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金刚麒
七十年代最流行的小食品当属长着五只脚的金刚麒,这种盐阜地区特有的美食非常受欢迎,既有面包的味道,又带有馒头的韧劲,小孩子们聚在一起也好分食,一人一瓣。据说后来还流行到上海,但它的出生还始终属于苏北地区的地方小吃,不管它在扬州被叫着“京江脐”,还是在苏州上海一带被称作是“老虎脚爪”,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我们盐阜地区的特色。
提起这金刚麒在我心灵深处却是俱五味。
大约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几十条自航船聚在一起,大人没来得及帮我套上笼头,我便一头钻进了邻船闵大妈家的船后舱,对行船的人来说等于是人家的卧室,光线很弱,闻到香味我便摸了过去。过去船上人新做的马桶先用来存放粮食,船上水老鼠多,放在新马桶里盖上盖子可以防老鼠,碰巧还有馓子等好吃的小食品也会放在里面。也该我好运,鼻子闻到,揭开盖子,一把抓下去抓到一只金刚麒,便美滋滋地吃了起来,吃着吃着竟睡着了。这一睡坏了事,家里人到处找,各家船上找过了,河里也下去多少人摸过了,就是不见人影,直忙到中饭时辰,闵大妈到后舱拿米煮饭,伸手一摸碰到个热乎乎的我,抱出来一看,我嘴里塞着一瓣,手上各抓着几瓣。
闵大妈一激动,泪水顺着腮邦滴在了我脸上,大声朝外喊着:“小六子在这儿呢。”
从此我对闵大妈是特别地亲,只要遇到一起她就会提起这一段:“小六子,记得你躲在我家船舱吃金刚麒了吗?”
直到前些年闵大妈作古前还提过这档子事,我还把我的故事讲给女儿听,她当然不懂得笼头、船船后舱,甚至用马桶放粮食这些事。
一段金刚麒的故事联结了我和闵家几十年的情缘。
刚到水上学校上初中的时候,在化肥厂大桥下有个小店,是我们除了上大丰县城外唯一可去的地方,有了钱我们便约上要好的同学一起步行去买金刚麒,走进小店便有一股甜甜的食品味,还有轻微的酒香,每当这时,人的心情也会徒然好起来。
那一次我跟洪宽在小店里买了金刚麒往回走,路上遇到一辆拖拉机,爬拖拉机是我们的强项,不管它开多快,只要手能够到就能上得去,通常上面的人不会反对,但那天遇到好几个人坐在上面,情况与平时大不相同,好不容易爬上去了还把我们赶了下来,气得我把手里的两瓣金刚麒向车上的人砸去,这一幕又刚巧被我们的校外辅导员看到,这下算是捅下大漏子了,写检查,上台出丑,为了吃上那个小小的金刚麒受尽了委屈。
自那以后我印象中就再也没去过那小店买过金刚麒,它象一块伤疤一样一碰就疼。
时间是一剂良药,痛苦的记忆也是一样,我后来到水上学校做了教师,地位变了,自信心也不同于学生时代了,但金刚麒却被越来越多的食品所取代,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随便写了几句有关金刚麒的趣事发给我的高徒,她说:“师傅,我们建湖有金刚麒卖呢,等你来开年会的时候我为你准备一些,保管你吃个够。”
我期待着再次品尝久违了的金刚麒,并不是为了它的美味,而是更想品味旧时光中它带给我的人生五味。
听壁跟
躲在人家的墙角处偷听别人家的私房话叫做“听壁跟”,这是里下河地区的民俗,根据听来的私房话来判断来年的收成。
为了不被人听到一些忌讳的话,每年到除夕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特别小心说话,民间把年前这段时间称之为“腊月黄天”,因而除夕都烧肝肠,把猪肝和大肠一起烧,意思是:不吉利的话就象猪大肠一样被清理了,说再不吉的话也不灵验了。这是里下河地区的民众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期盼,也逐渐的演变成一种风俗。因而,在年根说话都要说些吉利的话,以保来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坊间有专人从事大年夜听壁跟的特殊任务,大年初一早上向乡邻汇报。
农村人到了年底除了杀猪宰羊外,最普遍的还是蒸馒头、划糕,越到这时越是孩子们兴奋的时候,大人们总是再三交代小孩子闭紧嘴巴,以防祸从口出。
