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医生怒怼记者的说说 正文

医生怒怼记者的说说

时间:2024-10-15 06:19:48

导语:3月5日,宁波李惠利医院内医务繁忙,耳鼻咽喉科医生李群一边忙于查房、接待新入院病人,一边写病历。临近中午时,她忽然感到头晕、头胀,胸口也略微不适,于是去病房吸氧,吸氧半小时后症状有所缓解,期间还不时有病人来找她看病。下面请看语文迷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查阅,谢谢。

适用话题:医德、孕妇、爱心、奉献

2017医德的热点写作论据

【孕七月准妈妈医生边吸氧边给人看病】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一位边吸氧边为人看病的女医生感动了许多宁波市民。在照片中,这位女医生穿着白大褂,头戴蓝色手术帽,坐在一个大氧气瓶边上工作。

大家在心疼之余也产生了好奇:她是谁?发生了什么事?

她边吸氧边给人看病,事后却笑着说能应付

记者了解到,这位医生叫李群,今年33岁,是李惠利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同时,她还是一位80后的准妈妈。

当记者问及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李群有些不好意思。“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有点头胀心慌,吸氧提提神。”她笑着告诉记者,这几天医院事情比较多,她一直不停地查房、接待新入院病人、写病历。当天中午,忙了好几个钟头没有停下来的她忽然感到头晕、发胀,胸口也感到不适,于是就到病房里吸氧提神。

而在这期间,还有病人找她看病,吸氧半个小时后症状有所缓解的她,自然就边吸氧边工作了。“不过是看几份报告,和病人解释病情,不碍事的。”

李群告诉记者,她目前怀孕已经7个月。对于朋友圈里大家表示出来的心疼,李群笑着表示,医院的工作她能应付得过来。实际上,在一些方面,医院已经适当照顾她了。

“在怀孕期间,科室主任就安排我不上手术台了,叮嘱安心养胎。”李群告诉记者,目前她的孕妇体检各项指标基本正常,之后的一切也会量力而行。

她乐于助人,工作中虽然有委屈但还是会坚持

记者了解到,在生活中,李群也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人。她经常会参加义诊活动,每次回老家就会有邻里乡亲找她看病,有时候人还没到就有村民等在家里了。

不过,她的乐于助人,有时候也会被人误解。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在门诊时遇到一位年轻的女患者,对方想要做一个检查,但是预约不到名额。由于对方是周边地区特地赶来的,李群就热心地表示她可以帮忙预约。不过,那位女子却歪曲本意,认为医生是可以拿回扣的.,这让李群感到十分郁闷。

幸好有着十来年从医经历的李群挺看得开。“虽然有时候真的觉得很委屈。但想起我们主任经常说的要换位思考,做医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快也就释然了。”

李群还告诉记者,她很少穿高跟鞋,平日里一般都会穿着运动鞋。她解释说,“在工作的时候,谁知道会发生什么紧急的事情呢?”在外科繁忙的工作节奏中,她已练就了健步如飞的身手,一天下来,查房、门诊,她一天起码要走1万步。

李群的丈夫也是一位手外科医生,每个星期都有2个夜班要上,虽然两个人都很忙,但是目前还顾得过来家庭,加上最近几个月她的母亲也来照顾她了,她工作得也比较安心。她还告诉记者,她很喜欢医生这份工作,也一直会坚持下去。

从农村走出来,一晃儿从事新闻工作已经10 多年了。这些年,自己最注意的就是时刻要树立记者的良好形象。

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听到一些这样的话:

“你是记者?你来采访要多少费用啊?”

“发稿要多少钱?”

