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表示我只是随便说说的成语 正文

表示我只是随便说说的成语

时间:2024-10-02 20:25:23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语文教育先进活跃素质化的课堂教学与老套呆板应试型的考试评价存在很大的矛盾与反差。那么,要尽快解决矛盾,缩小反差,我们就必须在命题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与尝试。现提供相关题例,供大家参鉴与研讨。

一、生字类

生字的考查应是低年级的重点内容,而低年级的试题更应该在“趣”上下工夫。要通过新鲜有趣、形象化的题目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视觉,从而唤醒积累,激活记忆。要利用汉字象形(结构)、表意及发音特点,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感悟,并享受做对题目时的兴奋与喜悦。

例一,猜字谜

1.左边人,右边人;一个走,一个跟。——( )前

左边木,右边木;木加木,一片树。——树( )

2.太阳(“日”字旁、底)

四合院(“囗”字框)

西边有太阳——( )

四合院里长棵树——( )

例二,写出下面汉字的“姓”和“名”

吃 春 车——姓(ch)

正 灯 能——名叫(eng)

草 菜 从——姓( )

深 尘 本——名叫( )

例三,做加法,写汉字

1.sān+wǔ=(八)

èr+qī=( ) liù+sì=( )

2.日+寸=时

口+十=( )

走+干=( )

例四,照样子写字

例五,看下面的字与什么有关,然后照样子连线

例六,照样子组词

(天上) ( )

(明天) ( )

(蓝天) ( )

(天气) ( )

二、词语类

词语的考查主要包括理解与运用两个方面。理解应是不同语境中的分析理解,运用应是所设情境中的灵活运用,这样,精心找“点”与巧妙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所举例题中大多是“语感性”的题,因为教学重在培养语感,考试则贵在检视语感,而考试的过程更是语感训练的过程。

例一,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意思

选择《西门豹》中“闹”的不同意思填括号。

①发生 ②折腾 ③害

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

每闹一次,他们就收几百万钱。( )

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

例二,照样子填补句子

隆隆的雷声(响)起来。

满天的乌云( )下来。

网上的蜘蛛( )下来。

清新的空气( )过来。

对面的女孩( )过来。

例三,按课文原句选词填空

掠 闪 织 糊 穿

看暗夜渐渐( )上天空。

这凄凉的甜蜜……浓浓地( )在心头。

一束阳光( )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

云岭上( )过一群归鸟。

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 )过。

例四,将“还”“已”这两个词选填到文中的括号里

我母亲老了,她( )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儿子幼小,他( )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随他的时日( )长,我陪同母亲的时日( )短。

例五,在每一题的两句话中找出一组近义词画上横线

1.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2.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悦起来。珍珠鸟居然快活地啄起我的笔尖来。

3.部队由东往西缓缓进场。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例六,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补写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又……)

蔺相如

威尼斯的小艇

例七,照样子根据句意组词填括号

在括号里填上带“精”的词语。

王师傅(精于)雕刻艺术,他花费了毕生( ),( )研究制作。他的工艺品构思( ),工艺( ),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

例八,按要求写词语

“看”有多种方式,亲眼所见叫“目击”,上级察看叫“视察”。

照样子写出三个以上的词语 。

三、句子类

关于句子的'考查,传统考题大多显得机械复杂,且要求学生动笔写的内容太多,往往是少慢差费。现在我们提倡:多动脑,少动笔,教师画好龙,让学生来点睛。更多的时候答案只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属于“短平快”做法,而考查与训练的效果却大大增强。

例一,各用一个词概括下面句子所表达(强调)的意思

你只能带一样东西。(少)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 )

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

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

大火连烧三天。( )

总数达三十万人。( )

例二,通过调整词序或加减字,将下面加横线的句子换个说法而意思不变

1.“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你离开德国这样久, ?”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变化是有的,但是 。”

例三,写出下面几段话中四个带有“党员”(党)句子的“言外之意”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例四,根据《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文意,选择加横线的三个词语填括号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1.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

2.她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 )

3.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

例五,选择标点符号填括号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话中,表示解释说明的标点是( ),表示不再列举的标点是( ),用在一组内容相近的句式之间的标点是( )。

例六,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做题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1.改成表示感叹的句子:

2.加上关联词语:

3.解释“难”在哪里:

4.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难”:

例七,照样子补写打比方的句子

例: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1.街上热闹极了。

2.公园里美极了。

四、朗读类

在书面考试中,学生的朗读技能能不能考查,需不需要考查?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众所周知,考试是某种教学导向。多年来我们一直高喊“坚持以读为本,强化朗读感悟,培养良好语感”,这一理念的落实,十分需要“朗读类”的考试来实施正确导向。诚然,朗读是“口头”活动,用“笔头”来做不甚容易,但只要我们有了导向的意识,办法总是有的。

例一,朗读下面的句子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答案填序号

①思念,伤痛;②担心,祈盼;③体谅,安慰;④诚恳,热情

1.“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怀念母亲》( )

2.“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穷人》( )

3.“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月光曲》( )

4.“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月光曲》( )

例二,选择朗读下面句子时需要重读的两个词语打“√”

1.二十多年后,这个年轻人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①这个、成就 ②年轻人、取得

③果然、巨大

2.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

①我们、根本 ②如果、伤害

③不是、不会

3.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

①知道、要 ②早、请

③蔡桓公、他

例三,根据朗读重音选择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1.真是一株大树。

①赞叹树长得的确很大。

②不是朋友说的两株或许多株。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①弹琴的是蟋蟀而不是其他的昆虫。

②弹琴是在这平台上而不是其他的地方。

③蟋蟀在平台上弹琴而不是跳舞。

例四,结合课文内容找出下面各句中需要重读的两个词语画上横线

1.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2.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3.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

五、段落篇章类

段落篇章类的题侧重于对语段或整篇文章在内容理解和写法特点等方面的整体考查。此类试题更应讲究整合性、拓展性和实践性,同时也更需要敏锐的发现捕捉与巧妙的构想设计,这样才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性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

例一,阅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诗中的词句填空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喜欲狂”三字最直接地表达了当时的心情。让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 ”。“ ”和“ ”写出诗人因喜而生的“狂态”;“ ”则是因喜而生的“狂想”。

例二,阅读《乡下人家》中的一段话,做题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1.文中的“他们”是指 ,“它们”是指 。

2.文中体现吃饭时自由轻松,无拘无束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自然、和谐的一个词语是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乡下人家风景如画的词语是 。

3.用一句话概括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要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这段话讲的是

4.这段话反映了乡下人家生活的

①幸福 ②舒适 ③艰苦

例三,阅读《詹天佑》中的一段话,做题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①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②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 )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③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④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你觉得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的说法是: 。

2.根据文中①~④句的意思,把下列成语写在相应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夜以继日 身先士卒

不耻下问 一丝不苟

3.这段话已用“‖”分为三层,分别写了詹天佑的所(说)、所( )和所( )。

六、想象与表达类

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而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则更多的是想象与联想。我们在这方面的测试可以将想象与表达结合起来,提供某些有利于引发学生思维的话题或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把想到的内容记写下来。

例一,看到一个字,你会想到什么?照样子写一写

毛:小鸟身上有彩色的羽毛,小猫身上有柔软的绒毛。

例二,写出你联想到的四字词语

风景——(流连忘返)

海面——( )

故事——( )

例三,展开想象,照样子写出打比方的词语

雷鸣般的掌声

般的人群

般的窃读

例四,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补写句子

伯牙所念——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流水。

贝多芬所念——

遗像前的那群海鸥所念——

临死前的战象嘎羧所念——

例五,根据下面的提示写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问题;只要不断发问,追根求源,就能把“?”拉直变成“!”(解决问题,有所发现)。写一段话介绍你自己或者其他人把“?”拉直变成“!”的小故事。

例六,读下面的句子,选择其中一个你最有感触的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话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学弈》)

2.“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只有一个地球》)

3.现在的独生子女受到的关怀太多,失去的也太多了!(《大雪之后》)

4.计算机会越来越“神”。(《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薄唇轻言】:是指多嘴,说话随便。

