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我们看高尔基的《母亲》、都德的《最后一课》等。我看完《最后一课》后心情很沉重,所以想写写我的感受。
《最后一课》是著名作家都德写的,故事讲述法国阿尔萨斯省被德国占领后,就命令学校学德语。而小弗朗士和同学们由于平时不好好学习,因此连母语还没学好。
当他那天去学校时,看到教室里静悄悄他很纳闷。尤其是阿麦尔先生,身穿新衣服,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不但不批评他,而且让他坐到座位上听课。小弗朗士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阿麦尔先生说:孩子们,我这是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新的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所以我请你们一定专心听讲。听到这时,小弗朗士心里难过极了,后悔那些逃学的日子。
看到这儿,我心里也很难受。因为我听爷爷说过,解放前日本侵略我们中国时,也是要中国的学校学日语。而且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杀光、抢光,犯下了滔天大罪。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更是惨不忍睹。我现在一想到就很难受。我敬佩我们的国人奋勇抗日,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一个国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好好学习,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得靠我们共同去创造。现在我们中国正在向世界发达国家迈进。因此我们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从小打下基础将来才会为祖国做贡献。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2
《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英语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3
今天我读了德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读完这个故事,难道我们就不能从这个故事里受到启发吗?不,我们能!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今天的我们和小弗郎士相比是多么幸运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身边有给我们以谆谆教诲的老师,我们还有什么了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最后一课”结束了,但我明白了,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4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用一个孩子的感观去写的,跟我们学半截蜡烛时期差不多。第二次大战的时候,一个孩子带着匆忙的上学步伐来到了学校,他们的法语老师一脸严肃,他得知原来从这节课以后就得要学德语了,不能再上老师的课了,不能再学自己本国的语言了。他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贪恋其它事而不专心学习,老师对大家说这不怪你们,或许是因为我或者你们忙碌到忘了关心你们的父母。他用心的听完了这节课。
读完这个故事,会让你感觉,这到底是一个老师在教孩子们法语,还是一个父亲在把法兰西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呢?那是多么伟大的一节课啊?一节难以言喻表达的爱国课。让人有种想要加快脚步,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国,让我有怎么会舍得不去学习任何一个中国文字的心情,因为这样我更想要努力学习,因为自己经常在写作文时不少字不会写。
我最有感触地是,老师拿出字帖,上面写着法兰西,让大家写的时候。大家十分专心的去写、去拼。坐在他们身后的大人也在念,坐在大家身后的老村长都念的声音都颤抖了。
最后一课给人讲的不仅仅是一节跟老师分别的课,而却像与祖国分别似的。我感觉有很多让人深醒的地方,人生很多可能因为太多花样繁多的东西而分散自己的精神,到发现了已经错过了。应该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它们十分宝贵,也要珍惜自己读书的时间,还有跟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时刻。
更加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付出以及珍惜自己。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长,但是给我感触还是很深的,可能我懂得后,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百分百珍惜,但是我会努力去守护现在的东西。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5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出来,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我们八年级语文课本也选进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小说,于是我能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文中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令我佩服。然而文中的小弗郎士使我感慨更深。
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之前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早晨上学,他去的很晚,且连老师前边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可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心里万分难过:“我几乎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小弗郎士为什么如此呢?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掏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懊悔!原来小弗郎士是因为没有认真学习才导致这样的后果。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刚进初中时候我的成绩还说得过去,可不知什么时候我迷上了电脑游戏,每天放学,中午休息,我都会一头钻进游戏室,直到上课时间快到时,才匆匆忙忙赶回教室。人坐在教室,可头脑里仍旧想着游戏,课堂上的我真是分分秒秒地一节课,一节课地盼望着放学的铃声响起。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课堂上我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成绩也在一步步下滑,多少次我萌发了不上学的念头,也因此迟到、旷课,老师察觉到我的异常,多次找我到办公室谈心,批评教育。又找来我的爸妈,让他们配合共同教育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爸妈苦口婆心助说中,我翻然醒悟,这才把精力慢慢地投入到学习中。
拥有时间不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宝贵。最后的一堂课上小弗郎士学得很认真,以至于他觉得老师讲地“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老师讲的,他也全都听懂了。
读到这里,我很替小弗郎士惋惜,小弗郎士啊,以前你连一个分词也说不上来,啊不是因为你头脑笨,而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学习,如果当初你能够好好学习,今天的你就不至于如此懊恼了。可世界上是没有卖后悔药的,读到这里,我也感到很后怕,如果我一直沉迷在游戏里,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敢想下去。
我们周围还有这样的同学,总是认为时间有的是,整天不愿学习,上课不专心,下课三无成群,满校园乱窜,作业一拖再拖,明日复明日,知道快要考试的时候才手忙脚乱,着急起来。
这最后一课的法语课,在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行为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他变得懂事,变得爱课本,爱学习了,可最后一课却上完了,以后的小弗郎士只有靠自己来学习法语了。
今天的我们和小弗郎士相比是多么幸运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身边有给我们以谆谆教诲的老师,我们还有什么了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学习才刚刚起步。警钟长鸣,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理:要想有和谐宁静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我们珍惜时间,从小学知识,学本领,以至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6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读完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禁不住从心灵深处发出疾呼。相信很多人读完这篇课文之后都会想这样大声呼吁。
小弗朗士,原本是一个贪玩厌学的孩子。甚至觉得普鲁士士兵在阿尔萨斯的土地操练的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看着他的结果吧——那些普鲁士人会有理由地说:“怎么?你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虽然小弗朗士内心无比懊悔,然而,时光匆匆,不会倒流,阿尔萨斯人沦为了亡国奴,不懂祖国的语言成为他们最大的不幸。
联系现实生活,在我们当中,不也有很多似小弗朗士的学生吗?他们讨厌学语文课,不愿学习语法、造句,作文漏洞百出,写字马马虎虎;有的人竟然还将这样的作文作为“得意”大作展览呢;我也有这种习惯。一些学生学社会上那种流里流气的模样,经常口出脏话,造出荒谬的词汇、句子骂人。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不爱自己国家的语言,该是多么可耻、可恨而又可悲啊!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够学习,懂得自己国家的语言,正确地运用自己国家的语言,那么站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比任何国家的都要科学。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而且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要明白,都要精确!”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努力学好我们自己的语言,把祖国的语言看作是最宝贵和最值得热爱的语言,而不要象小弗朗士那样留下遗憾。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地说:“我爱我的祖国,我属于自己的祖国!”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7
细细品味过《最后一课》后,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重却也无力反抗的无奈之情。
韩麦尔先生沉痛的感受,使我读着读着眼泪也在打转。我惊异,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哭?!我想起了我读过的另外一篇文章《哭泣的圆明园》,蓦然发觉,中国也遭遇过这样的窘境。
回想起八国联军在中原大地犯下的种种劣迹,我似乎也能明白八国联军的心思。我中国软弱必将会被欺凌,“落后就要挨打”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懦弱并不伤大雅,但一个国家,后果将是多么可怕!我们正值年少,如果像弗朗士一样的荒废学业、只顾玩闹,那也必将会有如弗朗士一般的懊悔,只怕悔之已晚。
正如梁启超所言,中国之责任全在我少年。阿尔萨斯的悲剧不会再在中国上演,我也希望我中国少年奋发图强,真正的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今天,我读了《最后一课》这本书,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感到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叫小弗朗士的法国小孩,小弗朗士他到学校上学,这却是小弗朗士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给他们最后一节法语课。因为,可恶的普鲁士人占领了小弗朗士的家乡,小弗朗士连说自己祖国语言权利也被剥夺了。他们以后再也不能说他们祖国的语言,而是说普鲁士人的语言。真实一群可恨的普鲁士人。
我们中国科技不算太发达,至今也没有实现我们中国人的登月梦想。而美国呢?科技日益发达,处处想占我们中国人的便宜。我们要勇于实验,勤动手,动脑。让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出力,让科技日益发达。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8
祖国,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她的存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失去了她……——题记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小弗朗士以前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稚气的孩子,但在知晓自己的家园不属于自己,而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已被被人占领时,才懂得珍惜,才变得成熟懂事。作为烘托主人公的那位韩麦尔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位先生,是多么热爱他的法国语言啊!他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把她当做黑暗中的光明;绝境中的希望。
最后,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爱自己的祖国,把灵魂注入身体;失去了祖国,仿佛被抽走了灵魂,行尸走肉一具。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些都突出了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热爱学生,恪尽职守的品质。
很多人认为,汉语不需要学,但是,那些人错了,国语中蕴含的不只是简单的汉字,而是祖祖辈辈倾尽心血凝注成的,是我们民族的魂。我们又何尝不应该学习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呢?我们不该像他们那样热爱祖国,热爱母语?他们在自己的祖国已经沦陷的危机时刻,还对母语不离不弃。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不该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9
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这篇课文中,“我”曾三次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这句似乎很平常的话语,却反映了“我”对先生的深刻的忏悔,从而揭示了韩麦尔先生的复杂而又崇高的内心世界。
文中当小弗郎士走进静悄悄的教室,听先生用“有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讲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心里“万分难过”。他为“从前没有好好学习”,随便旷课而懊悔。此时,他不但不觉得“课本”、“语法”、“历史”讨厌,反而觉得像是“老朋友”。想到先生马上就要离开了,“再也见到他了”,他在不觉中忘记了先生的惩罚,忘记了挨的戒尺,现在,他只觉得先生“可怜”。韩麦尔先生的确是个值得可怜的人,作为一个法国人,一个法国教师却不能上法语课,先生的心理是多么的难受啊!就要离开四十年来一直生活工作过的可爱的学校,离开他的小院子,他的学生,离开那些“擦光了,磨损了”的“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离开了已经长高了的胡桃树和他“亲手栽的紫藤”这些“叫他怎么不伤心呢”!怎么不让人感到可怜呢?
