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战绩说说评论大全 正文

战绩说说评论大全

时间:2024-09-30 23:26:14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注释]

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

[注释]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择:选择。处:居住的地方。机

[语译]

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

[故事]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子:这里指为人子女。不学:不肯读书学习。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为:作为、成就。

[语译]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注释]

琢:雕饰琢磨得意思。器:器皿,比喻成就。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亲:接近。

师友:老师与朋友。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语译]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的基本礼节仪式。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注释]

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温席:温暖枕席。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兄长。知:晓得、了解。

[语译]

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注释]

首:首先、最先。孝弟:孝,孝顺父母;弟,恭敬兄长。次:接下来、其次。

见闻:眼见与耳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数:数目或数字。文:文学。

[语译]

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文字,才能够研读古人的文章。

天的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时候。

[故事]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次师傅交代他的事,总是一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习,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

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七)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注释]

三才:为天才、地才、人才的总称。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总称纲:纲领、要领。

义:凡事合宜的意思。亲:亲切和睦。顺:和顺无争。

[语译]

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雨、雪、风、霜、云、雾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鸟、虫、鱼、兽的大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人们。此外,三光照射着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与人之间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纲领,那就是君臣之间要讲义理。父子之间要亲睦夫妻之间则要和顺,这样国家才能充满祥和安康的气愤。

[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平,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

(八)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注释]

曰:说道,提到。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运:循环、运转。不穷:没有终止的时候。

南北西东:指四方。应对照、相应。中:中央。

[语译]

一年中有四季之分,从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这四个季节的次序一直不断地运转循环着,没有终止的时候。

在我们周围有四个方向,一个是南方,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中央为中心,有了中心四方才有依据。

[故事]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这次,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九)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注释]

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本:根源、依据。

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语译]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说的五行,古人认为天下的种种东西实在太复杂、太深奥了,使用五行来函盖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数字一样,十分复杂,但似乎也十分有条理。

古时候计时标记有两种,一是十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事]

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

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

“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

“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十)

曰黄道 日所

[注释]

[语译]

太阳在银河的亏轨道叫黄道 ,在地球的中央,有一条赤道它是由地球地轴垂直的一个大圆圈,这是一个假想的线用来表明位置的标记。

赤道附近的气候最炎热,中国的位置在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各类型气候都有。

[故事]

很久已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许多的疑问,有人说,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那时侯,有许多人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尽管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事实上,地球不仅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而言,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十分渺小的。

(十一)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注释]

江河:长江与黄河。淮济:淮水与济水。渎: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纪:代表。

岱:岱山,也就是东岳泰山。岳:高山叫岳。

[语译]

在中国的国土上,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有长江、黄河、淮水和济水,堪称中国河流的代表

此外,尚有五座有名的大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

[故事]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条主要的河。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恰好将中国分成两半。

宋朝时,外患金人企图横越长江,结果被宋朝的战鼓声,吓的不敢渡江。

至于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不过,长泛滥成灾,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至于“五岳”,则各有动人的故事,这里只介绍西岳,山势非常险恶。相传,唐朝的韩愈有一次奋力登上山顶后,就双腿发软,没有勇气下山,最后只好麻烦地方官员派人把韩愈

传说位在河南的

(十二)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注释]

士:读书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民:人民。良:比如栋梁、基础。义:事之宜

礼:天理的节文、人事的仪则。只智:对世间事理的认识与了解。信:诚实无欺。

常:恒常不变的法则。不容紊:不可以紊乱、疏忽。

[语译]

谈到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人这四种人,都是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栋梁

仁、义、礼智、信五种恒常不变的法则,则是要做人做事的标准,绝对不可以紊乱、轻忽。

[故事]

古代的社会,把人民的职业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经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在许多的行业中,以农业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

据说,汉朝时有个叫孟尝的太守初调到合浦时,发现那里的人们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贵的珠宝和邻国交换米粮,一旦珠宝用完了,只好活活饿死了。孟尝一到任,便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技术,于是合浦渐渐的富足

人民的饮食问题解决后,“五常”的德行,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代有个孙叔敖,为了不让别人见到两头蛇而丧命,便将蛇打死,埋了起来。

东汉时有个荀巨伯,为了照顾生病的朋友,宁可让强盗杀了,也不愿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他们的故事,正是实践五常的最好例子。

(十三)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鱼虫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非走

[注释]

地:土地、土壤,或泛指地表。生:

植物:与动物相对,为百谷草木的总称。遍:分布,到处都有。飞走:飞行或行走。

[语译]

地面上除了人类以外之外,还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花草和树木,我们把他们总称为植物,这些植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有分布。

另外,地面上还有很多昆虫、鱼类、鸟类和兽类,我们把他们总称为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飞翔,有的能在地上行走。

[故事]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已有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虫鱼鸟类的奇妙神话。

《山海经》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书。书上说,有座招摇山,山上长了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有点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饭一样,可以有很饱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树,在树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纹理,这纹理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带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

有个传奇而又有趣的国家“黑齿国”,住在这里的人民都长着一口黑牙。在黑齿国的一个山谷里,有棵扶桑树,传说当时天上的十个太阳都会到这里来沐浴,十分有趣。

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所抱持的浓厚情感呢!

