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说说你所了解的国之重器 正文

说说你所了解的国之重器

时间:2025-01-16 07:49:00

大国重器观后感 篇1

《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成就,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从这个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及巨大的潜力。从几十年前我国的装备不被其他国家认可,出口一台机器简直比登天还难,还要看尽外商的脸色,但如今世界各地的施工现场上都有中国制造的机械装备的身影,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每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转变。

例如在世界上最大的磷肥选矿厂,这也是沙特政府矿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项目需要很多的设备,把几百家生产的设备集合起来,变成一套完整的设备,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设备系统,就无法做世界上工程的总承包,而在这个项目中有中国制造的机械在参与运转。装备制造,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装备中国是为整个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的手段。

装备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前中国是磷肥进口国,但现在我们所用生产的这套机器核心设备已经完全国产化,中国现在是磷肥第一大出口国,这就是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现在中国已经挤进全球225家承包商的行列。这些发展与我国各行业的创新是离不开的,我国有着自我研发系统,有些技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数控机床,这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一个国家数控机床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现在的各项装备都是依靠自主研发,这些研发都是那些创新人才的努力,还不乏一些女性,这是让我尊重与崇拜的。

中国在进步,由以前的进口到现在的出口仅仅在几十年之间,我们已经追上了世界发展的脚步。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感到自豪的,我们不会因为没有独立自主的技术而让其他国家小看,这是我们的能力。看到那些机器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时,我觉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们有些技术还是要依靠其他国家,还不能与世界上强大的装备制造国相比,例如美国和德国,我们还是要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这不仅仅影响装备制造本身,还对新能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靠设备发现及利用新能源,我国新能源占到全部能源仅仅百分之几,与有些国家的将近一半还是有很大差距,所以尚未获得真正的成功,我们还是要努力,但我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无穷的信心,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大国重器观后感 篇2

听说为纪念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颁布30周年,拍了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宣传中国装备工业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共六集。《大国重器》讲述了十八家装备工业企业的成就,以及他们的领导人、技术工人的学习先进技术并加以创新、创造的精神,鼓舞人心,他们的事迹成就值得效仿。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这部系列片,感触很多。

首先,虽然这么多企业获得的这些成就都很值得说道,但除非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员,知道这些企业的国人是非常少的。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已经上市,对这些企业的宣传,一是在全国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典型,二是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在当代的企业转型中实现自主,三是为中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指出方向。

其次,这次宣传的主要还是一些先进装备的制造,宣传的目的性很强。这些企业都很典型的在一些领域站在了世界一流水平,甚至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这充分的说明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制造业水平上的极大提升,从一个基本没有重工业基础的制造业弱国,到现在的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和基层的技术人员经历了很多,也有了非常多的发展,应该说是基本上完成了进入跨国企业行列的初始积累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再次,这些记录篇针对企业的领导者和技术工人的篇幅很多。一方面是对他们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更主要的是为中国众多的企业领导和广泛的技术工人树立一个先进典范,告诉他们只要"真的"想要完成一个目标,凭着中国人的能力和智慧,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完成,只是实现的.时间的长短不一。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做人必须要有相当强烈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些企业多是打破了某些领域的垄断而获得相当大的成功的。当今的大企业大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勇气在一个有垄断的领域中创建一番事业,这部纪录片的宣传,不仅宣传了正能量,更是要让人们有一种打破垄断,开创新事业的信念。

总体来说,我看到了装备工业的几个方向的发展,一个是总体的、大型的、集成的装备制造,一个是材料的、零部件的基础装备部件的制造加工,还有一个是小型精密仪器装备的制造加工。但不论那一个,只要有成为世界一流的愿望,都要做到更高的效率、更高的精度、更低的成本,最主要的是有自主的先进的核心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有光明的未来。未来的制造装备业可能会竞争的极其激烈,但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火中出金,实现自身的升华。我们不仅要成为制造业大国,更要成为制造业强国,以实现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

