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是与四下第三单元相对应的一篇选学课文。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文章结构清晰的科普说明文,以总分结构像我们介绍了三组动物共栖现象:犀牛与犀牛鸟、鳄鱼与牙签鸟、百舌鸟和金黄鼠,以及他们的共栖原因。为了把握课文的这一主要内容,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来梳理文本,概括内容,培养学生提取、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并借用表格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么把这种有趣的共栖现象向我们介绍清楚的。作为第二学段的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它的一大特点,而文中二、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也为四年级学生谋篇构段的习作表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课堂中也可以由此做相应的拓展练习,巩固新知。因此围绕“基于言语思维下课堂核心练习的筛选”这一主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定了两个核心教学内容:一、借助表格进行关键词句的筛选、提取和整合,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二、通过阅读赏析的方法了解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能利用表格发现文章构段特点,进行迁移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主认识生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共栖”一词的意思,并随文识字。
2.能借助表格提取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3.以第二自然段为例,通过阅读赏析的方法了解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借助表格发现文章构段特点,尝试迁移练习。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表格提取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2.以第二自然段为例,通过阅读赏析的方法了解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借助表格发现文章构段特点,尝试迁移练习。
【课前预习单】
1.我会读:
蝇 虻 蛆
沼泽 犀牛 褶皱 残渣 剔牙
凶猛强大 弱小无比 朝夕与共 和睦相处 寝食不安 孵卵育雏
2.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能共栖的原因是什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顺学而导
1.板书课题,读题,理解什么是“共栖”。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选学课文,打开课本到166页,老师已经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中出现了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语——“共栖”,你会读吗?小火车开起来、一起读。栖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①鸟停在树上。②居住、停留的意思。在这里“栖”应该选择第几种意思?咱们预习过课文,从课文的描写中,你知道什么是共栖吗?(共是共同,只有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才能叫共栖。)
2.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读读这个课题。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其实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也有两个词语能帮助我们理解“共栖”这个词语,快速读读这一段,你能找到这两个词语吗?(板书:朝夕与共,和睦相处。)朝就是早上,夕就是傍晚,从早到晚都友好地生活在一起,就是共栖。
2.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词所在的这句话。
出示:从表面看,它们之间“水火不相容”,然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从这段话来看,这句话中的“它们”指的是哪类动物?
随机出示词语:凶猛强大 弱小无比 巨兽 小雀
同学们,你们看,从性情上来看,一种凶猛强大,一种——弱小无比,从体形和种类上来说,一种是巨兽,一种是小雀,两者差别很大,所以课文中说他们是水火不不相容的,然而他们却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动物世界可真是充满了奇趣。
3.师生合作读第一自然段。
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男同学读蓝色字体,女同学读红色字体,其他地方老师来读。
那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动物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呢?
三、出示表格,梳理内容
1.初读,明确三组共栖动物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些动物之间存在着共栖现象?把这些动物的名字圈一圈,并填到表格的左边一列。(反馈)
发现没有,他们分别来自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啊,每一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一组共栖动物,老师已经把三组动物的名称填在了表格里,对照一下,
你填对了吗?
(明确三组动物:犀牛与犀牛鸟,鳄鱼与燕千鸟,百舌鸟与金黄鼠)
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表格,我们知道了课文是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三组动物的共栖现象,看看这些动物的名字想想他们他们的模样,你有什么发现吗?
你们看,犀牛和鳄鱼这两种动物都是凶猛强大的,犀牛鸟和燕千鸟都是——弱小无比的,百舌鸟是鸟类,金黄鼠是鼠类,都是看似水火不相容的动物,怎么就能和睦相处呢?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第二自然段
2.自由读读这段话,找一找犀牛和犀牛鸟共栖的原因是什么?把你认为最关键的句子划出来。(抓关键句、关键词进行概括)
评价:你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重要的句子(你找的句子很长,其实简单点来说,就是——),换句话说就是犀牛鸟能为犀牛——,那么与此同时,犀牛鸟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是啊,因为犀牛能为犀牛鸟提供食物,而犀牛鸟能为犀牛捉虫、放哨,他们之间互帮互助,互利互惠,所以才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出示表格,师生共填犀牛与犀牛鸟的共栖原因。)
3.接下来你能不能像刚才一样先找关键句再概括的方法去读读3、4自然段找找后面两组动物的共栖原因,也像老师一样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4.反馈,对照,修改表格。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又用简洁的语言读懂了这三组动物之间的共栖原因。发现没有,其实这三组动物的共栖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点。
原来是因为存在着互帮互助、互利互惠的关系,所以即使是表面看来毫不相
干的动物,也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把他们之间这种有趣的现象向我们介绍清楚的呢?
