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唯美句子 > 关于寄情山水的唯美句子 正文

关于寄情山水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5-01-12 12:07:28

NO.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NO.2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NO.3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NO.4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NO.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6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NO.7 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题梁任父同年》

NO.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NO.9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NO.10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NO.11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NO.12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NO.13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NO.1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NO.15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NO.16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NO.17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NO.18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NO.19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NO.20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NO.21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NO.2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NO.23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NO.24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NO.25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NO.26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NO.2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NO.28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NO.29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NO.30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NO.3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NO.32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NO.33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NO.34 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NO.35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NO.36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NO.37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NO.38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NO.39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NO.4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NO.41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NO.42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初去郡》

NO.4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NO.4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NO.4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NO.46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NO.47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NO.4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NO.49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NO.50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NO.51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NO.5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NO.53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NO.5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NO.55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NO.56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NO.57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NO.58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NO.59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NO.60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NO.61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NO.62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张养浩《双调令》

NO.63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NO.64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NO.65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NO.66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NO.67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NO.6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NO.69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NO.7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NO.7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NO.72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NO.73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NO.74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NO.75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NO.76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桃花源记初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

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志”,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

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

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

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

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

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同。

②400字左右。

桃花源记初中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四、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归纳: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世态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为如何?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五、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邑人 诣太守 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 寻 志 为 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 ,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桃花源记初中语文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迁,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部分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 答 还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作业

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及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⑵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⑷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产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

⑴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定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

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实——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义词:

具:详细、一五一十地,表无所遗漏。

咸:全、都,指热闹的全体。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数。

要:邀请。

延:迎接、邀请。

5、翻译段意。

第二、讨论分析:

这一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谈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记。

4、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⑴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产生真实感。

⑵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

⑶作者自己也明确这样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 丰衣足食的幸福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记叙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作者怎样描绘出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学过程〗

一、理解作者怎样描绘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美好的社会?

学生讨论明确:

1、环境美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和平,人们社会富足,安居乐业,气象升平)

2、人美:

⑴热情款待外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和睦友好

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交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会,厌恶战争,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别说在东晋这个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不能存在,就是现在也找不到这样的世外桃源。咱们就从作者的写法构思上考虑陶渊明怎样描绘这个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的同时结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实写虚:

如:开头点出时间、地点、人物的身分和职业,结尾写到刘子骥欲寻访,而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晋太元年间的名士,与陶渊明为同时代人,这样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似乎确有其人其事。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写出似有似无的仙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但没有指出明确的年份、地点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写桃花林的无确切地址,仅仅写忘路之远近,小山通桃源,更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复寻桃源时,标记消失,无迹可寻,虚无缥渺。刘子骥的寻而未果,似带来一丝希望又破灭,成了千古之迷。这个情节可以概括为一喜一疑一惊一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3、为什么作者要虚构出这样的一个虚幻带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东晋统治者的奢侈、残酷剥削,政治濒临崩溃,作者的抱负无法实现;当时实行的门阀制度,保护高门氏族贵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却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渊明本身不愿攀附权贵,与统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辞官,41岁归耕田野,面对纷乱的世道他无力改变,只好创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体会本文叙述详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详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确:详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来介绍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写:渔人进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会理想,只能通过多介绍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体详写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辅助地叙述事件,只需简单介绍。

三、了解其他的写作特色

语言简洁生动。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1、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7、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4、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1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6、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1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8、百川沸腾,山冢碎甭。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19、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20、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4、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2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2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30、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31、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

32、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33、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3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5、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6、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3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38、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3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40、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4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4、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7、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4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9、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5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5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5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6、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57、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2、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6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64、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6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6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7、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6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6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