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春天榆钱窝窝头唯美句子 正文

春天榆钱窝窝头唯美句子

时间:2025-01-09 15:40:37

前几日,路过桥头看见很多人围着一颗树正在忙活,走近一看原来是人们正在争着采“榆钱”,榆树不大,也不高,榆钱却节的不少,一串串的饱满厚实。可经不住人多,一会榆钱就被人们采光了,空留榆树光秃秃的立在那里。

看到此景,不由就想起儿时在乡下老家,每到春天那成片的榆树开花的情景。儿时老家栽的最多的就是榆树,那是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榆树,榆树多的最主要原因也许是因为好栽,而且树苗多,榆钱飞到那里,一场雨后就会发出许多树芽,慢慢就长大成了树苗,人们就可刨了栽种,或者就没栽种,地上树苗长得有手指粗了,人们就会留下长得好的,拔掉不好的,这样连栽种都省了。

“榆钱”就是榆树开的花,准确说应该叫榆树种子。之所以叫它“榆钱”是因为它的形状酷似古代铜板方孔钱因此而得名。另外,中国人也比较喜爱寓意吉祥,“榆钱”“余钱”同音,寓意较好,人们喜欢称呼“榆钱”。在农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栽种几棵榆树,人们也好图个吉利。

很多文人墨客都有对榆钱的精美描写。韩愈在其作品《晚春》里就有对榆钱的描写:“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其中的“榆荚”就是“榆钱”,写的就是春天里杨花纷飞,“榆钱”翻飞的情境,春天里杨花、榆钱漫天飞舞,就像漫天雪花在飞舞,意境很好。

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原来干枯的榆树枝就开始长出一串串枣红色的茸毛,茸毛里就是花芽。榆树是先开花后长叶的植物,过些日子这些茸毛就长出了一小簇一小簇翠绿的榆钱儿,一下子枝条上就点缀了青翠的一串绿花苞,再过些日子花苞开放,条条树枝就像挂满了片片透明的碧玉,在斑驳的阳光中碧绿而透明。微风吹动,树枝轻摇,远远看去十分还看。这时整个村庄就辉映在一片翠绿中了。

关于“榆钱”的记忆,除了快乐还是快乐,老家的榆树一般都是又高又粗的.,高的有二三十米高,粗的有一抱粗,上去也不那么容易。当然也有矮的,可是大树上的榆钱才甘甜粘腻特别好吃。小时候,我们虽然都长得瘦小,但身手却出奇的灵活。爬墙上树在我们都是“小菜一碟”。在农村男孩几乎没有不会爬树的。甚至,还有很多女孩也是上树一族。

春天采“榆钱”就是我们孩子最快乐的事,清明节前后榆钱正是最好的时候,叶片饱满且还不老,是最好吃的时候。我们这时就成了住在树上的“猴子”。找个树杈坐在树上,一只手揽好了,榆钱儿能生吃,于是我们先捡最好的“榆钱”先吃饱。然后把褂子褂角一系撸了放在里面。更多的时候是把树枝一起折断扔下来。我们几个在树上摘,余下的在地上捡,等采得差不多了,也玩够了才从树上溜下来。

我们在树下再与他们大吃特吃,好像总是填不饱肚子的样子。嘻嘻哈哈的,在树下边吃边闹。我们把生了榆钱的枝条折下来,编织成圆圈,套在脑袋上,相互追逐嬉闹,叽叽喳喳的儿趣声和小鸟的鸣叫声,衬托出了村子的古朴宁静,自然和谐,于是整个村子宛如世外桃源,别有洞天,令此刻的心心往神驰。直到炊烟四起,或者夜幕降临,才肯拍拍身上的尘土,打道回府。

榆钱儿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一道美味,那时人们生活还不富足,记忆中,粮食总是不够吃,每年都要采很多野菜来补充,榆钱饭即是其中最好吃的,主要有榆钱饭、榆钱饼和榆钱窝窝头等。母亲,先把榆钱儿从枝条上捋下来备用。

