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说说你对太空的想法和感受 正文

说说你对太空的想法和感受

时间:2024-12-29 10:52:39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1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看神十航天员太快授课活动,这真是令人激动的一件事,这次的课堂很特别,当然让我感觉很好。观看了这次的神十航天员太快授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到科学实在是太强大了。

在这堂课上,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陀螺了,只有这个旋转起来的陀螺在地面和太空中的状态不会改变,而其他的东西都让我们大跌眼镜,都是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根本无法看到的现象,对于太空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我希望未来,我也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能够去探索浩瀚的宇宙,探索神奇的外太空。

我要更加的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能够探索宇宙。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2

今天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日子,更是中华人民值得骄傲的一天。因为我们即将会上一节非比寻常的课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在清晰的电脑画面上,我们能看到三位伟大的航天员正准备给我们上一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程。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

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3

20xx年6月20日,这是一个令许多热爱科学、向往太空的人们激动的时刻,神舟十号上的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为大家进行授课。我们也没有忘记,美国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也曾想在太空中为学生们展开人生中精彩的一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光荣的女教师却随着“挑战者号”陨落在了茫茫太空。今天,中国的三位英雄航天员实现了她的梦想。

授课航天员分别是女航天员王亚平,男航天员聂海胜,由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们在浩瀚的太空上为我们讲授了精彩的一课。这节课共40多分钟,王亚平共做了五个实验,分别是在太空中的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球和水膜的实验。这五个实验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许多地方都有着深厚的物理知识,这一课也可以说是物理学家们研究的结晶。

首先,王亚平老师讲授了质量测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用幽默、亲和的语言为我们讲了一些太空中的基础知识,又让聂海胜老师在太空舱里表演杂技——半空打坐,我惊奇地发现,聂海胜老师用手在地上一撑令自己浮起来,然后竟然在半空中盘起来双腿,稳稳当当的坐了起来。然后,王亚平老师又说她有“大力神功”。她用手指在聂海胜老师身上轻轻一推,聂海胜老师就向后飞了过去。王亚平老师说,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人的体重会轻很多。那么,怎样才能测量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体重呢?原来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速度,根据这个原理,就能测出物体在太空的质量。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王亚平老师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这时我想:这小球一定会左右大幅度摆动的。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慢悠悠地悬浮着!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第三个实验很好玩,材料是我们熟悉的玩具——陀螺。王老师把干扰力用各种方式施加给陀螺,它就在太空中以不同的方式飞行着,多有趣啊。

第四个实验的材料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放大镜的架子和一袋水。王老师首先挤了挤水袋里的水,我不禁有些担心:水洒出来不会带来麻烦吗?但是王老师挤了半天才挤出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珠!这个水珠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毫不犹豫的落下来,而是像航天员们一样在空中飘浮着,格外有趣。然后,王老师张开嘴,一口将小球吞了下去——我还真没听说过“吞水喝”的呢。然后用到金属圈了!王老师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又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抽出后的金属圈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切都归功于失重这个神奇的现象。

第五个实验还是需要水膜,王老师将水膜体积变大,又用针管将红色液体打入其中——只见红墨水的颜色在水球中慢慢漫延开来,逐渐“占领了”水球,圆圆的水球好像巫婆的水晶球,充满了妖娆的红色。

神州十号空间交会对接,说明我国为未来空间站的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象征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和逐渐昌盛的国运。我看到,中国这个巨人又站起来了!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4

20xx年6月20日星期四,我们班在多功能教室看了太空授课,是神州十号的航天员——王亚平老师给我们授课。

开始前,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到王亚平老师,听他给我们授课。

中午10:00授课开始了,我认真的看着。知道了在太空里:太空人员可以站着睡觉;在飞船里可以不穿太空服;在太空中所有东西会失重……

我记得最清的两种实验:有陀螺表演、水膜表演。①“陀螺表演”有两个陀螺,一个陀螺转动一个陀螺不转动并用指头在两个陀螺上面压一下,转动的陀螺会走,不转动的陀螺会向前翻滚。这就是陀螺表演。②“水膜表演”一个水袋和一个铁环,把铁环放进水袋里,在慢慢的拿出来,水膜就做成了。水膜有个特点,特点是摇晃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小水滴,可是水膜也不会破。还有不断的给水膜加水,水膜就变成了大水球。这就是水膜表演。

这些实验太精彩了,而且这些实验在地球上是做不出来的。看完之后,我还想看,因为太神奇了。我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到太空去体验太空生活。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5