听壁跟的一定得要有个结果,大年初一才能交得了差事,还能从族长那儿领到些赏钱,这项任务通常是交给那些光棍来完成。
话说有一光棍汉接受了这项听壁跟的差事后,丝毫不敢懈怠,天一擦黑便埋伏到他白天就物色好的那些没有养狗的人家墙根,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两只手往袖笼里一插,头往脖子里一缩,忍着冬夜里的寒冷,竖起两只耳朵开始细听。
在第一户人家听了不到一个时辰就有了收获,第一笼馒头刚出笼,小孩子突然惊呼:妈妈,头发!可能是做母亲的长头发一不小心掉了馒头上了,只听到“叭”的一声,显然是大人给了小孩子一记大耳光,接着便听到了小孩子委屈的哭声。
既然这户人家有了收获,光棍便挪了挪窝,串到另一户人家继续听。
从酉时听到戌时,又从亥时听到子时,你一个晚上一家人忙活着总要说句把话吧?无奈这户人家嘴上象是上了锁一般,硬是一声不吭,人家不出声你总不能跟人家拉家常吧,急得直跺脚也没用,这怎么办呢,拿什么去交差呢?情急之下光棍摸到一烂泥团子就往人家坑上扔去,这一下动静不小,泥团子穿过人家纸糊的窗户进了屋,落在人家的坑上,过年刚换的新被子被他这么来了一下全脏了,主人一听动静就开始查看,这一看就急了,婆娘破口就大骂:“是哪个倒马差(意为“车”)的做的好事?有本事你出来让我看看是哪个!”
这可不算是什么好出语(吉祥话的意思),光棍撒腿就奔。
到了家子时已过了,光棍一气之下蒙头就睡。
大年初一族里的小字辈子都聚到族长家里来拜年,族长左看右看不见光棍汉,便差人去喊,光棍就是喊不应,族长便亲自带着族里的长老们前往光棍家查问个究竟。
到了光棍家一看,他还在蒙头大睡呢,喊了一气才唉声叹气地应了一下。
“听到什么好出语了跟我们说说撒。”长老们问光棍。
“不谈不谈,谈起来瞎扯蛮(不便说的意思)”光棍一脸的不情愿。
“好歹你也跟我们说说,让我们着量着量(参考参考)呢。”
经不过众人的一再央求,光棍把昨晚所听到的第一户人家说的话说了出来。
“你遭祸呢!”长老们责怪光棍没听到好出语。族长先是不语,沉默了一会便眉飞色舞道:“好兆头啊,陡(头)发好、陡发好!”
“还有听的什呢啊?”众人又追着问。
实在追问得没法,光棍便又把第二户人家听来的一五一十地道了出来。族长大腿一拍:“今年子是个好年辰,粮食肯定会丰收,你想,这倒马车的意思还不是明摆的吗,粮食装不下了,把马车都装倒下来了,好年辰啊!”族长惊喜不已。
果然,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取得了大丰收!而这“倒马差(车)也便成了里下河地区著名的典故。
寿碗
结婚二十多年了,成家以来就没买过吃饭的碗,现在家里的饭碗凑不到一桌完全一样的',都是杂牌货,这些年遇到有年长的老人过世就带回家一两只寿碗,加起来也有好几十只了。
里下河地区好大范围内都有这样一种风俗习惯,八十岁以上老人去世,办事的时候都要送碗,亲朋好友吃饭的时候“偷”碗,吃好饭就将各人吃的碗筷都揣进口袋带走,用这种碗吃饭能保佑子孙平安有福。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当地人也称之为“喜丧”,因而寿碗也有叫作“喜碗”的。最早时我只是听说,对这些事我也从不打听、从不关心,直到我外婆去世的时候我才算是真正领略到了这一风俗。
一辈子深居盐城乡下的外婆于八十多高龄去世,我们从大丰赶去奔丧,乡下人做这些事的时候都是左邻右舍地主动来帮忙,到吃饭的时候来得早的坐下来开席,来得迟的坐下一席,也不过就一小时上下首席便吃完,等我吃好了饭的时候抬头一眼:桌上的碗全被人家拿在手上、揣在身上离了席,其他桌上也一样,一个不剩,连筷子、汤匙也都一起拿走了。收桌子的阿姨见我不懂,便笑着指指我面前刚吃完的饭碗,意思叫我赶紧拿走。入乡随俗,我只好也拿了自己刚刚吃好的碗筷去找哥哥姐姐们,等见到他们时,他们都早已是满载而归了。
这便是盐城西乡的风俗。
再后来对这方面我也有了经验了,结婚后不久,夫人的婆老太过世,享年97岁,夫人的外婆做了婆老太一辈子的媳妇,当时也近八十岁了,对于这么高寿的老人过世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喜丧”,老人的子女多,下面已延伸到第五代人了,准备了八百只寿碗都被抢劫一空,家人最后算算送出去的碗,觉得送得越多越开心、越喜气。