榆钱儿好多种做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榆钱儿洗净,合了玉米面或者高粱面蒸成窝窝头和饼子,黄黄的玉米面透着榆钱儿的翠绿,咬一口脆脆的透着青草的味道;还有榆钱儿饭,榆钱儿洗净加水煮开,然后下上地瓜面或玉米面做成干饭;更好的是把榆钱儿合了白面擀成薄薄的饼子放点盐进去在锅里摊熟,做成咸食饼子,这是我小时候的主食。此外,还榆钱儿糕、榆钱炒鸡蛋、榆钱鸡蛋饼等,一般是吃不上的,小时候我也没吃过几回。

榆钱儿能吃的时间很短,过了清明节十几天后,慢慢榆钱儿变得微黄,又渐渐枯黄,这时再食用就很难吃了,远远看去榆树像挂满铜钱,微风吹拂,满树的金黄的榆钱儿宛如金币飘飘洒洒回归大地,地上就铺上厚厚的一层。落了榆钱儿的榆树枝条,也开始长出小小的叶片。等到长大可以采来煮熟做饭,但没有榆钱儿好吃,一般人家都用来喂猪,活直接喂养牲畜。

又是一年春来到,而我却再也见不到家乡成片的榆树结满榆钱的情景了,再也见不到碧玉般的榆钱儿那在枝头傲然挺立了,再也吃不到榆钱儿饭、榆钱饼和窝窝头了。此时多想吮吸一下榆钱儿的清香,品尝一下那久违的挂念的咸食饼子的味道!

榆钱儿,不仅仅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一道风景,更是在物质贫瘠的时代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道美食,更是今天人们饭桌上的一道奢侈品。让人类品味到大自然的仁慈宽厚。

(1)春天一到,总会想起“蒸榆钱” 。

(2)去年吃过两回,都是在家乡的土菜馆。菜做得够精致,且是精面粉蒸出的,随上的蘸料也七碟八碗 的,却感觉没有早先母亲做得好吃,全然找不到记忆中的味儿。

(3) 儿时的早春,榆树的钱钱一出,母亲便吩咐两个哥哥挎着篮子去摘。我年龄小,爬不上树,只好待在树下,拣些散落下来的“零钱”。偶尔哥哥们会掰下树枝扔下 来。我拿在手里,直接捋进篮子,间或抓一把揉到嘴里。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 舌尖上,沁人心脾。

(4)母亲把采回的榆钱漂洗一下,晾得半干,撒些盐,拌上平时舍不得多吃的白面,上笼蒸一刻钟即好。出锅的榆钱,细幼滑嫩,佐以三合油(酱油、醋、麻油)调的蒜泥,柔嫩鲜香。母亲嗜辣,会独自加些辣酱,或在蒸菜时,撒些干辣椒面拌蒸,我是不敢吃的。

(5) 作家刘绍棠写有《榆钱饭》一文,记录了从儿时到中年吃“榆钱饭”的事。平淡的叙述中,道出了农村生活的变迁,也影射了社会的发展。文中所言的`榆钱饭,是加 玉米面蒸制的。在我待过的那个海岛,农家的条件则差多了。除特例外,大多以山芋粉蒸食。黑黢黢的窝窝头,拿在手里黏哒哒的。手指捏巴捏巴,会拽得老长,吃 进嘴里,难以下咽。

(6) 上述的吃法,北方叫蒸榆钱,南方叫榆钱饭,制作方法相同,只是蘸料有别,都是时令美味。就像程琳在《采榆钱》歌中所唱的:“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 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的榆钱,不是看着它玩耍,妈妈要做饭,要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

(7)榆钱,又名榆荚。因其扁圆的外形酷似古时串起来的麻钱而得名,又因与“余钱”谐音,颇讨口彩。虽榆钱多是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时的救命粮,可也是富裕人家应时的尝新菜。当然,其做法精致了许多。