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教室的电视机旁,我和同学们一起激动地观看这次太空授课直播,看见亚平老师把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太奇妙,太漂亮了。在教室里,每当主讲航天员王亚平完成一个实验演示,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发出“哇”的惊喜声,并伴以热烈的掌声。

虽然在小学二年级在语文课本里,我读过一篇《到太空去》的课文,课文里也介绍了一些太空原理,但是内容太过简单,不能满足我对太空的好奇心。今天的太空授课直播正是一个学习航天科学知识的好机会。我认真的听着讲课,在惊喜连绵中,让我进一步放飞科学梦想。

这次授课是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之后的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号是在前不久刚刚发射成功的,它是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一页。二十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舱内实验到舱外活动,从单个飞船飞行到两飞行器对接组合飞行,从实验性飞行到应用性飞行的历史进程。每一次突破,都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成功发现的惊喜和激动,也让人类看到了地球之外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另一种无限美好的希望。 而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

虽然太空授课在美国早就已经开展了,但是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才刚刚开始,这次授课,也极大的提高了我了解航天、走进科学的热情。

作为学生,我们要如何看待这次的“太空授课”呢?我认为,要立足于现在,也要展望未来。我们要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中,找到了需要借鉴的航天精神,感受到了追逐梦想的不易,不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将进一步领悟它的真谛,转而为己用,去追逐未来,去实现梦想。梦想是生活的航标,我们在生活中追云逐月了好久,把美好与希望寄托给了梦想。要有梦想,要爱学习,要有毅力,要敢于拼搏。

云海中升起朝阳,恰似人生需要梦想点亮,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去追求探索吧!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6

20xx年6月20号上午10时,中国首位“太空老师”女航员王亚平在神十的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太空授课。我们班在老师的组织下,准时观看了这次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内容使我们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太空老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还与与地面师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通过太空授课进行科普教育活动,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让广大青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更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在这次太空授课之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7

同学们可苦学习,为中国梦增添色彩带着航天员的美好祝愿,我们结束了今天这堂特殊的科学实验课,我也相信我们能够为中国梦增添色彩,能够为中国梦添砖加瓦,一幕幕令人震撼的科学实验结果实在令人感叹。

科学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在我们得瑟还能干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我们去努力,还需要我们去用科学的力量建设我们的祖国。今天宇航员叔叔阿姨给我们上的这堂特别的科学实验课,将会是我以后的动力,是我为中国梦增添色彩的动力,竟会是我开启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加油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力量为我们伟大的中国增添色彩!

20xx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十”载着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航天员带着祖国的使命相约“天宫一号”。虽然天宫一号与“神八”、“神九”已经相约完毕,但这一次也让我们有很多期待,但是最让我期待的还是,以八零后的王亚平老师为主讲,聂海胜老师为助教的太空授课,张晓光老师是这次授课任务的摄像师。她们要以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本人也观看了这次授课,充分感觉到科技的神奇力量。以下是我的感受。

一、神舟的发展历程 首先我回顾了一下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研制。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太空行程,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9时整,“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实现了2名宇航员多天飞行,于10月16日凌晨安全返回,使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进一步成熟。“神舟”六号实现了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为未来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一次实现宇航员进入轨道舱。航天员首次往返轨道舱,进 行了失重状态下的关闭返回舱门及检漏试验。第一次进行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  神舟七号,发射时间: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是一个无人目标飞行器,是为中国的空间站作对接准备。神八将采用“长征二号”F/G火箭来发射,预计将于发射天宫一号后,已在2011年九月29日21时16分04秒发射。  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起飞,托举着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2012年6月18日执行了自动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中国较为熟练的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及载人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第一次执行手动载人交汇对接任务2012年6月24日,刘旺在景海鹏与刘洋配合下航天员成功执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安全返回。  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二、授课过程

