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表示修路自己走不通的说说 正文

表示修路自己走不通的说说

时间:2024-11-21 01:37:06

伟大的筑路工人们,为人民服务着。祖国哪儿需要他们筑路,他们就到哪儿去筑路。他们不管赤日炎炎、烈焰烤人,不管寒风刺骨、北风飕飕。他们总是艰苦的工作、筑路,没有一丝抱怨,一丝埋怨。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精神和力量,全心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

当你走在一排排宽阔平整的马路上,当你望着一辆辆汽车在上面疾驰,是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一切,还是在脑海里现出这样一群人……没错,这就是卑微而伟大的筑路工人!夏日,在毒辣的烈日下,一身黝黑的皮肤,流淌着豆大的汗珠,不畏酷暑,挥动着手工的工具,辛勤地工作着;冬日,在凛冽的寒风中,纵使脸冻得发紫,手冻得快要僵硬,也仍在坚持工作着 。看吧!看吧!哪怕是路人的讽刺,哪怕是身体的不适,哪怕是冬日喝不上一杯热水暖身,夏日吃不上一根雪糕止渴,都不能停止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不辞辛苦,毫无怨言,只为我们出行的方便,车辆的舒适行驶,而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让我们对他们的真心说声:谢谢,你们辛苦了。

建筑工人从来就是那么辛苦。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盖出一幢幢漂亮的楼房。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们总是坚强的每天跟砖头、石块、钢筋、混凝土打交道;虽然身上散发着汗臭味儿,但是他们却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为城市的新形象而无私奉献着。一次次地在高空上砌砖,只要稍不留神,可能就会摔下来,可他们不怕死,不怕累,为建设高楼大厦,奉献着自己美丽的青春和热血!

筑路工人为了使祖国的道路更加顺畅而辛勤地工作着。哪儿的公路坑坑洼洼,塌陷,那儿就有他们辛勤修补的身影。他们不管天气是多么的恶劣,不管是在艳阳下还是在狂风暴雪下,不管是在极度缺氧的高原上,总是有他们洒下的热热的汗水,他们不图得到更多的工钱,他们只图看到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的驾驶员的微笑!

筑路工人从来都是那么辛苦,那么劳累。哪要开辟新的'道路了,他们忙碌的身影就会在哪出现;哪的道路坍塌了,破损了,在他们的辛勤劳动下,道路又会完好无损。不管遇到狂风暴雨还是严寒酷暑,不管遇到岩壁塌陷还是氧气稀薄,他们总能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为人民开辟出一条又一条的广阔大路,使我们的出行更快捷,更安全。

筑路工人们为了祖国的方便,为了“母亲”的繁荣,那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去,不管环境多恶劣,不管生活多俭朴,他们总是默默地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不遗余力地工作着。

服从祖国,服务人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千千万万个建筑工人的高贵品质。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儿去。不管自然环境多么恶劣,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们总是坚持的工作,直至奉献出全部的青春和热血。

引导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饱尝了生活的苦难,炼就了革命精神和反抗性格,钢铁一般的意志,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对人民的无限的无限忠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练习题及答案

下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视文学本)》中有关保尔与冬尼娅在筑路工地意外相遇的一个场景.

博亚尔卡,1921年.

修路工地,外、日.

官员看见工人中的托卡列夫:“同志!工地领导同志,等一等!”说完走向他.

冬尼娅和保尔面对面地站着,一动不动.

冬尼娅:你好,保尔,我承认,没想到见到你……是这个样子!

保 尔:什么样子?

冬尼娅:我原本想,你早就应该当上政委或者别的什么官了.你的生活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保 尔:我的生活不应该是别的样子,也不可能是别的样子,可你的……

冬尼娅:你……

保 尔:以前你不羞于和工人握手.

冬尼娅盯着他的眼睛,冷不丁地走到保尔面前,把手递给他.保尔没有回握那只手.

冬尼娅(慢慢地把手放下,苦笑地说):你看.直到现在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你拒绝了我,一切本来都可以是别的样子.

保 尔:怎么?你本想看到我像那个人?对不起,我不知道他是你什么人.

冬尼娅:我爱过你(她眼中充满泪水,就好像,此时此地,她准备着重新开始).

保尔不知所措.

冬尼娅的丈夫,铁路官员回来了.

官 员(用不耐烦的口吻):走,冬尼娅!我马上去和基辅的上级联系.

保尔扛起铁锹转身走去.

冬尼娅没有理会丈夫,却看着保尔的背影.

官 员(气急败坏地):这个穷叫花子是谁?他欺负你啦?

