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说说能复制链接吗 正文

说说能复制链接吗

时间:2024-10-05 19:17:02

第三框 珍爱我们的生命

第一课时

一、链接新课标

二、教学总体设想及依据

本节课围绕“”这一主题,用“当生命受到威胁”作为线索,设计了“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谈一谈;讲事例,谈感受;我来当裁判”等教学活动。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人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进行深入和拓展。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化,实现知、情、义、行的统一。

三、本教案的特色和风格

认识到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多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其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设 计了网络资源查阅环节,让学生初步体会网络对学习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生命的珍贵,知道一些常用的求生、救生(自救、求救、救人)方法,知道常用的一些应急电话。

[能力目标] 学会判断紧急情况的能力;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发展学生的 交流、合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述能力,模仿、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锻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珍爱生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六、教法及教具

教法 情境体验法、小组表演法。

教具 小组表演中学生自制的道具、多媒体设备。

(一)威胁生命的因素 活动一:画一画,说一说

(二)直面人生的威胁,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活动二:读一读,谈一谈——这时,巴尼的心情如何?如果你是巴尼,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为什么?

活动三;讲事例,谈感受——听了生命奇迹的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三)学会求生的方法

活动四:(我来当裁判)请判断这些场景中各发生了什么事故?并对事故中他们的做法作出判别:他们做得对不对?

七、整体板书或课件流程设计八、课时 1课时。

九、具体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一个荒芜寂静的地球,慢慢地,有了植物,有了动物,有了人类(基本上按生命进化的过程展示,并伴随着鸟的歌声、兽的吼声和人的话语声),不久,一切又全部消失,地球重归于沉寂。

教师 同学们,你喜欢有生命的地球,还是没有生命的地球?为什么?

导入新课

教师 地球上有了绿树鲜花的摇曳,有了鸟的歌声、兽的吼声,才有了生机,而有了人类之后,人类更是用智慧与双手创造了地球上的一个个奇迹。套用恩格斯的话说:生命是地

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世界(地球)是因生命而精彩,而在生命创造的精彩中,人类的生命更具

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要珍爱所有生命,更要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

展示课题:珍爱我们的生命(板书)

(学生观赏、感受、体会,思考,然后谈他们的看法及理由。设计目的是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承上启下,导入新课。3分钟。)

活动一 画一画,说一说

教师 生命是珍贵的,生命也是脆弱的。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会碰到许许多多

威胁我们生命的因素,这些威胁可能会让我们的生命面临艰难的抉择或是严峻的考验。今

天我们就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展示小标题:当生命受到威胁(板书)

(一)威胁生命的因素。

教师 威胁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像一个个青面獠牙的魔鬼,那么,你认为这个魔鬼最可能

是什么?请用绘画的形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它。

(学生独立思考并画出威胁生命的“魔鬼”。之后上台展示并讲述为什么认为它是最有 可能威胁生命的因素。用画魔鬼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讲述挖掘学生身上的 教学资源,通过其切身感受体会生命确实要面对许多威胁。8分钟。)

活动二 读一读,谈一谈

(二)直面人生的威胁。

教师 我们的生命旅程要遇到这样那样的威胁,有些威胁来得那么突然,我们几乎没有

任何准备,这时,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巴尼的一次难以想像的经历。

巴尼·罗伯格是美国缅因州的一个伐木工人。一天早晨他照常去森林里伐木,就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回来重重地压在他的右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他努力地保持着清醒,并试图把腿抽回来,可树大重了,腿抽不回来。于是,他拿起身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他很快发现一个很糟糕的情况:倒下的松树呈现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时间一长,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要保全生命,惟一可行的办法:自行截肢。

教师 这时,巴尼的心情如何?如果你是巴尼,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为什么?

