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誉满天下的意思说说 正文

誉满天下的意思说说

时间:2024-10-03 21:17:4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会背诵这首诗。

3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1、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收集有关送别的诗。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

课前,我们一块欣赏了几位同学精彩的古诗背诵,今天这节课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谁能美美的朗读一下这首古诗?

(1)指读 (2)正音 (3)齐读。

2、质疑,揭题: 你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吗?相信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你不仅会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还会从学文中了解到这首古诗背后隐藏的一段动人的故事。

3、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读书。

(1)自由的,大声的把课文读两遍。

(2)放慢速度读书,难度的句子要来回多读几遍。练习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3)读书用心记,思考有凭借。

2、学生读书,师巡视,纠正错误坐姿和读姿。

3、检查词语的朗读。(刚才老师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同学们读书特别的投入,那文中的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课件出示下列词语:

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读 (2)正音 (3)齐读

4、指读课文。(简单评读后,对个别长句子,师做适当的范读。)

5、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不能用简洁、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2)同桌之间先交流交流。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在暮春三月,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的故事。)

老师适时板书:李白 孟浩然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课文我们读了三四遍了,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又什么不同?

那课文读过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现在知道了吗?(稍一停顿)其实,文包诗的特点就是诗的意思就隐藏在课文中。

1、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前四个小节,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作为这首古诗的意思。(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边浏览课文边用笔划一划有关的句子,然后轻声读一读。(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小组合作学习:下面请四五个人自发地组成一个小组,联系刚才找到的句子,用连贯的话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老师巡视并俯下身子参与其中)

(3)班级汇报交流。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那请同学们再来齐读这首古诗,一定会读出新的感悟!

(4)再读古诗,进一步感悟。

师问:从这一次的朗读中,你悟到了什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很深的情谊,他们不舍得分离)

师紧接着再问: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如果用上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你认为那个词最恰当?(师板书:依依惜别)

四、学习课文一、二小节,初感离别情

下面让我们追溯到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暮春三月,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课件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

1、学生读文后,师问:你读懂了什么?(指生生答)还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如果学生遇到障碍,可让学生看着课件再读一读课文;也可以指学生有感情地读;教师也可范读。)

(1)引导学生体会长江边美丽的景色。

(2)理解“饯行”,体会诗人间的深厚情感。

如此美丽的景色,他们有心去欣赏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

2、学生读文后,师问: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反复研读,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悟离别情)

3、有感情的齐读第二小节,体会李、孟的惜别之情。

4、教师小结:这真是(课件出示)“眼前美景无心赏 惜别之情心底藏”。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风景如画的三月,本是朋友共赏美景,共叙友情的时候,可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朋友远行后,李白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他们之间的浓浓深情吧!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练习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2、通过上节课的初学,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别的吗?(是的,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他俩的心情特别难受,伤感,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那就让我们打开书齐读课文的1、2自然段,再次用心去感受那份藏在心底的深情。

二、 朗读感悟

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自读第3自然段,画出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点击课件,出示李白的话)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李白说的话,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从李白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体会到了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3、从哪些词看出李白很敬仰孟浩然?(“您”、“夫子”、“兄长”)

指名学生读李白的话,读出那份敬仰之情。

4、从哪里又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请大家把李白的话再读一读,用心去感受这份难舍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5、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

6、感悟朗读。

你们来做一回李白,老师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话别的场面。

过渡:多么感人的话别呀!(板书:话别)不忍别,终需别。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

7、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用“——”画出李白的表现。

8、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此时的杨柳沙

9、齐读第4自然段,要读出那种依依不舍和留恋的语气。

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登船远去,触景深清,随即吟出了一首

10、请大家自读第5自然段,找一找与文中诗意相符的语句连接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1、学生交流并齐诵这首诗。

三、 积累拓展

1将课前布置搜集的送别诗拿出来大家交流.