(8)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早春某日,与友去胶东出差。中午错过了饭时,餐厅多已打烊。无奈,随意找了家卖小吃的铺子。店主告知,有包子稀饭可售,随口问了句什么 馅的,答曰:“榆钱三鲜馅。”当时愣了下,有些诧异,但想来别无选择,吃了再说吧。胶东的包子,像山东大汉,个个都魁梧得很。皮薄,馅多,看着就踏实。一 口咬下,鲜香中透着清爽,汁水润润的,饶有风味。仔细端详,有鲜虾仁和鸡蛋皮,还有些嫩黄淡绿的,就是榆钱了。这顿偶遇的午餐,我二人啖尽了八只大包、四 碗玉米渣子粥。两天后上火车前,忍不住又光顾了一次,尽兴而归。

(9)久居城市,榆树难得一觅。开了春的农贸市场,也少有榆钱可卖。偶然碰到,定要买些回家。清水洗罢,简单地拌入盐、麻油和少许的香醋。搛(音jiān,用筷子夹)起一撮入口,刹那间,便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

(选自2016年3月14日《徐州日报》,有删改)

12.作者围绕“榆钱饭香”,回忆了与榆钱有关的几件往事。请你简要概述。(3分)

第3节:

第4节:

第8节:

13.请根据句后的要求,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是如何描写榆钱的。(6分)

①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3分)

②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舌尖上,沁人心脾。(从运用感官描写的角度分析)(3分)

14.作者在第(6)段中引用程琳的《采榆钱》歌有什么作用?(3分)

15.“搛起一撮入口,刹那间,便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联系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含义和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2.(3分,每处1分;大意对即可;过于啰嗦者可酌情扣分)第3节:哥哥和我摘榆钱。第4节:母亲蒸榆钱,拌调料。第8节:我和朋友在胶东吃榆钱馅的包子。

13.(6分,每句3分)

①(3分;必须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词语选用、表达作用、作者情感等各占1分;大意对即可)示例1:“一串串一簇簇”连用两个叠词(1分),写榆钱繁多、繁密,表现榆钱的形态之美(1分),流露出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1分)。 示例2:用“缀”这一动词(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榆钱在枝桠上的生长状态(1分),流露出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1分)。 示例3:用“黄绿光鲜,青翠欲滴”等词(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钱的黄绿青翠,表现榆钱的色彩之美(1分),流露出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1分)。

②(3分;必须从“感官描写”的角度分析,感官运用、表达效果、作者情感等各占1分;大意对即可)此句从触觉与味觉的角度(能写出1点即可)描写榆钱,非常有表现力地突出了榆钱的柔软与甘甜(1分),使作者产生“沁人心脾”的愉悦感受(1分)。

14.(3分;分析歌曲内容、前后呼应的写法、表达的情感等各占1分)歌中表 现了童年时采榆钱、吃榆钱的情形(1分),与作者上文所写的捋榆钱、蒸榆钱、吃榆钱等相呼应(1分),表现了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1分,答出一点亦可)。

15.(4分;大意对即可) 含义(2分):作者由榆钱饭香,感受到了春天的清新与烂漫,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作用(2分,内容与结构各1分):在内容上,深化了文章主旨;在结构上,呼应题目与开头。

窝头

窝窝头,简称窝头,北方平民较贫苦者的一种主食。贫苦出身者,常被称为啃窝头长大的。一个缩头缩脑满脸穷酸相的人,常被人奚落,“瞧他那个窝头脑袋!”变戏法的卖关子,在紧要关头停止表演向围观者讨钱,好多观众便哄然逃散,变戏法的急得跳着脚大叫:“快回家去吧,窝头糊(糊是烧焦的意思)啦!”坐人力车如果事前未讲价钱,下车付钱,有些车夫会伸出朝上的手掌,大汗淋漓的喘吁吁地说:“请您回回手,再赏几个窝头钱吧!”