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然而它又是伟大的人。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郑重地穿上平日不穿的“漂亮的礼服”,表示他对市区国土的敬意。在讲授这最后一课时,他耐心地讲解,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部交给他的学生,表到了他对祖国语言的无限热爱。当听到教堂的钟声,听到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他站立起来,脸色惨白。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的大字。我们从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看到他对祖国无限的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切齿的恨。课文正是通过对难忘的最后一课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可怜”而又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0
昨天我们学习了《最后一课》,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学完之后,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平静。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本来生活地很平静,但是,战争却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被迫改学德语,远离祖国的怀抱。
小弗郎士一开始还为学习法语而苦恼不已,短短几分钟内,他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觉得“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其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深深触动了我。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多么重要,一个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的人,还怎么说自己爱国呢?我觉得韩麦尔先生说的很对,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
我也不得不佩服韩麦尔先生的勇气,他有勇气上完最后一课,为学生灌输最后的爱国意识。如果是我,我很可能连上完最后一课的勇气都没有。
文章中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变化有很细致的描写,但我们可以推测出,整堂课上,他是有多么的伤心、不舍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
由此,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想法;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战争?每个国家都好好相处不行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必每个人都清楚,可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打仗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1
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队不仅占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残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觉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懂事,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这时的小弗郎士狠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让我们以此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2
读完了这篇课文,很感动,为什么现在是和平的世界,因为在战争时期就是有了这些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而感动了大家。就比如:中国的抗日英雄,就比如这篇课文里的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虽然,在战场上,他们不能发挥作用,但在创作上,作者便以他的作品,反映着社会的黑暗,反映了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就这样恶劣不堪的情况下。国人还是坚强的站起来,祝福自己的祖国希望它能取得胜利。这篇课文也在教育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否则,就会像小弗朗士他们一样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篇课文也很励志,这是在警戒我们要爱国,护国,卫国,强国。也在表达我们人类从古至今都在犯的错误: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老师教导过我们,现在我们所读的是九年义务教学,能考上高中、大学,就得靠自己的本事了,这次要再失去,就算珍惜,也没有了。
在《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对于教书先生的看法改变了,对于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老师变得高大起来,作业书本变得亲近起来。他在这一节课成熟了许多,要是韩麦尔先生知道,自己的最后一节法语课里开启了一位孩子的心灵,让他变成了著名大作家,写着自己的爱国之情,写着对自己祖国的尊敬,应该会觉得教了多年的书,总算没白过了吧!……
我喜欢的,尊敬他们的,是他们那份爱国的炽热之心,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这般经历过种种艰苦的困难,我们这些孩子们就更应该站起来,守护着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家园。所以,在这里我要向韩麦尔先生,作者,为祖国奉献的英雄们致敬。我爱你,我的祖国母亲。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3
当我仔细读完《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一课》看起来是那么不起眼的几个字,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如果是放假前的最后一堂课,我根本无法听下去,恨不得马上跑出教室,在广阔的蓝天下大声的喊几声:“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然而,在这篇文章里,《最后一课》这个字眼,似乎显得如此的沉重,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隐隐的一种悲凉,国语,曾经让我们觉得土气,在我说话中时不时的刻意夹杂几个英语单词,来证明我们更加时尚,可是当我读完了《最后一课》文章时,想到,如果我们有一天也像小弗郎士一样,丧失了使用国语权利的时候,才陡然间感觉到,原来母语如此的神圣,而且,瞬间变得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试想一下,当我们乐此不疲地去学外语的时候,当我们不知道玩什么更好玩的时,当我们在语文老师的课堂呼呼大睡时,我们能否想到,敌人的铁骑踏遍我们身边每一寸土地,街上的牌匾改成了外国字,旗帜换成了外国旗,手机的文字也换成了难以拼出的外文,每天必须用外语讲话,一旦听到用国语讲话就会遭致雨点般皮鞭的殴打,关禁闭甚至酷刑,来强迫我们忘记自己的母语。
想到这里我的眼睛不知不觉已经难以遏制喷涌而出的泪水,小弗朗士直到失去使用母语的权利时才感觉到母语的珍贵,我们生活在一个用无数烈士鲜血换来的繁华盛世,可以用母语随意编织绚丽的辞藻,用国语尽情去创造刚毅和婉约。
我们要懂得去珍惜,不要在经历了《最后一课》的惨烈现实后,才知道,说国语曾经也是一种奢望!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4
一打开都德的短篇小说集,我就被第一篇《最后一课》深深吸引住了。
小说主要讲了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法国阿尔萨斯。普鲁士人剥夺了法国人学习本族语言的权利。一所乡村小学里,阿麦尔老师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刻意穿了礼服来上课,从来不识字的市民也来参加,经常逃课的学生弗朗兹也认真听课了。在课程快要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小说通过学生弗朗兹的叙述生动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表达了法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国家解放的坚定意志。
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弗朗兹经常逃课、迟到,没有珍惜学习的机会。当阿麦尔老师说:“总是认为‘我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吧。’总是把教育推到明天,结果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我就想到平时我也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来学习,有时候写作业东看看、西摸摸,下意识地多玩一二分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每天这样让时间浪费,时间就会偷偷地从身边溜走,最终我也将一事无成。这样的损失又该如何弥补呢?再看看文章中提到阿尔萨斯的孩子们以后没办法再学习自己的母语了,只能去学侵略者的语言。这是多么可怕又羞耻的事情啊!现在想想,身处和平时代的我没有经历战乱、没有殖民掠夺,却经常因为一些难背的单词,难懂的古文,难解的数学题而放弃学习,真的非常惭愧。很多东西往往失去才会珍惜,我要好好检讨自己,珍惜无忧无虑的时光,认真学习和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5
想了几天依然没有结果,也许是战争的硝烟业已散尽,隆隆的枪炮声业学校要求我们撰写一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作文,我冥思苦已远去,竟然使我不知从何下笔。
然而,今天的一堂外国名篇赏析课,深深触动我写作的灵感……
今天参加外国名篇赏析课,课堂题目是:都德的《最后一课》,小说重点描述了法国阿尔萨斯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小孩从此以后要学习异国侵掠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课文最后,老师韩麦尔在黑板上奋笔写下“法西斯万岁”,突出调动文中所有人的爱国情结。
历史告诉我们:珍爱和平,拒绝战争!
