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推荐个剪头发的好师傅吧,常给我剪头发的师傅离职了,一头枯草头发找不到人剪。
2、“我和海清就差一个奶奶灰”我女朋友剪头发了,不过她刚剪情绪不稳定,求安慰。
3、高中的'时候每次剪头发都特别舍不得剪多一公分都会心疼的不得了现在洒脱些了说剪就剪没啥好留恋的了。
4、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们——不要为了省钱就自己剪头发。
5、一年前剪完短发后信誓旦旦的说以后都不要剪头发了我要留长,现在又被我剪了,所以女生的心思你别猜。
6、不开心的时候就去剪头发你会发现没有比变丑更难过的事儿。
7、假如下次我冲动想剪头发,你一定要拦住我[微笑],做梦都是长头发的样子。
8、今天本来很气,剪了剪头发瞬间就开心很多嘛,短头发哪里不好了。
9、最近迷上了剪头发,喏,今天终于解痒剪了,突然才反应过来剪到了这么短,理发师达到了我的要求,确实能扎住。
10、陷入想剪头发不剪不出门→可是剪头发要出门→头发那么长没法出门→算了不出了→想剪头发……的循环中_(:0」∠)_而且觉得自己快秃了。
11、老妈去剪头发,剪着剪着打了一趟牌赢了一圈钱回来就请我跟老爸出去吃烧烤。
12、一心情不好,精神压抑我就想剪头发。这是怎么了,是虐自己的一种吗?
13、理发师说每个女生都渴望像我这样身材苗条长发及腰如果是她她会开心得半夜跳起来你为什么要来剪头发呢。我说太重了我跑不动。除了头发要扔掉的东西也还有很多呢
14、闲来无事给自己剪头发,毫无疑问,又失败了。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要挑战这种明知不可能做好的事情,还好头发很快就会长起来,这么一想也就没什么好郁闷的了
15、剪头发啊剪头发,剪短一点啊,啊,嗯,留起来,等两个月,扎起来,嗯啊,啊啊啊啊啊,嗯。
16、不开心的时候就想做点事比如剪剪头发比如吃吃火锅
17、晚上睡不着就开始想当初为什么要剪头发。
18、头发长长之后,再也不剪短发了。
19、我们就一天天长大,记忆里有雨不停下蝉鸣中闷完了,暑假新学年又该剪头发,我们就一天天长大。
20、心理压力好大啊我靠,分分钟抑郁给你看的我跟你说理发师……同一间店的理发师,差别能如此之大,我的妈呀,要不是剪头发我看不见
21、剪头发这件事会上瘾,理发师惊讶于我的发量如此之厚,他说不打薄绝对不烫我头发,笑的褶子出来了。
22、现在才知道她当初剪头发时是什么感觉。她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
23、熊孩子自己给自己剪头发,结果……哈哈哈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
24、总结:不经常打理头发的人,找个理发师剪头发完全靠运气。运气差找了个看起来像刚失恋的,剪完后才能确认真的失恋了的。那心真的碎成渣渣,成品的形象只能用杀马特形容,剪完回来我失恋了。
25、剪头发的时候,我经常说自己没工资,穷。理发师看我会员卡是5折,又准备在结账的时候,换成3.5折,被我拒绝。还有次,经理跟说我,别说穷嘛,不吉利。女人做头发几千,几千。我忍着败家娘们儿没说。
26、没错儿,又剪头发了,长发及腰这事儿估计这辈子完不成了。
27、夏天的童小猪是一只没有时间剪头发的小蜜蜂……一不小心可以扎马尾了,长发及腰还会远么……
28、连着三天没空剪头发,刚刚用限位梳自己剃了一个圆寸,然后抱着头揉了半天,摸起来好可爱。可爱的正义可爱地睡觉了。
庆阳丧葬习俗介绍范文
庆阳人的丧礼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凡死于宅外者,灵柩一般不能抬入院内,须停置于大门外。如要入宅,需破墙而入;死者入葬全山前,所有孝子均不得入他人宅院;每写灵牌时,都必须“座字”,按“生老病死苦”座定于生老二字上;灵柩抬出宅院,必须将所有纸、吊、丧棒一并收拾干净送至坟地,家中不得遗留等等。
1. 初 终
但凡老人临终,需剃头、舆洗、穿衣。董志塬及周围缝制老衣讲单数,老人临咽气,儿女忌扶尸而哭,更不得将泪水浸滴于遗体。即时需有子女亲属在大门外烧“引路钱”。老人初终,即需从炕上或床上移至地上,通常用门板或棺盖头外脚内停尸,以公鸡缚之灵下守丧,两旁以麦草铺地,孝子开始守灵。