保 尔(停住,慢慢地转回身来):如果我是叫花子,那你就是该死的资本家!

官 员:什么!(迈上前一步)

保 尔:拿上铁锹,站到队伍里去.没有我在火车票上签字,你们哪儿也去不了!

(说完就猛地转身走开去)

冬尼娅:我们得帮着扫雪.

官 员:别说傻话!咱们得赶快从这里离开!

冬尼娅:做什么?不是告诉你了吗?没有他的签字……

官 员:他们会签的,会签的,他们敢不签!

冬尼娅:不!他不会签!(看着远处的保尔)你不了解他!

官 员:那你呢?你怎么了解他?

冬尼娅:说来话长了.

冬尼娅走上路基,从一个正要休息的乘客手中,接过铁锹.

官 员(喊):听我说冬尼娅,这太傻,太可笑了!

但冬尼娅不理睬他,她站在干活的人群中,也开始铲雪.

1.电视剧与小说在塑造冬尼娅这个人物形象上稍有不同之处,你能找出来吗?你认为这种改动是否合乎情理?(5分)

2.电视剧本中有三个省略号.联系小说原文看省略了哪些内容?如果不省略,好不好?(5分)

(五)

下面这段文字是在“生命的意义”之前的一段文字,读后答题.

青春终于胜利了.保尔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

但是他一想到,明天他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大城市去,再度和他的朋友们,同志们,所有那些亲爱的人们在一起,他又高兴了.这大城市以及它沸腾的生活,活跃的气氛,加上那川流不息的人群,电车的轰隆声和汽车的喇叭声,都吸引着他.而最最吸引他的,却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煤烟熏黑的车间、机器,以及滑轮的柔和的沙沙声.他的心已经飞到巨大的飞轮疯狂旋转、空气中散播着机油气味的地方,飞到那早已成为他不能分离的整个生活上去了.

1.“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如果你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书,那么你一定能说出这“四次死里逃生”的情况;如果你没有读过全书,那不妨补读一下.用扼要的语言把“四次死里逃生”说出来,并说说“四次死里逃生”的意义.(6分)

2.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句,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6分)

(六)

保尔不知不觉地来到松林跟前,他在岔口站了一会儿,在他的右面是阴森森的老监狱,它用高高的尖头木栅栏和松林A开,而它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房子.

……

不知道是B个有心人,用松树枝编成的花圈把那一C墓装饰了起来,给这小小的墓地围上了一D绿色的栅栏.笔直的松树在陡坡上面高耸.绿茵似的嫩草铺遍了峡谷的斜坡.

1.依次填入A、B、C、D处的正确的一组字是(3分)

( )

A.分那堆 棵 B.隔 哪 堆 圈

C.隔哪列 圈 D.隔 那 排 行

2.找出表示人物行踪的词语,写在横线上.(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文中人物的立足点看,尖头木栅栏的位置是(3分)

( )

A.在松树林前 B.在松树林后,监狱前

C.在松树林前,监狱后 D.在监狱后,医院前

4.找出描写刚刚遭受白匪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的短语.(4分)

5.找出描写战胜白匪后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气氛的短语.(4分)

6.这段文字属于哪种描写?这段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4分)

(七)

保尔缓缓地摘下了帽子.悲愤,极度的悲愤充满了他的心.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

保尔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公墓.

1.在横线上默写填空.(4分)

2.加粗的词在文中指代的是什么?(4分)

“这样”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上文中破折号的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表示意思的转折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注释说明 D.表示意思的递进

4.“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5分)

5.“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两个短语意思是否相同?(5分)

6.“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一句中“生活”的含义是什么?(3分)

7.概括这一段话的中心意思.(4分)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以下要求写出评语.

一 读整本书,有没有读完?自我检查一下读书的速度和质量如何.

二 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等实践活动中,你打算做哪些事,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语文能力?

综合评价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完成练习.

保尔费了好大劲才把脚从泥里拔出来.他感到脚底下冰冷彻骨,知道是那只烂靴底掉下来了.他从到这里那天起,就一直为这双破靴子吃苦头.靴子总是湿漉漉的,走起路来里面的泥浆扑哧扑哧直响.现在倒好,一只靴底干脆掉下来了,他只好光着脚板泡在刺骨的泥泞里.这只破靴子害得他活都没法干.他从烂泥里捡起破靴底,绝望地看了看.虽然他已经发誓不再骂人,但是这次却怎么也忍不住了.他拎着破靴子朝板棚走去.他在行军灶旁边坐了下来,打开沾满污泥的包脚布,把那只冻木了的脚伸到炉子跟前.

