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这段时间的仔细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世界名著给我了新的不一样的感觉。这是一本世界名著,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上高一的时候我曾经阅读过这一本书,可是当时就是仅仅读了一下,没有太大的感触,我想是因为当时的思想还是比较局限,理解能力还很欠缺,在加上文化程度在那儿,所以度了就仅仅是读读,读了也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可是这一次,我就很认真的读了一遍,感觉和原来有很大的不同这次读的时间比上次的还要短一些,可能是因为原来接触外国小说不熟悉,现在读的多了,感觉是比原来读起来快多了,并且有了很多有感触的地方,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说这是一本什么书呢,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我开始读的时候还有些不太懂,觉得里面涉及的方面特别多,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从这本书中就可以看到外国的很多东西,比如说他们的生活的方式,说话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中特别是思想方面和军事方面是两个两点方面是很只得看的地方。这本书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本身所想表达的一个目的,但是从这个目的来看我就的还是有点片面了,我觉得可以说这本书中所表达的东西已经到了一个全人类的高度了,我想这就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和作家的特有所在吧,当然里面还包含着很多的文学上的东西,文学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有价值的,虽然我不能在这大放厥词,高谈什么文学,我也不是很懂,我也没有资格,但是这本书很吸引我,我觉得这就达到了文学的目的了。
当我要从新阅读这本书时,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因为我不想和上次一样,没太大收获,我想只有这样才会让我收获的更多,更加容易理解到作者真正想表达的,读这本书才有意义,本书的写作背景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完成于1863—1869年之间,字数达到了130多万字,历经7年的艰辛创作受到列宁的高度称赞,这时也不得不说说作者了,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47年他退学回故乡在自己的领地上作农奴制的尝试,他曾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在军队的几年生活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的10月份他离家出走,之后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这些就是读这本书时的一些准备,下面就这本书来详细说说。
这本书知道字数就知道是很长的要不作品,可是在结构方面,却是做的井井有条。每一步作品在结构上都是非常难把握的住的,并且像这样一类的鸿篇巨制更是难上加难,可是托尔斯泰却凭着他自己的文学天分,在本来就矛盾着的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梭自如,一点都不觉得矛盾,在内容结构上井然有序丝毫不乱,便文章更清晰明了,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一些比较难描绘的场面,可是他却描绘的就像浮现在眼前,一下子就能想到那种场面,寥寥几笔,却描绘的恰到好处。比如说描写那些大场面,战争是个非常难描写的场面,可是他却描绘出了一个真实的战场,有比如说大型的宴会、舞会他用简单的几句话,简短又精炼的把每一个人的性格、心理全部都描绘出来了,并且是和盘托出,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那种场面和场面的气氛,一点都没有杂乱无章的感觉,我想这一点是相当厉害的了,不是一般的作家就有这跟能力做到这么到位,这么恰到好处而无半点累赘,这是其他的作家不能相及的。
当然我是特别喜欢他在语言方面的描述。说到这一点脑子里就出现了我记忆很深、触动很大的句子,在《战争也和平》上中有这样几句话“这一个死的好!拿破仑望着博尔孔斯基说,安德烈公爵心里明白,这是指他说的,他集中全身的力量想动一动,发出一点声音。他轻轻动一下脚,发出可怜的、微弱的病人的呻吟。“啊,他还活着。”拿破仑说“把这个青年人抬起来送到救护站去”。我自己就很喜欢这一段话,这段话具有鲜明强烈的对比效果,语言不多,但是把他们的心里都通过语言的形式全部显现出来,特别是拿破仑,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还有一段话也是我非常喜爱的,在《战争与和平》下中有这样一段语言我还记得:他用手抚摸着她的头发,“我整夜都在叫你……”他说。“要是我知道……”她含着泪说。“亲爱的……”也许是说:“好孩子,为什么不进来呢?”“可是我愿意,我愿意他死”这每一句话的字数都很少,却仅仅几个字就都可以代表一大串长的句子,并且很到位,从这也可以看的出语言的一些特色并且有很长很深的意味,感受其中的神奇的表达效果,语言魅力,这本书出现了和很多并都大放异彩。
那接下来就是这本书其他地方的超人之处和感悟的地方了。就先说说人物方面吧。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不太重要的配角,就想小尼拉这类的小人物,就很轻而易举的展现出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性格,而且不会太多,不会显得轻重不分,这一点就很厉害了。接着就是他在描写许多人的时候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给我们一种很想要读下去的感觉,在这个当中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要属娜塔莎的变化了,开始是一个很活泼,很快乐,爱唱爱跳的笑姑娘的形象,她的变化可谓是最大最明显的了,尤其是和皮埃尔结婚后竟然变成了一个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所以当杰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是,有一点无论娜塔莎怎么变,她在本性上其实永远是不变的,根本上性的特点还是没有改变的,看着却是那么顺其自然,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我觉得这肯定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全部都是白描的手法,有点缺乏情感,可是仔细读才发现了这么多有意义的地方,这就是一个大作家作品给人的感觉,相信下次在读的时候,又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和发现。