6月20日上午10时许。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站在中国“最高”讲台天宫一号的主讲王亚平老师助教聂海胜老师开始了太空授课,带着我们一起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首先:漂浮亮相  王亚平老师像一条美人鱼向舱内摄像机游来,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状态,指令长聂海胜老师盘起腿,给我们表演了太空神功“悬空打坐”。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老师摇摇晃晃的向远处飘去,看来在太空中,她们可都是轻轻如燕的武林高手啊!这就是失重的.真实写照。  第二:太空称重  在地面上,我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太空中航天员怎么测定质量呢?学文科的我在电视前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太空“质量测量仪”派上了用场,这是从天宫一号舱壁上打开的一个支架形状装置。聂海胜老师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测量结果表明,聂海胜老师的质量是74千克。  王亚平解释说,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是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加速度。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还设计了一个系统测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  高中的力学知识,差不多已经忘完了。感觉还是理解不了。不过过程很清晰了已经。  第三:神奇的单摆  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刚球。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  王亚平说,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是无所谓,无论我们的头朝向哪个方向,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生活在太空中,我们也人为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第四:旋转陀螺  地面上常见的玩具陀螺,在太空中成了好教具。王亚平取出一个非常漂亮红黄相间的陀螺悬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向前移动。紧接着,她拿出一个相同的陀螺,先旋转起来再悬浮在半空中,这一次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则不再翻滚,而是保持摇晃着向前奔去。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第五:魔幻水球  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引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斜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王亚平说必须用特殊方式收集它,我还以为会是什么神秘道具呢,结果王亚平张开口一口把水珠吞了下去,还幽默的说“如果李白生活在太空中,他就不会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了,因为由于太空失重,水是不会向下流的”。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在地面上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  接着王亚平慢慢地向水膜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紧接着,王亚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开来,形成了晶莹透亮的水球。  之后还有学生提问,老师回答问题的环节。也非常精彩。

三、意义深远

三位航天员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开展航天员太空授课后,安全返回地面。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巩固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彰显了中国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创造力,书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又一篇章。  曾经的嫦娥奔月,曾经的孙悟空大闹天空,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一直都有一个伟大的航天梦想,一直都梦想着能够飞天奔月。随着神舟一号、二号,一直到神舟十号的出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距离“嫦娥的故乡”月球更近,都更加有可能实现奔月的航天梦想。  神奇的太空,对好奇心强的孩子来说,吸引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太空授课、天地互动、可以将奇妙的物理现象直观的展示给孩子,从而在孩子心理埋下探索太空的种子。关注孩子,启迪好奇,崇尚科学,这也许是中国梦的开始。

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 篇1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近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 篇2

这是我心中最优秀的科幻小说系列。

虽然我到现在为止,只看了它的第一本,但是仅仅是在第一本中,他就已经将自己对于科技、政治、人性以及想象力的控制展现得淋淋尽致。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科幻小说家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科幻只是表面的一张皮,小说家使用科幻元素来为自己的理念或者说主旨的展现而铺路。显然作者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小说里的人物性格完全没有一般科幻小说家的那种脸谱化,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类似于引文中的那些对于现实世界的讽刺。

我很喜欢这种文风,读起来既不会觉得枯燥学术,也不会觉得肤浅。小说开始于一门很有趣的理论--心理史学。在这套理论真正的奠基者谢顿的介绍中,提出他刚接触这门学问的时候,心理史学只是一组含糊的公设,而在他手中,它成为一门深奥的统计科学。小说中,谢顿通过这套理论预测了银河帝国的崩溃,同时也预测到了第二帝国后来该如何复兴。

如果是我小时候看到这本书,我肯定会觉得,哇,这本书讲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啊,虽然我完全不知道,但是总觉得很厉害的样子。但现在看时,我却觉得理所当然。甚至于很有可能在以后,这本书就如同凡尔纳的小说一样,已经不再是狭义上的“科幻”。因为人们已经将它们实现了,斜眼笑: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这套理论已经开始稍微展现了自己的威力了。对,就是那些人说得玄乎其乎的大数据计算。只要数据够多,总能预测事物的走向与未来。广义上来说,的确如此。

一个个的人类个体的行为比较难以预估,因为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独特的点。但一旦涉及到极大数据的人群时,人就类似与群蜂一样,变得那么地趋于一致。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商品,什么样的人,喜欢看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对象……乃至于,我们人类选举的结果,政治的走向……如果数据够多,关于这些事件的预测,我相信未来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且精确度会越来越高。

不过有趣的是,当我们人类每个人都知道预测的结果时,很有可能历史就会被改变。这里有点类似于薛定谔的猫了,如果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那么未来极大几率就如同预测的那样……想到这里,似乎没那么悲观,但是有点不甘心。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未来,自己现在会做什么呢……想到了,就去做吧。

最后的最后,其实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是只蚂蚱,也要跳出自己的极限。

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 篇3

这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本书,开头便描述了神一样的哈利。谢顿博士正在同一位数学家探讨以川坨为首都,涵盖了整个银河系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谢顿博士自创的一门可以用数学工具计算未来的“心理史学”式,那位数学家惊奇地发现:整个帝国居然会在第三个世纪后全面瓦解!