我们伟大祖国准备:今年金秋的'九月在北京举办一场题目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此次阅兵不单单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军事上的强大,而且也是为了纪念那些牺牲在抵御外敌战场上牺牲的先辈们、纪念那些无辜的生命。此次阅兵的重大意义:不仅是祖国综合实力的展示,也是对那些对我国虎视眈眈、妄图称霸世界的豺狼们,敲响了警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不让历史重演、悲剧重现。只有自我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舞台的行列。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6
今天,我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题目叫《最后一课》。看完后,我十分感动,也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名大学讲师晏才宏被查出了肺癌晚期。他得知自己活不久了,便为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他一刻不息地讲着,似乎要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医院里,他又给来探病的学生现场讲题,直到说话出现困难。最后,他带着对学生们的歉意,倒下了。
晏才宏即使肺癌晚期,还坚持为学生们讲课,他是多么地尽职尽责,令人感动啊!在他说话出现困难时,他还想为学生们再上一课,但这个愿望至死未能实现。晏才宏,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惦记的还是自己的学生。他因没能为学生们再上一课,心里对学生们有着浓浓的歉意。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赞颂!
生活中,还有许多可敬的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将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三年级时,教我们语文的黄老师扁桃体发炎了,声音特别沙哑。但她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学习,坚持到学校为同学们讲课。即使她的声音已经很沙哑了,说话声音也特别小,特别难受,她仍坚持带病上课。每节下课都接连咳嗽,放学后就去吃药、打吊瓶。黄老师的敬业精神是多么感人可敬啊!
读了《老师您好——最后一课》,我被晏才宏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被他将健康置之度外所感动;被他视职业如生命所感动!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7
陈毅曾经说过:“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祖国是我们人民共同维护且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而在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因为学不到祖国的语言而感到伤心。
《最后一课》主要讲了因为普鲁士战胜了法国,所以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给了普鲁士。而普鲁士希望这两个省的人忘记法国,所以他们不许这两个省教法语。而宣告下来的前一天,韩麦尔先生给小弗朗士等人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
国家让我们感到自豪,我在想如果我是小弗朗士的话,我该如何抉择,我到底该选择一生都不学习法语,还是学习德语。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和学业比起来国家才是最重要的;但同时我也相信有一些人会为了学业甘愿放弃国家的荣誉。毕竟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而《最后一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等人对普鲁士的痛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与爱国情怀。我相信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总有一天会回到法国的环抱中。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屹立于全世界,则国屹立于全世界。”少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使祖国母亲免受其外国的侵略。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的国家站在世界的顶峰!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8
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主人公小弟幼士的性格给读者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在最后的一课中,小弗朗士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次我给你们上课了。柏林来了命令,在阿尔萨期和洛林两省的学校里,只准教德丈……”老师的这话在小弗朗士的心中激起了一阵波澜,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先前还想“逃学到野地去地跑”,还觉得普香士的军队的操练“比分词的那些条规更吸引人”,可是老师的话震动了他,他立刻感到“心慌意乱”起来,他意识到“那些坏东西”在村公所门前张贴的布告就是关于这件事的。此时,小弗胡士从内心发出了“这是我的最后法语课”的呼喊。这句话有力地强调了小弗期士思想的变化,这句话里也包含着小弗期士对自己过去顽皮逃学的悔恨,也表达了小弗朗士时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珍惜之情。
这就是爱国主义扮神在小弗朝士身上的表现。但是感情与事实正相违背,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说不上来,他不能用自己的圆满回答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而只能低着头站在那里。他第一次认识到祖国语言的可贵,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学习祖国语言的时候了。在读者看来,这对小弗期士幻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折磨。这又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剧啊!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9
国是一个大家庭,家里温暖的港湾,是冬天里的一杯热茶,是夏天的一口西瓜。家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很爱她。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家被侵占,或者发生矛盾,都会使我们很心痛。
都德是一名普通的法兰西教师,由于他的国家被侵占,他再也不能给他的学生教法语,上完这最后一堂课,他就要永远离开这里,这是多么悲哀啊。可是,他并没有被伤痛打垮,他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跟自己国家的语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国分手,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悲痛。看到这一切,我不由的想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一个国家被侵占就象一个孩子失去家庭,无依无靠,失去温暖和安全感。我觉得这篇文章舒发作者对自己祖国的眷恋与热爱,深切的表达爱国之情。一个人不能说自己国家的语言,就象婴儿不能喝奶一样,那是何等痛苦啊。失去国家,失去语言,才知道国家的重要,才知道语言的可贵,可这一切都晚啊。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六十年的风雨历程,联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知道国家的重要,爱国的紧迫性。我们大家只有团结起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富强。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20
读完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爱国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普法战争中,受侵略的阿尔萨斯地区被迫教德语。写的是韩麦尔先生所交的最后一节法语课。通过写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见闻和体验,表达了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和憎恨侵略者的情感。
小弗朗士他的国家在遭遇了苦难后,他们是多么的悲伤,多么的痛苦。他们在国家和平时,不认真学习,总是想着“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知道他们的国家被侵略后,才知道去懊悔。顺应了这句话: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遇难后才知道去懊悔,为什么不在平时好好地努力呢?
