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孟浩然吃鱼丧命的说说 正文

孟浩然吃鱼丧命的说说

时间:2024-12-25 13:42:30

孟浩然是唐代的诗人,关于孟浩然的故事有哪些呢?大家清楚吗?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老孟回到老家后第二次发昏期,或许那时候男人也有更年期。当时他的一个朋友,叫韩朝宗,任襄阳刺史。老孟老到老韩那里讨酒喝,一来二去,总是喝醉,喝醉的老孟就吐真言了:“你小韩真命好,屁大点本事,诗都不会写,官却做得这么大;我老孟命苦,才华横溢却一介布衣,这世道,不公平,郁闷啊郁闷。”

常言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韩也够哥们,总悲伤着老孟的悲伤,想替老孟找条求官大道。终于有一天,老韩下了决心,对老孟说:“过段时间我要到长安出差,你就跟我跑一趟,我把我的狐朋狗友红颜知己都介绍给你认识,到时候大家一起找个机会陪皇帝老儿喝酒泡妞,争取拿下皇帝老儿的心,那就不怕没官做了。当然,你千万别忘记准备几个大一点厚一点的红包,顶顶重要的是,要准备个把够美够媚的青春活力少女,拿上一罐酸牛奶……”老孟一听,借着酒劲一想,这不错啊,又不用参加高考,又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免得受那些鸟气,还有官做,太好了。红包准备几个,大不了多卖几棵鹿门山的千年古松,现在古松可值钱了,现在很多单位特重视绿色环保,前段时间还有**园林公司的老总来跟我买古树去种呢;美女么,汉水上的小姑娘个个水灵灵的,随便拐几个就行,到时候渔歌一清唱,绝对胜过超级女生,绿色环保原汁原味还安全可靠。

这么一想,当场就答应下来了。问题是,老孟回到家后酒就醒了,细细一想,我这么做,不会毁了辛辛苦苦几十年经营起来的清誉么?再说现在滥砍滥伐是要罚款判刑的;拐卖少女,不但与心不忍,而且现在正是奥运严打期间,到时候皇帝老儿美女照受,罚单照开,那不是冤死了?但老韩那里都已经答应了,不好反悔啊!说不定,他机票都买好了呢,现在正是旅游旺季,机票听说不打折!想来想去,这死老孟居然想出了一个损招:躲到鹿门山睡觉去。结果,那个韩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差点耽误了出差。这么一来,我们的'孟老夫子又一次与高官厚禄失之交臂了,可惜啊可惜。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老孟确实老糊涂了之后,当时张九龄为荆州刺史,老孟和他又是诗词雅友,算是君子之交了。这天晚上吃过饭,老孟从中央台时事新闻中看到美女主持在和张九龄访谈,别看他老张头发胡子一把白了,在美女面前,居然容光焕发侃侃而谈,愣是把美主持佩服得一愣一愣,一口一个“您”的。老孟看得心痒痒了,想:“我老孟要有这一天就好了,汉水上的少女看腻了,太土,和风情美女亲密接触一回,总比老是看着古松石径爽得多。”可怎样才能有这种艳遇呢?只有两条路:要么做大款,要么握大权。发财么,自己没读过经济金融专业,下海怕淹死,太不值得;还是做官好,连老张都能做这么大的官,我老孟至少也得弄个长安市长做做,说不定还能进常委呢。不过,现在自己还是一介平民,年纪又这么大了,如果从县令开始一步步做上去,那太郁闷了,一不小心到了看见美女都没精神的年龄还没足够的官位怎么办?只能走捷径了。于是,熟知官场潜规则的老孟给老张塞了一个大红包了,递上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自荐信: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张九龄一掂红包,够沉!一看来信,老泪纵横:这老孟也太不容易了,年纪一大把,还这么惦记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不想个办法起用他,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啊!

于是,张九龄随便打了个招呼,孟浩然就到他幕府效力了。本来么,老张老孟联手管理荆州,那肯定是百姓之福,可老张没想到的是,老孟根本没把这么小的一官职放在眼里,自己还以为帮了老孟多大的忙呢。但老孟毕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一大诗人啊,也不好意思想老张开口说自己做官的胃口和目的。就这样,呆了没几天,老孟就觉得无趣了:既没有上电视的机会,也没接触美女的可能。一赌气,官也不要做了,回家!这不,第三次机会浪费了。

拓展:

孟浩然的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容像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在诗词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那么关于孟浩然的死因,你知道吗?

孟子三十三代孙孟浩然,与王维同为唐代田园山水诗代表。他的一首《春晓》,短短四句,行文跌宕,韵致悠美,诗味醇永,蕴藏着开掘不尽的艺术宝藏。有人说,爱好唐诗的中国读书人没有背诵过这首诗的,寥寥无几。他有许多名句,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是一位诗杰,李白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这般有才华的诗人,竟然因着“浪情戏谑,食鲜疾动”,丢掉了性命,惜乎哉!

