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应几个老同学之约,游览了三河古镇风景区。
天气晴好,蔚蓝的天空上只有少许淡淡的薄云在悠闲地飘动。一阵微风吹到脸上,含着春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景区游人如织,不时看到有人拿着手机或相机在拍照。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聆听着讲解,参观了古镇的一些景点。
三河古镇位于肥西、舒城和庐江三县的交界处,因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远看三河镇河环水绕,一座座的拱形桥横跨两岸,岸边的建筑物和民居飞檐翘角,有的是古迹,有的是后建,都类似于徽派风格。脚下的青石板路光滑闪亮,一条条古街巷狭小深长,里面住着好几户人家,都保留着历史街区原汁原味的景象;还有古茶楼、古庙会、古圩、古战场,佐证和诠释了三河的古老和悠久的.文化。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光,使我们流连忘返。
走在这深深的小巷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戴望舒的一首《雨巷》诗:“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现在虽没有看到油纸伞,但还是有着一群群丁香一样的姑娘,点缀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想,无论是愁是怨,或悲或忧,来到三河,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你总会忘记那些烦恼和不愉快,有一个好的心情,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我们随着导游来到了董寅初纪念馆。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尊董寅初坐着的铜像,墙上的图片介绍和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他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国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我们参观了杨振宁旧居。杨振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首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陈列室的小院里,有杨振宁小时候拿着书站立的雕像,旁边是一张石桌和四块石凳,体现了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胸有大志。再往里面是杨振宁在清华大学讲台上作学术报告的塑像,气质非凡,栩栩如生。各个展览室的图片文字介绍了他的身世、
走过几条街到了刘同兴隆庄。庄里面有好几间房子,一个很大的院子,在当时算是个大户人家。一间房子的货架上放着几卷布料,柜台内有一位戴着眼镜、面带微笑的老先生站立的雕像,柜面上摆放着一把旧算盘和一根木尺,好像正在做着生意,惟妙惟肖。对面一间屋是粮仓,前台有多个木屉里放着各种米谷。院内有一口水井,井沿被井绳磨出一道道又深又光的凹沟,一只旧水桶还拴在辘轳上,保持了历史的原貌。
我们还参观了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部击败清军的“三河大捷”旧址和抗战将领、有“东方隆美尔”之誉的孙立人将军故居。
中午时分,我们几人在一家小饭馆就餐,品尝了三河米饺、酥鸭圆面、米粉虾和米酒等三河名特产。米饺呈半月牙形,通体淡黄,里面是肉馅,咬上一口,鲜美极了。米酒晶莹剔透,外看似红葡萄酒,喝起来很是爽口,一直甜到心里。在旁边忙活的服务员看我们喝的开心,笑着说,这米酒好喝,但后劲较大,可不要贪杯哦!这些名菜名酒无不展示了三河水乡的风韵,让人回味无穷。
短暂的三河之行,在游览了名胜景观的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受益颇丰。三河古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人杰地灵,物阜民丰,真是个令人留恋的水乡小镇。
胶河素有“九曲胶河”之称,是高密人的母亲河。诺奖一出,胶河立马红了,火了,比当年的红高粱还要惹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河,一夜之间跟他的家乡高密一样,驰誉大江南北。
初冬时分,静静地站在胶河畔,望着陆陆续续的人流,汇聚在这窄窄的、浅浅的胶河西岸的一家曾经非常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经受过岁月风雨洗礼和考验的一溜排五间两坡流水的红瓦木厦房,怎么也不会想到,50多年前,曾经在鸡叫头遍、天将破晓之际,稀里糊涂来到这个成员众多的农家小院的新的小主人,日后竟然让小院如此人满为患,如此拥挤火爆。 一个爬格子的山东高密汉子,究竟用了什么魔法,让他的笔下,诞生了外国文学专家们认同的足以夺取高额奖金的文学作品,这一定是像我一样,一直跋涉在文学这条崎岖山道上的文学缪斯追求者们急于弄清答案的一块心病。老实说,我老家渭北壶梯山下的窑洞,要比这厦房结实、宽敞地多。但谁来呢?你得给大伙来的理由。莫言就给了大家来看他家厦房小院的理由,而这莫不因为他的笔。
