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句子 > 励志的句子古代文学 正文

励志的句子古代文学

时间:2024-09-29 03:28:31

解读刘禹锡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研读了刘禹锡的三十六首(篇)诗(文),旨在引导学生对刘禹锡思想、艺术、人生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进行发掘,学习、领会古代文化(文学)之精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化素养及人文精神,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操,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渐变,为学生的治学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并在鼓励学生撰写研读论文的基础上,将研究所得择其精要进行汇报交流。

  第一课时

  [师导人]同学们,我们用了几个周的课余时间研究了刘禹锡的三十六首诗文,大家积极撰写了研读论文,这两节课,我们就来汇报交流我们的研究所得,我们的课题就叫《解读刘禹锡》(板书)。刘禹锡是距今一千二百余年的中唐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较杰出的诗人,我们现在去解读他,是通过品其诗,品其文,来了解他;而了解他,则是为了对其情、其理的感悟,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因此,“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板书)。

  先请同学谈他的看法。

  [生1]刘禹锡,生活在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处于严重危机时期的中唐社会。他热情奔放,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的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多重目的。

  在诗的艺术上,其诗语言自然,风格清秀深沉,内容新颖,耐人寻味。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在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等方面深得汉乐府民歌精髓。如《插田歌》、《淮阴行五首》等都具有这一特色。诗中化用汉乐府诗中的句子也不乏见。这与他学习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古乐府诗《鸡鸣歌》中的“汝南晨鸡登坛唤”中的“汝南”似乎专为刘禹锡诗《平蔡州三首》(之二)中“汝南晨鸡喔喔鸣”所作。刘诗形象鲜明、音调婉谐、清新隽永,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別》寄离情于山水,用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情溢诗外,既深远又绵缈。《竹枝词二首》、《踏歌行四首》又以俚歌民谣的形式揭露重大社会问题,刘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

  刘诗所反映的思想也很深刻。一首《望夫山》表达了诗人思念京国的迫切心情,表现他具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平蔡州》等诗作表现了诗人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诗人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所表现出的乐观情怀,“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中表现山的高洁傲岸的节操、不甘沉沦的思想更是令人敬佩……这些思想使诗人在备受打击时,能不屈服,坚定信念,扬起生活的风帆,奋斗不息。

  刘诗不仅在思想艺术上有所建树,在意境的开拓上也勇千创新,“法酒调神气”“暂凭杯酒长精神”与一般文人的“借酒消愁”完全不同。在写秋抒怀时,又一反一般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令人激奋的励志高歌。

  刘诗在艺术、思想、风格等方面都有许多令人感奋、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说,它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领悟古人思想,以至于形成人文素养的极好教材。

  [师]同学从整体上感悟了刘禹锡的诗歌,从艺术、思想、人生等方面作了阐发。(板书“艺术”、“思想”、“人生”)下面我们先来赏析刘禹锡的.诗歌的艺术。哪位同学夹谈谈?

  [生2]我读了刘禹锡的一些诗,觉得他的诗独具特色,以精炼含蓄的描写,流畅自然的语言,清秀深沉的风格,构成自已诗作的特色,在艺术上,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精炼的语言和深沉清秀的风格。

  读刘诗,可悟到他描写的美妙。如广为人们传诵的《乌衣巷》中的“乌衣巷口夕阳斜”,使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还笼罩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原来繁盛至极的乌衣巷口,车马喧闹,衣冠往来,而今,作者用一抹斜阳,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当中,表达了作者的世事沧桑之感。它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写的是乌衣巷的现况,对它曾繁华的过去,仅仅是巧妙地加以暗示。而后面通过燕子依旧,主人变易,所表现出来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之感慨,自然水到渠成。而诗人的这一感慨,更是深藏不露,寄寓在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之中。

  读刘诗,可以领悟到他风格的独特。如《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将对秋天和秋色之感翻出新意,借秋来抒发自己的壮志,通过排云而上的鹤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极富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寻味。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像,形象而深刻的美感。他的这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由此更唤起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生3]我想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和《淮阴行》这两首诗来谈刘诗艺术中的托物寓意。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都描绘了燕子的形象,借燕子来表达思想感情。