四、关注表达,了解构段特点
1.指名分层读第二自然段,初步引导发现构段特点
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二自然段,这一次老师请两个同学来读读这段话。猜猜看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们的朗读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前面先说犀牛如何庞大,并引出与他共栖的动物——犀牛鸟,并简单描绘了他们共栖时的——画面,接着说明了这两种动物能够共栖的原因。这段介绍犀牛和犀牛鸟共栖现象的话就是由这样两部分内容组成的。正如表格中的左右两部分)
2.关注表达,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师过渡:而课题中说这种共栖现象是非常有趣的,就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这段话,把你认为读来十分有趣的句子划下来。
预设句子:
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的犀牛,身长约5米,高2米,重1吨以上,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1)感受作者的具体描写(或列数字、作比较)
预设:这犀牛是什么样的?多长?有我们三分之二个教室那么长;多高?都快接近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了;至少一吨,这犀牛可真是凶猛强大呢!你能读出它的形象吗?
师:连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的动物,可它却任由一种黑色的小鸟蹦来跳去,你们看,这一大一小,一强一弱,一个笨重一个灵巧,看似水火不容,竟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多么有趣啊!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你们看,这两句话中,作者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和动物之间的'对比描写向我们再现了犀牛庞大、凶猛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本文作为科普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板书:准确严谨)你还找到了哪些有趣的句子。
难怪作者在课题中说——
(2)通过拟人化的动作描写感受语言的生动有趣
交流反馈:寝食不安、放哨、报警
通常,这些词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这些让我们读来十分有趣的句子也都体现科普说明文另一个语言特点,那就是生动有趣。(板书:生动有趣)
小结:你们看,这段话中,作者就是用生动有趣、科学准确的语言先写了犀牛和犀牛鸟的共栖画面,接着解释了它们的共栖原因。
⑶关注“原来”,了解文章构段特点。
那么,这两部分的内容作者是怎么把他们连成一段话的呢?把原来这个词圈
一圈。其实不仅这一段,课文3、4自然段也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
五、迁移练习,结束课堂
1.给句子排序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通过表格不仅知道了课文写了些什么,还知道了作者是怎么将他们表达出来的。课的最后啊,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礼物就藏在了课桌的信封里。赶紧打开看看吧!
信封里有几个打乱了顺序的句子,是课外一组关于鲨鱼和向导鱼共栖现象的介绍,能干的小朋友能不能仿照着课文的介绍来给他们排排序。
出示句子:
形影不离的鲨鱼和向导鱼
( )奇怪的是,它身边却经常跟随着一群身长不过30厘米的小家伙——向导鱼。
( )鲨鱼为海中霸王,生性凶猛且专食其他鱼类。
( )而向导鱼呢,则捡拾鲨鱼吃剩下的残渣。
( )鲨鱼为什么能容忍向导鱼生活在其身边而不食之呢?