2. 讣 告
遗体停放妥当,即由子女分别告知亲友乡邻,女请娘家,男请舅家。入殓:即将遗体安置于棺木中的仪式,又叫转板。入殓时,棺底除铺褥子外,通常均要铺以大红色棉布,然后将遗体移入,使遗体在安葬过程中保持稳定。入殓一般都在出殡前夜举行,此时忌吵闹、哭泣,讲究在夜深人静时完成。
3. 成 服
家属去世,从报丧起,死者的儿子(俗称孝男)就必须服重孝而出。其他亲属的孝服则可稍迟。孝男(包括养子、继子、女儿、侄、侄女)需用粗麻布制成宽大的.孝袍,不逢边,不订扣,用同质布条挽结。头戴背部直拖到地上的“搭头”,一并用麻线系腰。布鞋要用白布缦裹,一般是,第一个老人去世缦裹一半,到第二位老人去世时,整鞋全部缦裹。服孝期间,凡孝子均需鞋倒踏,直到遗体埋葬。孙子、孙女以下,只服“搭头”,缦鞋,不穿孝袍。其他五服内的亲属在服制上要求就更松一些。像外甥、外甥女、内侄等,仅戴孝帽即可。只有“请客”,服“双孝”(双层白布做成的孝帽)。
4. 设 祭
设祭,就是陈设祭品、祭奠死者的种种仪式和活动,它贯穿于整个丧葬活动的始终。首先是悬挂“吊子”,摆放纸活,有五供样、七星件、十样锦、靠山、辅山、排楼、碑楼等种种形式。下葬前一天午后布置灵堂,并向死者供奉各种献饭、献果,称“陈设”。西峰人在丧事祭奠活动中注重隆重而简朴,最多于出殡前夜行家祭便礼。届时,请官、宾、经生(道士)、阴阳、唢呐(乐师),在孝子及亲戚中按亲属关系由远到近诵读祭文、念经超度亡灵。
5. 打 墓
人死之后,在所有后事中除棺木寿衣多提前准备外,“打墓”就成为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七八十年代以前,庆阳人多以土墓为主。通常挖一长、深各7尺、宽3尺左右,前大后小的长方形墓坑,坑下横挖深7.5尺、高2.4、宽3.33尺左右的墓洞。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流行“砖箍墓”。“砖箍墓”与土墓在形式上一致,只是横穴用砖箍而成。横穴上方掏(留)一砖空,用于置放墓砖。墓砖用朱砂(或墨)书写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所生子女及配偶等内容。打墓一般必经在安葬的前一天完成。通常由孝子每顿亲自送饭。而且每餐必须有烟、酒。
出子
即出讣告、门告。就是以子孙名义将死者亡故日期、时辰等用白纸大字书写帖于门板上,置于大门外或路边,其目的在于告丧。出子时在已安放停当的门告前由全体孝子跪伏,阴阳先生诵读文告内容。
6. 安 葬
即出殡。庆阳习俗,一般在第3日上午下葬,也有5天、7天出殡下葬的,具体出殡时间由阴阳先生算定。起灵时,由长子将灵前多日的纸灰瓦盒对准棺头摔碎,谓“摔纸盆”(现也有将纸盆随葬的)。随之孝子扯纤恸苦,长孙持“引魂杆”于柩前而引,吊唁亲友随赴坟地。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墓地较远,人们始以车拉棺木出殡。下葬后,送葬者均须铲土堆冢,将丧棒按家中人口辈分插成数排,坟前用胡基(土坯,近些年一律用砖)垒成小屋状。烧纸连同祭奠纸活及守灵铺草一并烧化。送葬人等必须依原路返回,子女每晚需上坟挂灯,一连七七四十九天。
全山
本是安葬后第三天,所有孝子上坟为亡者修阴宅划院落,最终完成安葬仪式的一道程序。但近几十年来,多数在安葬的当天下午即行全山仪式,甚至有的在安葬完返回半路即折回坟地全山。全山时,孝子要用麻绳将坟冢拉刷整齐,并拉出坟院范围,四角以五谷杂粮纸包埋记,所有孝子左三圈、右三圈为亡者踏院。
7. 待 客
庆阳人的丧事大多为三日,最后下葬日方为正事。其余时间的来客一般均以饸饹面待之,第三日下葬时,多为两餐,早上吃饸饹面,称“喝汤”,下葬后备酒席相待,称“坐席”。席间,孝子要向来宾叩头敬酒致谢,所有来宾不能猜拳行令,嬉笑斗趣。
送七
自亡日起,每七天孝子要烧纸送七。早先从家门口烧起,将至坟地的路程分为大约七段。一七一段,每七相接,至七七四十九天到坟上。现大多每期直到坟地。七如逢七(古历初七、十七、二十七)则提前一日。满七后请回灵牌,在家设灵牌香案,备灵亭,孝子、外甥、女婿同来叩祭,然后将灵牌纸活送至坟地烧化祭奠。
百日