  《乌衣巷》的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用燕子的栖身之所由王谢权贵的门第变成普通百姓人家的巨大变化,燕子成了这一历史变迁的历史见证者。从而抒发了作者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淮阴行》这首诗,“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墙竽,宿食长相见。”诗中不说女主人公想以身相随,而说羡慕可以停留在丈夫船尾的燕子,希望能像燕子那样天天见到大夫的食宿情况。诗中没有写送别时的甜言蜜语,但通过燕子这一形象把少妇那种对丈夫的无限依恋的微妙和细膩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刘诗中这种托物寓意的手法的运用,使他的这些诗作立意新颖,表意含蓄,耐人寻味,值得再三赏玩,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师]托物寓意,是指通过事物的描绘来表达思想感情。在不同的场境和心境下,同一事物可以赋于不同的意义。如杜甫面对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惨状时,对花鸟的感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当他在成都有一草堂可暂且安身时,对花鸟的感受则是“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还有哪位同学来谈谈呢?

  [生4]刘禹锡在中唐文学中颇有建树。通过研究他的诗作,我觉得他笔下的风景形象逼真,给入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他文笔清新、精炼、含蓄,有着他别具一格的特色。

解读“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中唐诗人刘禹锡“诗豪”之誉,出于其诗友白居易。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正如李白之“诗仙”、杜甫之“诗圣”、王维之“诗佛”,“诗豪”一词也同样凝练和代表了刘禹锡的创作特点。之后,《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御览》、《唐才子传》等各加称引。仔细推敲白氏所言,他称赞了刘禹锡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力不可敌的气势和才情,但没有涉及“豪”的具体美学内涵。刘禹锡究竟何以称“豪”?其“豪”表现在哪些方面?南宋诗人和诗评家刘克庄对其进行了精到的解读。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是江湖诗派的领袖人物。他的一生和刘禹锡具有某些相似性,不仅历经数朝(宋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和度宗五朝),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也遭遇了诗祸之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诗祸”条记载:“唯宝、绍间,《中兴江湖集》出,刘潜夫诗云:‘不是朱三能跋扈,只缘郑五欠经纶。’又云:‘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敖器之诗云:‘梧桐秋雨何王府,杨柳春风彼相桥。’曾景建诗云:‘九十日春晴景少,一千年事乱时多。’当国者见而恶之,并行贬斥。”这就是著名的江湖诗祸。其中所提及的刘克庄的两首诗前者仅存此两句,题名《黄巢战场》,后者出自《落梅》二首之一,全诗云:“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垂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诗作本是借梅花的飘零以寄寓作者的身世之感,却被摘取诬陷,导致文字之祸。虽然刘克庄幸得有人为之开脱,最终免除了贬逐的处分,但他一直没有摆脱这诗祸的阴影。其《病后访梅九绝》云:“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梦得因桃数左迁”,指元和十年刘禹锡经历了十年的贬谪生涯被召返回京后作《戏赠看花诸君子》,借写长安玄都观桃花之盛,讽刺朝廷新贵和趋炎附势之徒,执政不悦而再贬其为连州刺史之事。“长源”即盛唐时人李泌,据《唐诗纪事》卷二十七记载,他曾赋诗“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杨国忠以为讽己,诉于皇上,明皇曰:“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刘克庄在诗中引用两人事,沉痛回顾了江湖诗祸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并联想到刘禹锡和李泌同样的命运遭遇而引以自伤。

  可能正是由于刘克庄的人生阅历和刘禹锡存在着相似之处,在撰于其晚年的《后村诗话》中,他对刘诗的评论颇能抓住其精义所在,从而对“诗豪”内涵作了最好的补充。

  一、以“雄浑老苍,沉着痛快”一语指出了刘诗风格之“豪”。

  《后村诗话》前集卷一中说,刘禹锡五言如《蜀先主庙》、《八阵图》、《中秋》、七言如《洛中寺北楼》、《西塞山怀古》、《哭吕温》、《金陵怀古》,“皆雄浑老苍,沉着痛快,小家数不能及也”。刘克庄征引了七首诗,但从刘禹锡的创作实际来看,这一评价实则代表了其诗歌风格的主要一面。刘禹锡饱受贬谪之苦,有着巨大的人生憾恨,但他生性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加上其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深邃的哲学思维,他的诗,“无论短章大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尤其是他的咏史怀古诗,皆写得雄健浑成、苍劲悲慨,既有一种沉思历史、感慨人生的沧桑感和沉重感,又有一种纵横千古、透视生命的峻快感和豪迈感。后村征引的《蜀先主庙》、《八阵图》、《西塞山怀古》和《金陵怀古》就是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代表之作。其中《八阵图》与《西塞山怀古》两诗,刘克庄之后于《诗话》新集卷五中又再次引用,并在评论晚唐诗人许浑时说:“其诗如天孙之织,巧匠之斫,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其警联快句,杂之元微之、刘梦得集中不能辨。”这说明,他对刘禹锡雄豪诗风的认识,不仅贯穿其《诗话》的始终,还被拿来作为评论他人诗歌的标准。