总而言之,窝头是穷苦的象征。

到北平观光过的客人,也许在北海仿膳吃过小窝头。请不要误会,那是噱头,那小窝头只有一吋高的样子,一口可以吃一个。据说那小窝头虽说是玉米面做的,可是羼了栗子粉,所以松软容易下咽。我觉得这是拿穷人开心。

真正的窝头是玉米做的,玉米磨得不够细,粗糙得刺嗓子,所以通常羼黄豆粉或小米面,称之为杂和面。杂和面窝头是比较常见的。制法简单,面和好,抓起一团,翘起右手大拇指伸进面团,然后用其余的九个手指围绕着那个大拇指搓搓捏捏使之成为一个中空的塔,所以窝头又名黄金塔。因为捏制时是一个大拇指在内九个手指在外,所以又称“里一外九”。

窝头是要上笼屉蒸的,蒸熟了黄澄澄的,喷香。有人吃一个窝头,要赔上一个酱肘子,让那白汪汪的脂肪陪送窝头下肚。困难在吃窝头的人通常买不起酱肘子,他们经常吃的下饭菜是号称为“棺材板”的大腌萝卜。

据营养学家说,纯粹就经济实惠而言,最值得吃的食物盖无过于窝头。玉米面虽非高蛋白食物,但是纤维素甚为丰富,而且其胚芽玉米糁的营养价值极高,富有维他命B多种,比白米白面不知高出多少。难怪北方的劳苦大众几乎个个长得比较高大粗壮。吃粗粮反倒得福了。杜甫诗:“百年粗粝腐儒餐”,现在粗粝已不再仅是腐儒餐了,餍膏粱者也要吃糙粮。

我不是啃窝头长大的,可是我祖父母为了不忘当年贫苦的出身,在后院避风的一个角落里砌了一个一尺多高的大灶,放一只头号的铁锅,春暖花开的时候便烧起柴火,在笼屉里蒸窝头。这一天全家上下的晚饭就是窝头、棺材板、白开水。除了蒸窝头之外,也贴饼子,把和好的玉米粉抓一把弄成舌形的一块往干锅上贴,加盖烘干,一面焦。再不然就顺便蒸一屉榆钱糕,后院现成的一棵大榆树,新生出一簇簇的榆钱,取下洗净和玉米面拌在一起蒸,蒸熟之后人各一碗,浇上一大勺酱油麻油汤子拌葱花,别有风味。我当时年纪小,没能懂得其中的意义,只觉得好玩。现在我晓得,大概是相当于美国人感恩节之吃火鸡。我们要感谢上苍赐给穷人像玉米这样的珍品。不过人光吃窝头是不行的,还要需要相当数量的蛋白质和脂肪。

自从宣统年间我祖父母相继去世,直到如今,已有七十多年没尝到窝头的滋味。我不想念窝头,可是窝头的形象却不时地在我心上涌现。我怀念那些啃窝头的人,不知道他们是否仍像从前一样的啃窝头,抑是连窝头都没得啃。前些日子,友人贻我窝头数枚,形色滋味与我所知道的完全相符,大有类似“他乡遇故人”之感。

贫不足耻。贫乃士之常,何况劳苦大众。不过打肿脸充胖子是人之常情,谁也不愿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贫穷。贫贱骄人乃是反常的激愤表示,不是常情。原宪穷,他承认穷,不承认病,其实就整个社会而言,贫是病。我知道有一人家,主人是小公务员,食指众多,每餐吃窝头,于套间进食,严扃其门户,不使人知。一日,忘记锁门,有熟客来排闼直入,发现全家每人捧着一座金字塔,主客大窘,几至无地自容。这个人家的子弟,个个发愤图强,皆能卓然自立,很快的就脱了窝头的户籍。

北方每到严冬,就有好心的人士发起窝窝头会,是赈济穷人的慈善组织。仁者用心,有足多者。但是嗟来之食,人所难堪,如果窝窝头会,能够改个名称,别在穷人面前提起窝头,岂不更妙?