奥达尔卡正在案板上切甜菜.她是一个养路工人的妻子,在这里给厨师打下手.……她切起菜来真有功夫,不一会儿案板上便堆成了一座小山.

奥达尔卡轻蔑地瞥了保尔一眼,挖苦他说:

“你怎么啦,等饭吃哪?还早点.你这小伙子准是偷懒溜出来的.你把脚丫子伸哪儿去啦?这儿是厨房,不是澡堂子!”她训斥着保尔.

一个上了年纪的厨师走了进来.

“靴子全烂了.”保尔解释了一下他到厨房来的原因.

厨师看了看破靴子,对奥达尔卡点了点头,说:

“她男人是半个鞋匠,让他帮帮你的忙吧,没鞋穿就别想要命了.”

奥达尔卡听厨师这样说,又仔细看了看保尔,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我把您错当成懒虫了.”她抱歉地说.

保尔笑了笑.奥达尔卡用行家的眼光翻看着那只靴子.

“我们当家的才不补它呢——不顶事了.我家阁楼上有一只旧套鞋,我给您拿来吧,可别冻坏了脚.受这种罪,哪儿见过呀!明后天就要上大冻,那您可够受的.”奥达尔卡同情地说.她放下菜刀,走了出去.

不一会儿,她拿来一只高腰套鞋和一块亚麻布.保尔用布包好脚,烤得热乎乎的,穿上了暖和的套鞋.

板棚里挤得水泄不通.一百二十个人都挤在这里.人们靠板壁站着,有的上了桌子,甚至灶上也有人.

潘克拉托夫宣布开会.托卡列夫讲话不长,但是最后一句一下子叫大家凉了半截:

“明天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不能回城里去.”

老人的手在空中挥了一下,强调这个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这个手势把大家摆脱污泥、返回城里同家人团聚的希望扫得精光.一开始,会场里一片喊叫声,什么也听不清.人体晃动着,暗淡的灯光也跟着摇曳起来.昏暗中看不见人们脸上的表情.吵嚷声越来越大.有的人憧憬地谈论着“家庭的舒适”,有的人气愤地叫喊着,说太疲劳了.更多的人沉默不语.只有一个人声明要离队.他连喊带骂,从角落里发出愤愤不平的声音:

“去***!我一天也不在这儿待了!罚犯人做苦,那是因为他们犯了罪.可凭什么罚我们?逼我们干了两星期,也就够了.没那么多傻瓜.谁做了决议,谁自己来干.谁乐意在污泥里打滚,谁就去打滚好了,我可只有一条命.我明天就走.”

这个大喊大叫的人就站在奥库涅夫背后.奥库涅夫划着一根火柴,想看看这个要开小差的人.火柴点燃的一瞬间,照亮了一张气歪了的脸和张开的大嘴.奥库涅夫认出他是省粮食委员会会计的儿子.

“你照什么?我不怕,又不是贼.”

火柴灭了.潘克拉托夫站起来,挺直了身子.

“谁在那儿胡说八道?谁说党给的任务是苦工?”他瓮声瓮气地说,严峻地扫视着站在周围的人群,“弟兄们,咱们说什么也不能回城去,咱们的岗位就在这儿.要是咱们从这儿溜走,许多人就得冻死.弟兄们,咱们赶紧干完,就可以早点回去.当逃兵,像这个可怜虫想的那样,是咱们的思想和咱们的纪律所不容许的.”

这个码头工人不喜欢发表长篇大论,但是,就是这短短的几句话,也被刚才那个人的声音打断了:

“那么,非党非团的可以走吗?”

“可以.”潘克拉托夫斩钉截铁地说.

那个家伙穿着城里人常穿的短大衣,朝桌子挤了过来.他扔出一张小卡片,卡片像蝙蝠一样在桌子上方翻了一个身,撞在潘克拉托夫胸口上,弹了回来,立着落在桌子上.

“这是我的团证,收回去吧,我可不为一张硬纸片卖命!”

他的后半句话被全场爆发出来的叱骂声淹没了.

“你扔掉了什么!”

“你这个出卖灵魂的家伙!”

“钻到共青团里来,想的就是升官发财!”

“把他撵出去!”

“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寒病的虱子!”

扔团证的那个家伙低着头朝门口挤去.大家像躲避瘟神一样闪向两旁,放他过去.他一走出去,门就呀的一声关上了.

潘克拉托夫抓起扔下的团证,伸到小油灯的火苗上.

卡片烧着了,卷了起来,变成了一个黑色的小圆筒.

