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般若波罗蜜心经说说 正文

般若波罗蜜心经说说

时间:2025-01-08 05:04:5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发现人的色、受、想、行、识,竟然全部都是虚无的形态,因此而彻底觉悟,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时他从宁静中醒过来,对舍利弗说:舍利子啊(注:舍利子即舍利弗 )

凡是可看见的物质,它们都是由极微小的颗粒而构成的,若再更深层次的观察,会发现这些极微小的颗粒也消失了,变成了看不见的意识能量形态。所以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是以虚无的意识能量状态而存在;而同时,虽然一切物质其本质上虽然都是以虚无的意识能量状态存在,但在现实中以我们很粗陋的视觉功能所看到的,却是一个个不同的形相。因此可以说,“色本质上是空,空表相上是色”

或者更直观的说,物质和虚空本来当下就是一个。两者是一体两面(即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波为能量,粒为形态),色空不二,互为体相,不可单独言说的。

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继续去观照我们平常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你会发现,由于它们都是基于我们的体相而存在的,既然我们这个色身本体都是虚无的,所以他们的本质也更是虚无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我们虚幻的一种意识执着而已,也都是跟色空一体的道理一样,不可单独言说的。

4、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子呀,更确切地说,只要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一切,事实上都是没有真正实体存在的,它们本质上都是空无。这个共同的空无可以勉强给一个假名——自性。

它从来就没有生过,因此不存在有消亡之说;它无有实体的,所以不用担心它会有污垢,也无法说它是清净的;它是非物质也非能量的,所以既不能说有增加,也无法说会减少。它万古长青、永恒不变、寂然不动、含藏万有。

5、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因此,在这个自性的'真空里,是不存在物质形态的;不会有任何的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存在;没有我们的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受、意识这些概念存在;没有颜色、声音、香气、味觉、触受、佛法的这些名相存在。

6、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既然以上这些都不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眼睛所看到的空间以及思想所意识到的世界等十八种界限了(十八界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界); 不会有无明愚痴存在,甚至连无明愚痴这个概念都没有;

7、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甚至于连生、老、病、死的概念都没有;没有苦的概念存在,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人生八苦、集聚无常、生灭涅磐、求道成佛这些方便引导度化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智慧名相概念,也就无所谓能证得智慧或是让智慧圆满了。由此自性宁静清净。

8、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由于内心无所希求,不求得到,因此开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9、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只要修此静心观心的法门。皆可获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脱。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由此可知,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10、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

放下吧!放下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注:菩萨为何不将咒语的本意讲出来,而是讲一段无法懂的文字?是因为我们的心容易染着,若讲咒语的本意文字,会让中下根众生陷入文字意思的执着当中,而无法悟得真心本性。本性里一物一念皆不可存有,若有则为染着,即不可见性。故不如以难懂之文字教人诵读,因文字难懂,故不染文字相,久而久之,达到念而无念状态,便可怔入自性三昧当中,而悟得本性!所有咒语皆如是。)

谈谈《般若心经》修法

◎慧广法师

来谈谈《般若心经》的修法。《般若心经》要如何修呢?我只从两个 重点:“观”和“自在”来切入。

1、 《般若心经》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呢?在“观”。能“观”便能“自在 ”,能“自在”便是菩萨。菩萨要度化众生,自己岂能不自在呢?所以,“自在”对一个发心做菩萨的人,是很重要的。 那么,要如何“观”呢?就是按照《心经》经文所说的去“观”: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 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 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 道,无智亦无得........。” 就是如是观。 “观”是什么意思?不必说的那么深。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就 是观想、思维,分析、推理。例如:对上述《心经》经文不懂的话, 要怎样呢?当然要去思想它的含意,找相关资料来阅读,分析它的道 理为什么是这样?........“观”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这样。 等到对身心五蕴的虚妄、不实、空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才有可 能进入较微细的内心“观照”。 “观”的大意如上。

2、 再来谈“自在”。 要如何才能“自在”呢?很简单,只要“自已”“在”,就能“自在 ”。凡夫所以不能“自在”,就是“自己”常常不在。身体坐在这里 ,心却跑到别处去了;吃饭的时候,心却不在吃饭;走路的时候,心也不在走路中........。如此,怎能“自在”呢?“自己”都不在了──心跑掉了、胡思乱想去了,想来一大堆的事情,串起一大堆的是非人我,怎能不烦恼? 所以,要“自在”,必须自己常“在”。心与身合,身在哪心就在哪,心与身合一,不要身心分裂。如此,自己常在,自然就常“自在”了。 因此,古代有位禅师在用功时,常唤自己说:“主人翁,你在吗?” 然后自己回答:“在!我在。”“清醒着!”

1、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2、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3、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4、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5、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6、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7、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8、世间事无非是幻,世上人何必认真。

9、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10、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

11、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12、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3、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4、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5、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16、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7、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8、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9、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20、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21、培养兴趣,而不养成癖好;学习正直,而不学成古板。

22、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23、一切随缘就叫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

24、有能力的人,处处给人方便;无能力的人,处处给人为难。

25、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26、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27、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28、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29、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30、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31、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32、有为法虽假,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法虽真,执之则慧光不朗。

33、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34、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35、要克服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36、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37、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38、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39、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0、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41、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42、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43、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44、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45、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46、养生之道,在于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处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47、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48、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49、虽然你讨厌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50、为自己求解脱,还是没有忘掉“我”,真正想解脱的人,完全为众生,为度众生而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