大国重器观后感 篇3

《大国重器》记录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及创新,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器装备,重型装备,海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首先我想到的是片中有那么多的优秀技术人员敢于拼搏,敢于担当,“严谨的工作态度比工作技能更为重要”,有个好的态度,不会的技能可以学,但如果有技能只是把工作当成任务草草了事,那照样是做不好一件事情的,一个德国学习回来的女焊接技术说了一句“焊品如人品,要表里如一”我在想我们公司人员真能做到把公司当成一个大家庭吗?片中也讲到一个拉小迪琴老工程师从年纪轻轻进公司一直到退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他说:“我们工人把高科技的产品做出来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在他身上可以看出公司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那种工作精神,很让人感动,而且他的创新就是把东西做好,其实也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去设计只需做好,如都像那老工程师那样就没什么是做不好的了,我们都能做到吗?所以我们要建立更完善的生产制度,但监督好像更为重要,我们制定过一系列的制度,但执行到最后好像都没有执行了,(就像一个《员工提案》一样,今年好像就执行过2次,前2次都无果而终)现在是第三次,标准文件还没有最终下发。我觉得我们好像缺少这种担当,负责,及严谨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数控机床以后的发展只有那么几点,更高的精度,更高的速度,更高的稳定性,更完善的功能,片中也讲到一家数控机床厂有那么多的机床卖不出去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好的精度,没有快的速度,注定要被好的机床替代,因为现在产品的精度越来越高,大家也许都知道现在有些机床都论斤卖的,那样的话是在卖高科技的数控机床吗?不是的,是在卖铸铁!高精度的产品没有高精度的机床它生产的出来吗?我在想,近快一年了的丝杠热变形我们解决了吗?我们讨论过的方案落实了吗?难道是我们公司解决不了?难道要像机床漏水的问题一样要处理一两年的时间?的确我们做的不好,我们做的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还有很多,就像客户要求的打样产品一样,我们认为可以了,其实有的还没有达客户要求,严谨的工作态度很重要,样件不合格就失去一个订单,就像片中清洁船内部如不穿厚衣服,不戴手套,不拿毛巾,汗水滴在上面就会有隐患一样,他们对工作进行了标准化,我们现在也在做,我想我们也可以做好。

每集都会讲到自主创新,我想我们也一样没有自主创新技术,也是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现在市场上的机床凭借低成本,低价格优势聚拢客户,机床也越卖越便宜(高端除外)便宜后它的质量肯定会下降,当产品性能,质量存在一系列问题时,终究还是会失去所有客户,就我们而言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我们的核心技术在哪?有哪些是我们需要去努力的)生产高精,高速,稳定的产品才能走的更远,“片中有个数控加工的拿个深度尺还讲解说道,加工这个高精度产品”有点不符合实际,但我们要做的是需要实实在在去做,让“品质改变未来,服务成就梦想”离我们更近一点。

大国重器观后感 篇4

11月6日,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现在我们都在学习《大国重器》,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清末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接下来还有预备立宪、戊戌变法和摧毁了封建社会的辛亥革命。如果眼光再延伸一点,甚至能让我想起日本的明治维新。大国重器的蓬勃,让我借助现代的传媒手段,通过些许的想象,看到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兴旺起来的民族实业,也能透过记忆中路过的风景看到的荣宗敬荣德生们满怀救国大义的一腔热血,还有我自己曾经待过的湖北自强学堂,路过的汉阳铁厂遗址。