2把写有送别诗的书签送给好友。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教学课件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3、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搜集送别诗,并制作书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学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课文是写了谁为谁送别?(板书:李白 孟浩然)在什么时候送别?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自读古诗,在不懂处打“?”。

②提出各自的问题。

③指出:仔细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表达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情感的一个词语。

(板书:依依惜别)

2、自由地读2—3自然段,边读边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

3、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随机出示示相关句子,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依依惜别之情。”

A、体会“仰望”、“远眺”的不同用法,再写几个表示看的词语。(课件出示)

B、加上“因为……所以”读一读。

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

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C 、指导感情朗读。

(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满饮此杯吧!”

A、紧扣“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您”体会。

B、指导朗读。(指名说说朗读建议:敬仰,舍不得)

(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

A、理解王勃诗句的意思。(适时引导用“暂时”造句)

B、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他们的友谊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C、带着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安慰安慰李白。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两个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深情,他们的友谊又是何其之深!再让我们读读他们的对话。(同桌互读——指名表演读——集体朗读)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过渡:不忍别,终要别。虽然他们都依依不舍,但友人还是要走。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他们深厚的友谊?

1、生自读第四自然段。

2、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理解“伫立”、“凝视”,适时引导用“凝视”造句。

3、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在江边的李白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4、指导朗读。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这个时候李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范读)

2、本文既然为"文包诗",那么意思都包含在课文当中,请同学们拿起笔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

3、请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①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②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A、指名读B、齐读

4、结合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同桌讨论交流——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诗句并制作成了书签,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2、指名交流,向朋友赠送书签。

3、欣赏两首诗(出示《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齐读

小结: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到自己的真朋友,也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4、总结:这一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进一步感受了诗人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那深厚的友情。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从李白和孟浩然的身上,你一定对朋友,对分别有了新的认识,请选择其中一个为主题,用简短的语言在空白书签的后面写下你的认识,待会送给你的知己,你的朋友或你的兄长、老师。(生写)(生送书签)

六、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和

3、继续完成书签的制作,送给朋友。

七、板书设计

25 黄鹤楼送别

依依不舍

李白 孟浩然

永世不绝

黄鹤楼送别教学课件2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语句意思。练习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针对学困加强指导训练方式落实字词、读书的教学目标。

2.在读书感悟中,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背诵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

3.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长亭送别》,说说听后的感受。

2. 这是一首送别的歌曲,在我国古代有不少古诗是抒发送别之情的,那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能想起有关的送别诗吗?给大家背诵一下。

3.分别的时候,以诗词相赠,是当时文人送别的一种习俗。因此,流传下来的诗也非常多。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6.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课文,读准字音。

检查生字,课件出示预习单,检查学生对文中难读和易读错词语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理解词语)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出示文后3中的成语,指导认读:

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2.请同学们来读一下课文。指生逐段朗读。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3.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4.教师配乐范读、生练读课文。(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

6.试着在文中找到诗句对应的意思,划下来。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放音乐)听完了这首送别的歌曲,我们来回顾一下25课

1.出示四字词语,指生读,齐读。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出示第一段)齐读

(二)精读感悟,感受送别之情。

1.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别的友人,最终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

出示黄鹤楼图片,文中是怎样写黄鹤楼的?(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2.景色如此优美,李白在黄鹤楼就要送别好友孟浩然了,他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依依惜别)

3.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的?

4.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出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的?(生交流讨论)

指生汇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①抓重点词,“一会儿”“一会儿”“有意不去触动”“藏”

②理解“ 仰望、远眺”,你还知道关于看的词语吗?

(2)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抓住“孟夫子”六个“您”“兄长和老师”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体会情感。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体会“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句,感受人物内心感情。

(3)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有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5.白帆远去,江水东流,此情此景,李白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6.此刻,李白思绪万千,想了许多,他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之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三)回顾课文,展开想象

1.从古至今,文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流传了许多有名的送别诗。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2.除了送别诗,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诗?能说出你知道的诗句吗?

(思乡诗、边塞诗)

3.小练笔:请同学们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

☆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平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你发现什么?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2.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在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什么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儿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天际?唯见什么呢?

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5.指生连起来说诗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学好古诗,咱们不光要理解诗句,还得体验作者蕴含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惜别

(1)故人。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

(2)孤帆。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交通要塞,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作者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

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3)尽。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见了,他看着逐渐变小的船;船看不见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3.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说啊!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说什么呢?

4.升华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关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还将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大家不妨找来对比着读一读,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