(十四)

稻粮

[注释]

梁:比粟还要大一些的粮食,可以酿酒。

麦:北方人主要的粮食,有大麦、小麦、燕麦等。稷:很象高粱的小米。黍:黄米。

六谷:即稻,梁、

六畜:即马、牛、羊、鸡、犬、猪六种动物。

[语译]

六谷是人类用来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主要粮食。什么是六谷呢?就是稻米、高粱、豆类、麦类、黄米和小米等六种农作物。

还有六畜是饲养来挤乳、生蛋和供人观赏用的,什么是六畜呢?就是马、牛、羊、鸡、狗和猪等六种牲畜。他们本来都生长野外,后来才被人饲养在家中。

[故事]

中国的老祖先们,先学会了畜牧后,才开始播种耕作。

在尚未动的畜牧前,只能拿着木棒、网子到深山里捕捉野兽;当他们发现一时宰杀不完的野兽,可以关在栅栏内饲养后,大家便把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关了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捉来宰杀,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

以前有着利爪的动物,像牛、马、羊……等,由于被人饲养而不能再随意乱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

人懂得利用畜牧来供应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间,发现牛羊喜欢吃某种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栅栏四周,没想到,第二年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长成了结满谷子的植物,就这样,人类学会了耕种。

不过,并非种植物结的果都适合人类食用,在众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粮“六谷”

(十五)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注释]

喜:愉快、高兴。怒:愤怒、不快。哀:悲伤、哀愁。惧:害怕,恐惧。

欲;思慕、贪求。具:具有、具备。赤:就是红色。识:分辨、识别。

[语译]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相当奇妙的感觉,有内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气的怒;有很悲伤的哀;有很还怕的惧有很喜欢的爱;有很讨厌的恶;有内心贪婪的欲。这喜、怒、哀、惧、爱、恶和欲,我们称之为七情,七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

我国古代还有所谓的五色,这五色是古人所说的正统的颜色,包括青色、红色、黄色、黑色及白色。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容易的把这五种颜色分辨出来。

[故事]

七种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如果刻意的去掩饰,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以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隋朝的长安城,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奢侈,因此父母留给他的积蓄,很快被他花光了,后来,他只好到街上去乞讨。

有一天,当杜子春到街上乞讨时,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见他颇有慧根,就把他带回山上。道士对杜子春说:

“我决定将你改头换面,从今以后,你不能有任何的感情,一旦通过考验,你就能修成正果和我一样做道士了。”说完,便让杜子春下山去。

杜子春牢牢记住道士的话,他不开口说话也不笑,许多认识他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睬,真的做到了道士所交待的话。

这时,杜子春不觉有点得意,就在这一瞬间道士出现了,他很生气杜子春如此沉不住气,于是杜子春又恢复乞讨的生活方式了。

(十六)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注释]

甘:甜,辛: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辣味。含:衔在口中、包容。

嗅:鼻子对各种气味的感觉。

[语译]

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们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种味道,都能够用嘴分辨出来。

羊的

[故事]

在中国民间,有个关于嗅觉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乡下人,成天好吃懒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甜食,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甜的,他都喜欢吃。

他有一个很灵敏的鼻子,专门用来嗅甜味的,就算是掉了一小颗的糖,他也能用鼻子把它找到。

他的妻子见他田也不耕,工也不做,生活就成问题了,便要他出去学些技能回来。

这个爱吃甜食的人,听了妻子的话,之后乖乖出门去了。在路上,他看见一只白鹅掉进泥巴坑里,不久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跑来要找白鹅,他对那群人说:

“我用鼻子帮你们找找看。”

于是,他东嗅西嗅的,带领他们来到泥巴坑,大家发现白鹅额果然就在里面,感激之余,便称他为“好鼻师”。

据说,当好鼻师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无数的蚂蚁,这些蚂蚁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了东嗅西嗅的昆虫,正和好鼻师生前的习性一模一样。

(十七)

[注释]

石:玉石做的乐器。金:铁制的乐器。丝:制作琵琶琴瑟之类乐器的材料。

竹:制作管箫之类乐器的材料。平:汉语的第一声及第二声。上:汉语的第三声。

去:汉语的第四声。入:短促的声音。

[语译]