回到《大国重器》。我看到了很多高精尖的设备,看到了高端制造业中聪慧的善于创新的现代工人,也看到了国内这些走在行业前沿的领军企业如何在国际商业环境中冲锋陷阵。就连欧洲人在北车集团面对即将出厂的CRH系列动车组也在感叹,这才是欧洲的大工业梦想啊!可是很遗憾,我依然只看到“器物”层面的革新和创造,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我没有很深的体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心中还有很多感想要说,而我要提的是,中国高端技术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产业是必不可少的民生文化;并且,它与美国、西方乃至整个星球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科技创新、市场竞争,及国力、国民智慧、毅力的较量。这句话其实在一开始要说的,“中华的全体为高端产业奋战在第一线的工人们、技术员、工程师们,您们辛苦了,你们的故事,比衣着华丽的明星们要耀眼、感人得多,你们憨厚的面孔,其实展现着朴实无华的东方面孔的美……辛苦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这个世界,追赶的时间、追赶的是速度,这个世界,不管哪个领域,我们要用勤劳、坚强、勇敢和实力来赢得人们的尊重和钦佩。加油!还有很多感想要说,从今天起,我学会了尊重科研的这一群人,制造产品的这一群大众,我敬爱你们,尊重你们的贡献,钦佩你们的勤劳,加油。现代化,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富强,我们不能停止我们追赶世界的脚步!

大国重器观后感 篇5

《大国重器》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然而依然面临中小企业没饭吃;劳动力成本逐渐增高竞争优势减小等现实问题。不过无论如何,作为一部略显特殊的纪录片,《大国重器》给了我们一次机会,去关注默默支撑着我们的工业制造业。片中为我们介绍的杨建华,是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普通的焊接工人,自己琢磨着学会了小提琴,但就是这双按动琴弦的手,当年制造出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外壳,现在大型压缩机的外壳焊接中,普遍采用的分体焊接制造技术,这套工艺是杨建华靠自己的经验,在工作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不得不令人佩服!还有来自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印建安,在一次全厂大会上,把一封来自云南云峰化工厂的信念了一遍又一遍。信里,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女工,诉说了她在使用硝酸机组时的困惑,由于机器性能的不稳定,让她随时都担心自己的机组出现故障。这封信震动了所有员工,他们把云南的这套机组拉回了西安,并捐款130万元,为这家化工厂更换了最新型的设备。

《大国重器》反映了这样一批有信念、有坚守、默默奉献的中国工业人。这些工业人中,有雄心勃勃向高端领域进军的企业家,有数控机床研发中屡败屡战的工程师,有动车制造中精益求精的女焊工师傅,更有无数个车间里那些最普通最寻常的一线工人。这样一些人,如果不是《大国重器》的播出,可能根本不会被一般公众所知晓。然而,正是有了他们的热情、理想、信念、汗水、青春和付出,这个国家的产业才有了脊梁,这个国家的梦想才有了最坚强的依托!打造大国重器需要知识和技术,同样需要信念和风骨。

作为第一部反映中国装备工业的纪录片,尽管《大国重器》仍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对于中国装备工业“大而不强”的警示处理得还是比较淡化的,但是它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的工业的希望,燃起了我们做工业人士的对工作的热爱和信心,让我们为我们的工作感觉到由衷的自豪!

大国重器观后感1

《大国重器》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它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就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

如今,“中国高铁”这个名词已经开始让世界耳熟能详。继李总理在泰国为我国高铁作出推广、伦敦市长对我国高铁作出高度评价以后,阿根廷的采购计划也得以顺利签订。从2006年8月30日第一组200KM/H级别的CRH1A列车在青岛出厂到2010年5月27日长春中国北车长客股份高速车制造的“首辆车”(注:不是“首列车”)CRH380A下线,新一代高速列车超过京津、武广上运营的高速列车,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纪录,持续运营时速达350KM,最高商业运营速度达380KM/H,为世界之最。其中,最高运营时速于2010年12月3日的先导试验中达486.1KM。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了中国高铁在世界轨道交通行业“后来居上”的发展历程,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智慧和汗水。时下,中国高铁正渐渐进入行业“深水区”,其科技创新的先导性也将日益显现出来。