这便是大丰人为高寿老人办“喜丧”的心态。
当然也有高寿的人去世后人家不会主动把碗拿走的。有一次我们参加了一亲戚的丧事,吃好饭后桌上的碗一个没动,我正惊奇这么高寿的人为什么人家不要寿碗?有一亲戚为我道明了原由:此人姓王,拿这碗回家不好,意同“亡”字。
原来寿碗也是有讲究的。
去年下半年母亲去世,享年83岁,我们准备了寿碗五百只,吃饭的碗是家宴带来的,自是不能动,宴席要结束时我们再将碗拿上桌子统一发放,见者有份,包括家宴师傅、忙丧事的和尚、吹手、左邻右舍,最后还有不少人过来讨要,凡是开口的一律不回。
正在发碗的时候有人过来说:从老家来的堂兄在发脾气,问其原因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根据盐城老家的风俗,凡来参加吊唁的客人,或者因故没来、请人家带人情的都要发一包香烟,按理是入乡随俗,既然他们坚持这样的做法我们也就依了他们,香烟是补上了,但堂兄显然酒也多了,还是一脸的生气,几番人马上去劝解还是无济于事。情急之下我把堂兄拉到一边:你是兄我是弟,家中老人过世我们也是第一次办这样的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你尽管批评,现在我再给你们老家来的客每人多送一只寿碗,你看如何?
想不到这一招还真管用,堂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寿碗的重要性在这时候充分得到了体现。
据说这寿碗的来历还不仅是年长老人过世才有,在中国的古代民间早就有此传统,为老年人过生日准备的碗便叫作“寿碗”。 讲究点的人家一般会专门去烧寿碗的地方做自己家老人的寿碗,上面印有寿星的彩色陶象,写着“某老人几十大寿”以及在寿星老人像的两边用对联形式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利话语。现在祝寿已经不用寿碗了,只是在八十岁以上老人去世的时候才会准备寿碗发给来客,旧时医学技术不发达,小孩子的存活率普遍不高,人们就迷信地认为,如果小孩子用了长寿老人用过的碗,就会跟着沾上老人的长寿之气。老人的寿越大,这种寿碗就越抢手,宴后向主人讨要寿碗的习俗在乡村还一直保留着,在城市里便已经逐渐淡化了。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1
我的家乡有一些习俗,无论是谁也无法改变。
在我的家乡,有这么一个规定,在过年的时候,无论是谁,都必须要赶回去跟家人团圆,吃“团圆饭”。
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说说笑笑,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卷。在平时,因为各自工作和学习的繁忙,大家很难聚合在一起。作为小孩,总对每年这种团聚的日子充满了期盼。
在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不会喝酒,这可怎么办呢?哈哈,大家一定听说过“以茶代酒”这句话吧,我们小朋友就会用饮料或是茶来代替酒来互相碰杯。大家相互间的碰杯,代表着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代表着彼此间新年的期待与祝福;代表着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大家围在一起谈谈自己今年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计划,将它们与自己的亲人进行分享,并相互鼓励和支持。
“团圆饭”代表着人们生活的团团圆圆,日子的美美满满,祖国大家庭的和和美美!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我的家乡在山东菏泽,那是个美丽的地方!