在这本书中有几段是我读过来发现又有了新的感觉和理解。
首先就是“单单是我知道我自己,要他们生活不是我的生活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身上反映出来,要他们和我一起生活”这段内容深深打动了我,从此我觉得我的想法和情感与周围的人有点不同,让我也能一样去体会这种深刻的崇高的感情,但是我发现许多人除了讪笑之外,也不会有谁会为这一崇高的感情所打动,他们仅仅顶多会为一般的亲情和那些被嚼烂的爱情所感动,或许就仅仅是这样,更多的是为金钱的鼓动,我觉得说的很好很对,现在我也感觉好多人可能一味的崇拜一些名人一些大人物,但是却不知那里所表达的真正崇高的思想,我觉得这就进了一个误区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是真正的思想在照亮这个人,更深刻的去体会和理解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实质的东西。还有一段文字,是《战争于和平》下中的,是这样的:“尼古拉托斯夫并没有什么牺牲精神,而是碰巧在服役时间遇到了战争,于是就密切地长期地参加了保卫祖国的战争,因此他对俄国的情况并没有悲观的想法。如过有人问他,他对当前的俄国情势有什么看法,他会说,这个问题用不着他考虑,自有库图佐夫和其他人考虑,不过他听说,团队要补充编制,这场仗大概要打很久,照这样下去,在有一年他就可以当上团长了。”我句的这段文字很有意思,首先对尼古拉罗斯托夫这个人把他的性格特征全部显现在众人面前,当然也想到他自然后参加到战争中去,还有就是他在战争来临之时有这种不失望的想法,换个方面想也是挺积极的。
还有在这本书下第十五部中说“那么,生命的灭亡面前除了恐怖感之外,还会感到五脏六腑的撕裂和精神的创伤,这种精神的创伤犹如身体的创伤,有是致命有时痊愈,但是永远疼痛,害怕外界刺激性的触摸”。这短话我认为最能表现《战争与和平》的本质意思,为俄国寻找到一条道路,追寻和平,战争永远都不会是主题,和平才是共同的愿望。
读了这一遍之后真的受益颇多,相信以后我还会读这本书,因为他其中所蕴藏的深刻的思想,我理解的还不够,我所感悟的就是这样,不愧是世界名著!
1.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
2.枪是杀人的凶器,枪法是杀人的伎俩,战争就是对生命的践踏,无论用多么美丽的词语来修饰,也逃不过这个现实。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战争是死神的盛宴。
5.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
6.那些阴谋家的身后藏满了无数无辜的尸体,而他们就站在这座山上俯瞰这片被战火笼罩的大地。
7.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
8.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
9.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
10.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11.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
12.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
13.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
14.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
15.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16.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
17.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
18.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
19.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20.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
21.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
22.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
23.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
24.倒在战争的血河中的人们,还无法看到希望的曙光就被无情地、无辜地、残忍地被抹杀了。
25.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
26.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
27.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
28.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
29.警察深陷派系冲突武装人员坐在抢来的警车中在全城巡逻,他们拿着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和火箭筒。还有一些武装人员在通往城市的道路上设立了路障,宣传车大喇叭里不断广播要求市民待在家中不要外出的通告。与警察展开激烈交火。双方动用了迫击炮、火箭筒和自动步枪。