大国重器观后感2

第一集:《国家博弈》

装备强则国强。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2007年11月,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他们管理团队又拿下了工程未来的管理项目。作为项目总承包商,他们提振了约1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GDP增长。带动上百家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当全世界的港口都在使用着中国的港机设备时,振华港机又走向更高更远的远洋海工装备,具有国际水准的深水钻井平台、海上石油铺管船、大型海上浮吊已经制造完成。

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目前,收购了有“风车王国”之称荷兰的风电制造企业达尔文公司,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下一代太阳能和陆地、海上风电设备的研制,这将在未来国际核心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

第二集:《国之砝码》

装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从百万吨乙烯工程到高端数控机床,再到工程机械的全面超越,国际垄断被一一冲破。

2009年,沈鼓集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百万吨乙烯装置的心脏———裂解气压缩机组试车成功。这标志着国家重大化工项目的核心主机从此实现自主独立制造,进口产品的价格被迫下降一半,价格的国家砝码越来越重。

大连光洋集团承担了国家的重大专项研制任务,走上了自我研制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的艰难历程,打破了国外对精密机床出口中国的控制。目前,其面积12000余平方米的“地下工厂”已经封顶,成功离他们越来越近。

与美国卡特彼勒同台较量,徐工集团实现了。从50吨到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再到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徐工在不断超越。不久前,徐工收购了德国的一家生产活塞的企业,三年后,受制于日本人的活塞产品将实现自给,这将使工程机械上的部分核心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国际竞争力的砝码将徐工高高托起。

第三集:《赶超之路》

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唐山客车厂制造了清末第一辆火车和新中国的毛泽东号机车。如今的中国北车唐车公司已经能够接受西门子发来的订单,制造难度更大的宽体客车,他们制造的CRH3动车组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创造了运营速度、载客量、节能环保、舒适度四个世界第一。

北京第一机床厂已成为数控铣床的领跑企业。通过成功的并购,它极大缩短了技术创新的时间,并以“独门绝活”保持世界领先的技术创新领域。

沪东中华集团早在10年前就已经把目光锁定在造船业公认的三颗“明珠”之一的LNG船,登上造船极端制造赶超的顶峰。而沪东人当时对LNG船的制造技术完全陌生。一份图纸,给沪东带来了机会,获得机会的沪东人抱着必死信念研发LNG船,摘下了世界造船业“皇冠顶上的明珠”。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向“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机械的关键零部件,打入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山推借助研制成功巨无霸的900吨大马力推土机,正在向产品的全产业链进军。

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让陕鼓集团在金融危机冲击制造业的年代反而利润上升。西门子、GE、爱默生等知名跨国公司加盟其中,共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已经有超过10年历史。过去10年,陕鼓通过协作网的采购额超过了100亿人民币。

沈阳机床集团将高附加值的“机床大脑”———“飞扬”智能操作系统作为主攻方向取得成功,并独创机床4S店销售网络并全面布局,试图颠覆中国机床业的游戏规则,更可能改写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

2011年12月,济二机床获得了福特汽车美国两个工厂全部5条大型快速智能冲压生产线订货合同。这次济二第一次实施了“交钥匙”工程,实现了从分包商到总包商的“蝶变”。

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上海电气集团不断跨越。其世界上最大的12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正在这里研发。其研制的大型船用曲轴,使中国实现了半组合曲轴制造的零的突破。

双良集团参与制定溴化锂制冷机、智能化锅炉、立体停车设备等产品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引领世界产业潮流,运筹帷幄,将要革命性地解决全球能源问题。

第六集:《制造强国》

制造强国渐行渐近。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2012年底,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打破了德国企业绝不使用其他国家自动化装备的神话。现在,新松机器人已经进入全球机器人制造第一梯队,移动机器人已接近垄断全球市场。在无锡经济开发区一排崭新的建筑上赫然镌刻着这样的字“全球叶片供应商”,这就是无锡叶片的追求。在中国,近乎所有的电站都使用着他们的叶片,一半的产量均服务于全球企业。从注重质量的小作坊到走向世界的正泰集团,在与世界第一的电气企业德国施耐德的品牌与技术的诉讼之战中,最终以胜诉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呐喊。现在,全球顶尖的太阳能设计制造专家加盟正泰,共同致力于太阳能科技发展。