【捕影捞风】:捞:随便拾取。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凿可靠的根据。

【不敢苟同】:苟:苟且。不敢随便地同意。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

【不苟言笑】: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是指态度庄重严肃。

【不轻然诺】:轻:轻易;然诺:许诺。不随便许诺什么。是指处事谨慎。也是指人守信用。

【尺步绳趋】: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

【粗心大气】:粗:粗疏;气:人的精神状态。指做事不细心,随便马虎。

【粗中有细】:是指人说话做事表面好像粗鲁、随便,实际上却是审慎、细心。

【大大咧咧】:是指待人处事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大大落落】:是指态度大方。亦是指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东涂西抹】:涂、抹:原喻从事文辞。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

【姑妄听之】:姑:暂且;妄:随便,胡乱。姑且随便听听,不一定就相信。

【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瞽言妄举】:指随便乱说,轻率行动。

【行不苟合】:指做事有主见,不随便附和别人。

【行不修饰】:行:出行。出门时不注意自己的装束打扮。指举止随便,放旷不羁。

【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混应滥应】:指随便答应别人的请求。

【解衣般礴】: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

【解衣磅礴】: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同“解衣般礴”。

【解衣盘磅】: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同“解衣般礴”。

【解衣盘礴】: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同“解衣般礴”。

【解衣盘磅】: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同“解衣般礴”。

【解衣盘礴】:是指行为随便,不拘礼法。

【解衣磐礴】:解衣:解开衣服;磐礴:坐地时两腿张开。是指衣着随便,举止不拘礼节。

【口不择言】: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随便。

【临财不苟】: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廉洁自好。

【临财苟得】:临:面对;苟:苟且,随便。面对钱财随便求取,见利忘义。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毋:不;苟:随便;难:危难。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面临危难,不苟且偷生。

【乱头粗服】:头发蓬乱,衣着随便。是指不爱修饰。

【谩不经意】: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谩,通“漫”。

【漫不加意】:犹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漫不经心】:漫:随便;经心:在意。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漫不经意】: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漫诞不稽】:漫:随意;不稽:没有根据。随便乱说,荒诞不实,没有根据。

【冒里冒失】:过分地随便对待。

【冒冒失失】:过分地随便对待。

【明月清风】: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目不苟视】:眼睛不随便乱看。是指为人正派。

【目不妄视】:妄:胡乱。不随便乱看。是指遵守礼制。

【拿着鸡毛当令箭】:令箭:古代队中发布命令时用作作证的.箭状物。比喻把别人随便说的话当作重要依据。

【千里一曲】: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轻口轻舌】:指说话轻率,言语随便。也比喻人爱说俏皮话。同“轻嘴薄舌”。

【轻嘴薄舌】:指说话轻率,言语随便。也比喻人爱说俏皮话。

【清风朗月】: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同“清风明月”。

【清风明月】: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是指极其好战。

【人涉昂否】: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

【绳趋尺步】: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

【顺口谈天】:指随便说话。

【随高就低】:犹言可高可低,随便怎样。

【随口胡诌】:随便搪塞。

【随口乱说】:随便乱说。

【谈天说地】:指随便谈论,漫无边际。

【涂东抹西】:涂、抹:原喻从事文辞。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

【妄言妄听】:妄:不实。说得人随便说,听的人随便听,都不认真看待。

【未敢苟同】:不敢随便同意。

【稀稀拉拉】:稀少疏落,是指对自己要求不严,随随便便。

【喜谈乐道】:喜欢随便议论。

【纤悉不苟】:苟:随便、马虎。是指对事情十分认真,丝毫也不马虎。

【信笔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是指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信马由缰】:信、由:听任。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随便走走。也比喻无主见,随外力而转移。

【信手涂鸦】:信:听凭,随意;信手: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是指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虚生浪死】:虚:徒然;浪:随便。活得没有意义,死得没有价值。

【虚为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言出患入】:话随便说出口,易招致祸患。

【言笑不苟】:不随便谈笑。是指态度严肃庄重。同“不苟言笑”。

【一字不苟】:苟:马虎,随便。是指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择交而友】:选择结交而为朋友。指不随便交友。

小巫见大巫

【成语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一个叫张纮,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见了栩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他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外强中干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和这近似的成语有“色厉内荏”。“色”是脸上的神色;“厉”是凶猛;“荏”是软弱。这句成语是说外表强硬而内心胆怯。