古时候有八音之说是我国古代八种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的笙器——

[故事]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

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

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

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

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

(十八)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子自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注释]

高:高祖父。曾:曾祖父。身:自己。玄:玄孙子 。曾:曾孙子。

九族:从高祖父到玄孙子,一共九代的总称。人之伦:人们的尊卑长幼次序。

[语译]

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是古人所说的九族。这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绝对不可混杂越礼。

[故事]

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

“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十九)

父子恩 夫妇顺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注释]

恩:恩爱,父慈自孝。从:顺从,夫唱妇随。友:友爱。恭:恭敬。序:秩序、次序。

君:君主。 臣:臣民。 忠:尽己心力以待人处世的美德。

[语译]

父亲与儿子间彼此要注重慈爱与孝顺的恩情;夫妻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夫唱妇随;身为兄姊的人必须友爱弟妹;而身为弟妹的人则要恭敬兄姊。

年长和年幼的人在一起相处,必须注重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礼;朋友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相互照顾;一国之君必须尊重他的臣民,爱护他的百姓,如能做到这一点,臣民们自然会对他效忠。

[故事]

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

“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二十)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丝麻 五服终

[注释]

十义:即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顺叙:照着去做、遵守。斩衰:父母去世时子女穿的孝服。齐衰:祖父母去世事时,孙子女穿的孝服。

大功:为亲兄弟治丧时,所穿的丧服。小功:为堂伯叔治丧时,所穿的孝服。

丝麻:为外祖父或表兄弟治丧时,所穿的孝服。五服:五种丧服。

[语译]

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十义,认为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疏忽的事。什么是十义呢?就是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另外,对丧礼也应该遵从五服的礼节,什么是五服:就是当父母去世时必须穿斩衰的丧服;祖父母去世时应该穿齐哀的丧服;自己的兄弟去世时,必须穿大功的丧服;伯、叔父去世时必须穿小功的丧服;表兄弟去世时,必须穿丝麻的丧服。

[故事]

古代的葬礼和现代的差不多。

按照习俗,要先替死去的亲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还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块玉,玉可以防腐,这也就是希望亲人的尸体不要腐烂。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们所穿的衣裳就愈华丽,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贵,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盖住了。

死者的亲人,依据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的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五个等级,就叫做“五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传统礼节里,丧服和丧礼的规定是很

“与其在亲人死去以后杀牛来祭墓,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多烹调些美味食品来孝敬他们。”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亲人还健在时,该有的孝道或礼仪就应当遵守,不要等亲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弥补的工作,这是没有意义的。

(二十一)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注释]

礼:人与人往来应注意的仪节。射:射箭的运动。御:驾驶马车。 书:书法、写字。

六艺:六种技艺。不具:已经不存在了。说文:书名,全书叫《说文解字》。

[语译]孔子讲究六艺,认为每个读书人都应该精通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等六种技艺。本来古人精通六艺的人很多,但是今天已经不再见到了。

只有书法这门学问,直到现在还是每个读书人必须休学的课程。只有先识字,才能去研究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本书,进而研究高深的学问。

[故事]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但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该读读《说文解字》。

(二十二)

有古文 大小

[注释]

古文:这里指甲骨文和金文。 隶:隶书。草:草书。 广学:多方面广泛的学习。

惧:害怕、恐惧。

[语译]

我古代的文字类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

在整个宇宙里,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如果你想广泛的去学习,那是很不容易也无从学起的事。不过,如果能够大略的做个研究,还是能够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

[故事]

中国文字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变而成的。

在没有文字之前,聪明的人类要记事或表达意思,多以结绳及绘图的方式来代替。

据说,到了皇帝时,史官仓

后来要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可以靠古代的书籍器物,得到

像刻在牛骨和龟壳上的文字,是现今所挖掘到最古老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的最大特色是转折处多成方角,如“丙”在甲骨文中,便是写成:“四”(下面没有横)。

金文,是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文字的线条比甲骨文复杂写。后来,有了较进步的大小

到了隶书、草书时代,中国文字已经到了定型的阶段了

(二十三)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注释]

训:教育指导蒙:小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训诂:研究字的意义。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为学者:做学问的人。小学:指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二十四)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注释]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言:善言善语。

孟子:孟轲所写的书名。 止:与“只”相同 。

[语译]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传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

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故事]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 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 二十五 )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注释]

中庸:书名。孔伋:孔子的孙子,也就是子思。大学:书名。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修齐:修身、齐家。平治:治国、平定天下。

[语译]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变。

而《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故事]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二十六)

四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注释]

