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稿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稿是怎样的呢?记承天寺夜游导学稿包含哪些知识点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导学稿,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记承天寺夜游导学稿篇一:
【学习目标】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4、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背景资料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解()衣欲睡积水空()明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欲:
(2)欣然起行欣然:
(3)遂至承天寺遂:
(4)盖竹柏影也盖:
(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5、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探究】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10、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11、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精读精练】
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2—16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14、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15、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6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17这是一首赞咏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能力提升】
18、中国月文化点滴。
(1)月亮的别称:
a、初月:
b、弦月:
c、满月:
d、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
(2)写几句咏月的古诗词。
a、
b、
c、
19、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试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后记】
记承天寺夜游
1、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
2、suìqǐnzǎoxìngbǎijiěkōng
3、(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
4、(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
5、(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6、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7、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9、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11、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12、(1)高兴的样子(2)只,只是
13、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④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15、旷达(或:豁达)
1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7、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8、(1)a、银钩玉钩b、玉弓弓月c、金饼金盆玉环银盘玉盘金镜玉镜d、金兔桂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蟾兔(2)略
19、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稿篇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背景资料: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张怀民:名梦得,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学习难点: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课时:1
导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给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解()衣欲睡积水空()明
3、听课文音频,注意句子的停顿、节奏。
参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组内互读课文。
5、齐读课文。
6、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
7、组内互译,完成下面的测试。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解衣欲睡欲:欣然起行欣然:
遂至承天寺遂:盖竹柏影也盖: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默读课文,思考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苏轼“夜游”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3、这是苏轼笔下的月下之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4、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怎样理解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小组合作完成)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他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东坡地垦荒,种田帮补生计。
5、从课文中我们能读出苏轼面对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呢?
四、达标测试,默写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习重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习过程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
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习自测
(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先学交流:
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习案的预习自测情况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好).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课时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和苦闷。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范例
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
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竹柏()
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遂至()
2、多音字积累:
解()
3、借助有关资料,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
(3)遂至承天寺()(4)怀民亦未寝()()
(5)相与步于中庭()()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庭下如积水空明()(8)盖竹柏影也()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
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
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5、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篇文章创作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