  二、以“精华老而不竭”一语指出了刘禹锡人品之“豪”。

  在概括了刘诗风格之后,《诗话》又云:“梦得历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其诗尤多感慨。唯‘在人虽晚达,于树比冬青’之句差闲婉。《答乐天》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亦足见其精华老而不竭。”从诗句中的意气和精神,论及梦得的品德之高下。诗品出于人品,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条规律。《二十四诗品》首品“雄浑”下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人浑,积健为雄。备具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指出了诗人要有雄浑之气充于内,才可能有“大用”伸张于外。后村不仅准确地阐释了刘诗雄浑的风格,还深刻地揭示了诗歌风格之下诗人豪迈的品格。他说刘诗“尤多感慨”,刘禹锡自己也在《谒柱山会禅师》中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这种“感慨”,本是诗人内心积郁的一种向外抒发,是诗人豪迈性情的一种表现。后村特别征引的诗句“在人虽晚达,于树比冬青”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正是刘诗中最能代表其豪迈精神的诗句。两者分别出自梦得晚年于洛阳所作《赠乐天》和《酬乐天咏老见示》两诗,诗人或以经冬不凋的植物冬青自比,表现他暮年虽优游诗酒间,但其英迈之气老而不衰;或直接以“为霞尚满天”的豪气鼓励友人和自勉。后村说其“精华老而不竭”,无疑是自己体验了复杂的人生阅历之后,对刘禹锡精神品格的`深刻认同和真心推崇。郭绍虞先生曾云:“后村论诗重内容,讲品德。其《诗话》中论诗之语往往以此为标准。”(《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讲品德”一点,正鲜明地体现在他对刘诗的批评中。

  风格之“豪”和人品之“豪”,正是刘禹锡“诗豪”之称的两个重要方面,今人论述刘诗之豪,大都也是从此着眼。所以,后村对刘诗的把握,完全可以用“精核”一词赞之。《四库全书总目》曾评价《后村诗话》道:“论诗则其有条理。……然要其大旨则精核者多,固迥在南宋诸家诗话上也。”笔者认为,从他对刘诗的评论来看,这种推许一点都不过分。

  后村不仅对刘禹锡的“诗豪”之称作了一个准确的注解,还对刘诗风格有新的发现。他在《十月二十二日夜同方寺丞宿瀑庵读刘宾客集》诗中说:“瀑山木落霜寒夜,共读吾家梦得诗。坐对遗编忘漏尽,手遮残烛怕风吹。森严似听元戎令,机警如看国手棋。千载愚溪相对垒,未应地下友微之。”诗的前四句描述了作者夜读刘诗的情景,可见其赏爱之心。后四句则对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和地位进行了评价。“森严”与白氏“其锋森然”异曲同韵,后村用“元戎令”即统兵将帅发令来比喻,也是说刘诗具有一种威严豪壮的气势。“机警如看国手棋”一句受到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称国手徒为尔”的影响,但用“机警”形容刘诗风格则是他的新发现。意思是说,梦得诗不仅具备“森严”的气势,还含有敏捷、锐利的机锋。最后一句也受到白氏《哭刘尚书梦得二首》之一“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的影响,但意思大相径庭,认为就诗歌地位而言,柳宗元与刘禹锡可对垒称雄,至于元稹,则未能与之相提并论。

  将这首诗歌结合《后村诗话》与白居易的评论相比较,就可发现,后村继承了白氏的“诗豪”之论,并对其具体内涵作了准确发挥,但他对梦得诗“森严”和“机警”两大特点的准确理解和极度推奖,又不仅仅是一个“豪”字所可概括。他的批评,对刘禹锡诗歌接受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读诗人刘禹锡

