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昆曲赞美昆曲的唯美句子 正文

昆曲赞美昆曲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4-10-09 20:28:11

网络热词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总会时不时就被莫名其妙火了起来的词或句子牵着走。而一些很美的古诗词却被大家遗忘到角落。今天就跟随汉姑娘一起来欣赏下那些唯美韵味的古诗词,而当它们跟昆曲在一起,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以下是昆曲优美的诗词,欢迎阅读。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如果人生中的很多事,很多境遇,很多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该多好呀!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很多时候,初见,惊艳。蓦然回首,却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相濡以沫

不若相忘于江湖

泉水就要干涸了,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唾沫来喂养对方,但是,与其这样,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谴责“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从理智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的。与其两个人一起受苦,不如相忘于江湖。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尽了古今多少人对于爱情最美好的期待和夙愿。就像那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其实,人生在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若有一个人,愿意与你生死相随,这一生,也就够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永远是这样,人的心,看过辽阔的大海,就看不上寻常的小溪小河了。去看过巫山的云,就不觉得其他地方的云是云了。一旦遇到过最爱的最好的,其他的便都是将就。所以其实太早遇见最好的人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万一捉不住,你会一辈子都活在这句诗里。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心爱的人早就不知道去哪了,桃花却依然是微笑地在春风中绽放。以笑映悲,很不错的手法,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众里寻他千百度

全句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往阴暗处寻找我们心中的Ta,却总不见其影踪,蓦然回首,才发现Ta其实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现在回想,旧情难忘,犹可追忆,只是一切都恍如隔世了。一个“已”字,可怕至极。若非当初年少无知,何至如此!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江城子》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一首词。这一句,若是不见也就罢了,若是相见,却互不认识,就这样在岁月里蹉跎地擦肩而过,那该是多么令人心碎的一幕。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句应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过后,回首走过来的'路,才发现也不过如此。人生一世,俯仰之间,多少爱恨情仇,多少癫狂执念,到头来终究一场空,到最后一堆荒冢而已,汉姑娘劝诸位,及时行乐,有花堪折直须折。

1.优美的李煜诗词

2.优美的诗词

3.优美的花草诗词

4.形容春天的优美的诗词

5.带苏字优美的诗词

6.中国优美的古代诗词

7.中华优美的诗词

8.中华优美的古诗词

9.优美的古典诗词大全

10.优美的诗词大全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痴男怨女们无疾而终的爱情最后都只剩下一声叹息,汤义仍的《牡丹亭》如是,洪昉思的《长生殿》亦如是,那是江南如水的温柔和寂寞。

昆曲是个出生在娄城南河的小姑娘,那是曾孕育了江南丝竹的小城。后来,她在姑苏城里长大,有一口温婉软糯的水磨腔,像春日刚抽条的柳枝似的细腰柔软娇嫩,浓墨重彩的面妆下是清澈的情意。再后来,她遇见了几个落魄的文人,在那最好的年华里,她有了潸然的.故事。

我很久以前是学古筝的,但后来不知怎地又非要学琵琶,许是被江州司马的《琵琶行》打动了。老师年过半百,早先唱过越剧和沪剧,兴起时还会唱那么一两折昆曲。很可惜,这么几年也没完整地听过一出《游园》。

可我看见了长生殿里贵妃那场惊天动地的儿女情长,最后还是葬送在了帝国的万里河山之下,魂销马嵬坡。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太白醉酒,孤影成双,落拓的诗人有着世外的轻狂。玉芝兰树的潘郞风华绝代,朱笔亲点的状元意气风发。窦娥清瘦可怜。

前几年在苏州念的时候,昆曲学校来了人说要选几个学生去学习,很可惜,颗粒无收。京剧一些北曲作为守护者甚至是崛起者这么多年来独挑大梁。南曲之中似乎只剩下沪剧越剧撑着门面。自古以来,江南就一味温婉,缺少帝王之气,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除了那东南形胜,自古繁华的钱塘。吴语又作为小部分地区的语言而通行着,又更何况昆曲的语言那本就是吴地之中又一小部分的存在。

时光倒退几百年,也许人们会对杜丽娘,崔莺莺的故事颇有感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深闺的女子,永远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会觉得张生寡情,红娘不安好心,悠长时光之中,一切都在改变。可那对话仔细瞧瞧又着实有趣。例如,曹芹溪的《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宝玉一句:“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貎”。虽显轻佻,可又贴切得紧。什么“良辰美景奈何人,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院》中的句子似乎句句都美得不像话,而长生殿是贵妃的每一次回眸都殊色惊人。

可时至今日,这些都已经不适合了,咿咿呀呀的曲调似乎更像靡靡之音,昆曲讲的是小儿女的情人,那恰恰是英雄的气短。温柔乡即英雄坟,于是昆曲披上了失落的阴影。

但她不该绝,旧戏折子过时了,新本子仍然可以写。可昆曲的落寞恰恰应证了没有好的本子的短板。因为方言正在失落,普通话、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以至于方言成了外婆积灰的梳妆盒,于是人们只会说“她”,不会说“伊”,会说“你”而不知“侬”。为你寝食难安远不及为伊憔悴来得有味道。