烧饼油条

烧饼油条是我们中国人标准早餐之一,在北方不分省分、不分阶级、不分老少,大概都欢喜食用。我生长在北平,小时候的早餐几乎永远是一套烧饼油条——不,叫油炸鬼,不叫油条。有人说,油炸鬼是油炸桧之讹,大家痛恨秦桧,所以名之为油炸桧以泄愤,这种说法恐怕是源自南方,因为北方读音鬼与桧不同,为什么叫油鬼,没人知道。在比较富裕的大家庭里,只有做父亲的才有资格偶然以馄饨、鸡丝面或羊肉馅包子做早点,只有做祖父母的才有资格常以燕窝汤、莲子羹或哈什玛之类做早点,像我们这些“民族幼苗”,便只有烧饼油条来果腹了。说来奇怪,我对于烧饼油条从无反感,天天吃也不厌,我清早起来,就有一大簸箩烧饼油鬼在桌上等着我。

现在台湾的烧饼油条,我以前在北平还没见过。我所知道的烧饼,有螺蛳转儿、芝麻酱烧饼、马蹄儿、驴蹄儿几种,油鬼有麻花儿、甜油鬼、炸饼儿几种。螺蛳转儿夹麻花儿是一绝,扳开螺蛳转儿,夹进麻花儿,用手一按,咔吱一声麻花儿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思,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有一天和齐如山先生谈起,他也很感慨,他嫌此地油条不够脆,有一次他请炸油条的人给他特别炸焦,“我加倍给你钱”,那个炸油条的人好像是前一夜没睡好觉(事实上凡是炸油条、烙烧饼的人都是睡眠不足),一翻白眼说:“你有钱?我不伺候!”回锅油条、老油条也不是味道,焦硬有余,酥脆不足。至于烧饼,螺蛳转儿好像久已不见了,因为专门制售螺蛳转儿的粥铺早已绝迹了。所谓粥铺,是专卖甜浆粥的一种小店,甜浆粥是一种稀稀的粗粮米汤,其味特殊。北平城里的人不知道喝豆浆,常是一碗甜浆粥一套螺蛳转儿,但是这也得到粥铺去趁热享用才好吃。我到十四岁以后才喝到豆浆,我相信我父母一辈子也没有喝过豆浆。我们家里吃烧饼油条,嘴干了就喝大壶的茶,难得有一次喝到甜浆粥。后来我到了上海,才看到细细长长的那种烧饼,以及菱形的烧饼,而且油条长长的也不适于夹在烧饼里。

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和我有同嗜的人相当不少。海外羁旅,对于家乡土物率多念念不忘。有一位华裔美籍的学人,每次到台湾来都要带一、二百副烧饼油条回到美国去,存在冰橱里,逐日检取一副放在烤箱或电锅里一烤,便觉得美不可言。谁不知道烧饼油条只是脂肪、淀粉,从营养学来看,不构成一份平衡的食品。但是多年习惯,对此不能忘情。在纽约曾有人招待我到一家中国餐馆进早点,座无虚席,都是烧饼油条客,那油条一根根的都很结棍,韧性很强。但是大家觉得这是家乡味,聊胜于无。做油条的师傅,说不定曾经付过二两黄金才学到如此这般的手艺。又有一位返国观光的游子,住在台北一家观光旅馆里,晨起第一桩事就是外出寻找烧饼油条,遍寻无着,返回旅舍问服务小姐,服务小姐登时蛾眉一耸说:“这是观光区域,怎会有这种东西,你要向偏僻街道、小巷去找。”闹哄了一阵,兴趣已无,乖乖的到附近餐厅里去吃火腿、鸡蛋、面包了事。