“新闻就是那么回事儿”

听了这些,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更加努力,来消除一些人对新闻工作和记者的不好的看法。同时也为我们队伍中的个别人和个别现象感到遗憾。“你”不要以为“你”的个人行为没有什么,往小了说,是影响“你”自己,往大了说,“你”影响的是所在单位的声誉或者是新闻队伍的整体形象。

一:不注意新闻的真实性。“你”到一个地方采访一个节会,拿着材料带着礼品又急忙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回单位后你没有核实就按照材料上的议程发稿,结果出了纰漏。

“你”为了树立一个典型,说他工作忙起来一个多月没有和家人团聚。稿子发出后,他身边的人嘘声一片。因为很多人都可以看见他那段时间天天晚上和爱人、孩子手拉手散步。“你”认为这不算什么,可是这个事情在当地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人说:从这事儿看,你们新闻就是那么回事儿吧。

为了突出一个典型,“你”把别人做的工作都写到了这个典型身上不说,还把前任的工作写的一塌糊涂,最后导致“你”摊上了官司。

树立典型是应该的,可是“你”树立了一个典型却影响了一大面,就连那个典型自己也说:新闻就是造出来的,我没和记者说那些是我做的啊。

“你”出去录象或者是拍摄照片,碰巧你采访的那个单位大厅里没有外来办事的人,人家单位找来了几个本单位的职工站在柜台前做样子,你采访完之后就发表了。过后只要是有相似的画面,那几个当时参与的职工就会想起来:这些人没准儿都是本单位的人呢。

等到我去采访的时候,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一位曾经参与拍摄的职工说:上楼上找几个人对付一下就行了,不就是要个镜头吗。被我拒绝之后,那个职工低声说:还挺能装的呢,谁不知道你们搞新闻的。

我的脸一下子就热了,他知道一件事情之后,却当成了全部。

“你”曾经把三年前一个单位做的.事情写成了“日前”,并发表在省里一家报纸的头版。当我指出这样不可以时,“你”却说:你管的太多了,哪有人注意看啊。

实际上知情者私下里没少说这件事儿。

“你”为了一个“新闻”,设计了一次几个单位一起下乡送温暖活动,“你”是很有号召力,几个电话,就把几家单位的人找到了一起。“你”让参与下乡的医生带几盒感冒药,选了村里一位长年瘫痪在炕上的老人,让医生围着老人连按带敲打,最后把那两盒药给了老人,还把老人扶了起来。“你”一句一句的教老人说,“奇迹”出现了,很少能说明白话的老人说话了:感谢你们放弃休息时间送温暖,到村里给俺们义诊,还给俺们送来了药。

看到这个场面,我有点揪心的感觉,而且很是惊讶。我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而这个”新闻“的导演者居然是两个才参加工作不久的记者。我当时就指出“你们”这样做的后果,“你”却笑着说:这有什么啊?

我无话可说。

第三天,这个“新闻”就在省里发出来了,而且事情的发生日期也别改成了元旦。那天“你”还制造了很多的场面,让我很长“见识”。

二:拿来就是我的。“你”把很多的时间用在了看通讯员的稿子上,一发现不错的就把自己的名字加上。最近一个新参加工作还在见习的“你”,居然连幅照片也不放过,“你”竟然敢把摄影作者的名字去掉,写上“你”摄影,并在报纸上发表,要知道,“你”连那个地方都没有去过啊。“你”也没想到那个作者会把电话打到总编那里,最后“你”赔礼道歉才算完事儿。

做为省里知名画刊的记者和编辑,“你”的名片上还写着什么硕士。到我这里采访我陪同两天,最后“你”带着我的6幅照片走了,回去后在杂志上发表了11幅照片,其中包括我拍摄的6幅,可是我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我的名字,打电话找“你”,“你”告诉,估计是排版时落下了。“你”后来给我写了个证明,并盖了单位的公章。有朋友说,你拿着这个就可以起诉他们了,我没有那样做,只是在心里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无独有偶,作为中央一家新闻单位的“你”,看好了我的照片,我发给你之后,“你”在全国各大报纸发表,同样我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你”告诉我,是编辑忘记了写我的名字。

有时候“你”也“参照”以前的或者是外地的报纸,为了发表稿件“你”一点都不嫌弃别人的稿子小,“你”居然能把报纸上的一个图片说明拿来做一个小稿子发表。殊不知这样的稿子“你”“写”的越多,“你”的形象就越差。

三:不注意记者的形象。去外地采访,要车接车送还算正常,可是“你”感觉人家送的礼品不是太多,就让陪同“你”采访的当地人多“买”一些,没想到当地人居然真的收下了你“递”过去的钱。“你”在房间里骂骂咧咧,一起去的一位记者的朋友来了,隐约听明白了怎么回事,他很礼貌的从房间里退了出来:我晚上要接待上面领导,就先不陪你们了。

其实那天他去的目的就是要请“你们”吃饭的,走的时候他对我说:这就是上面的记者?怎么这形象?