生吞活剥

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张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创作”。当时诗人王昌龄、名士郭正一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作品。

大臣李义府写了一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诗。意思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时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时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张怀庆一看,便抄了下来,并在每句诗的开头加上两个字,凑成了一首“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诗。经他这么一“创作”,诗句都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张怀庆这首诗一传出,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根据他常常抄王昌龄、郭正一作品的行为,还给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句话,经过简化成了成语“生吞活剥”,使用上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用来比喻一些人不经过思考,不经过消化,就生

硬地照抄照搬别人的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奇。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

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

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

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大器晚成

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兵攻打山戎国,获得了胜利。山戎国王逃到了孤竹国。齐桓公紧追不放,又向孤竹国进军。

去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等到孤竹国被打败时,已经春去冬来了。出征时还有茂密的树林,现在尽是枯枝败叶;那时只见遍地的鲜花,现在全是茫茫的白雪,来时道路的痕迹,一点儿都找不到了。齐国军*迷了路,被围在山里,齐桓公焦急万分。这时候,大臣管仲想出了个办法,他让士兵牵出几匹老马在前面带路。大军紧紧地跟在后面,就这样终于回到了齐国。

成语“老马识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老马认识道路。“途”就是路途、道路。现在一般用它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了解规律。有时候也写作“识途老马”,意思是一样的。

大材小用

周瑜病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刘备见他长相难看,就将他安排到耒阳县当县令,庞统不悦想用才学打动刘备,又见诸葛亮不在,只得辞行。到了那以后,终日借酒浇愁。刘备听闻庞统不理政事,终日把酒取乐,大怒,命张飞去荆南巡视。张飞遂与孙乾一同前往。到时未见庞统出来迎接。庞统的同僚告诉张飞,庞统如何不理政事。张飞大怒,想擒拿庞统。孙乾劝他见了庞统,治罪不迟。张飞见庞统后,大喝他把县的各种事给废了。而庞统却认为都是小事,结果只用半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月的事都处理了,张飞佩服不已,就向刘备推荐了他。后人便演化出了庞统当县令——大材小用的歇后语。

因势利导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有名的军事家,他曾经与庞涓一起学过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干不如孙膑,就假意邀请孙膑来到魏国,设毒计挖掉了孙膑的两只膝盖骨。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秘密逃到了齐国,受到了齐国的信任。有一次,魏国派庞涓与赵国一起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着军*前去帮助韩国。孙膑和田忌一进军,就直

指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兵回国。孙膑见庞涓被引诱回来,就对田忌说:“魏国军*强悍,看不起齐国,

总以为咱们的军*胆子小。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就要顺着这一趋势往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原话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现在我们可以假装败退,采用逐日减灶的计策,好让敌人产生误解。”于是田忌命令部*修灶做饭,第一天修十万个灶,第二天修五万个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个灶。

庞涓看到齐军的柴灶一天天减少,以为齐军士兵胆小,逃跑了大半,便只带一部分轻骑兵去追击。

孙膑估计追兵夜晚可以赶到地势险要的马陵,就选定一棵大树,刮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并且让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树周围的乱草丛中,约定见到火光时,一齐放箭。

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了马陵。当他派人点着火把辨认树上的字迹时,

无数飞箭一起朝火光射来。顿时,魏军大乱。庞涓这时才知中了圈套,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

这就是历史上“孙庞斗智”的故事。成语“因势利导”就是由孙膑所说

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简化来的。“因”是顺着、按照;“势”是趋势;“导”是引导。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来很好地加以引导。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hòu shēng kě wèi,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罕》。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自相矛盾

矛与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长矛用来进攻,可以刺杀敌人;盾牌用来防御,可以保护自己。

楚国有个出售武器的人,带着他制造的矛和盾到处推销。逢人就说他的矛和盾是用最坚硬的材料制成的。他一会儿指着盾牌对人夸口:“我的盾是特制的,最坚硬,任何武器也刺不透!”一会儿又举着长矛吹嘘:“我的长矛是最锋利的!能刺透任何东西!”