这篇课文使我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在被日寇侵略后,才懂得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将日寇赶出去。
故事的主人公,就如同现在的我们一样,在平时肆无忌惮地玩耍,到最后了才拼命努力。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就应该好好努力学习。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如果母语没学好,人们无法沟通,那么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将不复存在。
所以我们在平时应热爱祖国语言,将其学好。热爱自己的祖国,发奋学习,不断上进。不要到最后才懂得珍惜。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21
国是一个大家庭,家里温暖的港湾,是冬天里的一杯热茶,是夏天的一口西瓜。家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很爱她。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家被侵占了,或者发生矛盾了,都会使我们很心痛。
都德是一名普通的法兰西教师,由于他的国家被侵占了,他再也不能给他的学生教法语了,上完这最后一堂课,他就要永远离开这里,这是多么悲哀啊。可是,他并没有被伤痛打垮,他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跟自己国家的语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国分手,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悲痛。看到这一切,我不由的想起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一个国家被侵占了就象一个孩子失去了家庭,无依无靠,失去了温暖和安全感。我觉得这篇文章舒发了作者对自己祖国的眷恋与热爱,深切的表达了爱国之情。一个人不能说自己国家的语言,就象婴儿不能喝奶一样,那是何等痛苦啊。失去了国家,失去了语言,才知道国家的重要,才知道语言的可贵,可这一切都晚了啊。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联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知道了国家的重要,爱国的紧迫性。我们大家只有团结起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富强。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
昨天我们学习了《最后一课》,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学完之后,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平静。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本来生活地很平静,但是,战争却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被迫改学德语,远离祖国的怀抱。
小弗郎士一开始还为学习法语而苦恼不已,短短几分钟内,他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觉得“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其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深深触动了我。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多么重要,一个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的人,还怎么说自己爱国呢?我觉得韩麦尔先生说的很对,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
我也不得不佩服韩麦尔先生的勇气,他有勇气上完最后一课,为学生灌输最后的爱国意识。如果是我,我很可能连上完最后一课的勇气都没有。
文章中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变化有很细致的描写,但我们可以推测出,整堂课上,他是有多么的伤心、不舍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
由此,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想法;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战争?每个国家都好好相处不行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必每个人都清楚,可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打仗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2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有许许多多堂课,可我们却不曾珍惜。今天,我读了法国作家都德所写的《最后一课》后,使我深有感触。
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一堂法文课再普通有不过,但这是最后一课,文育老农欧塞尔,一辈子都不肯学习,却来听这最后一堂法文课。拿着识字课本像小学生一样认真拼读。小学教师阿梅尔,多少年循规蹈矩的教书,可是在接到占领军不准在学校再教法文的命令之后就穿上节日礼服,精心准备的上完这最后一堂课,听见下课的铃声,他语不成句,拿起粉笔用全力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平凡的举动产生的震撼了,不亚于同敌人拼死搏斗的英雄行为。小弗兰兹上这一堂课,仿佛一下子懂事了。他这一堂课中所受到的教育,恐怕他这一生受益匪浅。
都德用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却更深的教育着你们这《最后一课》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被法国人民所表现出的深切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读了《最后一课》,我了在那一瞬间变得懂事起来了,我明白了以后的学习中应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节课,不给自己以后有后悔的机会。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3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是法国小说家都德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小弗朗士的角度写出了在最后一节法语课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与以前相比的不同。
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之前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早晨上学,他去的很晚,且连老师前边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可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心里万分难过和懊悔,而且非常希望自己可以背下那条分词用法,哪怕付出任何代价。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刚进初中时候我的成绩还说得过去,可不知什么时候我成绩开始下滑,从第二滑到第6,而且上课的时候还老犯困。人坐在教室,可魂儿都不知道飞哪里去了。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课堂上我无精打采。唉~和小弗朗士相比,我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难道真的要“不见棺材不掉泪”么?
拥有时不去珍惜,失去时才觉得宝贵。最后的一堂课上小弗郎士学得很认真,以至于他觉得老师讲地“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老师讲的,他也全都听懂了。其实每节课都如此,但不同的是小弗朗士的心态。
这最后一课的法语课,在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行为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他变得懂事,变得爱课本,爱学习了,可最后一课却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以后的小弗郎士只有靠自己来学习法语了,到了那时,他才开始学会珍惜,但,一切都已经晚了……
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最后一课”还未开始。要学会珍惜你所拥有的,别等失去时才开始伤心、后悔,没有人会等你太久,学会珍惜好么?也许当你开始想
珍惜的时候,你可能无法去珍惜,因为你早已忘记你的初衷,时光是记忆的橡皮擦,一切都会被时光所冲淡,但有个东西却可以在你心中扎根,成长,那就是一颗名叫“爱国”的树。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4
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为了赚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做老师的也要关心、教育好学生,因为这些孩子们中说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恶的德国军队,为什么你们的野心要这么大?为什么你们不会安分地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呢?为什么你们要这么残忍的对待别人?为什么?
你们可否为法国人民想过?国家被人侵略,被人占领会令法国人生不如死!可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不能死,他们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们死了,法国将不复存在!
家长、老师、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你们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尽管国家被占领了,但是骨子里还是法国!
可是回头想一想,我还真是没有资格说这些话,我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贪玩得很啊!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有一点后悔,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5
一打开都德的`短篇小说集,我就被第一篇《最后一课》深深吸引住了。
小说主要讲了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法国阿尔萨斯。普鲁士人剥夺了法国人学习本族语言的权利。一所乡村小学里,阿麦尔老师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刻意穿了礼服来上课,从来不识字的市民也来参加,经常逃课的学生弗朗兹也认真听课了。在课程快要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小说通过学生弗朗兹的叙述生动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表达了法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国家解放的坚定意志。
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弗朗兹经常逃课、迟到,没有珍惜学习的机会。当阿麦尔老师说:“总是认为‘我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吧。’总是把教育推到明天,结果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我就想到平时我也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来学习,有时候写作业东看看、西摸摸,下意识地多玩一二分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每天这样让时间浪费,时间就会偷偷地从身边溜走,最终我也将一事无成。这样的损失又该如何弥补呢?再看看文章中提到阿尔萨斯的孩子们以后没办法再学习自己的母语了,只能去学侵略者的语言。这是多么可怕又羞耻的事情啊!现在想想,身处和平时代的我没有经历战乱、没有殖民掠夺,却经常因为一些难背的单词,难懂的古文,难解的数学题而放弃学习,真的非常惭愧。很多东西往往失去才会珍惜,我要好好检讨自己,珍惜无忧无虑的时光,认真学习和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
读完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爱国情。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普法战争中,受侵略的阿尔萨斯地区被迫教德语。写的是韩麦尔先生所交的最后一节法语课。通过写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见闻和体验,表达了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和憎恨侵略者的情感。
小弗朗士他的国家在遭遇了苦难后,他们是多么的悲伤,多么的痛苦。他们在国家和平时,不认真学习,总是想着“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知道他们的国家被侵略后,才知道去懊悔。顺应了这句话: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遇难后才知道去懊悔,为什么不在平时好好地努力呢?
