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句子 > 鲧粤语学习励志句子 正文

鲧粤语学习励志句子

时间:2024-10-04 19:27:48

鲧禹治水课文主要内容

  《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以下是鲧禹治水课文主要内容,欢迎阅读。

  《鲧禹治水》

  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庄家、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鲧知道要治理洪水,只有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rǎng)。息壤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他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鲧探听到了秘藏息壤的地方以后,就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鲧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果然,息壤马上几里、几十里、几百里地伸展开来。洪水慢慢被赶退了,陆地重新露了出来。逃到山上、树上的人们重新回到了陆地,准备盖房子、种庄稼,重建家园。

  可是,天帝很快就知道鲧偷走了息壤。他大发雷霆(tíng),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这样一来,洪水又重新泛滥开来,人们又陷入灾难之中。

  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

  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导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治洪工程开始了。大禹亲自拿着镐(gǎo)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曾经帮助鲧偷取息壤的神龟也来帮忙运送土石;神力很大的应龙也用坚硬的尾巴在地上划出深沟,来导引洪水。

  在治水过程中,最艰巨的工程是开凿龙门。龙门是一座大山,高高地横在黄河当中,挡住了奔腾直下的河水的去路,河水只好绕道从山脚下一条狭窄的河道穿过。每当水量增大时,河水就四处横溢,泛滥成灾。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jiā)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都被感动了,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地干着。冬去春来,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顺畅地流向了大海。看着滚滚流去的河水,人们个个兴奋不已,围着大禹欢呼雀跃。大禹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人们非常感谢、敬佩大禹,便一致推举他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了。

  ……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

  形近字:禹()旺()壤()汤()陕()

  寓()汪()嚷()烫()浃()

  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了洪水。

  五、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理会”在词典中有五种含义:①懂得,领会,如:“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②注意(多用于否定),如:“人家说了半天,他也没有理会。”③理睬,过问(多用于否定)。如:“他在旁边站了半天,谁也没有理会他。”④理论,交涉;⑤照料,处理。在文中应该选第几项?(第③项)

  c.教师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⑴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

  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⑵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终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dàyǔxīrǎngwāngyánggǔntànghànliújiābèi

  ()()()()()

  3.形近字组词。

  禹()旺()壤()汤()陕()

  寓()汪()嚷()烫()浃()

  4.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前后文对比,深化认识,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故事揭示的意义——表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准备:有关大禹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惨遭杀害,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描述导人: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6.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觉悟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⑵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折,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⑴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四处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清理的办法。

  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⑵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槊开山,疏通柯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⑶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⑷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人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在这篇神话传说中,人们通过天帝的冷酷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但灾难无情人却有情,善良的天神鲧偷取宝物拯救人类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美好愿望;而大禹率领百姓挖渠丌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却有着现实的意义。从中也告诉我们,虽然灾难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运用智慧,通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灾难的。

  2.出示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学生欣赏感悟。

  3.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大禹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人物。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给家长听。

鲧禹治水课文内容

  鲧禹治水是一篇语文课文,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鲧禹治水课文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鲧禹治水课文内容

  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庄家、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鲧知道要治理洪水,只有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rǎng)。息壤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他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鲧探听到了秘藏息壤的地方以后,就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鲧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果然,息壤马上几里、几十里、几百里地伸展开来。洪水慢慢被赶退了,陆地重新露了出来。逃到山上、树上的人们重新回到了陆地,准备盖房子、种庄稼,重建家园。

  可是,天帝很快就知道鲧偷走了息壤。他大发雷霆(tíng),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这样一来,洪水又重新泛滥开来,人们又陷入灾难之中。

  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

  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导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治洪工程开始了。大禹亲自拿着镐(gǎo)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曾经帮助鲧偷取息壤的神龟也来帮忙运送土石;神力很大的应龙也用坚硬的尾巴在地上划出深沟,来导引洪水。

  在治水过程中,最艰巨的工程是开凿龙门。龙门是一座大山,高高地横在黄河当中,挡住了奔腾直下的河水的'去路,河水只好绕道从山脚下一条狭窄的河道穿过。每当水量增大时,河水就四处横溢,泛滥成灾。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jiā)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都被感动了,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地干着。冬去春来,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顺畅地流向了大海。看着滚滚流去的河水,人们个个兴奋不已,围着大禹欢呼雀跃。大禹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人们非常感谢、敬佩大禹,便一致推举他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鲧禹治水》的课文内容

  大家都有听说过鲧禹治水,但是大家了解课文的意思了吗?下面是《鲧禹治水》的课文内容,欢迎阅读了解。

  文言文《鲧禹治水》课文原文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翻译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人以后,没有因为家事耽误公事,每次回家只住4天,就回去治水作一头巨大的黑熊,一爪操钎,一爪执斧,在河中浪头跳跃,专注地开凿轩辕山。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头面目狰狞的大熊,慌乱又惊恐地奔逃而去。女娇跑到了嵩山之下,终于力竭而止化成了一块大石。禹说:“还我儿子。”石像的肚腹应声开启,一个男婴就此降临人世。由于是启石而生,天赋异秉,他的名字便叫“启”。