胶河的水,不停地流着,莫言血管里的血和他笔管里的墨水也一样一起流淌荡漾。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些问题无疑具有典型意义。那个湖南口音的伟人,在延安时期,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双百二为”这是颠扑不破的。
作家比拼的是什么?窃以为,不外乎观察扑捉的及时与滞后、细致与聊表;不外乎思考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写作站的位置和高度;不外乎情感的深沉和肤浅;不外乎技巧的娴熟和笨拙;不外乎语言的'明快清新和拗口晦涩。
这就好比农民种地。 几辈辈的耕种劳累,不一定能够培养出一个庄稼汉屋里屋外的把式。真正的把式:看云识天气,抓土知墒情,风过说风级;他们了解气候,了解土壤,知道时令,掌握庄稼的喜好习性,就好像土地的秘书一样;他们能够种谷子的地方不会种高粱,该种玉米的时候不会去种小麦,没有产量的品种他们有时也要去种,耽搁功夫的事情、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有时也要干,他们是大地的组织部长。农民、农业、土地是永远也读不尽的大百科全书。你对泥土的感情有多深,你对扎根泥土大众的感情有多厚,有多浓,你对泥土上的一切事物歌唱的感情有多醇,你的作品就会有多少泥土的芳香。
此刻,胡拉乱扯了这么多,艾青那泥土般深沉的诗句又在我的眼眶里湿润起来。真正的好作品,应该在岁月的河流中经受洗礼,应该像水流一样自然持久,应该像水一样在生活中离不了,像水一样滋养着我们有血有肉的肉体和灵魂。
记得在2009年3月举办的朱自清文学节开幕式暨文学名家论坛上,莫言进行了“我们为何需要文学”的主题演讲。这个从高密走出来,在京城安居乐业的山东汉子,一开口就承认自己是个农民,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面对清华的莘莘学子们,他坦言感觉“惶恐”,从这开场白的两点不难发现,一个优秀人物所具有的品德。在谈到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的时候,他说这其实就是“文学能给我们什么,文学有什么功能”的问题,文学的审美功能,文学的情感功能,无疑是最基本的两个方面了。而演讲中的莫言,也不知自己距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长的路要走,还有多少需要坚持的时光。而在2009年3月以后,莫言依然在文学的高密王国里,耕耘不息。
人世间再没有比坚持更好的办法了。一个人,只要有了爱好、兴趣,抑或仅仅只是个人的喜好吧,只要抓住坚持这个法宝,把自己置身于泥土之中,把自己的血管始终紧紧地和笔管相通,把自己的身份牢牢地铭刻在心,不管一路多么坎坷,也不管一路多少艰难,只要坚持,必将终有所获。
过境瑞典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天,但是我宁可舍弃首都斯德哥尔摩,也一定要去拜访一下诺贝尔的故居。
诺贝尔的故居位于卡尔斯摩加市的白桦山庄。卡尔斯摩加是一座海滨小城,半城海水半城树。白桦山庄也并不是山。密密的白桦林环抱着一块椭圆形大草坪。绿绿的草坪上矗立着一座白墙红顶的两层小楼。房后一池碧水,楼前一方花坛。花坛中,艳丽的红玫瑰簇拥着一根大理石方柱,柱顶是诺贝尔半身铜像。他和蔼可亲,持重老成。深邃的眼睛里放射出炯炯有神的目光,似乎在静静地看着后人在科学的道路上登攀。
走向小楼,我开始有点()了。想象中大科学家的居所,里面一定异常神秘,光怪陆离。然而进去之后,我( )了:眼前的橡木楼梯、两边的起居室、会客室原来如此普通。烛台、壁炉、桌椅与一般人家没什么两样。寝室里,一张单人床,一把椅子,如此而已。只有二楼的书房与众不同。书柜特别高大,书籍特别厚重,书脊银光灿灿。宽大的书案上,摊开的记事本半尺多厚,画满了图形表格,处处让人感觉高深莫测。廊内是展橱。其中的一个陈列着这位大科学家的著名遗嘱。我看到了它,一股( )之气顿时油然而生。
走出小楼,沿草坪中的一条小路北行300米,我看到了一排简易平房,共三大间。其中,诺贝尔的一间实验室给我印象最深。柜子、桌子、案上、地下,摆满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瓶瓶罐罐,琳琅满目,好像一家玻璃商店。地上有诺贝尔的一尊塑像。他正全神贯注地启动一个引爆装置。这多么像他勤勉一生的写照!
走出白桦山庄,我频频回望那美丽的别墅。草坪上那尊铜像,成为我脑海中永不消失的形象。
1. 把下面三个词语正确填写到短文的.括号里。
悲壮 迟疑 诧异
2. 这篇短文是一篇访问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诺贝尔的崇敬之情。请摘抄一个能够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结尾说:“草坪上那尊铜像,成为我脑海中永不消失的形象。”在作者的脑海中,诺贝尔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
(1)用“——”画出描写诺贝尔外貌的语句。
(2)作者脑海中永不消失的形象更在于诺贝尔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 如果要在诺贝尔的半身铜像前写上一段概括***的文字,你会写些什么?结合课文《诺贝尔》,请尝试着写下来。
答案:
1.迟疑 诧异 悲壮
2. 这多么像他勤勉一生的写照!或:草坪上那尊铜像,成为我脑海中永不消失的形象。
3.(1)他和蔼可亲,持重老成。深邃的眼睛里放射出炯炯有神的目光……
(2)深邃 勤勉
4. 忘我的科学研究,却带来更多的伤害与苦难,最后幡然悔悟,世界人民的毁灭者与杰出科学家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