(阅读、分析、思考,体会在两难情境中作出选择的艰难,学会倾听他人不同的意见,体验人生中遇到意外时的困难和坚强。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体会求生意志的意义,在活动中使的主题得到内化。8分钟。)

活动三 讲事例,谈感受

教师 巴尼的经历也许非常特殊,但的确求生的意志常常会创造生命的奇迹。我们身 边或许就有这样的奇迹。请把你知道的事例与你同组的伙伴分享。然后,请把你们组最感 人的故事与其他组的伙伴分享。

(老师巡回中如果发现某组同学没有任何事例,可以让他们通过网络查阅这方面的资 料。井指导学生用关键词查阅

教师 听了生命奇迹的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谈他们从生活中了解到的或从网络中查找到的事例,然 后谈体会。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或他们查找的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求生意志的重要性。 10分钟。)

活动四 我来当裁判

教师 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有求生的意志,也要有求生的方法。(多媒体 展示)

(三)学会求生的方法。

教师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我来当裁判”活动。等一会,分别有几个特殊场景出现,请判断这些场景中各发生了什么事故。并对事故中他们的做法作出判别:他们做得对不对?

(各小组同学依次表演事故场景,如出现地震时的情况,发生火灾时的情况,遭遇持刀抢劫的紧急情况,家中煤气泄露的紧急情况……)

(每组中有一位主持人,向其他同学提问。用模拟场景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参与中提高。10分钟。)

新课小结

请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自评互评本节课的表现,颁发表演优秀奖。最后以一则小故 事再次点题,冬天里父亲砍掉了一棵枯树,但到了春天却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圃 嫩绿的新芽。于是父亲对孩子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树叶掉得精光,光秃秃的杖子不断往地上落,一点活力也没有。现在才知道,它确实还活着。孩子,不要忘了这个教训,不论处于任何状态,决不要在事先就得出消极的结论。耐心等待,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到来。所以我们应该——。”

(通过思考、总结、自评、互评、聆听故事,升华感情,反馈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大约5分钟。)

作业布置

1.虽然有许多威胁生命的因素我们只能坚强面对,但也有许多威胁生命的因素是可以 避免的。我们都是学校的主人,请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发现我们学校的不安全因素,并根据 你的调查结果给学校相关部门写一份建议书。

2.以“绝地求生”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介绍一位绝地求生的人物;介绍地震、火灾等灾难性事件发生时的正确做法。1分钟。)十、资料包

9天8夜绝地求生

事情发生在2004年2月23日,两名矿工王仁兴和张继发到井下进行检修,不料突遇矿 井塌陷,被困井下。他们在井下仔细搜寻,也没找到出路。但身陷绝境的他们并没有因此放 弃生的希望。他们在井下互相打气,特别是王仁兴,一直坚守着绝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 去的的信念,并把这个信念传递给同伴,他说:“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一切机会等着外面的人来救我们。我相信,只要我们有信c活着坚持下去,我们就一定能活着出去。没有吃没有喝的我们都不怕,怕的是我们自己没有信d。只要坚持就一定有希望.”

9天8夜后,他们终于获救了,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沉着应震效果好,惊慌失措害处多——地震来了该怎么办?详见:http://hazard.

nease.net/7prot/idx—bizhen.htm

十一、开放性评估题

1.[填一填]

急救电话是 ;

报警电话是 ;

火警电话是 。

2.[选一选]

如果你单身在家,遇到陌生人来敲门,你的正确做法是(ABD)

A.不开门 B.打电话给父母

C.有礼貌地请他进门 D.告诉他父母马上就回家

3.如果你打开家门时,发现家中煤气轻微泄漏,你的正确做法是立即(AD)

A开窗通风 B.开灯检查 C点燃煤气灶 D关闭煤气开关

4.你知道打火警电话时应该说些什么吗?

(1)火灾的地点。

(2)着火的对象、类型和范围。

(3)自己的姓名、单位和电话号码等。

5.阅读杰克·伦敦写的小说《热爱生命》。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

(2)杰克·伦敦想通过《热爱生命》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建筑()的回忆

()的战争()的树林

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拿的词语。

(1)妈妈()着篮子去买菜。

(2)人们()着红旗来到广场。

(3)芳芳()起碗大口大口地吃饭。

(4)小红()着灯笼来到院子里。

3、缩写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自暴自弃的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段集锦】

读完课文,你觉得哪些句子深深感动了你?请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链接】

课文一共出现了三次多好啊,读一读上下文,分别找出这三个多好啊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极其()劳苦()简朴()思索()

5、写出6个读音为liú的字,并分别组成词语。

()()()

()()()