这篇课文使我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在被日寇侵略后,才懂得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将日寇赶出去。
故事的主人公,就如同现在的我们一样,在平时肆无忌惮地玩耍,到最后了才拼命努力。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就应该好好努力学习。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如果母语没学好,人们无法沟通,那么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将不复存在。
所以我们在平时应热爱祖国语言,将其学好。热爱自己的祖国,发奋学习,不断上进。不要到最后才懂得珍惜。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2
《最后的一课》的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中,除一部诗集和一些戏剧外,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集。《最后的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最后的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8月份普鲁士军队深入法国境内,在色当大败法军,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并当了俘虏。战后法国和普鲁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将法国东北部的亚尔萨斯和格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最后的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主要反映了在普鲁土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下,亚尔萨斯省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敌汽同仇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小说中表现这一重大主题时,既没有正面描述普鲁士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也没有写抽丁拉夫,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而是写了沦陷区生活的一个小小的侧面:已经被普鲁士侵略者统治两年的亚尔萨斯省人民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不准在学校里教授法文,一律改教德文。小说透过一个小学生的自述,描述了一个乡村小学接到这项命令后,全体师生和当地群众的强烈反映,深刻地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
小弗朗茨是一个贪玩的顽皮孩子。他法文学习成绩差,怕考问,怕挨老师的训斥,经常逃学。在这天的法文课上,哈墨尔先生情绪沉重地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文课。”老师的话给小弗朗茨极大的震动,使他意识到,他们将要同祖国的语言告别了,此刻他们将要丧失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了。于是,他开始变得懂事起来,刚才还使他头疼、厌恶的法文课,一下子就像老朋友一样舍不得离开。他悔恨自我没有学好法文,并在悔恨中对祖国的语言产生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情。“要是我能从头到尾把这些分词的规则大声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的啊!”这是多么巨大的思想飞跃,多么深沉的感情变化呀!是啊,连一个爱逃学的顽童都如此地留恋祖国的语言,都如此地憎恶普鲁士侵略者,那么,热爱祖国、不愿做奴隶的成年人的感情则是不言而喻的了。作者采取这样精巧的艺术构思,比直陈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和谴责,更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为了更深刻地揭示小说的主题,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在这“最后的一课”上,安排了一些校外的村里人到课堂里来。他们有前任村长,有退职邮差,还有像霍瑟老头那样的老年人。这些群众在敌人的残酷统治下,饱尝了沦为异国奴隶的苦痛,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是十分真挚而强烈的。他们到学校来听课,不仅仅表现出对哈墨尔先生在本乡任教四十年的感谢,而更重要的是证明他们对失去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抗争。小说曾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在哈墨尔先生教小班学生练习拼音时,课堂内所有的人都“一齐颂唱”的情景。那个霍瑟老头,“戴上了眼镜,两手捧着识字课本,也和小孩们一齐拼字母。看得出他也很用心;他的声音由于激动而颤抖,听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深受敌人蹂躏之苦的群众,因为从明天起就听不到朗读祖国语言的声音了,于是他们不顾自我的年迈口拙,也同小学生一齐读起来。这种场面怎能不扣动人的心扉,使人心酸落泪,悲愤填胸呢?作者在情节上大胆设计群众听课的场景,与小弗朗茨的悔恨、醒悟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它们从两个生活侧面表现出小说的思想倾向,使小说对揭露和鞭挞普鲁士侵略获得了感人至深,无可辩驳的力量。
《最后的一课》在表现其重大主题时,从沦陷区的现实生活中攫取并概括出典型化的生活场景,并从这些场景中挖掘出生活的本质特征,从而收到“以一斑而窥全豹”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这篇小说把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熔铸于小学校的一堂法文课上,从而使这堂法文课的好处得到了升华,使我们感到这不是一般的课堂教学,而是一次声讨普鲁士侵略者的集会,是亚尔萨斯人民向祖国语言告别的仪式。这样,就给小小的场景和平平常常的情节赋予了深刻的资料。
《最后的一课》中的哈墨尔先生的形象,是凝聚着作者感情的一个形象。他是在亚尔萨斯省农村小学服务40年的小学教师。作者在刻划这个人物时,没有介绍他的全部历史,而是把他放在“最后的一课”的典型环境中,集中刻划,虽用笔墨不多,却能把他的声音容貌展此刻读者面前。
在这“最后的一课”上,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如认真地完成自我的教学任务。从服装上,他穿上了“只在上级来校视察”时或给学生们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衣帽;讲课的语言也变得“温和而严肃”。对于小弗朗茨背但是书来,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诉诸于戒尺,而是由此责备起自我在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没有尽职的事情。这时,他当众自我谴责的感情同小弗朗茨的悔恨自我没有学好法文是一脉相通的,同样是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留恋。哈墨尔先生的自谴,为我们更为深刻地表达了他在民族命运生息攸关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和高尚的情操。
作者还巧妙地透过小弗朗茨的观察,进一步刻划了哈墨尔先生离开本乡前痛心疾首的情绪。他“站在讲台上一动也不动,眼睛死死盯着周围的东西”。40年来,他所在的这个学校,桌橙因长期使用变得光滑了;院子里那棵核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啤酒花已经跳上窗子碰到屋檐了。这是他多么熟悉的地方啊!然而,此刻他却要离开那里了,这该是多么让人悲哀惨目的事情!这种描述决不是单纯地对故地的留恋,它却凝结着多少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强烈的恨啊!不是吗,当外面传来普鲁士军队的军号声时,他再也不能自制了,感情的波涛冲决了堤岸咆哮而来。他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几个大字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集中和概括,也是《最后的一课》主题思想的升华和结晶。作者匠心独运,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龙点晴的结尾,对于揭示哈墨尔先生的思想境界,对于表现亚尔萨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不妥协精神,收到了“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效果。
高尔基在谈到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时,以前指出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学作品”。都德的小说《最后的一课》正是这样,它以独特巧妙的艺术构思、高度凝炼的艺术概括、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质朴而富于感情的语言,表现了重大的社会题材,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是短篇小说创作的优秀范例。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3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是法国小说家都德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小弗朗士的角度写出了在最后一节法语课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与以前相比的不同。
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之前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早晨上学,他去的很晚,且连老师前边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可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心里万分难过和懊悔,而且非常希望自己可以背下那条分词用法,哪怕付出任何代价。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刚进初中时候我的成绩还说得过去,可不知什么时候我成绩开始下滑,从第二滑到第6,而且上课的时候还老犯困。人坐在教室,可魂儿都不知道飞哪里去了。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课堂上我无精打采。唉~和小弗朗士相比,我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难道真的要“不见棺材不掉泪”么?
拥有时不去珍惜,失去时才觉得宝贵。最后的一堂课上小弗郎士学得很认真,以至于他觉得老师讲地“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老师讲的,他也全都听懂了。其实每节课都如此,但不同的是小弗朗士的心态。
这最后一课的法语课,在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行为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他变得懂事,变得爱课本,爱学习了,可最后一课却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以后的小弗郎士只有靠自己来学习法语了,到了那时,他才开始学会珍惜,但,一切都已经晚了……
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最后一课”还未开始。要学会珍惜你所拥有的,别等失去时才开始伤心、后悔,没有人会等你太久,学会珍惜好么?也许当你开始想
珍惜的时候,你可能无法去珍惜,因为你早已忘记你的初衷,时光是记忆的橡皮擦,一切都会被时光所冲淡,但有个东西却可以在你心中扎根,成长,那就是一颗名叫“爱国”的树。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4
读完了这篇课文,很感动,为什么现在是和平的世界,因为在战争时期就是有了这些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而感动了大家。就比如:中国的抗日英雄,就比如这篇课文里的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虽然,在战场上,他们不能发挥作用,但在创作上,作者便以他的作品,反映着社会的黑暗,反映了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就这样恶劣不堪的情况下。
国人还是坚强的站起来,祝福自己的祖国希望它能取得胜利。这篇课文也在教育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否则,就会像小弗朗士他们一样后悔也来不及了。这篇课文也很励志,这是在警戒我们要爱国,护国,卫国,强国。也在表达我们人类从古至今都在犯的错误: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老师教导过我们,现在我们所读的是九年义务教学,能考上高中、大学,就得靠自己的本事了,这次要再失去,就算珍惜,也没有了。
在《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对于教书先生的看法改变了,对于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老师变得高大起来,作业书本变得亲近起来。他在这一节课成熟了许多,要是韩麦尔先生知道,自己的最后一节法语课里开启了一位孩子的心灵,让他变成了著名大作家,写着自己的爱国之情,写着对自己祖国的尊敬,应该会觉得教了多年的书,总算没白过了吧!……