30.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
31.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
32.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33.一将无谋,累死三军。
34.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35.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
36.人民的觉悟是最强大的军队。
37.对于暴力,我只有一件武器,那就是暴力。
38.用兵以得民为先,安民乃能御侮。
39.日复一日地坚持练下去吧,只有活动适量才能保持训练的热情和提高运动的技能。
40.无论谁,在他接受用部属的鲜血、朋友的`牺牲挣来的欢呼时,永远要记住谦卑。
41.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42.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
43.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44.战术就是在决定点上使用兵力的艺术,其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在决定的时机、决定的地点上,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45.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
46.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
47.这是战争中一条万古不易的公理,确保你自己的侧翼和后方,而设法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
48.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49.如同外科医生的手术箱里,有各种不同的工具一样,军事手段也只是达成大战略的手段之一。
50.袭击是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
51.拧」角的战术是非常糟糕的,马的战术比牛的战术高明,狼的战术又比马的战术高明。
52.地雷手在一生中只能犯一次错误。
53.正义的胜利来自斗争。
54.部曲纵横听指挥,元来棋算即兵机。
55.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
56.英雄就是对任何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
57.使敌人丧失平衡,自己乱了阵脚,这才是战略的真正目的;()其结果不是敌人自行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被我击溃。
58.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是反攻开始,即打第一仗时,不可忘记的三个原则。
59.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
60.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61.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
1、硝烟袅袅战场上,朱德带领战士们与敌人激烈抗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地震撼我的心灵。
2、炮火轰鸣,硝烟弥漫,遮云蔽日,惨不忍睹;绝地反击,放手一搏。
3、两方交战,必有死亡。本可以和平友好地相处,却因为政府之间的矛盾导致双方成为敌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花样的年华,火样的青春,就这样被战火拖曳到前线,拖至不归之路。
4、在这月明风清的日子里,战争的炮火响彻云霄。
5、这次轰炸,共炸死无辜平民1742人,炸伤1873人,炸毁及烧毁的房屋财产难以计算。
6、战争,从来都不会使正常而富有正义的人们感到舒心愉悦,只会使他们在惊心动魄之余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7、旌旗猎猎,战鼓雷鸣,虎狼之师;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背水一战,置死地而后生。
8、可怜卢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9、眼见时鲜血染红了战袍,耳听见战鼓鸣鸣、呐喊声声,那沉闷的鼓点正是在后方家人盼战士归来的心啊!刀剑声在耳边远去。
10、他们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对攻战,盟军一浪浪的攻势余波未尽,德军又如飓风般狂卷而至。
11、桥头上展开了混战:用斧子互相砍着车轮子,用鞭子、木棒互相殴打……咆哮、呐喊、女人的要命的哭声、孩子的叫喊……桥上挤得水泄不通:车轴挂着车轴,喘气的马被绳索乱缠着,人们拥挤不动,孩子们哭着,骇得要死。花园后边是一片嗒拉……嗒——嗒……的机枪声。前去不能,后去不得。
12、战士们一个个冲上去,挥舞着大刀浴血奋战,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就替上去,一个战士浑身划得稀烂,在倒下去的一刻,还高喊口号,悲壮极了!
13、上海南站远离交火地区,根本没有军事设施,中军对南站的轰炸,完全是有计划的野蛮屠杀。
14、当看到最新的报纸新闻图片上受伤的妇女儿童、被战火摧毁的城市、烟火硝硝的战场、飞起飞落的战斗机,我的心为之哭泣。儿童用无助的眼神,无声的语言诉说他们的苦痛。妇女们扛着枪,空洞的眼神显得迷茫,战斗机的飞来飞往划出了它们的无情,这世界一念之间,就变得如此暴力。
15、街垒上不时有一个木偶似的脑袋露出来。弹无虚发!
16、战场上尸首遍野,让人看的惊心动魄,胆战心惊。
17、无论谁,在他接受用部属的鲜血、朋友的牺牲挣来的欢呼时,永远要记住谦卑。
18、兵土和军官互相找寻。在这一切中,有些人还抱着阴沉的冷漠态度。
19、日机投掷的燃烧弹使车站及站外的外揭旗和郑家桥燃起大火,一时间烟雾弥蔓,哭声四起,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20、只见那一剑刺过去,便是飞沙走石、昏天地暗,再看那前方依然是刀光剑影、风石火球!