(一)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是小说写作上的一大特点.请写出甲文中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的有关内容及其作用.

1.细节描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保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贵品质.

2.对话描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出保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乙文描写了广大党团员同逃跑分子斗争的场面.这一段写得很有特色,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有对全场的.鸟瞰,又有对个别人的特写.请按下列要求思考问题.

1.“面上的描写”有:

2.“点上的描写”有:

3.采用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其作用是:

诵读欣赏

分角色朗读甲、乙两段文字,要求如下:

(一)读准字音,如“湿漉漉”“扑哧”“水泄不通”“憧憬”等.

(二)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做到恰如其分.

写作

试将乙段文字的场面描写改写成一个小剧本.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一)1.主要写深秋的景色.烘托了萧索、凄冷的气氛,环境的恶劣.2.写连绵的秋雨,渲染了筑铁路的巨大困难,筑路工人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工作,顽强斗争,充分显示了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如: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 老榆树阴郁地站着

(二)1.写社会环境的复杂,则表现出新政权刚建立时特有的艰辛,保尔和他的战友就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经受了考验,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写“石头房子的骨架”“残留的水泥地面”,突出了居住条件的恶劣;写筑路工人“用体温来相互取暖”,表现了他们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作者细腻地描写环境,正是为了深入刻画人物性格. 2.“已有9个人开了小差,几天之后,又有5个人逃跑了.”从侧面反映筑路条件的艰苦.“有一天晚上,火车没有从城里运来面包.”说明粮食缺乏,筑路工人眼看就要受到饥饿的威胁.“铁路管理局通知说,已经没有枕木了.”说明筑路面临停工待料的危机.

(三)1.保尔采取的是与冬尼娅彻底决裂的态度,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战士坚定的原则立场.冬尼娅固然是保尔初恋的恋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冬尼娅受资产阶级生活习惯长期熏染所特有的小姐气派渐渐显露出来,好打扮,穿着时髦(“戴着海狗皮帽子”),爱出风头,她和一个铁路管理局的要员结了婚,满身都是“卫生球的气味”.她不理解保尔,认为保尔应该去“当委员”,不应该在这里挖土.保尔清醒而痛苦地认识到两人在思想上的距离越来越大,而且确定自己不能影响她,将她拉向无产阶级这边时,不因感情影响而迁就冬尼娅的资产阶级思想,毅然与她决裂,这正是保尔在思想上成熟的表现,是保尔在革命的大熔炉中锤炼成一块特殊的无产阶级钢材的结果.(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外貌透视了人物的性格.例如:保尔“衣衫褴褛”,“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一只脚穿着破靴,另一只脚穿着一只古怪的套鞋,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都没有洗过”.这些描写反映当时生活十分艰苦,但保尔以坚强的毅力经受住这种艰苦生活的煎熬.“那双永远炯炯发光的眼睛还跟从前一样”,证明他的坚强与不屈.而冬尼娅的外貌描写,则表现了冬尼娅在艰苦的环境里追求享受的思想.

(四)1.有三处明显的改动:一、冬尼娅主动伸出手要与保尔握手;二、冬尼娅眼中充满泪水,就好像,此时此地,她准备着与保尔重新开始;三、冬尼娅主动拿起铁锹去铲雪.这三处改动,表明冬尼娅虽然贪图舒适生活,但她还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她了解保尔,心里对保尔仍有着感情.这样的变动把冬尼娅的性格刻画得更丰满了,也更符合生活的逻辑.(允许同学发表不同见解,只求言之成理)

2.第一个省略号所省略的是保尔的外貌描写:“保尔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那双永远炯炯发光的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第二个省略号省略的是冬尼娅豪华衣着及贵妇人身份.第三个省略号省略的是冬尼娅的内心活动,她想说类似“你太固执,太艰苦了”一类的话.第三个省略号用得好,不仅语言简洁含蓄,耐人寻味,而且有助于把人物说话的神态和内心活动表达出来.

(五)1.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保尔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第二次是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头部受了重伤;第三次,是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第四次,是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这四次“死里逃生”表现了保尔顽强的生命力,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2.一是自然环境描写:“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这些景物描写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象征着苏维埃春天的到来.二是社会环境描写:“这大城市以及它沸腾的生活……空气中散播着机油气味的地方.”这些描写表明保尔急着在病愈后去参加劳动,去为恢复苏维埃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1. C 2.来到;站 3. B 4.阴森森的老监狱 5.编成的花圈;绿色的栅栏;笔直的青松;绿茵似的嫩草. 6.环境;渲染了阴森、冷清、肃杀的气氛,这是敌人严重破坏留下的创伤和痕迹.和下文写的革命胜利、大地春回相对照,显示了烈士牺牲的意义,突出了中心.