大国重器观后感3

我们讲“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作为中国首部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其惊艳恢宏的画面、先进的创新实例在新时代一线市场引起了强烈反响。6天的时间,300分钟的精彩连续,画面、配音、明星产品、技术创新、人物故事等等,都成了新时代人连日来最“热门”的话题。在一线市场、国珍健康生活馆里、团队培训演讲台上,《大国重器》让新时代人再次看到了民族工业创新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振兴民族产业的历史使命。

十八年前,在新时代公司成立初期,我们缺少人才、缺少资金,缺少市场经验。但是我们凭借着对松花粉项目的坚定信心,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仅有的500万资金,建成了第一条松花粉生产线,功克了松花粉破壁等历史性难题,在租用的狭小办公室里,开始了松花粉销售的第一步。

十八年来,新时代创业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尝试和探索,首创“店铺+销售员”的“中国新时代专营体系”,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直销道路。在上级集团、行业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新时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新时代如同浴火凤凰般涅重生,创造了国有资产增值1400多倍的奇迹。

在专营店里我们所有新时代人更是集体“抱团”观看,时而安静思考、时而欢呼雀跃。《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让我们又一次直击了民族工业的崛起,让我感觉到能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更让我兴奋的是我是一名新时代人。

在《国之砝码》中,徐工王民董事长那句“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激荡着所有新时代人的内心。话语背后,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健康产业领域,一定要有我们新时代人的位置。我相信在黄永刚总经理的英明领导下,我们有能力,更有信心超越我们的竞争对手,成为中国健康产业的NO1。

放下镜头里的精彩,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我们中国人“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

十八岁的天空无限广阔,风华正茂的新时代前途无量!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怀着事业追求和人生梦想的人走进新时代;希望所有的新时代人遵循市场规律、遵守法律法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业、以德立业、和谐展业、快乐兴业,在新时代事业的大舞台上,实现“我的梦、国珍梦、中国梦”!

大国重器观后感4

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正如摄制组负责人刘宝恒说的一样:“拍摄这样一部电视纪录片,是我国几代装备人的梦想,是献给全国人民一次视听盛宴。”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给人印象颇深,让大家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个产品是完全我们自主开发的,随着能源的这种大量的开采,这种使用大型设备的工矿越来越多,过去完全靠进口,我相信我们研制成功以后,能够完全替代国外的进口产品。”山推股份董事长张秀文在片中的自信让国人振奋,山推SD90—5的推出,也向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在过去十年,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然而,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人感受颇深——“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在镜头中,我们不但欣喜地看到了独领风骚的山推系列主机产品,也看到了占据优势的关键零部件的身影。其关键零部件涵盖了底盘件,传动部件、结构件、铸造件、驾驶室等,这里生产的履带全球闻名,包括小松、沃尔沃在内的众多国际巨头,都为自己的工程机械配上了中国生产的履带底盘,在行业内也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

与其他专辑表现手法不同的是,在对山推股份公司的讲述中,重点展现了一个富有激情、勇于创新的山推团队力量,从装配技师、焊接技师、质量检查员、设计工程师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工作的一个个场景。让观众如同置身于忙碌、有序的生产现场,融入到了山推的精益生产和严谨的研发团队,奔赴在飞沙走石、机器轰鸣的新品验证施工现场。在“焊神”的话语中、在质检员的眼神里、在翻滚的三维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对产品制造的精益求精,看到了对产品检验的全程跟踪,看到了对产品设计的尽善尽美。正是这一群人,在持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中执着坚韧、创新奋进,使得山推在治理结果、战略决策、运行机制、经营绩效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打造了中国典范的制造产业链,成为支撑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坚挺的脊梁。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装备制造业国家,要挺起大国脊梁,铸大国重器。镜头中,再现威武雄壮的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缓缓开来时,被震撼的心依旧久久不能平息。《大国重器》将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鼓与呼!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推,更看到中国工程机械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观看大国重器观后感1