21、辎重车和炮车纠缠在一起,更加重了纷乱的程度。
22、被炸死者的断肢残躯,四处抛散,鲜血染红了街面。
23、战后的小村庄没有了往日的安详和宁静,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疮痍和毫无生气的哀号。
24、一架小轰炸机从浓烟弥漫的空中坠落,象一支蜡烛似的燃烧着,两条交叉的探照灯光把它紧紧盯住。
25、他踢踢脚边的尸体向左右望去,左边的兄弟右臂上插着一支箭,却用不熟练的左手死命地砍着,面目狰狞;右边的兄弟杀红了眼,大声的吼叫,嘴角甚至流出血来。
26、敌军同仇敌忾地冲来,可敌军对我方的炸弹猝不及防,最终狼狈而逃。
27、飞机盘旋,炮火轰鸣,这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28、在天空下,象暴雨即来时那样漆黑一片,炮弹向四面八方投射出青。
29、寒光一闪,却是又是一刀砍到,那一瞬间,那双凝望着天空的眼睛,却终究是没有闭上。
30、鲜血的颜色在眼前模糊,都死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是何等惨绝人寰啊!放眼望去,已是尸横遍野!地平线消失在尸体之后!恐惧攫紧了人们的心脏。
31、中国抗日官兵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配合下,与侵华日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
32、硝烟四起,战士们奋不顾身往前冲,顿时,鲜血如鹅毛般四处飞溅。
33、破坏、骚动、壮丽的火烧场面、摇曳不定的蓝白色探照灯光、轰炸机马达密集的轰鸣、刚刚开始的砰砰的高射炮声。
34、战争,这个令人生惧的话题,又一次被身边的人提起。和平,这个世界共同的心愿再一次被呼吁。战争与和平并提,危险与美满共对。这个世界让人感到一切深不可测。
35、几分钟后,虞洽聊路与爱多亚路交叉点,也遭到轰炸。
36、有些人卧倒在地上,把枪放在马车的车轮中间开放。不时爆发出一阵喧闹的喊声。
37、即刻就有两架轰炸机坠落下来,有一架带着一团烈火象一颗殒星似的笔直坠落下来,另一架兜了几个圈子,冒起黑烟盘旋起来,终于在半空中象远处的一串炮竹似的爆炸开来。
38、河岸上蹿起新的火苗,四下蔓延,越烧越旺。远处一片漆黑的泰晤士河上吐出更多的火舌。但这座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却是一片黑沉沉的寂静。
39、战争留下的是鲜血、是落寞、是毁于一旦的家园、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40、屠杀。前方的战斗不断的传来,有谣言有恐慌,人们生活在生与死的边缘,但是谁又愿意死去呢,哪怕是蝼蚁也苟且偷生啊,他们期待和平他们需要一个领导,一个带领他们走上不在流利失所的地方!
41、战争的狂飙突进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就是毒品。
41、所有的人乞求着。可是,那些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在为私利战斗着。当战斗暂时停止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幅悲惨的画面:昔日美丽的城市变得惨不忍睹。有些人抱着自己死去的亲人大哭,有些人则祈祷战争快点儿结束。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充满杀气的地狱。
42、当时上海及其附近的难民蜂拥而至,争相出逃、南站拥挤不堪。第一批四架日机首先向南站投弹炸死难民500多人。不一会,又有八架日机飞抵南站上空投弹,炸死200多人。
43、在我们头顶上的空间里,许许多多巨大的铁块崩裂开来,纷纷跌下。
44、挺起你的胸膛,我的勇干无惧的阿拉伯湾。以你们的拳头告诉这个世界,有一种坚强叫做生死无惧,有一种死亡可以叫做奉献给祖国,以你们的鲜血洗涤这个世界残忍已久了的麻木,以你们的生命告诉这个世界这是寻求自由。
45、战士们一个个冲上去,挥舞着大刀浴血奋战,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就替上去,一个战士浑身划得稀烂,在倒下去的一刻,还高喊口号。
46、我们用步枪和炮弹来回答向我们疯狂打过来的炮火。所有防哨和路角房屋的窗口,我们的人都塞上了草褥子,可是里面却因为有子弹打进来都冒着烟。街垒上不时有一个木偶似的脑袋露出来。弹无虚发!我们有一尊大炮,开炮的是几个不大说话的英勇的小伙子。有一个还不满二十岁,麦黄色的头发,矢车菊蓝的眼珠,遇到有人夸奖他发炮准确,他便象一个小姑娘似的马上红脸。忽然,窗口上的障碍物一下子落下来了,防御工事在崩溃。那个开炮的黄头发小伙子号叫了一声。一颗子弹正打在他的眉头上,在两只蓝色的眼睛当中,仿佛又开了一只黑眼睛。
47、打不死,拖不垮;生就铁脚板,山川任我行。陈毅元帅有一首诗不错: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48、所有防哨和路角房屋的窗口,我们的人都塞上了草褥子,可是里面却因为有子弹打进来都冒着烟。
49、惊心动魄后的小村庄没有了往日的安详和宁静,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疮痍和毫无生气的哀号。
50、灰色的光芒。在那可以看得见的世界里,从这一头到那一头,田野在摇晃,下沉,融解,无限广大的空间跟大海一样在抖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