亡后百日,亦需提前一日将灵牌请回家中设祭,次日烧送坟头。此外,凡大节令,如冬至、清明或亡者生日,孝子均需上坟烧纸化钱拜祭。唯春节时,多在大年三十将灵牌请回,设灵牌香案贡祭,直到正月初二下午或初三送回。春节请灵祭奠要持续至亡者三周年以后。
周年
周年即亡者去世的一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其中一周年称头周年,为中祭,多由孝子、女婿、外甥等祭奠;二周年又称望周年,为小祭,只由孝子、女婿等以简单礼仪上坟祭奠即可;三周年为大祭,最为隆重和讲究。一般与葬礼一样,要设祭棚、献纸活,请唢呐,安葬时没有家祭的,还要举行家祭、点朱。有时还要请官、宾、经生。
在我的家乡,无论谁家有喜事,都要请客摆酒。多则四、五十桌,少则一、二十桌。宾客盈门,觥筹交错。客人高兴,主人殷勤。主客称兄道弟,皆大欢喜。
从小到大,不知出席过多少喜宴,吃过多少次酒。追溯起来,西北地区的吃酒历史,源远流长。
过去,孩子满月,摆“百日酒”;长到十二岁,要办“剃头宴”。成年后结婚要摆酒庆贺,新房落成也要摆酒“暖房”。
现在,不光满月、结婚要摆酒宴。职务升迁、老干部离职,儿女考入大学。甚至买辆汽车、三马子、摩托车,也有人摆酒。以前,请客范围仅限于亲朋好友。而今,盛行“一网打尽”。单位里喜事频繁,“酒”也就得不断地吃。于是乎,搭礼便成了一笔沉重的开支。
记得儿时最爱“吃酒”。每有喜事,父亲、奶奶总是互相谦让一番,(当然,往往轮流去吃)之后穿上平素舍不得穿的见人衣裳,浑身上下拾掇利落,照几遍镜子后,这才喜滋滋去“吃酒”。
那时候经济困难,为吃一回酒,很早就开始准备衣着,确定谁去“吃酒”。每次听说要“吃酒”,我就馋得不行,为饱口福,死缠硬磨要跟上大人去吃酒。一般情况下父亲嫌我累赘,不带我去。奶奶疼爱孙子,几乎每次都领。
稍稍长大后,这等好事便被弟妹捞去了。看着他们欢天喜地去吃酒,真是羡慕死了。等他们吃酒回来,忙着追问吃了些什么。常常是一边听一边拌嘴,仿佛自己也去吃了一般。
“吃酒”的滋味,至今想来,仍叫人咂嘴。
十四岁那年,父亲和小姨娘再婚,院子里摆满了酒席。大人们穿得新崭崭的,满脸笑容;我和伙伴们欢天喜地,像麻雀似的在席间穿梭。那一天,我不但吃了个够,时值今日,还对亲戚们恭喜的东西,记得清清楚楚。
当时的“酒”远没有今天的酒席丰盛,却吃得有滋有味。那些吃酒的画面,在脑海中,定格成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
贫穷的`日子里,“吃酒”是多么开心的事呀!
小时候特爱“吃酒”,现在最怕“吃酒”。
而今,一听有酒可吃,心里便开始发怵。
因为“吃酒”早已淡漠了感情,成了必须的应酬。
如今,谁家有大小事情,主人便委托操办者逐一请客。去吧,论血缘很生疏了;不去吧,人家有请,不能驳了面子。无奈,只好硬着头皮掏钱随上一份子。
摆酒者心态各异:有的摆阔显富,有的摆权显势,还有人摆社会关系,更有人展示后人势力……。只要达到张扬的目的,谁管来客的感受。
吃酒者更是心照不宣:有人不能得罪,有人得罪不起;有人需要结交,有人必须攀附;有人碍于情面,有人不愿意被划成“另类”……
摆酒者忙得不亦乐乎,吃酒者疲于奔命,装笑应酬。主客都呻唤累人。然而,规矩既已形成,谁也不好打破。
一场酒吃毕,至少半日工夫。况且,吃酒时,常常是一大堆并不熟识的人被主人安排坐在一处。要么没话找话说些天冷天热之类无聊的话题;要么,正襟危坐,缄口不语。
“吃酒”本是乐事一桩,如今却成了社交手段,纯粹是为了平衡各方关系,失去了原来的含义。
有一次,托人搭了礼,因为那天有事没去赴宴。之后,事主不知忘了还是有别的原因,没有依地方风俗补请。以后,几次碰到路上,居然问也不问一声我为何没有赴宴。
还有几家过事,也是托人搭了礼,因忙,正日哪天未去赴宴,原想依惯例主人会补请,孰料事主也似忘了一般,见面连声说明都无。
我十分不解:请客时为何就忘不了我,摆酒时忘性咋就这么大呢!几十元礼钱连份人情都没买到,这礼搭得也太冤枉了吧!以后再有人“请”,于是有些就不再搭礼。一段时间后,又觉这样太得罪人。以后再有人请,只好入乡随俗。但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像堵了一块石头似的不舒服。
摆酒摆不出威风,搭礼换不来真诚的友谊,个中道理,谁不明白。只是,都不愿点破而已。
唉!说归说,明日还得去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