菏泽是牡丹之乡,牡丹是我国的国花,牡丹有好多品种,好多颜色,据我所知,牡丹有绿的、红色、粉色、白色……最常见的是黄色,各色牡丹争相开放,争奇斗艳,十分美丽。
我的家乡是个民风淳朴的地方,这里的人淳朴善良,说到习俗,最出名的要数老鼠嫁女:在菏泽,老鼠嫁女是正月七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抹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蹦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还有:石头生日、龙抬头、斗鸡……
我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有空你也来看一看吧!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3
每年夏季一进入伏天,到村里来卖西瓜的商贩络绎不绝,只要来一个卖瓜的,几乎全车售完。买瓜的村民都是用麻袋装西瓜,每家都买一麻袋。开始我很好奇,心想吃的了那么多吗?随吃随买多好啊。后来我才发现伏天多买西瓜是家乡的一个习俗。
为什么伏天多买西瓜?有什么好处?——后来我才明白是两个原因。
一是做西瓜酱。家乡多数人家都会做西瓜酱,而伏天卖的西瓜最多、最便宜:现在一元6斤或7斤。这时做的酱最好吃也成本低。
二是便宜多吃。我村大多数农民处在吃饱——吃好阶段,还没有保健意识和条件。什么便宜就吃什么,伏天西瓜最便宜,所以就多买多吃。有的人家饭后吃西瓜就不喝粥了;有的人家吃馒头就西瓜,就不做菜了……
今天来了一个卖西瓜的小贩,一元6斤,大家争相购买,我也买了一小袋共8个,我也不做酱,只是留着慢慢吃——这也算入乡随俗吧。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4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想知道我的家乡有什么风俗吗?请听我慢慢道来。
每到农历正月,我们苗族便要开始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每到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穿着美丽的服饰,成群结队地来到年场。
你瞧,年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各种活动,有舞狮子的,有上刀梯的,还有玩龙灯的。青年少男少女也利用这种机会谈情说爱,俊俏的歌娘更是大展身手,三五结队,引吭高歌,互相唱和。听的人兴质高昂,即使下大雪,也抵挡不住人们对连场的热情。
更多时候有逢晨便是看龙场日,习惯称作看龙头后十二天又轮转辰日,再看龙场时,不管是什么人,都得休息一天,如果干了什么农活,那就犯忌了。因此,我们苗家人。看龙场那天都会踊跃参加。大家对看龙十分重视。看龙日定在农历的三月三。我们苗族人的一个节日,这时你就想问是什么节日了吧?是湘西的一个传统歌舞节日,这一天。所有的苗族人都会在约定好的地点。尽情地唱,快乐地跳。一片喜气洋洋的气象。
这就是我们苗族人的风俗,你喜欢吗?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5
我的老家在年味十足的黑龙江大庆。
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大家开始扫除,把家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就连平时不光顾的犄角旮旯也要打扫的一尘不染。而在扫除时,各家也有各家的习俗,妈妈常说:“二十四,扫房子。”而我们家就是用了“老小通吃”法——老人、小孩都要参与其中,感受浓浓的年味。
而在十八时,我们就要在门口贴上对联。相信这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不过,我们家有个习俗——贴对联由小孩来贴,既有守岁的意义,也有希望我们勤劳能干、健健康康的寓意。
而重磅戏就是年夜饭了!前期大家坐在沙发或椅子上,享受着、欣赏着春节联欢晚会。在凌晨12:00的钟声响起时,饺子准时“闪亮登场”,大家开始分享元宝样的饺子。嘘~不瞒你说,我们的饺子里可是有“宝藏”的!“宝藏”就是我们饺子里的硬币!我们把饺子里包上饺子。小孩吃到硬币表示新一年能够茁壮成长、学业有成;大人吃到硬币表示新的一年能够越长越年轻、工资越来越高;老人吃到硬币表示新的一年能够体如泰山、延年益寿。不瞒你说,没到三十,我们都疯了似的吃饺子,不吃到就不罢休,我还曾有把硬币吞进肚子的囧事……
哎,好期待今年的新年啊!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6
相信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就有他自己独特的风俗。
就先说除夕夜吧,在这个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们都可以打着灯笼到处去玩,不仅是小孩出来玩,有的大人也会忍不住出来玩呢,大人小孩都在大街上放鞭竹那场面。格外的热闹呢!