一个社会形态的发展水平,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看它怎样生产,用什么工具生产,也就是用什么装备生产,所以,装备工业的水平,决定工业的水平,工业的水平决定国家的强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国重器》反映的只是我们装备制造行业巨大成就冰山一角,不仅讴歌火热的工业战线每一位工作者和轰轰烈烈的每一幅制造业场景,通过这些更能看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国家的美好明天,然而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取得的成绩不仅在于从业者的辛勤付出、不懈创新,更在于取得的一项项的核心技术!

我们的核心技术决定了我们在相关行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瓮福集团拿下沙特的磷矿基地的建设订单,对南非实现合作的提价百分之二十都源于其核心技术——无水氟化氢的提取技术,济二机床、振华重工、沪东中华集团、沈阳新松等等企业能走到世界同行的前列,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世界最先进大企业同台竞技、相互合作,同样来源于各企业的潜心专研、自主创新和最终掌握的核心竞争技术。

每一项核心技术的问世都得来不易,靠的是企业带头人的卓越目光,靠的是研发人员及普通产业工人的的兢兢业业和不懈创新,靠的是国家给与的支持,靠的是一点点小创新的积累,靠的是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辛苦付出和探索。无论是机床、工程机械、电气制造、重型装备、通用机械、船舶工业、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节能环保和智能制造等,还是关键零部件、基础件制造企业,每一个装备制造企业都在奋勇进发,奔向辉煌!

我们的话语权正在一点点加大,我们掌握的核心技术正在一步步增强,我们的国之重器正逐渐成为国之利器,一步步走向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顶峰。

观看大国重器观后感2

《大国重器》一片充分的展现了中国工业体系30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坚历程。体现了一大批工业人为强国之梦而奋斗的信仰,其中有普通的工人、技术工程师、企业家等等。

《大国重器》的第五集的一开始,在汽车之城底特律,刚刚来到福特安装现场的张志刚,召开的一次工作例会说:“胸前贴着的是济二,但是事实上你们代表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形象。”这是济南第二机床厂人的信仰,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在维护着中国企业人的尊严,他们用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生价值观组成了自己的信仰——团队的荣誉。并使得他们的信仰赢得了福特汽车公司全球冲压设备主管鲍尔的高度评价:“这个团队向我证明,他们能安全的作业,并遵守规定,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企业的信仰,是一个团队的信仰,有了信仰,就有了一个团队的荣誉,更有了并且坚定的一个团队的目标。

有这样一篇寓言故事:虾子、天鹅、螃蟹拉一辆货车,虾子一个劲的往有水的地方蹦达,天鹅一个劲的往天上飞,螃蟹横着使劲,结果可想而知——货车是不会动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集体需要一致的目标。

团队意识——很多时候不是问题怎样,而是团队怎么样看待、解决这个问题。

团队中不是每个人都是最强的,他们是通过相互无间的.合作达到了完美。他们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相互合作能一起发挥每个成员的长处;相互竞争能决定每个成员最佳的岗位;相互包容能促进每个成员关系的密切;相互信任能使每个成员专致自己的工作;相互理解能让每个成员知道团队的重要性;相互关怀能让每个成员溶入团队。这就是一个团队的信仰!

