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家乡的豆花唯美句子 正文

家乡的豆花唯美句子

时间:2024-11-30 06:46:18

人的一生,总要与很多的人和事发生联系,但太多的东西都会成为过眼云烟,而有些东西却会成为我们的宿命,它们会像血液一样渗透到你的全身。对于我来说,故乡的豆花就是如此。

我离开故乡二十余年,但每年春节都会回去。一方面为探视亲人、故友,一方面就是为故乡的豆花。

豆花的前身是豆腐,相传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发明的,后来富顺人把它传承了下来。美食是懂得择善而居的,豆腐也不例外。富顺虽非名山大川之地,但却隐没于川南腹地,城边沱江自西向东绕流并形成三面环水,城中还有一西湖点缀。有朋友去过富顺后,把它比作一阙婉约宋词。豆腐的制作技术到三国时期才传至富顺,且极受欢迎。相传有一天,一些等待吃饭的盐工实在没有耐心等豆腐成型上桌,就跑到厨房将半成品豆腐加盐下饭,吃后却惊喜地发现,这种吃法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回味无穷的“豆花”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民间菜肴。

豆花最早十采用石磨磨制的,而今已改为电动磨制。在富顺,豆花多被当做早餐食用。每天大清早,在古城的街巷里,豆花便透过薄雾在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巷深处,和着斑驳久远的一张张四方桌拉开小城一天繁忙的序曲。富顺豆花在吃法上很是讲究,其中豆花、海椒蘸水和米饭必不可少,且要和谐统一,才能感受到其中无穷滋味。首先要将豆花盛到碗里,再用筷子夹上蘸水涂于豆花之上,然后掺合着米饭一起吃。如果感觉蘸水太辣,就颗喝一口豆花汤,自然辣味即淡,快感至心,回味悠长。如果是酒醉后喝上一碗,既能解酒护胃,又令人神情气爽,酒意大减。

豆花就像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摩擦两下后就打开自己那只尘封已久的记忆箱子。记得在多年以前,我在北京参加一位亲戚的喜宴上,与在京工作已有数十年的老乡相遇,我们的话题从家乡文脉开始,很快就切换到美食豆花上面。谁知,同桌的'其他客人也被我们的话题所吸引,称自己虽然不是富顺人,但有许多富顺朋友,也都喜欢吃富顺豆花。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大家把对富顺豆花的赞赏、品味喝理解淋漓尽致地叙述出来。当每个人讲述着自己与富顺豆花的点点滴滴后,我才知道,一份故乡豆花小吃,竟承载着大家那么多的美好回忆。一时间,差不多把酒桌变成富顺豆花的研讨会了。

对于远方的游子来说,豆花就是一味医治相思和乡愁的良药。难怪晋朝大才子张翰因为思念故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亦有了后来的“莼鲈之思”。

如回乡有幸恰逢豆花文化节,这对于一个刚经历了舟车劳顿从外地赶回故乡过年的游子来说,既能饱餐一顿风味独特的文化盛宴,又可满足久违的家乡味觉,并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同年记忆,岂不美哉!

家乡的豆腐作文一

我的家乡不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这里食物不及城市丰富,而我却钟爱家乡的风味食品——酿豆腐。

酿豆腐的制作材料很简单,只是炸豆腐皮、青菜、炸肉和一些调味料。制作酿豆腐的第一步是制作馅料。首先把洗净的青菜和炸肉一起放到一个大盆里,剁成七分碎,之后撒上适量的玉米粉,加上水,把三者揉成团,再配上一些你喜欢的调味料,馅料就大功告成了!

第二步是把馅料装进豆腐皮里,使其成型。我们通常先把豆腐皮的一边用小刀划开一个口子,把豆腐皮弄得跟个口袋似的,再把馅料装进“口袋”里,这样一个挺着“大肚子”,头长翠绿的“胖将军”就诞生了。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如果馅料太多,把口袋撑破或划口子的时候把豆腐皮划破就会影响它的.美观。

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一步——蒸。蒸酿豆腐的水温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刚开始的时候用较大的火,然后用适中的火,最后用小火,直到出锅。当酿豆腐出锅时,一口咬上豆腐里面的馅和汁,热乎乎的,从喉咙流到你的胃里那叫一个暖呀!再告诉你一个蒸的小秘密,蒸的时候削几块苹果放在豆腐里,削几片放在水里。这样蒸出来的酿豆腐还有一股淡淡的苹果香和甜味儿呢!

酿豆腐还有几种吃法,一般时候会有三种,第一种是醮着辣椒酱吃。第二种是醮着酱油吃,第三种是伴着蒜蓉吃,逢年过节时还会有番茄酱,酸辣青瓜一起吃,很合人的口味,更令人喜欢的是,我们吃着豆腐时还能听酿豆腐的来历呢!