( )它们之间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关系。
( )向导鱼为鲨鱼作向导,把它引到群鱼聚集的海面,让鲨鱼吞食那些无辜的同类。
( )原来,
2.说说你这样排序的原因。
3.结束课堂
同学们,其实像文中这样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海葵和双锯鱼共栖;文鸟和野蜂共栖;珊瑚虫和星虫共栖。这些动物之间因为互相帮助互相依赖而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课后大家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
第一单元
一、教材的编排及其特点
本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天安门广场观升旗》《我们的军长》《鸬鹚》及两篇阅读课文:《爸爸的老师》《在大海中永生》和练习1。
二、本单元重点的教学要求
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继续积累词语;同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提高阅读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建议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课文简介:
课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写出了我的联想。表达了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即升旗仪式的过程即我的联想。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
1.抓住课题理清结构
本文的课题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点明了课文记叙的主要事件,因此,我们可以以课题为切入口,理清课文大的段落结构,落实本单元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这一训练重点。可以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定会谈到写了天安门广场观升旗这件事。教师点明:也就是课题点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看课题,既然是写观升旗,那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在教师引导下请学生说出并板书升旗前,升起时,升旗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文,按这三部分将课文分成三段。
2.抓住课后题,引领重点段的学习
课后习题往往能够体现编者的意图,显现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因此,备课时课后习题可以作为我们撰写教学设计的一个参考。本课课后一题: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紧紧围绕文章重点段第二部分提出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运用此课后习题做如下设计:
教师依据课后习题设计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并分发自学展示题卡(见下表),启发学生围绕阅读理解的重点,任选一种方式认真自学。(学生自学中,教师深入其间,观察、询问、倾听、启发。)
一、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思考: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自学方式(任选一种):
1.表格式。
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
2.标画式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3.文字叙述式。
4.其它方式。
在学生充分自学、小组交流基础上,教师适时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抓住学生的学习成果,再次启发学生认真咀嚼、品味课文,既理解文中作者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又领悟文章通过看到、听到、想到的描写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导读品味
说起读,似有些老生常谈。因为我们的广大教师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读对于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对于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领悟文章表达形式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也越来越多地听到了书声琅琅。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些所谓琅琅书声中真正有效的读并不是很多。为读而读、漫无目地的读、毫书层次的读比比皆是。学生们甚至读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然而,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许还停留在课前的水平。文章要读,但却又不要傻读,如何使读真正收到实效,深入人心呢?就本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抓字词品位
抓住文中重点句段,精工细做,大至内容,小到标点,比较体会,品读感悟。深入理解内容的同时,以实现课堂教学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教学结构。如下面这段文字:
广场上,华灯还在闪亮,但已云集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有首都的市民,有来自南疆北国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还有穿着彩色服装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一些外国客人也来到这里,有的还举着摄像机,准备把这庄严的场面拍下来。
教学中,可抓住云集一词,通过换词比较在读中品味这段话的含义,体会来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人多。首先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思考云集还可以换成哪个词?学生会将它换成聚集,那就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再读读,体会有什么不同。这两个词都有许多人集中到一起的意思,但聚集往往是在某种命令下的一种活动,而云集则是一种自发的活动。云集比聚集更多了一份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都有哪些人自发的在天还没亮时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呢?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有有还有也这个句式,体会人多,此时,对成千上万一词的理解已经水到渠成。
(2)改写语句品位
文中有一反问句我怎能不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可先引导学生改写句子,改成陈述句,然后在对比读中体会反问句表达语气的坚定,强烈。
(3)联系实际品位
对课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例如: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这句话写出了我在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真实感受。从未有过指的是从来没有过,生平第一次。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到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第一次同成千上万的观众一起看,第一次参加真正由国旗班武警战士升国旗的仪式。因此我又怎能不激动兴奋?在理解中还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屏住呼吸,心咚咚地跳是怎样的感觉,该怎样读?在此基础上,再读,激动兴奋的心情自然能够体会和表达。
4.积累词语
本文中出现了()的()这一形式的词语,首先应依据课后三题,引导学生填空,积累文中词语。在此基础上,为了丰富学生积累的词语形式,可以作如下处理:洁白的手套可以说成手套洁白,闪亮的步枪可以说成步枪闪亮,再读文,到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词语也可以这样说说?学生在读文过程中找词语、进行改写练习,既积累了文中原有的'词语形式,又在变换说法的过程中丰富了词语的积累。
5.读写结合
抓住重点段落中的空白点、发散点,启发学生想像、发散,进行阅读性的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练笔内容),以练笔促阅读,将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这两项重要的
《我们的军长》
课文简介:
课文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军长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陈毅军长平易近人,自觉遵守制度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陈毅军长受到小赵阻拦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学习陈毅军长自觉遵守制度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
联系全文及有关
教学设想:
1.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是对话多,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故事情节清楚,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多读书少分析。教学时,可以通过自读、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理解人物语言中表达的意思,感受人物的好品质。如对小赵的语言描写谁也不行!这是我们的制度!上后台也要从外边绕。联系文中对他的介绍,只有14岁,参军才半个月,读出孩子气和认真劲。对军长语言的描写既然人家有制度,我们就不要破坏,引导抓住关联词语,体会陈毅军长自觉遵守制度的好品质。
2.想像写话,加深理解
抓住重点段落中的空白点、发散点,启发学生想像、发散,进行阅读性的小练笔,将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这两项重要的语文基本训练结合,有助于极大的提高课堂的阅读效率。本文中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描写:小赵吐了吐舌头,愣了一会儿,又摇摇头,说:不对,我拦住他,他不但没发脾气,还表扬我呢!教学时可以抓住此点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老张说来的人正是陈毅军长,可小赵想了想却怎么也不敢相信。文中只对小赵的语言进行了描写。那么小赵当时又会想到了什么,你能发挥想象,写下来吗?同时出示句式:小赵吐了吐舌头,愣了一会,想于是他摇摇头,说:不对,我拦住他,他不但没发脾气,还表扬我呢!