我说不出什么,只是说:他们中午都没少喝酒。

“你”的朋友很多,因为“你”是中央或者是省里媒体的记者。朋友遇见了挠头的事情找到了“你”,要求你和他去一趟,吓唬吓唬下面。“你”以新闻单位的名义转了一圈,“你”和朋友都得到想得到的东西。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你”之后,有什么事情需要“摆平”就找“你”。最让我接受不了的事情是,一位下岗女工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她通过“中间人”找到了“你”,那个“中间人”在“你”去之前,就已经把找记者的费用拿来了,除了请“你”吃饭和给“你”表示之外,“中间人”毫不客气的留了一手。

最后那个女工的权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可记者的好形象却被“你们”破坏了。

5年前我打电话采访一个起死回生的小厂,它是省里的一个典型。得知我是记者,厂长问我采访需要多少钱,当听我说记者采访不收钱时,那个厂长笑了:怎么不收,来找我的多的要5000,少到要500。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记者,我也不是那么高尚,我自己做的虽然不是那么好,但是我注意保持和树立记者的良好形象。我把形象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我采访过的地方的人说:这个新闻单位的记者还不错。

估计是我的虚荣心在作祟,我喜欢听那些真诚的赞美记者的话语。因为在我们的队伍里,有千千万万的记者为了自己心爱的新闻事业真心付出着,他们无愧于“新闻记者”的称号,他们树立起了记者的良好形象。

可是“你们”的所做所为却实在是让我看不下,我曾经想到离开新闻单位,主要是不愿意听到别人对记者发出的不好评论,原因就在于“你们”。可是我还痴迷于新闻,为了新闻事业,为了自己喜爱的新闻事业,我与家人两地生活;为了自己喜爱的新闻事业,我几乎就没有节假日的休息。我离不开新闻。

所以,我求你了,如果你不改变你自己的做法,求你别再到处说你是记者了。

20xx年X月中旬,通过XX副院长的介绍,我来到《长江商报》时政新闻部,开始了我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实习——毕业实习。虽然这次实习没有去年暑期实习那么幸运,可以亲身体验暗访调查和国内一线门户新闻网站对北京奥运会的采访报道,但在为期三个多月的实习中,我作为随行记者,成功对美国前总统卡特来武汉的相关活动以及中法文化之春开幕式等活动进行采访报道,并对“轮椅天使”董明、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李汉薇、“汉正街儒商”陈永镒等先进典型的事迹进行了相关的报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三个多月的实习使我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增加了阅历,这次毕业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带我的记者望隽老师是武汉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从事新闻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是一位优秀的战线记者,主要跑省外事办、市外事办、省残联、市残联、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省政协、市政协、团省委、团市委、省市民主党派和硚口区委区政府。在四个月的实习中,望老师悉心教导,由浅到深、由简单的新闻稿到深度调查性报道到报社的大型专题,逐步对我进行锻炼,并相继介绍一些通讯员和单位宣传口联系人给我认识,让我放手自己发掘新闻线索,做一些新闻稿件,给我提供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极大的提高了我的新闻业务能力。几个月的实习,使我逐步熟悉了战线记者的工作节奏、获取新闻的渠道挖掘新闻线索的方法和都市类报纸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下面,是我实习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和心得体会。

1、有幸见到美国前总统卡特,采访法国驻汉总领事费勇。

因为是跑省市外事办,所以我有很多机会对外宾来汉的相关活动进行采访报道。20xx年1月15日,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来武汉。因为外事办没有提前通知,所以,等我和望老师匆匆忙忙赶到湖北省博物馆,在听了工作人员介绍之后,才知道是美国前总统卡特来武汉了。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大稿子,于是和望老师分工合作进行采访,回学校后,我把采访到的素材写成稿子,传给望老师,经过整理,我们写出了《卡特伉俪逛省博夫敲钟妻鼓瑟》,该稿件被新浪、腾讯、搜狐等多家媒体转载。