清代时期,客家人还是居住在北京,华北一带的。后来成吉思汗入侵中原,将客家人逐出北京,客家人只好移居南方。因为客家人还带着吃饺的习惯,而当时南方还不生产小麦,客家人弄不到麦粉。于是有人根据包饺子的方法变通一下,以豆腐做面皮,把馅料塞进豆腐皮里,做成形似饺子的酿豆腐,后来便在民间传开。家乡酿豆腐和北方的饺子一样是节日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过年过节全家围着桌子吃豆腐,一片欢声笑语,它变成了南方团圆的象征。

我爱家乡的酿豆腐!

家乡的豆腐作文二

从小到大,我吃过不少风味小吃,有肥而不腻的腊肠、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板鸭······但我最爱吃的是家乡的臭豆腐。

在南雄的街头巷尾,有许多卖小吃的。这其中,就有我喜欢吃的臭豆腐。每逢周末,父亲都会带我去吃一顿。

这不,今天父亲又带我去吃了。来到卖臭豆腐的小摊,闻到那股香味,我已是口水直流了。我和父亲要一盘,就坐在桌旁等。

不一会儿,摊主把热乎乎的臭豆腐端了上来。“啊!真香呀!”我情不自禁地叫道。一块块豆腐正“滋滋”冒着热气,在阳光下泛着一层金灿灿的光,仿佛是穿了一件金色的衣裳。它们的“背上”还“躺着”许多绿油油的葱花和杂碎的配料。盘子里,热乎乎的麻油也闪着金光。太美了,太诱人了!

我再也控制不住了,拿起筷子,夹起一块就往口里送,一股香味立刻弥漫了我的口腔。臭豆腐一进嘴时你感觉不到它的辣,等你吃多了,就会发觉舌头都被它辣麻了。

有的人一闻到臭豆腐的味道就掩着口鼻,其实臭豆腐是闻着臭,吃起来香。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给它取一个那么难听的名字,依我看,应该叫它“香豆腐”才对。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消除了对臭豆腐的顾忌呢?来吧,吃一块吧,不吃不知道,吃了你会忘不了!

家乡的豆腐作文三

我的家乡在醴陵,说起醴陵的有名的小吃,当首推闻名遐迩的臭豆腐。

臭豆腐非常臭,而且有一层黑黑表皮,让人看了都不想吃。但吃起却很香。在醴陵无处不见臭豆腐摊子,无处不闻臭豆腐味。

在醴陵吃臭豆腐不分时节。一年四季那臭豆腐始终出现在大街小巷上。记的有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去逛街,突然,看见一个臭豆腐摊子前挤满了人。我凑过去,心想‘臭豆腐这么臭,怎么这么受欢迎呢,这臭豆腐一定很好吃。我尝试着挤进人群,看见那黑黑的臭豆腐,但是我还是花了两元钱买了一串。我咬了一小口,嚼了嚼,味道不怎么样,又吃了几口,呀,香味出来了,还有哪可口的汁液布满了舌头,沁人心脾。一串吃完了,我又买了几串,没过多久,又全都吃完了,真是越吃越有味。最后,我被妈妈强行带回了家。

之后,我每个星期都要吃一次臭豆腐过把瘾,要是不吃,我总觉得少做了一件重要的事。

醴陵的臭豆腐实在是太有魅力了,它让人吃了还想吃,如果外地人来到醴陵,不品尝一下臭豆腐的味道,那将遗憾终生。

我的家乡在川西平原,豆花是家乡的一道家常菜,人见人爱。在农村,几乎家家都会做豆花这道菜。在城里,菜市场,超市里,到处都有豆花卖,要吃豆花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要吃到地道的手工石磨豆花,那还真的有点难了。

如今的川西平原上,“农家乐”星罗棋布,甭管你的“农家乐”有啥子招牌菜,都喜欢挂一块“石磨豆花”的招牌,以招徕游客。豆花就是豆花嘛,为啥还要加“石磨”两个字加以说明呢?这就要从豆花的制作说起了。

记得小时候跟随大人走人户(川西坝子称到亲戚家为“走人户”),亲戚家早早的就泡上黄豆,只等客人到来就推豆花,用“推豆花”来招待客人,那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若是客人没有提前告之,要想吃到现推的豆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客人一到,主人家一边和客人寒喧,一边忙不迭地地洗刷石磨,在大锅上架上专门用来放石磨的磨架子,然后放上石磨。架子中间有一个孔,石磨的下扇中间有根固定位置用的木桩,刚好放在磨架子中间孔中。把石磨固定好了,主人家就端出头天晚上就泡好的黄豆,一边和客人摆龙门阵,一边推石磨。