  学习、领会古代文化之精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第一课时

  [师导人]同学们,我们用了几个周的课余时间研究了刘禹锡的三十六首诗文,大家积极撰写了研读论文,这两节课,我们就来汇报交流我们的研究所得,我们的课题就叫《解读刘禹锡》(板书)。刘禹锡是距今一千二百余年的中唐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较杰出的诗人,我们现在去解读他,是通过品其诗,品其文,来了解他;而了解他,则是为了对其情、其理的感悟,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因此,“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板书)。

  先请同学谈他的看法。

  [生1]刘禹锡,生活在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处于严重危机时期的中唐社会。他热情奔放,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的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多重目的。

  在诗的艺术上,其诗语言自然,风格清秀深沉,内容新颖,耐人寻味。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在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等方面深得汉乐府民歌精髓。如《插田歌》、《淮阴行五首》等都具有这一特色。诗中化用汉乐府诗中的句子也不乏见。这与他学习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古乐府诗《鸡鸣歌》中的“汝南晨鸡登坛唤”中的“汝南”似乎专为刘禹锡诗《平蔡州三首》(之二)中“汝南晨鸡喔喔鸣”所作。刘诗形象鲜明、音调婉谐、清新隽永,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別》寄离情于山水,用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情溢诗外,既深远又绵缈。《竹枝词二首》、《踏歌行四首》又以俚歌民谣的形式揭露重大社会问题,刘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

  刘诗所反映的思想也很深刻。一首《望夫山》表达了诗人思念京国的迫切心情,表现他具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平蔡州》等诗作表现了诗人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诗人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所表现出的乐观情怀,“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中表现山的高洁傲岸的节操、不甘沉沦的思想更是令人敬佩……这些思想使诗人在备受打击时,能不屈服,坚定信念,扬起生活的风帆,奋斗不息。

  刘诗不仅在思想艺术上有所建树,在意境的开拓上也勇千创新,“法酒调神气”“暂凭杯酒长精神”与一般文人的“借酒消愁”完全不同。在写秋抒怀时,又一反一般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令人激奋的励志高歌。

  刘诗在艺术、思想、风格等方面都有许多令人感奋、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说,它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领悟古人思想,以至于形成人文素养的极好教材。

  [师]同学从整体上感悟了刘禹锡的诗歌,从艺术、思想、人生等方面作了阐发。(板书“艺术”、“思想”、“人生”)下面我们先来赏析刘禹锡的诗歌的艺术。哪位同学夹谈谈?

  [生2]我读了刘禹锡的一些诗,觉得他的诗独具特色,以精炼含蓄的描写,流畅自然的语言,清秀深沉的风格,构成自已诗作的特色,在艺术上,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精炼的'语言和深沉清秀的风格。

  读刘诗,可悟到他描写的美妙。如广为人们传诵的《乌衣巷》中的“乌衣巷口夕阳斜”,使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还笼罩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原来繁盛至极的乌衣巷口,车马喧闹,衣冠往来,而今,作者用一抹斜阳,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当中,表达了作者的世事沧桑之感。它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写的是乌衣巷的现况,对它曾繁华的过去,仅仅是巧妙地加以暗示。而后面通过燕子依旧,主人变易,所表现出来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之感慨,自然水到渠成。而诗人的这一感慨,更是深藏不露,寄寓在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之中。

  读刘诗,可以领悟到他风格的独特。如《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将对秋天和秋色之感翻出新意,借秋来抒发自己的壮志,通过排云而上的鹤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极富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寻味。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像,形象而深刻的美感。他的这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由此更唤起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生3]我想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和《淮阴行》这两首诗来谈刘诗艺术中的托物寓意。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都描绘了燕子的形象,借燕子来表达思想感情。

  《乌衣巷》的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用燕子的栖身之所由王谢权贵的门第变成普通百姓人家的巨大变化,燕子成了这一历史变迁的历史见证者。从而抒发了作者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淮阴行》这首诗,“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墙竽,宿食长相见。”诗中不说女主人公想以身相随,而说羡慕可以停留在丈夫船尾的燕子,希望能像燕子那样天天见到大夫的食宿情况。诗中没有写送别时的甜言蜜语,但通过燕子这一形象把少妇那种对丈夫的无限依恋的微妙和细膩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刘诗中这种托物寓意的手法的运用,使他的这些诗作立意新颖,表意含蓄,耐人寻味,值得再三赏玩,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师]托物寓意,是指通过事物的描绘来表达思想感情。在不同的场境和心境下,同一事物可以赋于不同的意义。如杜甫面对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惨状时,对花鸟的感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当他在成都有一草堂可暂且安身时,对花鸟的感受则是“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还有哪位同学来谈谈呢?