3.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文章结尾那就更没错了一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更没错了是指陈老总所特有的,是他一贯的作风有更深刻的体会,更真切地感受呢?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入一些课外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的体会。
如:1949年5月10日。在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的一间简陋的会场里,陈毅司令员正在向部属讲话。他声色俱厉地批评一些干部战士目无纪律的行为,声称要是到了上海,二次再犯纪律,可别怪我陈毅不客气!
教师可将这些补充介绍给学生,也可提供阅读资料供学生自己阅读,还可根据学生家中情况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交流理解。
4.抓住题目,创设悬念,感悟写法
题目为《我们的军长》,可文中对军长直接描写的语句并不多,只有这么几处:既然人家有制度,我们就不要破坏小同志,劳你驾,请把这个交给你们杜队长。小鬼,你执行命令很认真,这很好嘛!刚才是我们不了解情况。。文中大部分笔墨都用在写两次的对话场面上,一是陈毅军长和小杨小赵的对话,一是小赵和杜队长、老张的对话。因此,因该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前者为正面描写,后者为侧面描写。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题为我们的军长,可文中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小赵,这是不是跑题了?当然也可以在学文后引导学生质疑:读了可文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老师再杀个回马枪,把问题抛出来引导思考讨论。
5.练习分段
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鉴于本文特点,我觉得还是将这一训练放在理解课文之后。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在学文过程中又知道写了两处对话场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整体读文分段,更有针对性,更能有的放矢。
《鸬鹚》
课文简介:
课文记叙了在美丽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文章充满了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应该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弄清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想:
1.板书课题,补充资料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共同点,也就是都有鸟字旁,由此引出鸬鹚是一种水鸟,并可出示关于鸬鹚的相关介绍资料,在学文前对鸬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读文兴趣。
2.抓住关键词,理清段落结构
引导学生读文,抓住最后一句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理解恢复一词的含义,就是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从而由现在湖面的平静得出湖面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到平静的过程,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段,也就是按照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的顺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然后再引导学生逐段细读。
3.运用课后习题中的表格,引导自主读文
教学时,运用课后习题中的表格,让学生边读文边填表,在读文过程中填表,在填表过程中思考,真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表格如下:
捕鱼过程渔人动作、神态鸬鹚动作湖面情况
捕鱼之前
捕鱼之中
捕鱼之后
自主阅读填表后,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
4.抓住重点字词,显炼字之功
《鸬鹚》一文,对人和事物的描写,显示出作者非凡的炼字功力。几只又小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形象地描绘出停泊在远处的几只小渔船的形态特点。浮字用得极为精当。它准确地说明渔船之小,船身之轻,因而吃水之浅。可让学生换词比较读,学生可能会换到漂停,这时,可以让学生将换到的词放回句子中再读读,在比较读中体会原文用词的精当。如果用漂停等词显然与原文的轻巧、动态不相符。
再如,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就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句中的抹字,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字眼,它不仅指明了让鸬鹚下水的独特方式,而且活现了渔人动作的敏捷、轻盈和娴熟。它简直让人觉得那竹篙似到未到之时,鸬鹚就到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可见鸬鹚与渔人配合得多么默契,鸬鹚又是何等训练有素和服从命令。从这个意义上说,抹字,如同指挥员下达的一道命令。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换字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精当。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改用扫、排、拨之类的字眼,就逊色多了。
文中像这样精当的用词还有多处,如悠然、站、忽然等词,都应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味其精当的用法。
5.注重读中想象
本文写得非常优美,随着渔人捕鱼状态的变化,似乎在我们的面前铺展开来一幅幅的画面,这画面或恬然幽静,或紧张喧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将静止的文字活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图像,想象那一幅幅或静或动的画面,感受渔人的悠然与鸬鹚的训练有素。因此,我们既要给学生留有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可通过动情地描述、形象的画面、变换的音乐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本单元共有三篇精读课文《松鼠》《沙漠里的船》《山沟的孩子》和两篇略读课文《沙漠中的绿洲》《比金钱更重要》及练习2。
单元重点教学要求:
1.掌握本单元31个生字及新词。
2.进行积累词语、朗读、默读、背诵、自学填表等阅读能力的训练。
3.进一步揣摩课文的写作顺序,领悟文章写法及段落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建议:
《松鼠》
课文简介: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能说出理由。
1.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猜谜引入:教师可出示一则谜语,谜面为松鼠的特点,谜底就是松鼠,猜谜的过程中板书课题。
动画引入: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动物朋友,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松鼠的画面。看完之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才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引入不仅为激趣,更在随后地说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增强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质疑引入:板书课题,关于松鼠,你想了解些什么?