一只手握石磨手柄,一只手握小木瓢,一边推动石磨,一边往石磨中间的孔添放黄豆和水,那雪白的豆浆就在石磨缓慢而又均匀的旋转中流到了锅中。可别小看了主人家这两只手单调而重复的动作,若是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你还真就做不好这简单的动作。黄豆添放多了,不易磨碎,出豆浆就少了;水加多了,豆浆就稀薄了。

难怪现在的“农家乐”有许多都要在院子中放上一副石磨,一是表示我这里的豆花是真正的石磨推出来的,不是机器打磨的,是正宗的“石磨豆花”;二是和游客互动,让游客亲自来推一下石磨,体验一下“推豆花”的乐趣。还有那些小青年,既玩了“推磨子”的游戏,又长了见识,在“农家乐”的院子中,真正体会了那种新奇有趣的农家快乐。

磨出了豆浆,那只是豆花制作中的一步。接下来便是熬制。熬豆浆讲究的是掌握火候,火大了,豆浆的渣会粘在锅底烧成糊状,豆浆就会有焦糊味;火小了,豆浆熬不熟,豆花也少。所以掌握火候必需恰到好处,一般以木柴作柴火为最佳。豆浆熬开后一定会沸出锅面,这之前主人家就会用生清油去“散泡子”,就是倒点生清油在豆浆中搅和,让豆浆泡沫在豆浆煮沸之前就散了。虽然是小小的一个细节,但若是疏忽了,豆浆一开锅,必然就会汹涌地漫过锅灶,造成“灾难”。由此可见,豆花制作过程的每一程序和细节都不能小视。

豆浆熬熟了,需用布袋滤去豆渣,现在也有在豆浆还没熬的时候就开始用布袋滤渣的,不过据老一辈人讲,先熬后滤的豆浆点出来的豆花才好吃,因此在乡下,直到现在还是习惯先熬后点。豆浆熬好了,接下来就是点豆花的关键环节了。在点之前,有喜欢喝豆浆的客人可以先舀一碗新鲜豆浆喝。尤其是在冬天寒冷的天气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暖和着呢。

豆花做得好吃不好吃,就看主人家点豆花的手艺了。常用的点豆花的材料是卤水和石糕,卤水点的豆花一般较硬,适合做豆腐,石糕点的豆花较嫩,适合做豆花或豆腐脑。当然,豆花的老嫩主要是取决于点豆花时放的卤水或石糕的多少和用筲箕挤压时的力度,这就是手艺,没有教科书,全凭经验和感觉。当主人家将卤水或石糕水小心地放入豆浆中搅拌,豆花开始凝固,再用筲箕轻轻挤压时,淡黄色的豆花水慢慢浸出,一股香香的豆花味道就弥漫开来。主人家提起筲箕,一锅雪白的豆花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这时候主人家就用切刀轻轻地划开豆花,用大号的斗碗盛上豆花,望着那颤微微的豆花,客人都忍不住要动筷子了。

且慢,在吃豆花之前,还是让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我们家乡吃豆花用的豆花醮醮,又叫海椒碟子。在我们川西坝子有个说法,说是吃豆花就是吃海椒醮醮,意思是吃豆花离不开海椒,离开了海椒,这豆花就没有了吃头。因此豆花的“海椒碟子”就很有讲究了。

“海椒碟子”讲究的就是一个麻辣鲜香,故“海椒碟子”用的海椒面和花椒面一定是新鲜的.,现炕现舂的。在乡下,主人家在准备推豆花的同时,都要选点金条子海椒,择去蒂把,剪成短节,放锅中文火炕脆。炕时可加少许清油,有一分焦糊为最佳,然后用“砂魁子”手工舂细。大家记住了,一定要是手工舂细,机器磨细的断没有那种香味。花椒也是如法炮制。接下来就是用川西坝子老百姓最喜欢的本地产的黄菜子清油,在铁锅中烧熟,掌握好油温,倒入海椒中,只听见“吱”的一声,那股红油辣子的香味冒出来,馋死你。红油辣子炼好了,加上花椒面、盐巴、味精、少许酱油,还有刚从地里摘下来的小香葱,少顷,一碗红亮亮、香喷喷、辣扉扉、麻酥酥的红油海椒便摆在你的面前了。

拈上一砣雪白的、嫩嫩的豆花,往那红亮亮的“海椒碟子”中来个“牛打滾”,那味道,巴适,不摆了。

豆浆机快速打出来的豆浆制作的豆花,断没有这种手工石磨豆花的口感和香味。

说到这儿,你一定知道了川西坝子的“农家乐”为啥都喜欢在院子里摆个石磨,挂起“石磨豆花”的招牌了。

我家乡的石磨豆花就是那么地道,那么逗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