有个人问:“那么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又会怎样呢(原话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问得他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成语“自相矛盾”就来自这个故事。它用来比喻那种办事、说话前后抵触、互相对立的情况。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国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个县令,晋平公就去问当时大夫祁黄羊,对他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当这个官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他为人公正,做那里的县令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笑着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当南阳的县令,您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嘛。”

晋平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也觉得解狐这个人确实不错,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为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毫不犹豫地说:“祁午能够担任这个职位的。”

晋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可是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这个职位,所以我推荐了他;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果然能公正执法,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才,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他。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

后来居上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大臣叫汲黯。他为人正直,对皇帝也敢当面提出意见,所以汉武帝虽然不太喜欢他,但又不得不尊重他。

汲黯是位老臣,当汉武帝还是太子时,他的职位就比较高了,可是后来他再也没有得到升迁,而他手下的人却一个个不断得到提拔,超过了他,这使汲黯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终于忍耐不住,对汉武帝说:“你任用大臣的办法,就像堆放柴禾一样,越是后来的就越放在上边呀!”(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知道他是在发泄对自己的不满,也就默默地听了。

“后来者居上”这句话经过演变,成了“后来居上”这句成语。“居”是在的意思。汲黯的.原话是对汉武帝的批评、讽刺,意思是资格浅的、后来的人尽管缺乏才能,但反而超过了资格老的人。现在这句成语的意义有了变化,而是用来形容和赞扬后来的人超过了前人。

义无反顾

司马相如是位才子,会击剑抚琴,但最擅长的是写诗作赋。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让他在自己身边作官。这时正赶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由于他征集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引起了巴蜀人民的惊恐和不安,发生了骚乱。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情,便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且让他写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释。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说:“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并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镐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仍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

司马相如将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又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芒刺在背

汉武帝晚年,大臣霍光很受信任,被封为大将军。汉武帝死后,他又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汉昭帝死后,由昌邑王继位。他不干正事,霍光因此极为不满,就把他废掉了,迎立了汉宣帝。

由于霍光地位高、权力大,汉宣帝也很怕他。一次,汉宣帝要去祭祀。霍光陪同,与宣帝同乘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

感到如同有细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样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芒”是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芒刺”就是细小的刺。现在成语“芒

刺在背”一般用来形容因为恐惧,或有某种心事而坐立不安的心情。与“芒刺在背”相近似的还有成语“如坐针毡”。意思是好像坐在插了

针的毯子上,用来比喻心神不安。

天衣无缝

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释义这则成语的原意是天仙的衣服没有缝,后来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一体,没有破绽。

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性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满院飘香。这时,一位长得异常美丽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小姐,您是谁?从哪来?”

仙女说:“我是织女,从天上来。”

郭翰问:“你从天上来,能谈谈天上的事情吗?”

仙女问:“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说:“我什么都想知道。”

仙女说:“这可难了,你让我从哪说起呀?”

郭翰说:“人们都说仙人聪明,你就随便说说吧。”

仙女说:“天上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绿树常青,花开不谢。枝头百鸟合鸣,水中游鱼可见。没有疾病,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总之,人间的一切苦难天上都没有。”

郭翰说:“天上那么好,你为什么还跑到人间来呢?”

仙女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们的前辈庄周老先生不是说过‘在栽满兰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闻不到香味’的话么。在天上呆久了,难免有些寂寞,偶尔到人间玩玩。”

郭翰又问:“听说有一种药,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吗?”

仙女说:“这种药人间没有,天上到处都是。”

郭翰说:“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该带点下来,让人们尝尝有多好呀。”

仙女说:“带是带不下来。天上的东西,带到人间就失去了灵气。不然早让秦始皇、汉武帝吃了。”

郭翰说:“你口口声声说来自天上,用什么证明你不是说谎话哄人呢?”

仙女让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细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没缝。

仙女说:“天衣无缝,你连这个都不懂,还称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听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见了。

出处前蜀·牛娇《灵怪录·郭翰》

另有一说,是指天竺(印度)人穿的衣服.