我喜欢的,尊敬他们的,是他们那份爱国的炽热之心,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这般经历过种种艰苦的困难,我们这些孩子们就更应该站起来,守护着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家园。所以,在这里我要向韩麦尔先生,作者,为祖国奉献的英雄们致敬。我爱你,我的祖国母亲。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5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出来,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我们八年级语文课本也选进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小说,于是我能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文中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令我佩服。然而文中的小弗郎士使我感慨更深。
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之前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早晨上学,他去的很晚,且连老师前边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可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心里万分难过:“我几乎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小弗郎士为什么如此呢?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掏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懊悔!原来小弗郎士是因为没有认真学习才导致这样的后果。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刚进初中时候我的成绩还说得过去,可不知什么时候我迷上了电脑游戏,每天放学,中午休息,我都会一头钻进游戏室,直到上课时间快到时,才匆匆忙忙赶回教室。人坐在教室,可头脑里仍旧想着游戏,课堂上的我真是分分秒秒地一节课,一节课地盼望着放学的铃声响起。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课堂上我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成绩也在一步步下滑,多少次我萌发了不上学的念头,也因此迟到、旷课,老师察觉到我的异常,多次找我到办公室谈心,批评教育。又找来我的爸妈,让他们配合共同教育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爸妈苦口婆心助说中,我翻然醒悟,这才把精力慢慢地投入到学习中。
拥有时间不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宝贵。最后的一堂课上小弗郎士学得很认真,以至于他觉得老师讲地“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老师讲的,他也全都听懂了。
读到这里,我很替小弗郎士惋惜,小弗郎士啊,以前你连一个分词也说不上来,啊不是因为你头脑笨,而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学习,如果当初你能够好好学习,今天的你就不至于如此懊恼了。可世界上是没有卖后悔药的,读到这里,我也感到很后怕,如果我一直沉迷在游戏里,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敢想下去。
我们周围还有这样的同学,总是认为时间有的是,整天不愿学习,上课不专心,下课三无成群,满校园乱窜,作业一拖再拖,明日复明日,知道快要考试的时候才手忙脚乱,着急起来。
这最后一课的法语课,在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行为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他变得懂事,变得爱课本,爱学习了,可最后一课却上完了,以后的小弗郎士只有靠自己来学习法语了。
今天的我们和小弗郎士相比是多么幸运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身边有给我们以谆谆教诲的老师,我们还有什么了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学习才刚刚起步。警钟长鸣,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理:要想有和谐宁静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我们珍惜时间,从小学知识,学本领,以至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6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章主要讲了小弗朗士上学差点迟到,却听到了个坏消息:以后不许上法语课,只许上德语课。小弗朗士忽然觉得自己对法语课堂依依不舍。
读完这篇文章,我被韩麦尔先生所深深感动。韩麦尔老师因为自己的国家被敌人攻占了,他将不得不离开教了四十多年法语课的学校,他在万分悲伤的状态下,十分注重自己的仪表,还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努力坚持给学生上好最后一节课。从“韩麦尔先生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中,我感觉韩麦尔先生在心里非常重视这堂法语课,即使小弗郎士迟到的时间再长,他也愿意等待下去。他为了让自己的学生不被普鲁士人瞧不起,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一股脑地全塞进学生们的脑子里。
他真是一个敬职敬业、热爱学生的好老师。在文章的末尾,韩麦尔老师因为心情过于激动和难过,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放学时因为想到以后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学生了,内心悲痛欲绝,他只能打个手势来和学生告别。我从“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中,我感受到了韩麦尔老师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国精神。读到这里,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小弗朗士,虽然他很淘气,很调皮,但越是这样,我就越觉得他可爱。小弗朗士在最后这节法语课上终于懂得了韩麦尔先生是多么的不容易,自己的祖国又是多不容易!如果小弗朗士这一天真的逃课了,他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这将是他与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好在他及时回来上课了。他很有悔过自新的感觉,在这之前他还是一个玩劣淘气的孩子,几乎每一堂课都没上好,总是在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可是在这最后一堂课上,他却表现得十分认真,好象一下子长大了,“真怪,我今天全能听懂,老师讲的似乎都挺容易。”读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自己,我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拥有和蔼可亲的老师;还有友好相处的伙伴……我比小弗郎士幸运,可以安心地在教室里上课,课间可以自由自在地游戏……
我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我比小弗朗士幸福多了,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每一分钟,认真学习,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将来可以为祖国的强盛、社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7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用一个孩子的感观去写的,跟我们学半截蜡烛时期差不多。第二次大战的时候,一个孩子带着匆忙的上学步伐来到了学校,他们的法语老师一脸严肃,他得知原来从这节课以后就得要学德语了,不能再上老师的课了,不能再学自己本国的语言了。他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贪恋其它事而不专心学习,老师对大家说这不怪你们,或许是因为我或者你们忙碌到忘了关心你们的父母。他用心的听完了这节课。
读完这个故事,会让你感觉,这到底是一个老师在教孩子们法语,还是一个父亲在把法兰西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呢?那是多么伟大的一节课啊?一节难以言喻表达的爱国课。让人有种想要加快脚步,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国,让我有怎么会舍得不去学习任何一个中国文字的心情,因为这样我更想要努力学习,因为自己经常在写作文时不少字不会写。
我最有感触地是,老师拿出字帖,上面写着法兰西,让大家写的时候。大家十分专心的去写、去拼。坐在他们身后的大人也在念,坐在大家身后的老村长都念的声音都颤抖了。
最后一课给人讲的不仅仅是一节跟老师分别的课,而却像与祖国分别似的。我感觉有很多让人深醒的地方,人生很多可能因为太多花样繁多的东西而分散自己的精神,到发现了已经错过了。应该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它们十分宝贵,也要珍惜自己读书的时间,还有跟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时刻。
更加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付出以及珍惜自己。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长,但是给我感触还是很深的,可能我懂得后,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百分百珍惜,但是我会努力去守护现在的东西。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8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看到法国人是这么地爱护自己的语言文化,我不禁心有戚戚: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天空,流动岁月的云。那场火还在烧吗?美得心痛的风景固化为刺,哽在你的咽喉,红肿、发炎、结痂。之后,成了不堪回首的耻辱。飞溅的血泪湿透你颤动的灵魂。风轻轻地,翻越沉重的黄袍。看,记忆之外的笑容,没有了内容。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你用含泪的声音,一千次一万次地呜咽,辗转于历史的莽莽余音。你在永恒中相思、相望,你在这迷茫的世界中,不可抑止地流泪。泪水缓慢地坠于地上,忧伤难诉。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9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一样,种族不一样,时代不一样,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我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礼貌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此刻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0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是由法国著名的小说家都德写的。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所见所闻与内心的感受,表现了法国人们强烈热爱祖国的感情。
文中最感动我的是在这最后一堂法文课中,一辈子不曾上学读书的老爷爷捧着一本破旧的识字课本坐在了座位上,平常上课总是跑神迟到的弗朗士,在最后一堂课中也格外的用心。
老师在那一天里穿上了平时过节才穿的礼服,讲的东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在文章的最后,老师因为伤心过度而说不出话来,就在黑板上用尽可能大的字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
这篇文章中老师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那就是:我们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就是总把教育推到明天。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总是把事情往后拖。看了这本书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这篇文章不仅交给了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还让我懂得了今天的事今天做的重要性。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
主要内容
在5月12日下午,东汽中学的一位名叫谭千秋的老师正在上政治课时,忽然发生了大地震,谭老师让全班同学速速逃离教室,此时,一位同学叫了一声:班里还有四个人。听了这句话,谭老师不顾感人安慰冲进了教室。
震后,四位同学都获救了,可谭老师却悄然地走了。他是用自己的身体护着学生,并不停鼓励同学们勇敢地面对灾难,才保全了四名学生的生命。
当谭老师的妻子赶到时,她哭得撕心裂肺,其他同学包括上过和没有上过他的课的同学们纷纷给谭老师跪下了。他的事迹很快在网络上传开了,大家都默默地为谭老师祈福:谭老师,一路走好......
词语
津津有味绘声绘色枯燥乏味团结一致顽强
焦急不已自言自语死里逃生泣不成声
泪如雨下完美
喜欢的句子
1、只有坚持才有生的希望!
