飞二月天,绿柳拂堤醉春烟。
池塘生春草,圆柳变鸣禽。
湖边有许多画画的人,柳树倒映在湖面上,湖水变绿了;荷花倒映在湖面上,湖水变充实了;蜻蜓倒映在湖面上,湖水变欢快了!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
黄昏,在远处的小山顶冒出一缕青烟,用手摸摸地面还有一丝余热,凉爽的微风中带着一丝暖意。瞧天空中只见深红的晚霞已经染红了半边天空,蔚蓝的天空换了一件深红色的裙子,美丽的晚霞形状不同千姿百态,两匹马在空中赛跑跑着跑着不见了消失了踪影,是哪位魔术师把黄昏装扮得如此美丽迷人?
绿遍山原白满州,子规声里雨如烟。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乡村的优美句子
1. 农奴小屋都显着衰朽的景象。木材是虫蛀,而且旧到灰色的。许多屋顶好像一面筛。有些是除了椽子之外,看不见屋盖,其间有几枝横档,仿佛骨架上的肋骨一样。到处没有窗玻璃。
2. 古人诗云“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就是似诗如画婺源古村落的真实写照。
3. 婺源沱州乡理坑村,建村于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渐盛,人烟茂密,科第蝉联,簪缨奕叶。尤其在明代官宦屡出其村。他们显宦擢职之时或年老返乡之后,便致力于营造邸第,以耀祖光宗。
4. 古村落以“箬皮街”为轴线,大小40多条街巷呈技术布局,体现了很强的向心凝集性。高墙与通道构成的空间,时窄时宽,开际线时高时低,弯曲而又贯通,幽深曲折,犹如迷宫。
5. 离江湾镇十里的汪口村是个商埠名村。古建筑保存至今的有:俞氏宗祠、养源书屋以及民居、商铺等265幢。其中,明代建筑11幢,清代建筑253幢。
6. 汪口,古称“永川”,处于山水环抱之间。材落背告的后龙山,呈五级升高的台地。江湾水汇入段莘水以后,在村南侧由东向西流过,时净如练的河水因村对岸的向山阻拦出现U形弯曲,形成村前一条“腰带水”。
7. 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烟稠密,商旅辐辏,是一个商业贸易集镇。
8. 这里安静清洁,不积灰尘,不生蛛网,蚊蚋不入,连鸟儿也不来搭巢。据说是由于根据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对建筑结构精心设计,在祠堂某些空间形成特殊的空气旋流,加之樟木具有樟脑气味,才形成如此优异的保洁环境。
9. 出婺源县城北行13公里到了延村。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迁入,才改叫延村。位于山谷平川里。南北两面不远就是山,山在村东互相逼近,挤成斜向东北的峡谷。
10. 延村是茶商名村,是江西省建筑群重点保护村。俗话说,无“徽”不成镇,婺源古属徽州,而延村、思溪的商人,就是当年“徽商”中的一支劲旅。
11. 思溪村始建于南宋元末年(约1199),先祖由长田村迁来。多俞姓,俞音谐鱼,“鱼”思溪水,故名思溪。整个村子设计成了船形。村口有一座风雨桥。进村必须过桥。
12. 延村和思溪的民居规模庞大,造型考究。木制的二层榀架,外围以高耸的出山马头封火墙。住宅紧挨着住宅,封火山墙也是宅第之间的'界限。表条石门框门楣,水磨青砖雕琢镶嵌装饰的门楼。
13. 村中所有街巷,都是青石板铺墁。即使雨雪满天,在此串门入户,从村头到村尾,衣赏可以不湿。
14. 思溪延村的古建筑有一种“集体”的美。“庭院深深深几许”,南唐诗人延巳的这一名句,常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古建筑的延绵无尽。婺源乡村的民居庭院,究竟深几许?委实使身临其境的游人颇费思量。
15. 李坑村,们于婺源县城东北15公里,属秋口镇。2003年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李坑村原名“理田”,改名李坑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16. 婺源曾属古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商人们在外地挣了钱,便回家修造氏族宗祠、家室府第,使得明清建筑遍及全县。这些古建居民,至今相当完整地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17.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素有“耕读文化、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历代名人辈出,自宋以来有官宦贤达2600余人。南宋理学家朱熹、近代中国铁路工程创始人詹天佑就是其中佼佼者。
18. 千年古道,驿路断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源远流长凝练精深的古文化。“村外又村千户荫,树间生树四时春”……这个自然质朴之地,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婺源。
19. 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20. 这是一个巨大的古宅,在苍色的山岩的脚下。宅后一片竹林,鞭子似的多节的竹根从墙垣间垂下来。下面一个遮满浮萍的废井,已成了青蛙们最好的隐居地方。
21. 这是一幢三间茅草屋,它矮得白芸那不高的个子已快触到屋檐。看得出,由于太陈旧,它像个驼背的衰弱老人,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门板已烂掉几块。泥墙上的两个小窗户,堵满破席乱草。
22. 村里的农舍几乎全被积雪笼罩了,只留下几个黑洞洞的窗户,像一双双大睁着的眼睛,诧异地打量着这个白雪的世界。
23. 绿树掩映之中,整齐的瓦房和陈旧的草屋交错杂陈,恰似一盘杀得正酣的象棋子儿。
24. 那是一间低矮破旧的南房,屋里终年不见阳光,昏暗潮湿,墙皮早已脱落了,墙上凹凸不平。
25. 站在半山腰上向村子望去,一座座低矮的小茅屋,像雨后钻出地面的一朵朵小蘑菇,散落在山坳里。
26. 皖南古村落之宏村建于明清时代的白墙黑瓦,临于水边,映于倒影,一片黑白明透烟雨索清的感觉,很美,也很舒适。你动心了没。
27. 茅镬,藏于四明山深处,有着“浙东第一古树村”的美誉。是宁波驴友必去之处。然却不时传出这座古村落因地质灾害隐患而整体搬迁的消息,让人不禁哑然。与那座古村相识缘于去年三月到杖锡村观赏樱花的途中小憩。
28. 村子的民宅多沿山坡而建,它们用土胚和砖木结构建成。有的屋顶盖着瓦片,有的屋顶上居然覆着稻草,这在发达程度颇高的宁波沿海地区显得有些另类,可能正是这点与众不同才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观赏原生态的美。
29. 看着斑驳的老墙,凭着自己的想象,感觉这些老房子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村中的行道由各组石阶组成,蜿蜒延伸而四通八达,拾阶而上,石阶两旁长着苔藓或蕨类植物,没有狗吠鸡鸣,宁静而不寂静。
30. 茅镬古村落其实不大,十分钟就可绕遍整个村子,漫步其间有种久违的感觉,类似的村落在若干年前有很多,只是以前不曾关注罢了。
31. 出村是条石阶,短了些,但石阶旁却矗立着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分叉的枝桠上,挂着无数扇形小叶片,微风一吹,叶柄脱落,纷纷扬扬往下飘,落在石阶上,踩过去,簌簌作响,别有一番意境。
32. 一年后的回顾,估计那道原生态的风景犹在,只是古村落茅镬村的未来尚不明了,她会离我们正渐行渐远吗?
33. 李坑村的主体位于一个东西狭长山谷里。山谷东端是一个封闭的盆地,都是水田。两条小溪,都发源于盆地,一叫上边溪,一叫下边溪。上边溪流向正西,下边溪由南侧西流、转而偏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