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祭屈原、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蒲,一派繁忙。
乙卯重五诗
作者: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
①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
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到了宋朝,粽里有馅,中间夹枣、豆、杏之类。
③艾束著危悉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冠切云之崔鬼。”
④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和端午
作者: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词句注释
⑴竞渡:赛龙舟。
⑵讵(jù):岂,表示反问。
⑶殒(yǔn ):死亡。
⑷离骚:战国时楚国人屈原的作品。
白话译文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如今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五月五日
作者:梅尧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译文
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
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
(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浣溪沙·端午
作者: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
①碧纨(wàn):绿色薄绸。
②芳兰:芳香的兰花,这里指妇女。
③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④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
⑤再少:重又年轻。(该词没有“再少”句)
竞渡诗
作者: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释
①发机:开始行动的时机。
②鼙pí:古代军中所用的一种小鼓,汉以后亦名骑鼓。
③譀hàn:吼叫;叫喊。
④锦标:竞渡(赛龙舟)的取胜标志。
译文
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多条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
端午
作者: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
端午节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只是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泼浩淼,空空荡荡,我轻蔑地笑了,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国的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人洗刷冤屈呢?!
端午
作者: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注释:
1)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盐花梅浆,可用以擦洗银器。
2)曲糵——亦作“麴櫱”。亦作“ 麴孽 ”。亦作“曲櫱”。 指酒曲。《书·说命下》:“若作酒醴,尔惟麴糵。” 汉 王充 《论衡·率性》:“酒之泊厚,同一麴蘖。” 宋 苏轼 《盐官大悲阁记》:“秫稻以为酒,麴糵以作之。”指酒。《宋书·颜延之传》:“交游闒茸,沉迷麴糵。”有时也指酒税。
3)缕(lǚ)——凡指线状物。
4)槿——木名,即木槿[rose of Sharon]。锦葵科,落叶灌木。夏秋开花,花有白、紫、红诸色,朝开暮闭,栽培供观赏,兼作绿篱。花、皮可入药。茎的纤维可造纸
“颜如花落槿,鬓似雪飘蓬。”——五代·张正见《白头吟》
5)贻厥——贻:赠给;遗留。厥,文言代词、助词或副词,相当于“其”或“之”。
6)昆芳—— 昆,指后代、子孙。昆芳,后代有美好的名声。
踏莎行
作者: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注释
①润玉:指肌肤。
②笼绡:簿纱衣服。
③檀樱:浅红色的樱桃小口。檀,浅红色,唐罗隐《牡丹》诗:“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④绣圈:绣花圈饰。
⑤榴心:形容歌女红色舞裙上印着重叠的石榴子花纹。
⑥艾枝:端午节用艾叶做成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见《荆札岁时记》。
⑦一箭:指刻漏。古代计时工具。
⑧香瘢:指手腕斑痕。
⑨红丝腕:民俗端午节以五色丝系在腕了以驱鬼祛邪。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缕。见《风俗通》。
⑩菰:水生植物,也称茭白,可作菜,子实可食。
译文
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香气。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艾草枝儿斜插着舞乱的发髻。
午梦迷离。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看窗前的月影,只是片刻转移。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刚刚褪去。江面上的雨声淅淅沥沥,却无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萧萧的晚风吹着菰叶,那境味简直就像已经到了秋季。
《南歌子·游赏》宋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诗意
江南端午佳节最好的去处;
莫过于让游人流连忘返的西湖十三楼了;
在那里,面对一湖水光山色;
端上碧绿的粽子,要一碟下酒的菖蒲小菜。
玉壶中的美酒倾满船形的玉杯;
听歌畅饮;
真比在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上还欢畅啊。
你看此刻身边的唱歌女子。
眉头浓聚黛色。
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
醉意朦胧的眼波流动。
有如湖中的滟滟水波。
远处不知谁家传来了水调一曲相应和。。
歌喉宛转,音调悠扬。
声音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
晚霞也骤然凝滞了。
真是情满湖山啊。
江南的端午节。
宋许及之《贺新郎》
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耳不听、湖边鼍鼓。
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
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
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
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
漾不到、潇湘江渚。
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
君有语,但分付。
诗意
端午节,这传自荆楚的旧习俗又到了;
江城武汉这时正逢初夏的燥热;
在门上挂艾叶或在发间插避邪的小符;
那都是些痴儿呆女干的事情;
真不想听见从湖畔传来的阵阵龙舟锣鼓;
这个日子;
我其实就想独自燃香熏衣。
对着潇潇翠竹展开书卷吟诵几段《离骚》。
以忘记这时节的炎热。
然而心中平添的新愁真有如从西山席卷而来的一场雨啊。
想问问这样的日子。
站在楼头登高望远的人们啊。
有谁还会抚今怀古?
回首独自清醒的人哪在哪里。
只有独自举杯敬向苍茫;
湘江无语独自潇潇;
我想涉水而去!
不管别人如何笑我痴呆;
我必须依照心中的安排涉水而去!
去告慰那不屈的灵魂。
天若有灵敬请吩咐。
《重午客中》元袁易
往恨湘累远,他乡楚俗同。
流传存吊祭,汨没见英雄。
竹叶于人绿,榴花此日红。
未须嗟旅泊,吾道岂终穷。
诗意
屈原沉江之恨离我们已远。
但端午食粽的风俗却处处相同。
人们到处在凭吊。
沉入汨罗江的这位爱国英雄。
箬竹为我们包粽子而绿了。
榴花为迎候端午而红了。
旅途的辛苦漂泊又何必感叹。
我心中的道义永不会消亡。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诗意
五月,湿闷的天气。
让身上的`纱裙都有些湿了。
还好明天又是端午佳节。
可以痛快地沐一场芳香之浴。
此时此刻。
真想再见到那位美人。
红润又白净的手臂上轻轻地缠着彩色丝线。
辟邪的小符斜插在她那秀美的鬓间。
明媚山川在如水的目光中流转。
骤然间,芳香四溢。
端午节啊,其实就是这样一位。
千年前的美人。
站在时间里。
站在时间里。
散发着隽永的芬芳。
《五月五日淮阴》元陈基
五月五日淮阴郡,半雨半晴城上楼。
菖蒲泛酒我无分,杨柳系船君且留。
西月照人生别思,南风吹笛带边愁。
明朝必上洪河去,欲采芙蓉不自由。
诗意
城上的高楼,半雨半晴的天气,如山如海的羁旅乡愁。
端午节的日子,我远在异乡淮阴的城楼。
故乡的友人,无法给我留一杯菖蒲美酒。
家人的情思,像千丝万缕的杨柳。
却无法系住远行的孤舟。
端午节的诗句和诗意1
1、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3、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4、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
5、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6、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7、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8、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9、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0、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宋·苏轼《屈原塔》
11、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1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1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14、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15、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16、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宋·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17、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18、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19、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宋·陈与义《临江仙》
20、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21、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宋·赵长卿《醉落魄·重午》
2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23、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宋·李石《长相思·重午》
24、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
端午节的诗句和诗意2
1、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9、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0、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1、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4、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7、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8、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9、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1、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2、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3、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24、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25、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2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2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8、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29、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0、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