  窦中亮《鲧禹治水》课文原文

  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庄家、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鲧知道要治理洪水,只有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rǎng)。息壤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他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鲧探听到了秘藏息壤的地方以后,就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鲧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果然,息壤马上几里、几十里、几百里地伸展开来。洪水慢慢被赶退了,陆地重新露了出来。逃到山上、树上的人们重新回到了陆地,准备盖房子、种庄稼,重建家园。

  可是,天帝很快就知道鲧偷走了息壤。他大发雷霆(tíng),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这样一来,洪水又重新泛滥开来,人们又陷入灾难之中。

  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

  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导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治洪工程开始了。大禹亲自拿着镐(gǎo)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曾经帮助鲧偷取息壤的神龟也来帮忙运送土石;神力很大的'应龙也用坚硬的尾巴在地上划出深沟,来导引洪水。

  在治水过程中,最艰巨的工程是开凿龙门。龙门是一座大山,高高地横在黄河当中,挡住了奔腾直下的河水的去路,河水只好绕道从山脚下一条狭窄的河道穿过。每当水量增大时,河水就四处横溢,泛滥成灾。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jiā)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都被感动了,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地干着。冬去春来,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顺畅地流向了大海。看着滚滚流去的河水,人们个个兴奋不已,围着大禹欢呼雀跃。大禹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人们非常感谢、敬佩大禹,便一致推举他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课文大禹治水主要内容

  大禹治水,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大禹治水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大禹治水原文

  相传古时候黄河一带经常闹水灾。凶猛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于是,大禹决定去治理洪水。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的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

  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爸爸。大禹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大禹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大禹说完就脚不停步的向前奔去。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大禹治水

  (小学课文)

  《大禹治水》是人教社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朗读者是杨海波。

  本文讲述了鲧和禹治水的故事,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该事迹也被多数中国古代文献所记载。

  解读《大禹治水》

  ——从大禹身上解析英雄元素

  课堂讨论话题:

  1、什么是神话故事?2、人们为什么要将大禹神化?(引出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3、英雄身上有什么元素?

  英雄元素解析:

  一、责任的担当。

  鲧在临死前叮嘱儿子大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文中的这句话很关键,第一这是父命,父命不可违。第二,鲧为什么要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继续自己未完的事业?追溯到第一自然段,洪水泛滥带来的灾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时候,大丈夫要用于但当责任,什么是天下,这里是指在天下生活的黎民百姓,真正的英雄要担当起百姓的兴与亡的责任,这是通常意义下英雄身上具备的元素。

  二、智慧

  鲧和大禹都是英雄,虽然鲧治水失败,但是他首先担当起了责任,所以是英雄。但是为什么鲧失败,大禹成功,回归课文寻找。第二自然段讲鲧的治水方法——堵,第三自然段讲大禹的治水方法——疏,疏的方法是“开凿、挖通、垒、引”完全相反的方法,对比强烈,所以结果完全不同,鲧失败,大禹成功。这是大禹的智慧(延伸补充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发明了准绳和规矩等工具),所以,英雄是有智慧的。

  三、舍我忘我

  与本单元的主题——奉献相关,舍我忘我是把自己的'肉躯和智慧奉献出来,达到忘我的境界,睡山岗,拄拐杖,三过家门而不入,舍我忘我的执着与无怨无悔,舍我忘我,是因为在担当的这份事业中寻找到了快乐,获取了人生存在的价值所在。

  勇于担当责任、智慧、舍我忘我的大禹成了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因为他给人类带来了幸福,解救苦难的人民。这是英雄所给予出来的大爱,用教参上的一句话说:“兼济天下的博爱之心”。

  留给学生思考的话题:

  1、大禹过家门而不入,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家?如果他爱家,怎么抛妻舍子?怎么理解

  2、英雄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到底是真是假?延伸到课外,阅读其他英雄神话故事和相关资料,想一想,并在生活中找找这样的英雄。

  本课和学生一起进行“英雄元素”探讨的背后一点思考:

  1、针对当今孩子盲目崇拜,误把娱乐偶像当英雄崇拜,对英雄元素的一次次解析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观念,崇拜英雄,向往成为英雄是每个孩子内心的本性,所以,树立真英雄的价值判断尤为重要,希望能对孩子的有价值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2、英雄的元素绝不指大禹身上看到的几点,这样理解英雄太片面。在今后的学习中,对英雄元素的理解将作为一个不衰的话题探讨。

  大禹治水的传说特点

  大禹治水的传说,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些故事传说大于史实,文学性很强,艺术色彩浓郁。

  赞颂为政以德、公而忘私、救国救民的民族精神,弘扬不畏艰险、勤劳勇敢的高尚品德,主题高跋。

  故事优美,流传面广,富于想象,神奇夸张,充满了浪漫色彩。 美好愿望与山川地物相融合,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大禹治水历史意义

  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这个传说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