失落的昆曲背后是姑苏失落的乡音和旧梦。许多年之后,你是否还会记着即登台时的衣带翩跹,开口时的水磨婉转,这不是什么历史名人、明清古迹所带来的印象,而是似水柔情,吴侬软语的姑苏记忆。

此剧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孤篇压全唐”之作——《春江花月夜》。80后才女罗周以此为灵感来源,创作了一出同名昆曲,讲述了一个历经50年、穿越人鬼仙三界,由爱恋情愫生发,进而超越生死、直面浩渺宇宙的故事。全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扬州元宵夜,月光如洗,花影绰约,明月桥边,才子张若虚对佳人辛夷一见倾心,却阴差阳错生死两隔。判官许诺一生富贵敌不过美人莞尔,掌权四海不及明月桥上与心上人再相聚。

昆曲因其曲牌体严谨的格律而堪称汉语标杆的文学性,令许多当代剧作家望而生畏。但是,昆曲《春江花月夜》能按照曲牌的格律填词,用典准确而有深意,文学性是很出色的。

剧中“阮籍哭兵家女”的典故,虽较生僻,但用得非常贴切。我们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昆曲剧本创作薪火相传、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希望。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春江花月夜》舞台,移步不换形,明月桥的弧线好美,披着薄纱的红灯笼好看,电音伴奏好听,还有那件挂在台上飘来荡去的绣花衣衫,阴曹地府中既风趣又世俗的判官小鬼……青年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全剧昆曲本体的美学神韵犹存。

通天灵,接地气,获知音。

《春江花月夜》为昆曲的普及做出了贡献。许多青年观众赞扬这出戏是“我们这个时代昆曲最好的样子”,这是最大的褒奖。《春江花月夜》的现代意味还表现为舞台构思的奇妙。它在台上还原了一座写实的古桥,主场阎王殿和仙界也是实景,阎王殿里不仅有奈何桥,还有“孟婆熬汤”的实景场面,都打破了昆曲“一桌二椅”的传统布景。有专家认为不妥,我以为这是主创人员更多地考虑了现代青年观众的欣赏口味,只要不影响歌舞表演,也未尝不可。

当今,进入读图时代,现代观众对舞台布景形象总的要求实一些,好看一些。这样的表现手法,符合明人谢肇淛说的`戏曲作法必须“虚实相半”:“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生,方是游戏三昧。亦要情景透极而至,不必问其有无也。”“桥畔惊艳”、“孟婆熬汤”是“出之贵实”,诗人起死回生,则是“不必问其有无”。虚实相半,成就了一出好戏。剧作家罗怀臻指出:《春江花月夜》不单单只是寄托了一介戏曲人的情怀,更是对当下世态和人心的拷问和关切。此次《春江花月夜》的圆满成功,不仅是观众对整个剧组历时三年严谨准备的赞许,也消弭了长久以来对昆曲编新剧的质疑。这个评介,我以为是准确而贴切的。

《春江花月夜》虽然标新立异,仍是古典戏曲,昆味依然很浓。

它选用了许多传统的昆曲曲牌和套数。例如上本第一折是仙吕庚青韵,带真文韵;第二折是中吕混韵,用an结尾的现代韵;第三折是南吕鱼模韵;第四折是双调江阳韵。全剧共八折戏里用了七个宫调,意味着所需曲牌的丰富性相应大幅提高,没有任何两折重复用韵,精微至此,即使在老本子中亦不多见。老观众听起来,赞扬它保留了许多昆腔的原汁原味,新观众也觉得昆曲美妙动听。全剧33个曲牌、35段唱腔都是经过蔡正仁和张洵澎等老艺术家认证过的。《春江花月夜》不仅唱词格律、平仄、表述方式都遵循昆曲曲牌体传统,更难得的是,它抛弃了许多昆曲唱词佶屈聱牙的文辞,表述流畅婉转。在演出中还加入了不少生动幽默的话剧元素和热闹的民俗,更为引人入胜。

张军扮演张若虚,在剧中历经生死,却始终活在27岁,与16岁、26岁和66岁时的女主角辛夷三度相逢。

这三度相逢成为全剧的主线,生而枉死,死而复生,张若虚由此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感慨。张军的唱,高亢含情,大气磅礴,念白清脆,弦外有音。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魏春荣饰演令张若虚魂牵梦萦的辛夷,处处表现了她端庄内敛、大家闺秀的风范,扮相清丽淡雅,唱腔变化自如;上海京剧院著名演员史依弘饰演得道鬼仙曹娥,明艳热忱,演唱亮丽,感怀于诗人的执着真情,心有所动,但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著名京剧演员关栋天出演张若虚好友、书法家“草圣”张旭,珠联璧合,是谓绝配;江苏省昆剧院院长、名丑李鸿良饰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刘安,表演诙谐幽默、细腻传神,为全剧增添了喜剧色彩。昆曲遗产的守望和创造是并行不悖的。新创昆曲《春江花月夜》的贡献,大大超越了这出戏的本身的票房价值。继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仅仅守望是不够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一唱三叹,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新的变化。

“前朝曲”固然不能丢,新编“杨柳枝”更应鼓励。张军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尝试让昆曲接受现代审美考验,践行当代的传播方式。他说:“我们在戏里灌注梦想,付出努力,只为了让昆曲从高冷凄清的博物馆展台上走下来,活色生香,真正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