印度的气候不比中国,在南印度到中印度一带,天气很热,生活简单,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衣服就够了。我们过去讲“天衣无缝”,这个“天”原来的意思就是“天竺”。汉代翻译的音与现在不同,唐以后翻成“印度”。当时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样,现在到泰国边境还看得见,就是一块布,身上一围,就是“天衣”。不需要像我们的一样用针线缝起来,当然无缝。

危如累卵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下令修建一座九层高台,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一些大臣也劝晋灵公,不要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可是晋灵公执意不听,还说:“谁再来提意见,就杀谁。”

有个大臣叫荀息,他来求见晋灵公说:“大王,我会一个小戏,表演给您看。”

晋灵公听了,自然很高兴。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颗棋子一颗一颗地先平摆在地上,然后又拿

出九个鸡蛋,一个一个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摆了五个,第二层再摆三个,第三层摆一个。晋灵公看着摆在堆尖上那个勉强搁住的鸡蛋,紧张得直叫“太危险啦!太危险啦!”荀息这时意味深长地说:“这不算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层高台,刚动工三年就闹得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如果遭到外来侵略,咱们国家不就

像这累起的鸡蛋一样危险吗?”晋灵公听了,吓了一大跳,连忙下令停止筑台。这就是成语“危如累卵”

的来由,“累”是堆积;“卵”是蛋。常用来比喻那种极危险的情况。

光彩夺目

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被调至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极力铺张浪费,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六七株光彩夺目的珊瑚送给他。王恺自叹不如

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几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被提拔为上卿(相当于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言说,如果见到蔺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就避免与廉颇见面,如果在路上遇见廉颇,也悄悄地掉转车子躲开。

蔺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该这样胆小。蔺相如说:“秦王那样厉害,我尚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和廉将军不和,只能对秦国有利。我们要考虑国家利益,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啊!”

这番话传到廉颇耳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光着身子,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赔礼道歉。

从此,他们结为至交好友。这故事流传很广,“负荆请罪”也便成了成语。“负”是背着;“荆”

是荆条;“请罪”就是赔礼认错。“负荆请罪”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给以惩罚。现在常用它表示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的意思。

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名叫孙山。一年秋天,他去赶考,邻居请孙山将他的儿子带去一起应试。发榜时,孙山的名字是榜上最后一名。孙山回到家里,很多人都来祝贺,

那个邻居也来了,问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随口吟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落孙山外。”邻居听后明白儿子没有考上,就回家去了。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榜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还在孙山的后面,这自然是没有考上了。

这诗句后来就简化成了“名落孙山”。用它来比喻未被录取或榜上无名的人。

如火如荼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想做各国的首领,晋定公也想称霸。为了显示力量,压服对方,在一个夜晚,夫差把三万军*分成了左、中、

右三军。每一军都组成一个正方形的方阵,三个方阵分别是三种颜色。中军全部戴着白色的头盔,穿着白色的铠甲,手上拿着白色的旗帜,身上佩着用雪白的羽毛缠着的弓箭。远远望去,很像盛开的荼花(原文是“望之如荼”)。左军全是红盔、红甲、红旗和红色的弓箭,如同一片熊熊燃烧的火焰(原文是“望之如火”)。右军全是黑色打扮,远看好似布满了密密层层的乌云。第二天清晨,夫差请晋定公和各国诸侯前来阅兵。吴王亲自擂起了大鼓,三军按照鼓点行进,步伐整齐有力,喊声震天动地,在场的各国诸侯王都惊呆了。晋定公也连连点头,只敢说好。大家害伯吴国的实力,只好共同推举

吴王做了首领。这个故事中的“望之如火”“望之如荼”,后来简化为“如火如荼”。

“荼”在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这里借它指白色。“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一样红,像荼花一样白,原是形容军威雄壮。现在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种种声势浩大的场面。

讳疾忌医

战国时候有个名医叫扁鹊。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侯,临走时,他对蔡桓侯说:“您已经患病,但

病在表皮,只要及时治疗,还来得及。”桓侯不相信自己有病,听了便很不高兴。

几天后,扁鹊又见到桓侯,这次他郑重地劝告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不治疗会更加厉害的!”桓侯还是不相信,而且越发生气了。扁鹊再见到桓侯时,就警告说:“您的病已经侵入到内脏去了,再不治,

就危险啦!”桓侯听了,生气地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过了不久,桓侯又遇到扁鹊,只见扁鹊转身就走了。桓侯感到奇怪,派

人去问。扁鹊对来人说:“你们国君不听医生的话,眼看性命就完啦!”来人大吃一惊,赶忙询问。扁鹊说:“开始病在皮肤时,敷敷药就能好的。发展到肌肉里,用针灸也还有效。病到了内脏,虽然费事一些,但用汤药医治还来得及。现在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了骨髓,还有什么办法呢!”