除夕过完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了,这一天连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于放假了,对了,这三天还不不能动针线剪刀呢,听那些年老的人说这是为了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放了三天的假。可见这是多么公平啊,大年初一这一天大人们都领着自己的小孩子去。别人家拜年,拜完年长辈们都会发红包的,这些红包。是给小孩子们的,小孩子们都可以攒起来自己支配。比如买点书,买点文具啦,对了,这一天大家还会放鞭炮呢,有。去人们还可以在家里看电视。
到了元宵节之后,也就是正月15,小孩子可以买元宵,到了晚上煮元宵吃哦对。正月15这一天还得点蜡烛呢,家家都点了,屋子里还有大门口都点上蜡烛,从外面看整条大街都是办喜事一样。
15过后到了16就开学了,人们有各忙各的去了。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7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过年过节,不同地区、民族,风俗也不尽相同。我的家乡——崇明,每逢年前,家家户户都会蒸上几笼崇明糕,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点心。
崇明糕与众不同,似甜糯的发糕,糕中又缀满蜜枣、核桃、葡萄干等干果,美味可口。腊八过后,大家就陆续蒸崇明糕了。首先,把提前备好的蜜枣去核切碎,洗干净葡萄干。一大早,早早将糯米浸上,浸泡两小时后,沥干打粉。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蒸糕了。把糯米粉、糖、各类干果,加水搅拌,搅拌均匀后放入圆形蒸笼内。灶台的大锅里放上水,锅上架上蒸笼。灶膛里柴火噼里啪啦,烧得正旺;锅里水咕噜咕噜冒泡沸腾着;蒸笼里的糕也在渐渐成型。仅仅十几、二十分钟,就有诱人的香味溢出,糕蒸好了。打开蒸笼,倒出糕时,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增。
蒸好的糕放在通风处晾干,切成一片片,收藏食用。当然,切片时,也是我们孩子最开心之时,围在桌边,切糕落下的糕皮可以提前大块朵颐,一饱口福了!
过年了,一家人穿着新衣,吃着丰盛的新年大餐,看着电视,放着鞭炮和烟花。香甜可口的崇明糕放在桌上,随时可以叼上一块,边玩边吃,开心过年!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8
我的家乡,虽然一切都很平凡,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最好的,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9
我家的人们都爱唱戏,更爱听戏。每逢村子里有了什么喜事,必定先请个豫剧班子,在家门口搭个戏台,这么唱下去。一般持续三天左右,这三天里,可忙坏了人们:一大早儿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后回家拿个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飞也似地赶去看戏,只怕耽误了剧情。
看戏时,人们把整个戏台“包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的,就像蚕吐出的丝,裹得紧紧的。若是你来晚了,那就站在外面竖着耳朵听吧,这人群是任凭你怎么挤也挤不进去的。豫剧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马金凤等,她们可是诸多戏迷心目中的偶像呢!姥姥喜欢听常香玉的戏曲,她的声音变幻无穷,有时如大海的涛声般浑厚,有时又如小溪的流水声般恬美,有时候喜气洋洋的,有时候又使人感到无比的忧伤。出门在外的游子听到这熟悉的乡音是都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幼时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她哼唱着豫剧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说并不会留太长时间。我很惊奇,问:“难道北京不好吗?”姥姥摇摇头,说:“这里没有使我魂牵梦萦的豫剧!”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我的家乡都有用地地菜煮蛋吃的习俗。据说在这一天吃了地地菜煮鸡蛋,一年都不会头痛。
这天早晨,我和妈妈挎着篮子来到田里找地地菜。哇,还真多耶,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我们撸起袖子干得热火朝天,虽然已累得满头大汗,但却满心欢喜,只想采得更多。用不了多久,我和妈妈的篮子已经装不下了。我们满载而归,回到家里,把菜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找来一口大铁锅放进去,再放入适量的水,最后放入鸡蛋,记住,千万别放盐,原汁原味才更香。
煮了四到五分钟后,要把鸡蛋拿出来,把蛋敲碎一点点,再放进锅里煮,这样才更入味。煮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开锅了,我们小朋友围在灶台边,看着妈妈从锅里把鸡蛋一个个捞出来,放到凉水里。闻到那香味,我们不禁直咽口水。还没等鸡蛋凉冷,就迫不及待伸手去盆里拿一个剥开,边剥边被烫得只叫喊,吃一口到嘴里,满嘴清香,地地菜的香味完全融入到鸡蛋里。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呀。
