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耳听为虚眼见未必为实说说 正文

耳听为虚眼见未必为实说说

时间:2024-12-23 17:55:51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造句

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人说的靠不住啊!

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进行了实地参观。

3、起初听到是觉得困难,但是还是得尝试一下真实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啊,哪怕是亲戚朋友说的天花乱坠,也不如亲眼见到更让人信服。

5、下面是我们刘家新发明的铁器展示时间,东西好不好,耳听为虚,大家眼见为实才好。

6、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她的亲自试试,这刘大圣到底是不是真像冷寒霜说的那样,有所藏拙。

7、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亲眼看看他心中总有所怀疑。

7、李子木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听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那么简单,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8、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用我的'五彩画笔描绘家乡;如果我是诗人,我要用我的白纸黑笔赞美家乡;如果我是歌唱家,我要用我的甜美歌声赞颂家乡!朋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来我家乡看看她的景色吧!

9、没听人说吗‘捉贼捉赃,拿奸拿双’,虽然背地里有人说,但谁也没亲自抓到现实,所以也验证了那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词语

【读音】ěr tīng wéi xū,yǎn jiàn wéi shí

【释义】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

【分词解释义】眼见 : 1.眼看;目睹。2.犹眼界。3.分明;显然。4.很快;马上。

【出处】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哲学含义

(1)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前提。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加实践,就个人而言,也可以使用他人提供的资料。他人提供的资料可以是对事物的如实反映。因此,耳听未必为虚。

(2)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可以凭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事物的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假象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如实体现。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的哲学道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它是说听别人讲和自己看到是不同的,看到的可以是真实情况,而听人讲往往是虚假的,道听途说,没有亲眼所见就不要相信。但眼见是不是一定为实呢?其实不一定。因为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眼睛看到的是假象,把假象误认为是真象,就会把虚误认为实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相接触,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但感性认识所认识的事物现象中有大量的还是零乱、片面、乃至虚假的东西,因此感觉器官所感到包括见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同时,现象有真象和假象,假象以否定的方式歪曲表现本质,并掩盖本质。仅凭感性认识或被假象所迷惑是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所以“眼见未必实”

(2)人们的认识活动有两类,其中学习性认识活动,是学习别人总结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听来的,但也可能是真实的。所以“耳听未必为虚”

(3)对于见与听、实与虚应作具体分析,眼见的可能是实,也可能不实;耳听的可能为虚,也可能不虚。不能笼统地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误解,因口口相传而产生,于是我们很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然后做出判断,我们以为这种方式是万无一失的,但渐渐地,生活却说出这样一句话——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不一定为实。

哲学讲究辩证思维。很多人在看到眼前的事物时,被其表象所迷惑,脱口而出的自然是主观意识很强的评价。就如二战时期英美军方对幸存飞机上弹痕分布的情况做出的.防护决策,乍一看很有道理,仔细斟酌却不然。正是由于弹痕多的部位较为明显,才诱导人们偏离了方向。生活中也是如此,娱乐圈里不时会爆出“某明显疑似出轨”,网民们以眼睛所看到的报道为根据,众说纷纭,将这些毫无证据的绯闻推向高潮,给明星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影响社会和谐。在这些事件当中,很少有人会去查证情况是否属实,网民深信眼见面为实,但恰恰就是这句话,迷惑了人们的判断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

我们的身边隐藏着很多不为人所熟知的事物,只是因为它们太不起眼了,而我们也被它们的表象所迷惑,从心底认为它们上不了台面,只能被遗忘在黑暗的角落里。有些人就不相信,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了眼见不一定为实,比如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她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不起眼的蒿族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最终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小小青蒿,在常人眼里是那么地微渺,可能不足以有价值,但事实证明,再平凡的事物也会创造大奇迹。也许上一秒,你还在为它丑陋的外表所惋惜,下一时刻,它会成为救命的稻草,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我们在交友的过程中,更喜欢选择理解自己,偏向自己的一类人,排斥指正自己的人,这么做会让我们觉得找到了知己,实则不然。人心叵测,他们表面上对你很好,看起来很善良,挖空心思地讨你欢心,到头来“大难临头各自飞”,只有那些真心待你的人,才会伸出援手拉你一把。“患难见真情”,益友平时可能对你不热情,但好过损友的笑脸相迎,总有一天,你会在矛盾与现实中发现谁才是知己。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会想尽办法来迷惑每一个人,眼睛也有可能会欺骗我们,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用心去判断,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为了让小学生领略科技的魅力,中科院某研究所让学生做了个观察蝴蝶翅膀的实验。在实验中,令人惊讶的事发生了,在显微镜之下,那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竟变得黯然无色!事实证明,蝴蝶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在光照下才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眼见未必为实。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蝴蝶的“伪装”下,我们肉眼看到的色彩缤纷的“实”却是其“伪装”出的“虚”,看不到其最真实的本质。是的,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肉眼常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比如,天空本无色,可在我们眼中它却是蓝的;海水本无色,但在我们眼中它却是绿的;一根直的筷子,放入水中,它在我们眼中却是折的;海那头本没东西,可在我们眼中却会出现海市蜃楼的仙境;在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沙漠,在我们的眼中有时却会出现虚幻的绿洲;魔术师可以骗过观众的视线;路边的乞丐可能是个富翁……世上太多的东西是不能单凭肉眼看来判断它的实与虚的。

有人说:“影响行走的不是一双鞋,而是一粒沙。遮住视线的不是一面墙,而是一缕烟。”有时眼睛是会骗人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那一章中,白骨精为吃唐僧曾变成少女、老婆婆和老爷爷。她的`伪装都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然而唐僧却相信眼见为实,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赶走孙悟空,险些丢了自己的性命。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猎人出门打猎,他的妻子出门摘野菜,独留他的小儿子在家。猎人回家后听到他儿子的哭声,就急忙冲进门。他发现他家狗狗正满嘴鲜血,便怒不可遏地开枪打死了狗狗。但再走进去一看,才发现地上躺着一只死掉的大灰狼。原来狗狗忠心护主,不顾性命地保护他儿子,而这猎人却因只相信“眼见为实”而杀了它,猎人后悔莫及。所以,眼见未必就一定是实。真正的事实可能藏在迷雾之后。“乱花”也会“迷人眼”,有时“草木”也会成“追兵”,眼睛也不一定能辨真伪。

当然,这里说眼见未必为实,并不是完全否定这“眼见”。相比较来说,眼见总比耳听更“实”;再说,眼见之实尽管未必就是事物的真实面目,但它总会在一定程度上或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因而,我们可以通过眼见之实,借助一定的科学手段,加上用心去分析眼見事件的真实性,这样就更容易探求到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