五天以后,桓侯突然感到全身疼痛,连忙派人去找扁鹊,可是扁鹊已经到秦国去了。没几天,桓侯就病死了。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讳疾忌医”。“讳”,是隐瞒,忌是害怕。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隐瞒或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别人批评的人。

运筹帷幄

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做了汉朝第一个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宫里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在宴会上,他对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能转危为安,建立汉朝?项羽那么强大,为什么反把天下丢掉了呢?”

将军王陵恭敬地回答说:“您看起来对人好像不够尊重,但实际上对功臣猛将都有奖赏,能和大家分享胜利果实。项羽表面上重视人才,内心却妒嫉有才能的人,对有功的人不仅舍不得奖赏,而且还怀疑他们,甚至要杀害他们。这样,部下就很难和他一条心了。所以他必然失败。”

刘邦笑笑说:“你仅仅是知道了一个方面,还不知道整个情况啊!说实在的,坐在军营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大计,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定人心,提供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至于带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我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仅仅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败呢?”

刘邦这番话,博得了大臣们的颂扬。刘邦赞扬张良的那句话,原文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

来摘录成为成语“运筹帷幄”。“运”就是运用;“筹”就是谋划;“帷幄”

指古代军营中的帐幕。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决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也引申为筹划、指挥,确定大政方针。它常和“决胜千里”连用。

两败俱伤

韩国和魏国打仗,打了一年多,双方都不能取胜,秦惠王想趁机插手,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国的谋士陈轸来到秦国,秦王便向他请教。陈轸便给秦王讲了个故事:有个卞庄子,住在旅馆里。一天,他听说附

近的山里来了两只老虎,正在吃一条牛,就想拔剑出去。旅馆的伙计赶忙制止他说:“现在先不要急着去打,两只老虎吃来吃去,必然会发生争斗,等到它们互相咬伤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吗?而且还可以得到打死两只老虎的好名声哩!”

卞庄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处监视着。果真没多久,两只老虎就厮打起来,打来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伤。这时卞庄子冲出去,很轻易就砍死了受伤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双虎的名声。

陈轸讲完了故事说:“大王,现在韩魏相攻不正是两虎相斗么!您等到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插手,就与卞庄子打虎一个样了。”

秦王果然按照陈轸的话去做,在韩魏战争中,秦国一直没去插手。直到两国被长期的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秦国才开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两败俱伤”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两”指斗争中的两方;“俱”是都的意思。这个成语是指争斗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破坏,谁也没得到好处。由这个故事还引出了成语“坐山观虎斗”,它用来比喻在双方相互争斗中,第三者暂时采取旁观的态度。

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出自《北史·长孙晟传》,相传长孙晟看见天空有两只大雕在争夺肉食,他只用一支箭便将两只大雕射了下来。雕,指一种凶猛的大鸟,一箭双雕指一支箭射下两只大雕,原形容箭术高超,后比喻做一件事情达到了两种目的。

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身体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见了之后,都认为他活不到成年。长孙晟的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一定会有很大的出息。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身体能够强壮起来,长孙晟的母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经常让他到山上去砍柴。一个三岁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很多乡亲的置疑。可是,长孙晟的母亲一直坚持每天让长孙晟去上山。这就样,等长孙晟8岁的时候,他已经比同龄的男孩强壮了,而且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个8岁的小孩能搬起一个大人不能搬起的石头,这让很多人惊讶不已。不仅如此,长孙晟特别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会打一些野鸟回去。在他18岁那年,长孙晟终于练就了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

之乎者也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出处文莹《湘山野录》

之乎者也,是古汉语的文言助词,在南方方言中依然沿用,只是因为汉字和古汉音的脱离,一般不再用本字记录,而是用诸如“切、滴、的、噶、咯、啥、哈、呀、耶”这些现代普通话注音的汉字来标注;或者用现代的“这个”“那个”“是”“……的东西”来代替“者”的语法提示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