无论哪种引入的方法,无非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2.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读文交流后板书:外形、活动、搭窝、食物
引导:如果将课文分成两部分,你认为可以怎么分,为什么?引导学生看板书概括为外形和习性两部分。这样的话,学生不仅仅是给文章分了段,还在分段的过程中领悟了文章的成文结构,便于后继学习。
3.学习第一自然段,领悟写法特点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有以下写法特点:结构上属于总分段式,先总写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再围绕这一点作具体描写;描写方法上注重通过形容性的词句将松鼠的外形写的形象逼真。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体会的。
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外形)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再读,边读边圈画在对外形进行描写时写了松鼠的哪些部位?在此基础上出示下面这段文字,读一读,你觉得怎么样?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长着四肢,小面孔上有一对小眼睛,身上有毛,还有一条大尾巴。
那课文又是怎样将松鼠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呢?再读,边读边标画,体会文中的表达方法。
然后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领悟本段先总后分这种结构方式。如齐读第一句,指名读后面内容。
4.导学第2自然段,自学3、4自然段
2、3、4自然段结构相近,均是在介绍松鼠的一种生活习性。因此,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学生按此方法学习第3、4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通过读使学生明确是写了活动特点和活动时间两方面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两方面内容以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
活动活动特点灵活
活动时间夜晚
同时抓住只要就这一关联词体会松鼠的灵活
学习第3、4自然段,可让学生自读或小组合作学习,仿照上例,自主设计表格展示学习成果
第3自然段
搭窝搭在哪高大的老树上
怎么搭先再然后还
作用又暖和,又安全
第四自然段:
食物吃什么
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怎么吃直着身子、坐、捧
储存食物秋天,塞到;冬天,寻找
需要说明的是,自读课文,填写表格,只是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一步,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还要抓住文中重点(如第三自然段中的搭窝过程),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朗读,比较、想象等方法体会课文的写法特点。
5.拓展练笔,课外延伸
仿照课文写法将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给大家。提倡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沙漠里的船》
课文简介:这篇课文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因而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本领,继续学习按不同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导言,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骆驼吗?你们知道骆驼与其它牲畜不同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吗?(驼峰)你们想更深入地了解骆驼吗?这节课我们学习7课《沙漠里的船》。
二、以课后习题中的表格为依托,引导自学
沙漠环境骆驼的生理特点作用
宽广无边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师:以前我们曾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今天这篇课文的许多知识(指板书)也都可以用这一句式练习说话。先由老师做个示范,因为骆驼身体高脖子长,所以能望到很远的地方。就这句谁能换种方法说?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因为所以因为所以
师:还有5句(指板书)随你用哪种方法,任选骆驼的一个特点来说。
学生练习说:
师小结:刚才我们进行了说句子的练习,我们知道这些句子都由表示原因和结果的两部分组成,但同样是因果关系,在表达上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们学了就应灵活运用。
练习朗读,体会骆驼的生理特点是怎样适应沙漠生活的。
三、整理知识(采用填图法)。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骆驼的简图,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填。
印发给每位学生一张骆驼简图,要求写出骆驼的各部位名称及作用。
师小结:因为骆驼有许多生理特点,所以有许多特殊的本领。那么,骆驼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
四、运用浏览课文的方法,快速学习后三个自然段。
1.提出浏览要求:概括出骆驼的本领,用﹏﹏画一画。
2.找到后,同桌讨论是否正确。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教师小结:因为骆驼有许多生理特点,所以有许多特殊的本领,因为有许多特殊的本领,所以适于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被称为沙漠里的船。大家看课文的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五、课外延伸,说动物的美称
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类似于骆驼这样的美称吗?