2、2008年5月12日下午,巍巍曙光山下,幽幽绵远河畔的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一派祥和,花丛掩映间,教学楼传播着先进的文化知识,绿柳依依中,同学们图书馆里尽情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收获
谭老师真是好样的,他用自己的身体为同学们上了完美的最后一课。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也一定将他铭记在心上。
看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不要哭,哭是没有用的办法。
生命最可贵,我们要爱护自己的生命。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2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看到法国人是这么地爱护自己的语言文化,我不禁心有戚戚: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天空,流动岁月的云。那场火还在烧吗?美得心痛的风景固化为刺,哽在你的咽喉,红肿、发炎、结痂。之后,成了不堪回首的耻辱。飞溅的血泪湿透你颤动的灵魂。风轻轻地,翻越沉重的黄袍。看,记忆之外的笑容,没有了内容。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你用含泪的声音,一千次一万次地呜咽,辗转于历史的莽莽余音。你在永恒中相思、相望,你在这迷茫的世界中,不可抑止地流泪。泪水缓慢地坠于地上,忧伤难诉。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3
《最后的一课》的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中,除一部诗集和一些戏剧外,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集。《最后的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最后的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8月份普鲁士军队深入法国境内,在色当大败法军,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并当了俘虏。战后法国和普鲁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将法国东北部的亚尔萨斯和格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最后的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主要反映了在普鲁土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下,亚尔萨斯省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敌汽同仇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小说中表现这一重大主题时,既没有正面描述普鲁士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也没有写抽丁拉夫,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而是写了沦陷区生活的一个小小的侧面:已经被普鲁士侵略者统治两年的亚尔萨斯省人民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不准在学校里教授法文,一律改教德文。小说透过一个小学生的自述,描述了一个乡村小学接到这项命令后,全体师生和当地群众的强烈反映,深刻地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
小弗朗茨是一个贪玩的顽皮孩子。他法文学习成绩差,怕考问,怕挨老师的训斥,经常逃学。在这天的法文课上,哈墨尔先生情绪沉重地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文课。”老师的话给小弗朗茨极大的震动,使他意识到,他们将要同祖国的语言告别了,此刻他们将要丧失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了。于是,他开始变得懂事起来,刚才还使他头疼、厌恶的法文课,一下子就像老朋友一样舍不得离开。他悔恨自我没有学好法文,并在悔恨中对祖国的语言产生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情。“要是我能从头到尾把这些分词的规则大声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的啊!”这是多么巨大的思想飞跃,多么深沉的感情变化呀!是啊,连一个爱逃学的顽童都如此地留恋祖国的语言,都如此地憎恶普鲁士侵略者,那么,热爱祖国、不愿做奴隶的成年人的感情则是不言而喻的了。作者采取这样精巧的艺术构思,比直陈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和谴责,更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为了更深刻地揭示小说的主题,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在这“最后的一课”上,安排了一些校外的村里人到课堂里来。他们有前任村长,有退职邮差,还有像霍瑟老头那样的老年人。这些群众在敌人的残酷统治下,饱尝了沦为异国奴隶的苦痛,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是十分真挚而强烈的。他们到学校来听课,不仅仅表现出对哈墨尔先生在本乡任教四十年的感谢,而更重要的是证明他们对失去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抗争。小说曾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在哈墨尔先生教小班学生练习拼音时,课堂内所有的人都“一齐颂唱”的情景。那个霍瑟老头,“戴上了眼镜,两手捧着识字课本,也和小孩们一齐拼字母。看得出他也很用心;他的声音由于激动而颤抖,听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深受敌人蹂躏之苦的群众,因为从明天起就听不到朗读祖国语言的声音了,于是他们不顾自我的年迈口拙,也同小学生一齐读起来。这种场面怎能不扣动人的心扉,使人心酸落泪,悲愤填胸呢?作者在情节上大胆设计群众听课的场景,与小弗朗茨的悔恨、醒悟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它们从两个生活侧面表现出小说的思想倾向,使小说对揭露和鞭挞普鲁士侵略获得了感人至深,无可辩驳的力量。
《最后的一课》在表现其重大主题时,从沦陷区的现实生活中攫取并概括出典型化的生活场景,并从这些场景中挖掘出生活的本质特征,从而收到“以一斑而窥全豹”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这篇小说把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熔铸于小学校的一堂法文课上,从而使这堂法文课的好处得到了升华,使我们感到这不是一般的课堂教学,而是一次声讨普鲁士侵略者的集会,是亚尔萨斯人民向祖国语言告别的仪式。这样,就给小小的场景和平平常常的情节赋予了深刻的资料。
《最后的一课》中的哈墨尔先生的形象,是凝聚着作者感情的一个形象。他是在亚尔萨斯省农村小学服务40年的小学教师。作者在刻划这个人物时,没有介绍他的全部历史,而是把他放在“最后的一课”的典型环境中,集中刻划,虽用笔墨不多,却能把他的声音容貌展此刻读者面前。
在这“最后的一课”上,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如认真地完成自我的教学任务。从服装上,他穿上了“只在上级来校视察”时或给学生们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衣帽;讲课的语言也变得“温和而严肃”。对于小弗朗茨背但是书来,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诉诸于戒尺,而是由此责备起自我在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没有尽职的事情。这时,他当众自我谴责的感情同小弗朗茨的悔恨自我没有学好法文是一脉相通的,同样是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留恋。哈墨尔先生的自谴,为我们更为深刻地表达了他在民族命运生息攸关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和高尚的情操。
作者还巧妙地透过小弗朗茨的观察,进一步刻划了哈墨尔先生离开本乡前痛心疾首的情绪。他“站在讲台上一动也不动,眼睛死死盯着周围的东西”。40年来,他所在的这个学校,桌橙因长期使用变得光滑了;院子里那棵核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啤酒花已经跳上窗子碰到屋檐了。这是他多么熟悉的地方啊!然而,此刻他却要离开那里了,这该是多么让人悲哀惨目的事情!这种描述决不是单纯地对故地的留恋,它却凝结着多少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强烈的恨啊!不是吗,当外面传来普鲁士军队的军号声时,他再也不能自制了,感情的波涛冲决了堤岸咆哮而来。他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几个大字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集中和概括,也是《最后的一课》主题思想的升华和结晶。作者匠心独运,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龙点晴的结尾,对于揭示哈墨尔先生的思想境界,对于表现亚尔萨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不妥协精神,收到了“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效果。
高尔基在谈到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时,以前指出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学作品”。都德的小说《最后的一课》正是这样,它以独特巧妙的艺术构思、高度凝炼的艺术概括、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质朴而富于感情的语言,表现了重大的社会题材,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是短篇小说创作的优秀范例。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4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用一个孩子的感观去写的,跟我们学半截蜡烛时期差不多。第二次大战的时候,一个孩子带着匆忙的上学步伐来到了学校,他们的法语老师一脸严肃,他得知原来从这节课以后就得要学德语了,不能再上老师的课了,不能再学自己本国的语言了。他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贪恋其它事而不专心学习,老师对大家说这不怪你们,或许是因为我或者你们忙碌到忘了关心你们的父母。他用心的听完了这节课。
读完这个故事,会让你感觉,这到底是一个老师在教孩子们法语,还是一个父亲在把法兰西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呢?那是多么伟大的一节课啊?一节难以言喻表达的爱国课。让人有种想要加快脚步,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国,让我有怎么会舍得不去学习任何一个中国文字的心情,因为这样我更想要努力学习,因为自己经常在写作文时不少字不会写。
我最有感触地是,老师拿出字帖,上面写着法兰西,让大家写的时候。大家十分专心的去写、去拼。坐在他们身后的大人也在念,坐在大家身后的老村长都念的声音都颤抖了。
最后一课给人讲的不仅仅是一节跟老师分别的课,而却像与祖国分别似的。我感觉有很多让人深醒的地方,人生很多可能因为太多花样繁多的东西而分散自己的精神,到发现了已经错过了。应该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它们十分宝贵,也要珍惜自己读书的时间,还有跟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时刻。
更加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付出以及珍惜自己。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长,但是给我感触还是很深的,可能我懂得后,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百分百珍惜,但是我会努力去守护现在的东西。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5
曾经,我以为,在我们的小小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为了赚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做老师的也要关心、教育好学生,因为这些孩子们中说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恶的德国军*,为什么你们的野心要这么大?为什么你们不会安分地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呢?为什么你们要这么残忍的对待别人?为什么?