(七)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2.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充分地生活.3. C4.不可以删去.因为这句话强调了生命的宝贵,提醒人们不可虚度年华.5.意思大致相同,但有些差别.前者侧重指要珍惜时光,后者侧重指要有所作为.6.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7.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解答此题,不求完整组织文字,只要具备要点即可评为“优”.

良、中、下:参照“优”评定标准酌情评定.

综合评价

阅读理解

(一)1.保尔的一双“烂皮靴” 吃苦耐劳 2.行军灶旁与厨师的对话 坚忍不拔的毅力

(二)1.开会的地点,参加会议的人数,会场拥挤的程度,潘克拉托夫讲话后会场的气氛,广大团员一致谴责逃跑分子的背叛行为. 2.逃跑分子声明离队的声音、气焰、穿着及丑态;潘克拉托夫对其严厉的批判,他严峻的目光. 3.烘托了气氛,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深刻地反映了工程队内部的思想斗争,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知识拓展]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资料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俄罗斯作家。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小巫见大巫

【成语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一个叫张纮,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见了栩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他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外强中干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和这近似的成语有“色厉内荏”。“色”是脸上的神色;“厉”是凶猛;“荏”是软弱。这句成语是说外表强硬而内心胆怯。

生吞活剥

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张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创作”。当时诗人王昌龄、名士郭正一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作品。

大臣李义府写了一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诗。意思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时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时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张怀庆一看,便抄了下来,并在每句诗的开头加上两个字,凑成了一首“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诗。经他这么一“创作”,诗句都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张怀庆这首诗一传出,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根据他常常抄王昌龄、郭正一作品的行为,还给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句话,经过简化成了成语“生吞活剥”,使用上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用来比喻一些人不经过思考,不经过消化,就生

硬地照抄照搬别人的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奇。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

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

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

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大器晚成

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兵攻打山戎国,获得了胜利。山戎国王逃到了孤竹国。齐桓公紧追不放,又向孤竹国进军。

去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等到孤竹国被打败时,已经春去冬来了。出征时还有茂密的树林,现在尽是枯枝败叶;那时只见遍地的鲜花,现在全是茫茫的白雪,来时道路的痕迹,一点儿都找不到了。齐国军*迷了路,被围在山里,齐桓公焦急万分。这时候,大臣管仲想出了个办法,他让士兵牵出几匹老马在前面带路。大军紧紧地跟在后面,就这样终于回到了齐国。

成语“老马识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老马认识道路。“途”就是路途、道路。现在一般用它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了解规律。有时候也写作“识途老马”,意思是一样的。

大材小用

周瑜病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刘备见他长相难看,就将他安排到耒阳县当县令,庞统不悦想用才学打动刘备,又见诸葛亮不在,只得辞行。到了那以后,终日借酒浇愁。刘备听闻庞统不理政事,终日把酒取乐,大怒,命张飞去荆南巡视。张飞遂与孙乾一同前往。到时未见庞统出来迎接。庞统的同僚告诉张飞,庞统如何不理政事。张飞大怒,想擒拿庞统。孙乾劝他见了庞统,治罪不迟。张飞见庞统后,大喝他把县的各种事给废了。而庞统却认为都是小事,结果只用半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月的事都处理了,张飞佩服不已,就向刘备推荐了他。后人便演化出了庞统当县令——大材小用的歇后语。

因势利导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有名的军事家,他曾经与庞涓一起学过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干不如孙膑,就假意邀请孙膑来到魏国,设毒计挖掉了孙膑的两只膝盖骨。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秘密逃到了齐国,受到了齐国的信任。有一次,魏国派庞涓与赵国一起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着军*前去帮助韩国。孙膑和田忌一进军,就直

指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兵回国。孙膑见庞涓被引诱回来,就对田忌说:“魏国军*强悍,看不起齐国,

总以为咱们的军*胆子小。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就要顺着这一趋势往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原话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现在我们可以假装败退,采用逐日减灶的计策,好让敌人产生误解。”于是田忌命令部*修灶做饭,第一天修十万个灶,第二天修五万个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个灶。

庞涓看到齐军的柴灶一天天减少,以为齐军士兵胆小,逃跑了大半,便只带一部分轻骑兵去追击。

孙膑估计追兵夜晚可以赶到地势险要的马陵,就选定一棵大树,刮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并且让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树周围的乱草丛中,约定见到火光时,一齐放箭。