当今,川坨上的高级人员早已知晓这个预言,于是自作聪明地把谢顿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预料到的地点:端点星。在那儿,人们将进行一项为复兴帝国而编写的《银河百科全书》的计划:谢顿计划。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笔十分简练,却又处处埋着伏笔,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谢顿计划”中的谢顿危机为线索,将读者拉入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发现书中看似无解问题的破绽,用巧妙的笔法勾出几位“智者”,由他们带你解释真正的答案。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力超群,给读者徐徐展开银河帝国的画卷。

我不禁想,如此强大的银河帝国存活了几万年之久,却由于人们的忘我娱乐与君王的腐败而土崩瓦解,那么我们的当今社会则绝对是无比幸福的啊。在庞杂繁复的政治中心里,没有明显的腐化不是非常难得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黄金岁月”啊。同时,我们不能像基地开始建设的五十年里一样无比封建、专注于过去,而要向发动革命的赛佛。哈定市长学习他,学习他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微风钻进卧室,悄悄地平复我好动的心灵。“武力是弱者的最后手段。”我一遍遍地想着哈定市长的名言,默默地告诫自己、警示自己。

阿西莫夫的作品无比宏大,令我叹为观止,但我认为他最杰出的作品,还属《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 篇4

我对科普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凑巧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科普读物,让我兴奋不已。像刘慈欣、保罗·巴奇加卢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过,读了许多科幻小说,偶然发现了一部科幻小说——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饿虎扑食般地读了起来。

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他是一名数学家,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且准确度为98.4%!可公共安全委员却认为哈利·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在基地即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并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终于有所好转。

这三位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树立在我的面前,他们都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最后才能成为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我们,让我们也拥有他们三人这么优秀的品质,还会做不出那些让人头疼的奥数题吗?还会放弃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吗?

前几天,我做奥数题,怎么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后我一气之下把笔扔了,不再理会那道题,现在想想,我没有从其他角度去想想,并且不坚持着一直钻研它,怎么可能会做出来这道题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又仔细想了好久,最后居然做了出来并且完全正确,我高兴坏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1: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到衰的故事吗?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只有你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争取,就会有反转,甚至是成功!

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 篇5

自从美国埃隆马斯克把一辆红色的特斯拉跑车用火箭送上了太空之后,关于跑车上的一切都备受关注。跑车上携带的一套《银河帝国》在各大书店和网站大卖,自媒体上热闹的宣传和群友们的大力推荐,我也把这套书放入了自己的书架上。

阿西莫夫的这套《银河帝国》让埃隆对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移民火星的计划埋下种子。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买了这套书,学校也提倡阅读此类的科幻小说,从而激发小孩子探索宇宙的兴趣。也许下一个世纪会有很多埃隆这样的科学家,毕生致力于开拓外太空,让子孙后代在银河的另一端找到怡居的美丽星球。

如果不是这套书被送到太空去,如果不是太多的人推荐这套书,在看了第一章之后,这本书就会被我扔了。看了太多现代争霸宇宙的网络小说,这本书的构思对我来说谈不上新颖。

银河帝国的腐朽,一群谢顿的信仰者在银河的一端建立了一个基地。基地如同一棵小树,经历风吹雨打,茁壮的成长。总共经历了三次谢顿危机,第一次政权危机,第二次宗教危机,第三次贸易危机。

与现在网络小说一个的区别是,精神领袖谢顿已经死了。而现代小说当中,往往都是一个苦哈哈的少年,从小奋斗,踩着各种狗屎运,带领着自己的基地壮大,称霸银河,称霸宇宙乃至平行宇宙。

与现代网络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基地这本书好短啊。我只花了两天,竟然看完了。也许是因为我只看了其中的一本,而整个银河帝国有几十本。总觉得基地的情节发展太快了,30年50年75年一晃就过去了。一本书看下来,没有代入感,像快进的胶卷在播放一个基地的发展。若中间的具体过程再写10万字多好啊。

银河帝国基地的读后感 篇6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银河帝国·基地》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我还是对这本书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谢顿是一个非常有预见的、愿意为了事业来奉献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学家在端点星建立起这个基地的,他用强大的科技让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这些科学家之一。他让这个基地崛起了,还用宗教来让基地更加神秘,同样,他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侯伯·马洛也十分厉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让基地扩张,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样感于击挑战权威当然,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认为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不敢有句否认。可是,权威也是人啊,谁不会有出错的时候呢?人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敢于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可是不能胡说八道or不事找事)。这样,总是会尴尬的,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软饭”(指只听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会有成为一个没有自个儿主见的人了。这是最可怕的事儿了。听家长们说: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话大脑就会生锈掉,到后来不能再运转了。所以,我们要多去独立思考,要像鸟儿一样,努力冲破鸟笼的拘束,飞向蓝天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