学生讨论,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以举例。
例:森林里的医生啄木鸟和平的使者鸽子等等
六、课堂总结,感情延伸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大沙漠?有谁坐过骆驼行走在沙漠里?是啊,在无边无际,无人定居的沙漠里,骆驼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载着人类穿梭在风沙之中,从远古走到现在,在驼铃的叮当声里,驼来了西方的文明,驼走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使东西方文化得以融合。骆驼是为沙漠而伴生的生灵,有骆驼在,沙漠就不再孤单,有骆驼在,人类行走天涯就不再遥远。孩子们,如果有那么一天,你能到沙漠中去,你一定要体验一下骑骆驼走天涯的征服自然,挑战自我的快乐感觉!
《山沟的孩子》
课文简介:这篇散文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赞颂了山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山沟的孩子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的语言很美,极富感情色彩,因此教学中要重在朗读。有感情的多读几遍,学生就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们是怎样去上学的?山里的孩子去上学遭到了哪些困难?那应该怎样读?
另外,可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加强训练。比如,同桌互读、那女生对读、师生对读、老师音读、问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1.引导学习写景内容
(1)比较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写景的部分: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初升的红日把他们拥抱。
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远远近近,说说笑笑。
(2)体会,从这些对山沟特有景物的描写中,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
(3)这样写是不是重复?(生动地把山沟特有的景物描写出来)
(4)从这段的描写中你还了解了什么?(山区生活贫困,条件十分落后)
第二段:
1.默读课文,你能读懂吗?山沟里埋藏的那把能够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到底是什么?(勤奋刻苦地学习)
2.思考:山沟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刻苦地学习?(改变)
3.品读:山沟的孩子不怕从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黎明(灿烂的黎明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朗读:充满信心和希望,仿佛看到了祖国美好的未来,要怀着坚定的信念朗读。
4.小结:山沟的孩子为了使山区脱贫,为了祖国的强盛而学习,不怕天黑,不怕困难,他们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黎明。
一、搜集、整理资料
一般来说,主题确立之后,就会自然地进入考察或搜集、整理资料的阶段。也可以说,这是论文写作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有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位演化的学科,经济学的进展方式是:考察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一致的意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会计论文的撰写程序。由此可见,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考察或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有了资料,论文才可“言之有物”。其实,大家平时就要注意搜集、积累和占有材料:凡是你觉得特有利用价值的,就应反它搜集起来;积累材料要下大力气,花苦功夫,日积月累;占有材料应务求其多,力求其详。当我们选定一个题目后,再进行目的性、针对性更明确的搜集,紧紧围绕着自己选定的主攻任务,时时联系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去搜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与自己确定的中心论点关系最密切的材料。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主要工作是:
1.要围绕自己的论题,到各种会计期刊、经济期刊、相关论文集、会计报表、会计年鉴、政府文件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搜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要全方位”的原则,即考察资料时,不仅要考察国外资料而且要考察国内资料;不仅要考察当代资料而且要考察历史资料;不仅要考察外国学者的有关资料,而且应该和必须同时考察中国学者写的有关资料。也就是说,必须围绕着论文主题要尽可能的考察和搜集相关的资料。
同时,尽量“要上机”即搜集资料时动用现代计算机设备来处理信息,如通过互联网寻找所需资料并下载。目的是最大可能地节省时间,节约成本。
2.对搜集到的材料认真加以鉴别,区别出直伪、主次、轻重,表面和实质,典型和一般,本义和旁义等,真正做到理解材料和吃透材料,以便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利用。经过筛选,有的资料可用于总论点,有的用于分论点;有的用于叙述,有的用于论证;有的加以详细阐述,有的用于旁证补充,以使论文充实丰满。