6、根据意思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打量浏览仰望瞅见俯视

(1)粗略地看一遍。()

(2)仔细看。()

(3)看见。()

(4)从高处往下看。()

(5)抬头向上看。()

【句段集锦】

抄写课文中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课文链接】

读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3)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课外延伸】

1、阅读:

望远镜

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___的天空

她下意识地摸一下那个皮包,那个纤巧神秘的小皮包那件老将军带给台北旧友的奇异的礼物。

多幸运啊!她,一位辛亥革命已故元老的侄孙女,一位纽约普通的汉语老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还由那位纪念活动筹备组成员之一的老将军亲自接待,赴国宴,游长城临别,老将军听说她转道去台北探亲访友,又嘱以重托,多么亲切、多么信任啊!

可是为什么这个皮包不上锁?老将军还说是一个旧物,可以随便看的,到底是什么?连临座的外交官都盯着这个皮包看。

薛华菁轻轻拉开拉锁。奇怪,里面是一只破旧的皮盒子。她又打开盒子,不由怔住了,原来是一个破旧的、只能送进历史博物馆的望远镜!

玩笑,天大的玩笑!千里迢迢,竟送去一架半个世纪前制造的望远镜!

且慢,一位著名的将领,怎么会把一件毫无意义的东西,唐突地送给孤岛那位地位显要的将军!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架望远镜呢?

薛华菁边思忖边仔细看望远镜。突然。她在镜筒上发现一行小字国军上尉:SW。

SW是台北那位将军名字的英文缩写呀!薛华菁一下子明白了谁是望远镜的主人。

可这架望远镜又是何时何地到了大陆那位老将军手里?是黄埔军校毕业时的临别赠品?是北伐会师时的纪念物?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携手驱敌的馈赠?为什么要此时此刻完璧归赵?是怀友?是叙旧?是传情?薛华菁简直坠入了五里云雾。

飞机行进在一片湛蓝的海洋上空。薛华菁无意中把望远镜举到眼前,啊!大陆在延伸,孤岛在漂移,海峡两岸的距离缩得那么小倏地,她灵犀的火花一闪,想到孤岛上的那位将军,不正需要这架望远镜么?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横线上。

①形容路途遥远。________

②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_________

(3)文中句子边思忖边仔细看中的思忖可以换成词语:____

(4)大陆的那位老将军把一架望远镜送还给其主人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话:

学习了课文,看着灯光,看着文中的郝副营长,你一定心潮腾涌。

拿起笔,写写练笔《永不熄灭的灯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多义实虚词,领略本文骈散结合的句式风格,掌握序言的相关知识。

2、抓住文中的情感线索,感受作者深沉感叹中蕴藏的复杂情感,探究情感变化的成因和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

3、感受“流觞曲水”的盛会佳况,感悟“群贤毕至”的欣喜,体会“畅叙幽情”的慨叹。

【知识链接】

1、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相传越王勾践在此种植兰草,汉代设置驿亭,故名“兰亭”。兰亭有三绝:君民碑(康熙手书“兰亭”无数游客抚摸得名)、祖孙碑(正面康熙手书《兰亭集序》背面乾隆手书《兰亭即事》)、父子碑(上书“鹅池”二字,“鹅”为王羲之手书,“池”为王夫之手书)。最为古今传诵不绝的是 “兰亭集会”: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2、 “序”,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行书法帖。

3、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作《兰亭集序》被称为“行书之龙”。

【预习问题】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梳理文中的成语,翻译课文。

2、细读课文,画出文中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说作者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

3、画出文中表现作者人生观的语句,说说作者对人生有怎样的看法?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导学问题】

(一)熟读第一节,尝试背诵。解决相关问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形作名,名流)毕至,少长咸(形作名,不同年龄的人;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长,高)竹,又有清流激湍(动作名,流水;形作名,湍急的流水),映带(名作动,环绕)左右,引以为(引导(溪水);古今异义,把…作为)流(使动)觞曲水,列坐其次(古今异义,溪水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一觞(名作动,用酒杯喝酒)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古今异义,天地万物)之盛,所以(古今异义,用来)游目骋怀(动词使动,使…纵展;动词使动,使…奔驰),足以极(穷尽)视听之娱,信(确实,实在)可乐也。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1、解释加点的词语,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2、翻译划线语句,注意特殊句式省略句式、倒装句式。