20xx年3月8日晚上,中法文化之春开幕式在法国驻汉总领事费勇的官邸举行。因为望老师还有其他采访,于是这个活动就由我进行采访了。在媒体记者提问时间,我对我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对费勇总领事进行了采访,并在会后和他进行了一些交流,虽然这些交流是在翻译的帮助下实现的,但我和领事先生进行了很好的互动,这对进一步挖掘新闻事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后,我写出了《中法摇滚音乐会6月汉口江滩奏响》的新闻稿。

2、千方百计,挖掘新闻线索。

战线记者的新闻线索,除了由单位提供外,有很大一部分得靠记者自己挖掘。20xx年1月10日,湖北省20xx年全省残疾人就业援助周活动在鄂州启动,因为望老师有其他采访,我作为随行记者,独自赴鄂州进行采访。在启动仪式现场,我发现残疾人代表童亮挺有新闻价值,于是对他进行了采访,并拿到他的QQ,以方便回去写稿做补充采访。事后,除了发表《“残疾人就业援助周”启动》这篇稿件之外,我还发表了有关童亮的报道《武大一残疾毕业生"海投"数百简历难找工作》,该稿件被新华网湖北频道转载。

今年三月初,商报残疾人通讯员张国旗写了有关残疾人刘迎春事迹的通讯稿,望老师派我对刘迎春进行采访。因为刘迎春孤身制服两个匪徒的事迹已经过去了十来天,完全没有了时效性,没有一个报道的切入点,但我在刘迎春家采访的时候,发现他家“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通过采访得知,这正是那两个匪徒踩踏所致(刘迎春家比较贫困,住的是棚户屋)。于是,我从下雨天刘迎春为家里“下小雨”而苦恼讲起,带出了他孤身擒匪的`故事,该稿件于次日发表于《长江商报》。

3、搞好各方关系,不断扩大新闻来源。

过年后,报社战线调整,望老师开始跑政协和民主党派。因为刚换战线,所以一切包括通讯员网等都得重新开始建立。三月初,我和望老师第一次来到武汉市政协,负责宣传的阮处长人挺好,热心的帮我们介绍政协的相关工作以及媒体报道规律,并帮我们引荐了市政协提案处和信息处的负责人认识。在提案处,我们大费周折,才看到了政协委员的提案,从提案中获得了一些新闻线索。经过和提案人联系进行采访,写出了《江夏政协主席呼吁打造中山舰大旅游圈》、《雨过天晴 42万扫墓人挤爆墓园》等报道,深受关注。

此外,我们还从民革武汉市委的提案《废除殡葬陋习,推行绿色殡葬》中获取新闻背景材料,准备以这个提案为基础,做一个有关绿色殡葬的稿子。随后,我们以报社的名义,邀请该报告的起草人之一,江汉区政协委员、民革武汉市委江汉区工委会副主委肖伯红和我们一起,对武汉部分公墓及殡仪馆进行了实地探访。写出了《武汉墓地价10年涨5倍政协委员暗访揭殡葬暴利》(考虑其他因素,作者名字为化名),该稿件被网易、搜狐等40多家媒体转载,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这个稿子发了以后,受到市政协阮处长的好评,在他的干预下,我们获得了可以查看政协委员提案网站的登陆账号,这样,我们想看提案,就不用专门跑市政协了,极大的方便了我们采访,扩大了我们的新闻来源。

我的毕业实习,从12月18号到现在,三个多月的时间,我跟老师跑战线,采访过政府官员、外宾、底层残疾人、奥运冠军、医生等各类人,对新闻记者“行万里路,交各行人”有了切身体会。虽然做记者会很苦、很累,甚至会受到这样那样的诱惑和威胁,但这更加坚定了我毕业以后做一个正直的新闻记者的想法。在报告的最后,我用让新闻的梦想不止不息与大家共勉。感谢董院长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感谢商报望隽老师对我的细心教导,感谢给我关心与帮助的所有的人,是你们给予我动力,让我不断成长,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