3.消化搜集来的材料,即做到认真刻苦研究,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特别是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要采取严肃科学态度,合理借鉴或以此为起点开展新的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取舍,取舍的标准是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4.数据处理。数据是会计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料,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详细列出有关数据;对某些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和运算;保留科学的有代表性的数据;运用图表显示变化的规律和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数据状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提炼观点、精心撰写
(一)提炼观点或中心议题
论文观点或中心议题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立起的“靶子”,是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文章的中心。中心确立起来后,作者是就应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并由中心近一定的逻辑向外扩散思路,最终又要向中心聚集并总结出中心思想。文章的论说阐述不可脱离中心。
一般来说,在论文中提出观点或议题,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是直截了当,或是间接揭示;是反问,还是设问;是引证,还是归纳事实,这部分内容在文章中基本上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二)精心撰写、独运匠心
在把握素材后,就应探索形式,选准论文的表现角度。通常有几种不同的表现角度可选择:(1)领悟精神、深刻剖析。即对一论题作前后左右的“面面观”,多方位地而又深入论证。如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原因探析之类论题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2)抓住一点,重点阐发。即抓住某一薄弱环节,着重讨论,阐述己见,如论会计交接工作的不规范性问题、政府委派会计制不可取之类论题,可选择这种。(3)针对论争,解疑诘辩。选择有争论的论题,比较各种不同论点的优劣,树立自己的观点,如不要反会计职能无限扩大之类。(4)选准“靶子”,批驳陈说。即将某文或某书中的错误论点作为“对立面”,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批驳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如写“与谈税务筹划——与某某同志商榷”之类。
1.拟定提纲
论文的`表现角度选准之后,就要拟定提纲。提纲是论文的骨架,它起着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材料的作用。提纲有详略之分。我们一般要求尽量撰写详细的提纲,目的是:其一,通过拟定详细提纲,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同时也检验了所掌握材料是否充分;其二,通过详尽的大纲,指导教师更容易指导;其三,详尽的大纲通过后,成文就相对容易,只需反大纲在内容上按照一定逻辑结构添加内容就可以了。
拟提纲一般应先粗后细,先大后小,由略到详。即先把大的部分定下来,确定大段标题,再斟酌、明确每个大部分的小层次(即小标题),再依次深入,经过周密思考,反复修改完成,论文的提纲拟就以后,就应以纲统目,以说理为主,必须有虚有实,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形象的比喻以及典型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结合实际实例去作有步骤的层层逼近的科学论证。同时,大纲一定要实现:(1)明确论文的具体部局,要以总论点、分论点搭起框架结构,否则论文可能会显得三乱。(2)内容的表现上,要选择如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分总(总分)式结构、综合式结构、散论式结构等。
2.精心撰写
提纲编写就绪后,文章的撰写就进入了写作阶段、即对研究成果进行具体描述阶段。会计论文的定作应达到如下要求:
(1)容易理解。会计论文是表明作才观点的,要想把论文所包含的信息无障碍地传递出去,必须做到观点明确,结构得当,叙述准确。对于中心论点,是文章要刻意用力的地方、给出结论的地方,一定要讲得很详细,要讲透。转述的、人所共知的地方可简明扼要地讲。论文质量高低取决于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无真知灼见、有无新意,道理是否说得中肯深透,而不在地篇幅的长短,在基本达到对论文的字数要求的情况下,以行文简洁为标准。
(2)引用要得当,注释要清楚。为此,要讲究引用与注释的方法。引文与注释可以在页尾注明,也可以在文尾注明,并且尽量提供大的信息量,以便读者查找与核对。
(3)表与图的运用。由于表与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借助它们常常可以使语言文字很难表达清楚的多种子要素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一目了然,而且可避免文章表述呆板,因此,要合理采用。
三、改稿与成文
高质量的会计论文是改出来的。当初稿写成后,往往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用一种效果比较好的方法修改文章:冷处理。先把初稿搁一搁,待脑子冷下来后,再去修改。
(一)改稿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中心观点论证的是否充分
看论文所采用的例证材料是否充足,是否都能用来为论文的中心论点服务,不充足的要进一步充实,是观点问题还是所选材料问题,是否达到论文字数的要求,对于高中心论点较远的内容应该删去。
2.论文结构和段落是否有利于中心观点充分表述
检查论述的先后顺序是否得当,是否便于推理;各大段下的小段落是否需要小标题,有的是否应归属其他大段等。通过调整,使之合理、严密。
3.句子和标题是否符合语法要求
要字句斟酌,捡查用诩是否准确恰当,是否合乎语言习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是否协调,合乎逻辑;语言要鲜明生动。
改稿的基本要求是:一要确切;题文一致,标题和内容吻合;二要简洁:概括得当,简练明快;三要生动:新鲜活泼,引入注目;四要适度:明确的科学态度。
(二)加工成文
按照规定要求加工成文。可以是手写,有条件的可以打印。成文稿子一般要包括封面、正文、其他说明等内容。标准就是:格式正确、标点符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