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了马陵。当他派人点着火把辨认树上的字迹时,

无数飞箭一起朝火光射来。顿时,魏军大乱。庞涓这时才知中了圈套,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

这就是历史上“孙庞斗智”的故事。成语“因势利导”就是由孙膑所说

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简化来的。“因”是顺着、按照;“势”是趋势;“导”是引导。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来很好地加以引导。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hòu shēng kě wèi,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罕》。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自相矛盾

矛与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长矛用来进攻,可以刺杀敌人;盾牌用来防御,可以保护自己。

楚国有个出售武器的人,带着他制造的矛和盾到处推销。逢人就说他的矛和盾是用最坚硬的材料制成的。他一会儿指着盾牌对人夸口:“我的盾是特制的,最坚硬,任何武器也刺不透!”一会儿又举着长矛吹嘘:“我的长矛是最锋利的!能刺透任何东西!”

有个人问:“那么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又会怎样呢(原话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问得他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成语“自相矛盾”就来自这个故事。它用来比喻那种办事、说话前后抵触、互相对立的情况。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国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个县令,晋平公就去问当时大夫祁黄羊,对他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当这个官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他为人公正,做那里的县令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笑着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当南阳的县令,您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嘛。”

晋平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也觉得解狐这个人确实不错,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为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毫不犹豫地说:“祁午能够担任这个职位的。”

晋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可是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这个职位,所以我推荐了他;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果然能公正执法,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才,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他。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

后来居上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大臣叫汲黯。他为人正直,对皇帝也敢当面提出意见,所以汉武帝虽然不太喜欢他,但又不得不尊重他。

汲黯是位老臣,当汉武帝还是太子时,他的职位就比较高了,可是后来他再也没有得到升迁,而他手下的人却一个个不断得到提拔,超过了他,这使汲黯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终于忍耐不住,对汉武帝说:“你任用大臣的办法,就像堆放柴禾一样,越是后来的就越放在上边呀!”(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知道他是在发泄对自己的不满,也就默默地听了。

“后来者居上”这句话经过演变,成了“后来居上”这句成语。“居”是在的意思。汲黯的.原话是对汉武帝的批评、讽刺,意思是资格浅的、后来的人尽管缺乏才能,但反而超过了资格老的人。现在这句成语的意义有了变化,而是用来形容和赞扬后来的人超过了前人。

义无反顾

司马相如是位才子,会击剑抚琴,但最擅长的是写诗作赋。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让他在自己身边作官。这时正赶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由于他征集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引起了巴蜀人民的惊恐和不安,发生了骚乱。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情,便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且让他写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释。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说:“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并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镐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仍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

司马相如将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又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芒刺在背

汉武帝晚年,大臣霍光很受信任,被封为大将军。汉武帝死后,他又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汉昭帝死后,由昌邑王继位。他不干正事,霍光因此极为不满,就把他废掉了,迎立了汉宣帝。

由于霍光地位高、权力大,汉宣帝也很怕他。一次,汉宣帝要去祭祀。霍光陪同,与宣帝同乘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

感到如同有细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样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芒”是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芒刺”就是细小的刺。现在成语“芒

刺在背”一般用来形容因为恐惧,或有某种心事而坐立不安的心情。与“芒刺在背”相近似的还有成语“如坐针毡”。意思是好像坐在插了

针的毯子上,用来比喻心神不安。

天衣无缝

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释义这则成语的原意是天仙的衣服没有缝,后来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一体,没有破绽。

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性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满院飘香。这时,一位长得异常美丽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小姐,您是谁?从哪来?”

仙女说:“我是织女,从天上来。”

郭翰问:“你从天上来,能谈谈天上的事情吗?”

仙女问:“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说:“我什么都想知道。”

仙女说:“这可难了,你让我从哪说起呀?”

郭翰说:“人们都说仙人聪明,你就随便说说吧。”

仙女说:“天上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绿树常青,花开不谢。枝头百鸟合鸣,水中游鱼可见。没有疾病,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总之,人间的一切苦难天上都没有。”

郭翰说:“天上那么好,你为什么还跑到人间来呢?”

仙女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们的前辈庄周老先生不是说过‘在栽满兰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闻不到香味’的话么。在天上呆久了,难免有些寂寞,偶尔到人间玩玩。”

郭翰又问:“听说有一种药,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吗?”

仙女说:“这种药人间没有,天上到处都是。”

郭翰说:“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该带点下来,让人们尝尝有多好呀。”

仙女说:“带是带不下来。天上的东西,带到人间就失去了灵气。不然早让秦始皇、汉武帝吃了。”

郭翰说:“你口口声声说来自天上,用什么证明你不是说谎话哄人呢?”