有人看我天天吃烧饼油条,就问我:“你不嫌脏?”我没想到这个问题。据这位关心的人说,要注意烧饼里有没有老鼠屎,第二天我打开烧饼先检查,哇,一颗不大不小像一颗万应锭似的黑黑的东西赫然在焉。用手一捻,碎了。若是不当心,入口一咬,必定牙碜,也许不当心会咽了下去。想起来好怕,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粥,这话不假,从此我存了戒心。看看那个豆浆店,小小一间门面,案板油锅都放在行人道上,满地是油渍污泥,一袋袋的面粉堆在一旁像沙包一样,阴沟里老鼠横行。再看看那打烧饼、炸油条的人,头发蓬松,上身只有灰白背心,脚上一双拖鞋,说不定嘴里还叼着一根纸烟。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使老鼠屎不混进烧饼里去,着实很难。好在不是一个烧饼里必定轮配到一橛老鼠屎,难得遇见一回,所以戒心维持了一阵也就解严了。

也曾经有过观光级的豆浆店出现,在那里有峨高冠的厨师,有穿制服的侍者,有装潢,有灯饰,筷子有纸包着,豆浆碗下有盘托着,餐巾用过就换,而不是一块毛巾大家用,像邮局浆糊旁边附设的小块毛巾那样的又脏又粘。如果你带外宾进去吃早点,可以不至于脸红。但是偶尔观光一次是可以的,谁也不能天天去观光,谁也不能常跑远路去图一饱。于是这打肿脸充胖子的局面维持不下去了,烧饼油条依然是在行人道边乌烟瘴气的环境里苟延残喘。而且我感觉到吃烧饼油条的同志也越来越少了。

从《雅舍小品》看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

梁实秋,曾被鲁迅骂为“资本主义的走狗”,所以,一直以来,梁实秋都被认为是一个反动派的文人,是不被人称道的,甚至是觉得他的文章也如其人一样低品位,是不值得一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检验,梁实秋的散文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他的散文的.价值也越来越能体现出来了。

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梁实秋的这种影射式的技巧、练达而不轻浮的笑,是很合乎其清高的个性合和教养有素的绅士风度。

其次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从根本上讲,梁实秋既不同意太超脱的“杀死他一大块”,他不动肝火,“草草了事”,让人“觉得索然寡味”的人生态度;又不同意不够超脱的人,“每一着都要加慢考虑”的给人一种沉闷呆滞感觉的人生态度。梁实秋所向往的是把令人烦恼和痛苦的输赢置之度外,以内心的丰赡愉悦为人生情趣的中和之度。这种豁达、超然、和谐的审美理想折射在艺术幽默上则表现为适度、静观、平和。

《雅舍小品》中梁实秋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闲适的幽默,作者在此类幽默中,闲庭信步,在独抒胸臆中来段幽默,天马行空中显露其修养。如雅舍中的一系列散文中,作者把一些生活琐事写得有生有色,趣味无穷,把一所破房写成了人人想参观的雅舍,在幽默中显露其深厚的语言的叙述能力。

一、无奈的幽默

梁实秋曾经说过: 幽默太露骨,太嚣张就失去了‘幽’和‘默’。所以,他在雅舍小品中表现出来的正是他这句话的真实体现,他无论是批判社会还是讽刺社会上的某些不道德的人,都会是一种含蓄的手法,让其初次读来无关痛痒,细细品味却是讽刺的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其实,这也是出于社会的一种无奈,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一种让步,避免其锋芒,梁实秋说过的一些话,被鲁迅等人视为“资本家的走狗”的罪证,现在中学的很多出现梁实秋的字眼都是伴随着鲁迅骂其为“资本家的走狗”。所以,他把幽默的言语说的含蓄,既是他的一种语言及文学功底非常深厚的一种体现,也是其为保护自身所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的一种无奈的笔法。如《男人》一文中写到:

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当然,男人当中亦不乏刷洗干净洁身自好的,甚至还有油头粉面衣冠楚楚的,但大体讲来,男人消耗肥皂和水的数量要比较少些。某一男校,对于学生洗澡是强迫的,入浴签名,每周计核,对于不曾入浴的初步惩罚是宣布姓名,最后的断然处置是定期强迫入浴,并派员监视,然而日久玩生,签名簿中尚不无浮冒情事。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袜子手绢不知随时洗涤,常常日积月累,到处塞藏,等到无可使用时,再从那一堆污垢存货当中拣选比较干净的去应急。有些男人的手绢,拿出来硬像是土灰面制的百果糕,黑糊糊黏成一团,而且内容丰富。男人的一双脚,多半好像是天然的具有泡菜霉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所谓“濯足万里流”是有道理的,小小的一盆水确是无济于事,然而多少男人却连这一盆水都吝而不用,怕伤元气。两脚既然如此之脏,偏偏有些“逐臭之夫”喜于脚上藏垢纳污之处往复挖掘,然后嗅其手指,引以为乐!多少男人洗脸都是专洗本部,边疆一概不理,洗脸完毕,手背可以不湿,有的男人是在结婚后才开始刷牙。“扪虱而谈”的是男人。还有更甚于此者,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鼠!除了不可挽救的脏相之外,男人的脏大概是由于懒。

对了!男人懒。他可以懒洋洋坐在旋椅上,五官四肢,连同他的脑筋(假如有),一概停止活动,像呆鸟一般;“不闻夫博奕者乎……”那段话是专对男人说的。他若是上街买东西,很少时候能令他的妻子满意,他总是不肯多问几家,怕跑腿,怕费话,怕讲价钱。什么事他都嫌麻烦,除了指使别人替他做的事之外,他像残废人一样,对于什么事都愿坐享其成,而名之曰“室家之乐”。他提前养老,至少提前三二十年。

梁实秋的这篇《男人》,写的就是作者认为的男人的“形象”。读来第一感觉是幽默,使人忍俊不禁,好象是他就在跟前跟我们谈天,虽然梁实秋先生作为一个男人,但是他批判起男人来却是一点都不留情面的,听他在数落男人们的种种不是,文字虽然有些夸张,我们却也不会持太大的反对意见。

在这篇文章中,他把男人的形象概括为四个特点:脏、懒、馋和自私。然后用极其幽默的文字娓娓道来。可以看出来,作者写男人,是用了最无情最刻薄的言语的,但他的语言却不会留给别人如泼妇骂街的不良形象,反而让人在笑声中,觉得说的还是很有道理,即使是被说中的男人,也会觉得说得挺中肯,这也是梁实秋作为一名语言大师所具有的语言魅力。作者把男人写的简直连“躺在阳光下晒太阳的癞皮狗”也不如。男人的种种丑态,脏是“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喜于脚上藏垢纳污之处往复挖掘,然后嗅其手指,引以为乐!多少男人洗脸都是专洗本部,边疆一概不理……”不知道各位男性同胞看了会作如何感受?男人虽然不至于个个都“油头粉面”,但也不至于都猥琐若此罢?还有男人都“几天不见肉,他就喊“嘴里要淡出鸟儿来!……”男人若个个都谗到这份上,也确实是到谗的臻境了。

男人自私,男人把一切的家务都推给女人做,男人在外面当狗熊,回家就做英雄,“除了在做事赚钱的时候不得不忍气吞声的向人奴膝婢颜外,他总是要做出一副老爷相。他的家便是他的国度,他在家里称王”。男人们在外受气,回家出气,应该是少数男人有这种劣根。至少梁实秋本人不会承认的。当一个男人不想回家时,他会找借口,他们有他们的去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整天在外面泡,泡与鬼混不同。泡还不至于对不起妻子,倘若在现在,男人鬼混,当时的男人也算是“望尘莫及”的了。“长舌男”是相对于“长舌妇”而言的,长舌妇谈论的内容还好,无非是拉拉,男人倒好,最后不谈到女人身上便不会散场。这真的是所有男人的劣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