你们可否为法国人民想过?国家被人侵略,被人占领会令法国人生不如死!可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不能死,他们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们死了,法国将不复存在!
家长、老师、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你们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尽管国家被占领了,但是骨子里还是法国!
可是回头想一想,我还真是没有资格说这些话,我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贪玩得很啊!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有一点后悔,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6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读完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禁不住从心灵深处发出疾呼。相信很多人读完这篇课文之后都会想这样大声呼吁。
小弗朗士,原本是一个贪玩厌学的孩子。甚至觉得普鲁士士兵在阿尔萨斯的土地操练的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看着他的结果吧——那些普鲁士人会有理由地说:“怎么?你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虽然小弗朗士内心无比懊悔,然而,时光匆匆,不会倒流,阿尔萨斯人沦为了亡国奴,不懂祖国的语言成为他们最大的不幸。
联系现实生活,在我们当中,不也有很多似小弗朗士的学生吗?他们讨厌学语文课,不愿学习语法、造句,作文漏洞百出,写字马马虎虎;有的人竟然还将这样的作文作为“得意”大作展览呢;我也有这种习惯。一些学生学社会上那种流里流气的模样,经常口出脏话,造出荒谬的词汇、句子骂人。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不爱自己国家的语言,该是多么可耻、可恨而又可悲啊!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够学习,懂得自己国家的语言,正确地运用自己国家的语言,那么站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比任何国家的都要科学。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而且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要明白,都要精确!”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努力学好我们自己的语言,把祖国的语言看作是最宝贵和最值得热爱的语言,而不要象小弗朗士那样留下遗憾。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地说:“我爱我的祖国,我属于自己的祖国!”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7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出来,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我们八年级语文课本也选进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小说,于是我能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文中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令我佩服。然而文中的小弗郎士使我感慨更深。
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之前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早晨上学,他去的很晚,且连老师前边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可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心里万分难过:“我几乎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小弗郎士为什么如此呢?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掏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懊悔!原来小弗郎士是因为没有认真学习才导致这样的后果。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刚进初中时候我的成绩还说得过去,可不知什么时候我迷上了电脑游戏,每天放学,中午休息,我都会一头钻进游戏室,直到上课时间快到时,才匆匆忙忙赶回教室。人坐在教室,可头脑里仍旧想着游戏,课堂上的我真是分分秒秒地一节课,一节课地盼望着放学的铃声响起。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课堂上我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成绩也在一步步下滑,多少次我萌发了不上学的念头,也因此迟到、旷课,老师察觉到我的异常,多次找我到办公室谈心,批评教育。又找来我的爸妈,让他们配合共同教育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爸妈苦口婆心助说中,我翻然醒悟,这才把精力慢慢地投入到学习中。
拥有时间不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宝贵。最后的一堂课上小弗郎士学得很认真,以至于他觉得老师讲地“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老师讲的,他也全都听懂了。
读到这里,我很替小弗郎士惋惜,小弗郎士啊,以前你连一个分词也说不上来,啊不是因为你头脑笨,而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学习,如果当初你能够好好学习,今天的你就不至于如此懊恼了。可世界上是没有卖后悔药的,读到这里,我也感到很后怕,如果我一直沉迷在游戏里,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敢想下去。
我们周围还有这样的同学,总是认为时间有的是,整天不愿学习,上课不专心,下课三无成群,满校园乱窜,作业一拖再拖,明日复明日,知道快要考试的时候才手忙脚乱,着急起来。
这最后一课的法语课,在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行为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他变得懂事,变得爱课本,爱学习了,可最后一课却上完了,以后的小弗郎士只有靠自己来学习法语了。
今天的我们和小弗郎士相比是多么幸运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身边有给我们以谆谆教诲的老师,我们还有什么了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学习才刚刚起步。警钟长鸣,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理:要想有和谐宁静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我们珍惜时间,从小学知识,学本领,以至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8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一样,种族不一样,时代不一样,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我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礼貌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此刻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9
《最后一课》透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小说先写弗郎士上学晚了,加之没有复习好功课,害怕挨老师的“训斥”,因而闪过想逃学的念头。这一独白式的心理描述,生动地刻画了弗郎士的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而后写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军队在操练,而他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搞笑多了”。
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那里一方面突出了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要强调的一面,就是突出了弗郎士的意志力,他最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之后作者描述了弗郎士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的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当弗郎士看到不少人在布告牌前时,就立即想到:“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同时,想到“又出了什么事啦”?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统治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铁匠的话,他以为是和他开玩笑,讽刺他,所以他气急败坏地跑进了韩麦尔的院子。这说明他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铁匠的话也给读者造成悬念,为什么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吸引读者追读下文。
这部分,在直接描述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老师的严厉,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的作用。此外,作者独运匠心,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待了故事的背景,而且对刻画性格、情节发展,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我将永远记住这最后的一课”。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按情节发展,又能够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平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弗郎士看到教室里用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喧闹”,他走进教室,平日严厉的韩麦尔老师和蔼地说在等待他来上课,当弗郎士“稍微平静”之后,注意到韩麦尔老师这天却穿着只有“督学来校视察”或是“发奖的日子”时才穿的服饰;最使他“吃惊”的是课室里坐着许多本村的人,他们“个个看来都很忧愁”。这一切透过弗郎士不一样心境,由粗到细的观察,一步紧一步地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
再一层,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在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好处,点明了主题。正当弗郎士对这一切不平常的情景感到奇怪的时候,韩麦尔老师说道:“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期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韩麦尔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我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法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老师在这种状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对学生说来都是“最后一课”。
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杯具命运的打击下,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这是“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作者让它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老师的话,在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听了老师的话,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表此刻他对这“最后一课”的珍惜,为“再也不能学法语”而无限惋惜,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而悔恨。其次他对于感到“厌恶”的书和严厉的韩麦尔老师在感情上也变了:书,“像是我的老友
”;老师“责罚”自我的事,全都忘了;再就是,他刚才还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韩麦尔老师穿上节日盛装,村里的老人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是为了上这“最后一课”。这一段心理活动,证明了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透过弗郎士对老师的怜悯、尊敬和感激之情,证明了孩子的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最后一层,从“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这一层,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我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弗郎士和全体学生、村里的老人们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堂法语课,并且把学好自我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所以,当韩麦尔老师让他背书时,心里想的是“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当他一句话也拼不出时,心里想的不再是害怕挨老师的“训斥”,而是“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他有了羞耻感。弗郎士在学习文法时,他自信“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过去一个字也记不住的文法,此刻觉得很容易懂。这使他自我都感到“奇怪”。当他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他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联想,表现出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深情和尽职精神,在“最后一课”中是极其感人的。这个平时严厉的老师,当弗郎士背诵不出分词规则时,他不再“训斥”他,而是沉痛地总结以往的教训:“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同时指出自我也有就应“自责”之处。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他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阴谋,赞美法语的优点,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好处: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务必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段话,寓意深刻,语重心长,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法语,用它作为武器,为法兰西祖国的自由统一而斗争。韩麦尔老师的高度职责感,使弗郎士感到他“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感到他“好像恨不得把自我明白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韩麦尔老师为了学生们上好习字课,还别出心裁地在字帖上用圆体字写:“法兰西”,“阿尔萨斯”,象征着阿尔萨斯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齐。使弗郎士感到“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韩麦尔老师忍受着离开服务了四十年的本乡的痛苦,认真地教好“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