“世上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是有完美的团队。”

是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完美的团队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自己的荣誉,有自己的信仰。

只有被信仰才有价值,而且是首先建立在团队自己的信仰、员工信仰然后逐步被社会认同和接受,才是有价值的信仰。

观看大国重器观后感3

《大国重器》精选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气装备、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船舶、关键零部件、节能装备等10余个重点领域、18家行业领军企业。以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画面,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通过人物故事和装备制造中的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在充分阐释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成就的同时,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全面展现近30年来我国装备工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目前各类媒体去工业化倾向严重,全国财经类媒体很多,但用于房地产、金融、证券、投资之类非工业类经济报道太多,而关于工业的报道不仅偏少,且负面居多(如产能过剩、亏损破产、污染严重等)。这让社会很多人无法

长期以来工业被媒体忽视,作为工业人主体的工程师、技术工人群体也自然被媒体所“遗忘”。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各类娱乐明星充斥着电视与媒体,整个社会很难看到工程师、技术工人的身影与贡献,其地位也远低于公务员,于是青年学子逃离工科成风,工程师、技术工人队伍后继乏人也就不足为怪了。而纪录片《大国重器》尽管也有政府官员与企业高管的镜头,但该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不仅纪录大国重器研制、生产本身,且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与技术工人,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真实记录了几十位有名有姓的中国工程师、技术工人在挑战制造极限、攻克技术难关中所付出的艰辛与创造性贡献,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是他们让高铁飞奔、让航母远航、让神舟飞天、让蛟龙(深潜器)入海;也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和全国工业系统的无数工程师、技术工人才是中国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他们才是共和国真正的脊梁。这是一曲中国工程师、技术工人的颂歌。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给人印象颇深,让大家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个产品是完全我们自主开发的,随着能源的这种大量的开采,这种使用大型设备的工矿越来越多,过去完全靠进口,我相信我们研制成功以后,能够完全替代国外的进口产品。”山推股份董事长张秀文在片中的自信让国人振奋,山推SD90—5的推出,也向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中国工程院曾对全国5000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而2010年7月,中国科协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更显示,由于工作压力和收入等方面的原因,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如有机会更愿从事企事业管理、公务员等其他职业。

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崇拜娱乐明星的最多,崇拜科学家的也有,但对工程师的了解却极为模糊,在“最崇拜的人”、“最理想的职业”选项中,仅有10%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

这些调查结果实在让有识之士为工程师的处境心寒,这也就不难理解没有多少工程师愿意子承父业,相反,公务员中愿意子承父业的比例高达近100%。高校报考中逃离工科盛行,工科专业很难招到一流的学生,这意味着我国工程师队伍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而城市独生子女更是无人愿当工人。

在当今中国,与工程师、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恶性膨胀,投机炒作成风。虚拟经济领域多如牛毛的开发商、股评师、操盘手们甚嚣尘上,成了社会和媒体的宠儿。而重要的财富创造者即全国多达上亿,奋战在(实体经济)工业生产与工程建设第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则快成了被社会“遗忘”的人群。

《大国重器》反映了这样一批有信念、有坚守、默默奉献的中国工业人。这些工业人中,有雄心勃勃向高端领域进军的企业家,有数控机床研发中屡败屡战的工程师,有动车制造中精益求精的女焊工师傅,更有无数个车间里那些最普通最寻常的一线工人。这样一些人,如果不是《大国重器》的播出,可能根本不会被一般公众所知晓。然而,正是有了他们的热情、理想、信念、汗水、青春和付出,这个国家的产业才有了脊梁,这个国家的梦想才有了最坚强的依托!打造大国重器需要知识和技术,同样需要信念和风骨。

作为第一部反映中国装备工业的纪录片,尽管《大国重器》仍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对于中国装备工业“大而不强”的警示处理得还是比较淡化的,但是它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的工业的希望,燃起了我们做工业人士的对工作的热爱和信心,让我们为我们的工作感觉到由衷的自豪!

有的人说过,机械制造是一个国家的钢铁之躯,所有文化经济的繁荣,都建立在机械这个坚实庞大的骨架上。纵观国家的繁荣富强之路,机械装备为国家贡献如此之大。无论是青藏铁路,还是南水北调,处处都是机械人的身影。

俱往矣,风流人物如落红,化作春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你是否还有当年那种以济世报国为己任的担当,你是否还有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慷慨激昂,你是还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