仙女让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细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没缝。

仙女说:“天衣无缝,你连这个都不懂,还称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听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见了。

出处前蜀·牛娇《灵怪录·郭翰》

另有一说,是指天竺(印度)人穿的衣服.

印度的气候不比中国,在南印度到中印度一带,天气很热,生活简单,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衣服就够了。我们过去讲“天衣无缝”,这个“天”原来的意思就是“天竺”。汉代翻译的音与现在不同,唐以后翻成“印度”。当时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样,现在到泰国边境还看得见,就是一块布,身上一围,就是“天衣”。不需要像我们的一样用针线缝起来,当然无缝。

危如累卵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下令修建一座九层高台,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一些大臣也劝晋灵公,不要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可是晋灵公执意不听,还说:“谁再来提意见,就杀谁。”

有个大臣叫荀息,他来求见晋灵公说:“大王,我会一个小戏,表演给您看。”

晋灵公听了,自然很高兴。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颗棋子一颗一颗地先平摆在地上,然后又拿

出九个鸡蛋,一个一个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摆了五个,第二层再摆三个,第三层摆一个。晋灵公看着摆在堆尖上那个勉强搁住的鸡蛋,紧张得直叫“太危险啦!太危险啦!”荀息这时意味深长地说:“这不算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层高台,刚动工三年就闹得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如果遭到外来侵略,咱们国家不就

像这累起的鸡蛋一样危险吗?”晋灵公听了,吓了一大跳,连忙下令停止筑台。这就是成语“危如累卵”

的来由,“累”是堆积;“卵”是蛋。常用来比喻那种极危险的情况。

光彩夺目

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被调至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极力铺张浪费,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六七株光彩夺目的珊瑚送给他。王恺自叹不如

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几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被提拔为上卿(相当于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言说,如果见到蔺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就避免与廉颇见面,如果在路上遇见廉颇,也悄悄地掉转车子躲开。

蔺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该这样胆小。蔺相如说:“秦王那样厉害,我尚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和廉将军不和,只能对秦国有利。我们要考虑国家利益,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啊!”

这番话传到廉颇耳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光着身子,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赔礼道歉。

从此,他们结为至交好友。这故事流传很广,“负荆请罪”也便成了成语。“负”是背着;“荆”

是荆条;“请罪”就是赔礼认错。“负荆请罪”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给以惩罚。现在常用它表示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的意思。

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名叫孙山。一年秋天,他去赶考,邻居请孙山将他的儿子带去一起应试。发榜时,孙山的名字是榜上最后一名。孙山回到家里,很多人都来祝贺,

那个邻居也来了,问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随口吟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落孙山外。”邻居听后明白儿子没有考上,就回家去了。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榜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还在孙山的后面,这自然是没有考上了。

这诗句后来就简化成了“名落孙山”。用它来比喻未被录取或榜上无名的人。

如火如荼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想做各国的首领,晋定公也想称霸。为了显示力量,压服对方,在一个夜晚,夫差把三万军*分成了左、中、

右三军。每一军都组成一个正方形的方阵,三个方阵分别是三种颜色。中军全部戴着白色的头盔,穿着白色的铠甲,手上拿着白色的旗帜,身上佩着用雪白的羽毛缠着的弓箭。远远望去,很像盛开的荼花(原文是“望之如荼”)。左军全是红盔、红甲、红旗和红色的弓箭,如同一片熊熊燃烧的火焰(原文是“望之如火”)。右军全是黑色打扮,远看好似布满了密密层层的乌云。第二天清晨,夫差请晋定公和各国诸侯前来阅兵。吴王亲自擂起了大鼓,三军按照鼓点行进,步伐整齐有力,喊声震天动地,在场的各国诸侯王都惊呆了。晋定公也连连点头,只敢说好。大家害伯吴国的实力,只好共同推举

吴王做了首领。这个故事中的“望之如火”“望之如荼”,后来简化为“如火如荼”。

“荼”在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这里借它指白色。“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一样红,像荼花一样白,原是形容军威雄壮。现在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种种声势浩大的场面。

讳疾忌医

战国时候有个名医叫扁鹊。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侯,临走时,他对蔡桓侯说:“您已经患病,但

病在表皮,只要及时治疗,还来得及。”桓侯不相信自己有病,听了便很不高兴。

几天后,扁鹊又见到桓侯,这次他郑重地劝告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不治疗会更加厉害的!”桓侯还是不相信,而且越发生气了。扁鹊再见到桓侯时,就警告说:“您的病已经侵入到内脏去了,再不治,

就危险啦!”桓侯听了,生气地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过了不久,桓侯又遇到扁鹊,只见扁鹊转身就走了。桓侯感到奇怪,派

人去问。扁鹊对来人说:“你们国君不听医生的话,眼看性命就完啦!”来人大吃一惊,赶忙询问。扁鹊说:“开始病在皮肤时,敷敷药就能好的。发展到肌肉里,用针灸也还有效。病到了内脏,虽然费事一些,但用汤药医治还来得及。现在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了骨髓,还有什么办法呢!”