(1)我们在会稽山南的兰亭集会,是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2)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使酒杯流动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3)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思考】

1、第一节分三层,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层写了兰亭美景和士大夫的集会行为;第三层写天气和人的主观感受。仔细读读课文,说说这三层该如何划分?在文中用“‖”在上文中划分。

2、仔细读读课文,说说作者说“信可乐也”一句中“乐”的原因有哪些?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真情(畅叙幽情,信可乐也)人与环境和谐统一。

(二)熟读第二节,解决相关问题。

夫人之相与(相交),俯仰(短暂的时间,古今异义)一世。或取诸(从…中取得)怀抱(古今异义,胸怀抱负),悟言(同“晤”,坦诚交谈)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同“取”,取向,或同“趋”,趋向;舍弃)万殊,静躁(安静和躁动)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到,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附着)之矣。向(过去,从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形作名,寿命长)短(形作名,寿命短)随化,终期(至,极)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形作名,大事)矣”,岂不痛哉!

【译文】人与人的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在室内长谈自己的抱负胸怀;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1、解释加点的词语,注意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翻译划线语句,注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1)人与人的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2)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3)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4)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思考】

1、第二节分为两层,前一层将人际交往分为静态、动态两类;后一层则就此发出感慨。细读课文,用“‖”在上文分层

2、第二节段尾“岂不痛哉”一句中的“痛”字作何理解?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作者由“乐”转“痛”,他为何而痛?

(1)喜爱某物时,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厌倦该物时,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2)回顾由喜到厌的过程时,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面临死亡时,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3)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三)熟读第三节,解决相关问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面对)文嗟悼,不能喻(明白)之于怀。固(本来)知一(数作动,等同,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齐(形作动,把…看作相等)彭殇为妄作(判断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纵使)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动词使动,使…兴起),其致(情致)一(数作动,是一样的)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今异义,这篇文章)。

【译文】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1、解释加点词语,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2、翻译划线语句。

(1)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思考】

自己读读课文,前后联系,想一想,第三节中“悲夫”一句中的“悲”字作何理解,作者“悲”什么?如何理解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观?

提示:郭沫若认为:王羲之兴怀太悲,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却悲得太没有道理”。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读书应不盲从,不迷信,读二、三段,看看作者的悲痛之情合不合乎道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种态度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两种体验

痛的原因: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盛衰无常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生有命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王羲之觉得士大夫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正因为他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王“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拓展迁移】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的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

【全文总结】

本文仅325字,先记兰亭会概况,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文笔冼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16字已尽四周之景,令人心旷神怡。

叙事:“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游宴情形。所用皆素词,少调饰,却将宴会细节和人物高雅情致极尽表现。

抒情:“情随事迁,感情系之”一语道尽历代文人之心事;“临文嗟悼”这是许多人读古文时的共同体验。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是作诗缘由;“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作诗情形;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意义。本文之奇奇在作者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他的生死观,批判当时士大夫的“一死生、齐彭殇”的消极虚无思想,立意高远而不同凡响。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从书法角度看,《兰亭集序》飘逸流动,人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得到历代帝王和无数书法爱好者的喜爱,甚至让唐太宗喜爱到派人偷窃、死后带入皇陵的地步。

“郗(chī)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雅量》

“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晋书王羲之传》

“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

——《晋中兴书》

《兰亭集序》极具景趣、情趣、理趣,细读课文,说说上述特点在文中如何体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惆怅)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并不消极)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也会惆怅)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快乐与生命不能永恒的感伤与惆怅)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生前备受贪腐丑闻困扰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23日跳崖自杀身亡。他在遗书中写道:那段时间实在是太累了,生与死没有区别,将我火葬吧。

生可以创造价值,是一种情趣,是一种思维,而死是使一切化为消亡。

对人来说,生是偶然, 死是必然。

对待生命:

积善德行,死后升入天堂。 ——基督教

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

——佛教

追求不朽,有所作为。 ——儒家

把握好今天,诗意的栖居。

——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

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 ——享乐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