  [生4]刘禹锡在中唐文学中颇有建树。通过研究他的诗作,我觉得他笔下的风景形象逼真,给入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他文笔清新、精炼、含蓄,有着他别具一格的特色。

刘禹锡《赏牡丹》解读

  刘禹锡《赏牡丹》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妖:艳丽,妩媚。格:品质,格调。)

  池上芙蕖净少情。(芙蕖:荷花。净:洁净。情:情趣。)

  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一国中容貌最美丽的女子。)

  花开时节动京城。(动:振动、轰动。)

  解读:

  庭前的芍药过于艳丽而格调不高,池中的荷花过于洁净而缺少情趣。百花园中只有牡丹最为美丽,花开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竞相欣赏,甚至惊动了整个京城。

  背景:

  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大方,有“百花之王”的美誉。据记载,从隋朝起牡丹就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到了唐代观赏牡丹的场景更是盛况空前。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描述即可说明。随着牡丹花在唐朝社会的备受宠爱,咏牡丹诗也随之大量出现。刘禹锡的《赏牡丹》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据资料显示,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130首左右。但传诵至今让后人见到牡丹便情不自禁吟咏的大概就是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了。

  赏析

  在举国上下争宠牡丹的大背景下,众多文人骚客已描绘过牡丹之美,抒发了喜爱与尊崇之情。如王维的《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元稹的《牡丹》:“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禹锡今又“赏牡丹”,怎么别出心裁、写出新意呢?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诗人下笔没有开门见山去形容牡丹的花色、花形,而是将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诗人并没有为了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而是把两种花的美和不足之处都点了出来。诗人认为芍药花娇艳美丽,但过于妩媚而格调不高;芙蕖即荷花洁净淡雅,但过于清高而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芍药和荷花这些此前备受人们青睐的名花在牡丹面前不免黯然失色,牡丹愈发显得气质华贵、风姿卓绝。

  评价完芍药、芙蕖,牡丹到底如何呢?三四句,诗人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惟有牡丹才是国内最美丽的女子”,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诗人紧接着补充,不要笑他花痴,不止他一人觉得牡丹最美,不仅他一人钟爱于牡丹,牡丹花盛开的时节人们轰动京城的赏花场面就足以证明牡丹花容是如何倾城倾国的了。

  由此可见,《赏牡丹》的别致之处,一是在于构思之巧。诗人带着一种陶醉之情来写牡丹之美,却只字不提花色之绚丽、花容之丰腴、花姿之婀娜、花香之馥郁,而是用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的美中不足反衬出牡丹的风姿与多情,用热闹的观花场面、痴迷的赏花情景烘托牡丹的美好。全诗没有一个字正面描写牡丹的美丽,但字字句句都在绘牡丹美景、抒赞美之情。花开时节牡丹到底“国色”如何,赏花人又是如何“动”京城的,诗人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读者去丰富、去延伸……这正是刘禹锡的高妙之处,也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赏牡丹的诗作中不落俗套。

  二是在于立意之妙。自古以来,诗人们往往很少为了写花而写花,而是重在托物言志,即通过咏花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个人的人生理想。在这首对牡丹的赞美诗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诗人刘禹锡的理想人格。诗人认为芍药格调不高、芙蕖缺情少趣,因而不感兴趣,而对既有外在姿态、又有内在气质的牡丹如此钟爱,可见牡丹花象征了一种尽善尽美的理想人格。刘禹锡几十年来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正是对这一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实践。刘禹锡富于理想,前半生积极参与政治革新,渴望施展抱负建立功业。后来失败遭贬,仕途坎坷,但不改初衷。在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中,他不仅写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等千古佳句,还在地方官任上取得了显著的政绩。这就使得后人从刘禹锡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拓展阅读:

  牡丹

  [唐]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思考:此诗立意恰与刘禹锡的《赏牡丹》相反,请就此发表看法,并有条理地陈述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