五天以后,桓侯突然感到全身疼痛,连忙派人去找扁鹊,可是扁鹊已经到秦国去了。没几天,桓侯就病死了。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讳疾忌医”。“讳”,是隐瞒,忌是害怕。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隐瞒或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别人批评的人。

运筹帷幄

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做了汉朝第一个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宫里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在宴会上,他对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能转危为安,建立汉朝?项羽那么强大,为什么反把天下丢掉了呢?”

将军王陵恭敬地回答说:“您看起来对人好像不够尊重,但实际上对功臣猛将都有奖赏,能和大家分享胜利果实。项羽表面上重视人才,内心却妒嫉有才能的人,对有功的人不仅舍不得奖赏,而且还怀疑他们,甚至要杀害他们。这样,部下就很难和他一条心了。所以他必然失败。”

刘邦笑笑说:“你仅仅是知道了一个方面,还不知道整个情况啊!说实在的,坐在军营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大计,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定人心,提供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至于带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我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仅仅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败呢?”

刘邦这番话,博得了大臣们的颂扬。刘邦赞扬张良的那句话,原文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

来摘录成为成语“运筹帷幄”。“运”就是运用;“筹”就是谋划;“帷幄”

指古代军营中的帐幕。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决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也引申为筹划、指挥,确定大政方针。它常和“决胜千里”连用。

两败俱伤

韩国和魏国打仗,打了一年多,双方都不能取胜,秦惠王想趁机插手,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国的谋士陈轸来到秦国,秦王便向他请教。陈轸便给秦王讲了个故事:有个卞庄子,住在旅馆里。一天,他听说附

近的山里来了两只老虎,正在吃一条牛,就想拔剑出去。旅馆的伙计赶忙制止他说:“现在先不要急着去打,两只老虎吃来吃去,必然会发生争斗,等到它们互相咬伤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吗?而且还可以得到打死两只老虎的好名声哩!”

卞庄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处监视着。果真没多久,两只老虎就厮打起来,打来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伤。这时卞庄子冲出去,很轻易就砍死了受伤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双虎的名声。

陈轸讲完了故事说:“大王,现在韩魏相攻不正是两虎相斗么!您等到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插手,就与卞庄子打虎一个样了。”

秦王果然按照陈轸的话去做,在韩魏战争中,秦国一直没去插手。直到两国被长期的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秦国才开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两败俱伤”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两”指斗争中的两方;“俱”是都的意思。这个成语是指争斗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破坏,谁也没得到好处。由这个故事还引出了成语“坐山观虎斗”,它用来比喻在双方相互争斗中,第三者暂时采取旁观的态度。

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出自《北史·长孙晟传》,相传长孙晟看见天空有两只大雕在争夺肉食,他只用一支箭便将两只大雕射了下来。雕,指一种凶猛的大鸟,一箭双雕指一支箭射下两只大雕,原形容箭术高超,后比喻做一件事情达到了两种目的。

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身体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见了之后,都认为他活不到成年。长孙晟的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一定会有很大的出息。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身体能够强壮起来,长孙晟的母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经常让他到山上去砍柴。一个三岁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很多乡亲的置疑。可是,长孙晟的母亲一直坚持每天让长孙晟去上山。这就样,等长孙晟8岁的时候,他已经比同龄的男孩强壮了,而且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个8岁的小孩能搬起一个大人不能搬起的石头,这让很多人惊讶不已。不仅如此,长孙晟特别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会打一些野鸟回去。在他18岁那年,长孙晟终于练就了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

之乎者也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出处文莹《湘山野录》

之乎者也,是古汉语的文言助词,在南方方言中依然沿用,只是因为汉字和古汉音的脱离,一般不再用本字记录,而是用诸如“切、滴、的、噶、咯、啥、哈、呀、耶”这些现代普通话注音的汉字来标注;或者用现代的“这个”“那个”“是”“……的东西”来代替“者”的语法提示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