孟浩然因“浪情戏谑,食鲜疾动”丢了性命这件事,从史实来看应该是准确的。《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他“开元末,病疽背卒。”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即他死后五年,宜城王士源集孟诗218首,编成《孟浩然集》,由王士源作序。王在序中说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这位王先生与孟浩然是同时代的人,他所居的宜城在孟浩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南(现在是一个地区),王对孟应该十分熟悉,才会有这段评语。王序中说:“开元而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戏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孟浩然和王昌龄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交谊甚厚,王昌龄南游襄阳访孟浩然:作为东道主的老孟自然会有接待。他们一起饮酒唱和,王昌龄在襄阳客居的时间应该不短。老孟有《与王昌龄宴王道士房》应该就写作于这个时期。老孟“疾疹”发背,已经有些好转了,据说吃了汉水的特产鱼——查头鳊,致毒痈发作,病情加重,终致丧命。

查头鳊是产于汉水的名鱼,味道特别鲜美,汉水边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吃着鱼,细菌污染或毒物污染造成的食物中毒急性索命外,一般不会因吃查头鳊鱼丧命。

按王士源序中提供的资料,以大夫的眼光来分析,造成老孟丢掉性命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欢甚”,高兴过了头。浪情戏谑,就是纵情欢笑,何止笑闹,两个久别重逢的感情中人,主人的盛情,朋友的感激交织在一处,面对好酒好鱼,日夜不停地吃喝笑闹也说不定。像孟浩然这样的隐士,没有时间的约束,席不散连吃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一个青年人这般连吃带喝持续笑闹也受不了,何况一个五十二岁又刚刚被疾疹发背(背疮)折磨了一阵子的恢复期病人!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酒肉和笑闹过度致身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背疮复发并病情加重。古人所说的背疮,有天疱疮、背痈,其他恶疮,等等,有的反复发作,治疗起来难度较大。中医要求病人忌口的也多,有的要求忌吃鱼,有的要求忌吃鸡、鸭、葱、姜、蒜、酒等,大夫的医疗经验不同,对忌口的要求也不同。传说明初大将军徐达患了背疮,照大夫的意见忌食鹅,而皇帝朱元璋派人慰问的赐食竟是蒸鹅。徐达含泪当众吃下,几天后就死去了。另有人说徐达是上吊自杀的.,他认为皇帝赐他背疮所忌的蒸鹅,就是赐他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自行了断。

背疮这种病在古代缺乏特效抗生素的情况下,确实凶险。历史上因患背疮而死的名人不少,范增、刘焉、李克用、宋江等,都是因背疮夺了性命的。据说患背疮的人还尤其痛苦,病情加重时疼痛难忍,患者往往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于是一些古人用患背疮来诅咒发誓,说若做有违天理、有违道德的事,会患背疮而死。

中医讲的患病忌食一些发物,这其实是中医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按沈起炜编著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从西侯度旧石器时代算起,我国人类文明已有一百八十多万年了。医食同源,人类的医药活动是与人类对食物的寻找同步的,中国医学实在包含着太多太多的观察和经验(含着许许多多血的教训)。一百多万年中医中药的奥妙,用一百多年的西方医学还很难解释得了。既然解释不了,还是应该重视这些经验才好。

拓展: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孟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那一年,四十岁的孟浩然到长安应进士不第,到太学赋诗,写得太有才了,“一座嗟伏,无敢抗”。王维为之延誉不遗余力。某日,王维邀孟浩然到他的府衙做客,坐下不久,大唐皇帝玄宗驾到,孟浩然慌忙钻进床下。孟的诗名早已上达天听,王维当即奏明:孟浩然因恐冒渎天颜,躲在床下。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俱而匿?”因诏浩然出,浩然再拜并自诵所作,诗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寂,松月夜窗虚。”孟浩然诵出第一句时,王维一听就知道完了,及至诵出“不才明主弃”,观圣颜已然变色。玄宗本来心情大好,偏偏节外生枝,你孟夫子想不起你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也就罢了,省心讨个巧,吟诵一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行,这些名句玄宗定然见赏,一高兴封个“翰林待召”什么的,不是小事一桩吗?可他偏偏道出了这首最不令皇上待见且微露寒蹇的牢骚诗篇。玄宗的批评不失天子风度:“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虽说未加责罚,“不用”已是最大的责罚。而孟浩然并非不欲求仕,否则无法解释他四十岁了还不忘考取功名,孟浩然有赖王维而亲沐皇恩,却在那么一个特别的`情境下吟出了那篇不靠谱的五言诗,只好“南山归敝庐”了。

孟浩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想必人缘定然不坏,然其豪放之处又太过无羁,所以尽管总是有朋友想办法帮他,往往事与愿违。采访使韩朝宗与浩然约好同上京师,举荐他当朝为官,浩然聚友畅饮尽欢,朋友提醒不要误了与韩的约会,浩然叱曰:“喝酒,不要管他。”朝宗怒而前来辞行,浩然毫无悔意,实不欲再趋辇毂,所幸这一回只是误事而已。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南游襄阳访孟浩然。此时孟浩然患有背疽,在古代这是十分危险的疾病,孟浩然经良医诊治,病将痊愈,但须忌口,尤其不能吃鱼。老友相聚,浩然设宴款待,相谈甚欢之际,上来了一道襄阳河鲜绝品查头鳊,鱼味肥美异常,浩然将医嘱抛在了脑后,“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王昌龄还未离开襄阳,孟浩然就永远闭上了诗人的睿目,终年五十二岁。后人说王昌龄心下很是愧疚,这话不错,硬要说王昌龄的愧疚在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乃用典不类。相信王昌龄若知孟浩然吃鱼会死,绝不会让他动一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