小伙伴们,你们家乡有这样的习俗吗?这天,你们能吃到这么美味的地地菜鸡蛋吗?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极为重视的节日之一,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许多的讲究,这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在春节里也有着许许多多风俗习惯,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我的家乡在春节里的主要风俗吧。
吃饺子。在除夕晚上吃饺子是指“更年交子”或是指来年交好运。而在大年初一(春节)的早晨吃饺子是指一年交好运的意思。吃饺子更多是为了一家团圆,不光是吃的时候团聚在一起,还有做饺子的时候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念。做饺子时,一家人开开心心;吃饺子时,一家人快快乐乐。
拜年。春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活动,去亲朋好友、邻居家里向他们祝贺新春,旧时指拜年。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是从家中开始的,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后就把先前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做完之后,大人们就开始去给亲朋好友、邻居们拜年了。
这就是我家乡在春节里的主要风俗了,不知你们家乡在春节时的风俗习惯是否和我的相同呢?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我们平时在家过的风俗大多是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贴春联儿、走亲访友,今天我不是介绍往常的风俗,而是几句家乡的风俗。
我妈的家乡我的老家,江苏一个城市—海安。每到该贺喜的日子都会请一支舞队来跳这种舞,叫海安花鼓。
海安花鼓”在海安的流传,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嘉靖年间。《明斋真识·广陵韵事》有“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裤子弟”的记载。在我小时候一有表演,妈妈就会提起这句话,使它印在我的脑子里。
海安花鼓”和苏北地区的“牵驴花鼓”、苏南地区的“渔篮花鼓”、“洛子花鼓”一样,在明代以前,都属于歌舞戏曲表演。
一次亲戚60岁的宴席上请来一只舞队,正跳着火热时,大嗓门的姨姥姥拍了拍我的肩:“你是不是在学舞蹈吗,来一段。”声音迅速地传到了亲戚们的耳朵中。各个儿都在那里起哄,我被逼无奈上了台。左手拿着鼓,我右手拿着鼓槌,跟着音乐的旋律舞动着。
我家乡的风俗是我心中缺一不可的文化。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一声声爆竹的雀跃声中,我和我的家人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年
刚刚过完腊八节,一个月后就迎来年,真应了那句过了腊八就是年 。
恐怕与古人说年,可能他们就吓得魂飞魄散,因为“过年”在古代,其实是把吃人的巨兽——年吓跑。但是现在我们过年就是沿袭了,当时放鞭炮的传统。在我印象中,古时候的鞭炮只是烧竹子,噼里啪啦地,现在的鞭炮却是五花八门,我们家也买了一大堆,来看看吧!
大年三十儿守岁、放鞭炮。我们一家四口带着鞭炮,来到了一片空地上,爸爸说:“有谁敢放?”我和妹妹、妈妈都摇了摇头,只见爸爸从容地放好烟花,拿出一根火柴“沙”地一下划亮了,轻轻地放在引信上,我和妹妹紧紧地捂住耳朵,当引信上的火花躲入烟花内时,霎时火树银花,使我到一句诗,便吟诵起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天上,到处是红色、银色、黄色、绿色的大花,把平凡的夜晚照得生动活泼,把平凡的世界点缀的多姿多彩。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让我们用烟火点亮天空,开启新一年的大桥。这就是年,我家乡的年。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14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会在我们平静的生活创造一个又一个高潮,最热闹,最隆重的,必是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到来之时,处处洋溢浓浓的年味。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开始准备年货,集市上已是人山人海。
在春节早上,家家户户门前一片火红,都挂起了大红灯笼,家家飘出酒肉的香。团圆饭莫过于一天中最重要的,大家围坐在桌前,精心制作的佳肴纷纷摆上餐桌,大人们一会儿大声说笑,一会儿互相敬酒以表示自己对他人的由衷祝福。吃过团圆饭,孩子们在院中互相嬉戏,大人们在屋里谈笑,看春晚,欢呼声络绎不绝。家家高挂起灯笼,大街上张灯结彩。“当!”时针指向了十二点,新的一年来到,烟花陆续升上夜空,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户户准备祭天,鞭炮声,欢笑声在大地上久久地回荡着。
红火的春节一过,人们就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春节是晚霞,岁末最后一道风景,春节更是朝露,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