熟:熟悉。 孝经:名书,孔子所著,内容是阐述孝道。 通:了解、明白。 如:象。

六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和《春秋》合称六经。 号:称为。 当:应当。

讲学:讲解而研究。

{语译}

把《孝经》和《四书》研习的十分熟透之后,便可以开始去研究六经了。

什么是六经呢?便是《诗》、《书》、《易》、《礼》、《乐》、和《春秋》等六部经典,记载着各种常识,我们应该仔细的研读、理解。

[故事]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

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

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

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这就是孝亲最好的例子了。

(二十七)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

[注释]

连山、归藏:都是《易经》的一种。书:《书经》

[语译]《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合称三《易》。这三《易》是用“卦”来详细说明宇宙间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故事]

《易经》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占卜书籍,也是古人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得来的学问。

自古人类对自然界各种不可测的现象,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许多的占卜之学,希望能求得事事顺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发明,来作为判断是非吉凶的标准。

再谈谈《书经》这本书。它的内容,就象现在的政治档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给君王的奏书,君王颁布的法令,还有作战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发出的公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宝典。如第一篇中的尧典,让我们知道了尧帝是如何的爱护百姓、治理天下。在尧帝的仁政治理之下,当时的社会一片祥和,这也就是《书经》的价值所在。

(二十八)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迷圣言 礼乐备

[注释]

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的第四子。周礼:周公所写的书。治体:治理国家的大体。

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大小戴:大戴为戴德,小戴为戴圣。备:完善无缺。

[语译]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著作《周礼》,将当时辅证的六官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国家得体制都详细记载、保留于《周礼》这书内。

汉朝的带德和戴圣两位学者,都曾为《礼记》写过注释,以阐述的先圣和先贤的言论主张,使得后代的典章缺席和礼乐规范有所遵循而完备。

[故事]

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

“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

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

他在辅

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

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

后人读这些经典,除了学习书中的精神外,也要身体力行才是。

(二十九)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注释]

国:由诸侯所自封的国。风:即民俗歌谣的文词。 雅:正乐。 颂:宗庙祭祀的乐曲。

四诗:即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 讽咏:吟我朗诵。寓:寄含。

[语译]

国风是当时俚俗的歌谣诗章;雅有大小之分,多为朝廷礼仪的正乐;颂则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这几种诗经的体裁合称为“四经”,因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所以实在是值得世人广为歌咏称颂的!

单自周天子势力衰弱后,《诗经》也就随之被废。孔子眼见,有感而发写成《春秋》一书,书中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称颂和斥责,并分辨诸侯各国的善恶行为。

[故事]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是《诗经》。他的题材很广泛,包括了社会风气、生活状况,还有贫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

在《诗经》中,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就连所使用的语言也很活泼,这些诗作,是需要大家细心的去品味的。

春秋时代,诗的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这个时代中周朝王室已渐渐失去了约束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这种混乱的情形,心里很担忧,于是便作了《春秋》这部书。

《春秋》是本对现实的政治做客观的褒贬,以及对各个诸侯国做善恶行为分辨的书籍。

这本书里有著名的“春秋五霸”,这些诸侯国彼此争名夺利,战争不断,《春秋》这本书,就是针对他们来做评论的。

后人读《春秋》,除了了解当时的政治及人民生活情形外,也可以借此累积前人的经验,丰富我们的智慧。

(三十)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

[注释]

三传:既指《公羊传》、《左传》、《

明:明白、清楚。 方:才、开始。子:为诸子百家著作的书籍。 :放才开始。

[语译]

所谓“三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书,它们分别是公羊高写的《公羊传》左丘明写的《左传》,谷粮赤写的《

把圣贤所作,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经传都熟读之后,才开始去读诸子百家书,并且要择取重点来读,牢记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未。

[故事]

《 公羊》、《左氏》、《

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

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因此,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

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决定。

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领了京城一带的土地,而且朝着庄公所在的国都进攻,庄公才率领军队将公叔段赶到

有了左传对这见事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知道春秋时代许多精彩的故事呢。(三十一)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始终

[注释]

五子:就是庄子、老子、荀子、扬子和文中子五人。经:圣人所著的书。子:诸自百家的书。

诸史: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 烤:考证、考察。世系:一脉传承的顺序。

[语译]

所谓的五子便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庄子和老子,所著的书称为“子书”,在书中他们五人各自陈述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主张。

一旦经书和子书都熟读后,便开始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详细考证各国朝代的世系,以明了其胜衰兴亡之因,从中记取教训免得重蹈覆辙。

[故事]五子中大家对老子及庄子可能比较熟悉,我们就以庄子为书中的两篇故事,来探索庄子高深的学问。

有一次,庄子向朋友借米梁,没想到那位朋友对庄子说:

“等我的谷子收成卖了之后,我再借你好不好?”

庄子听了很不高兴,就告诉他:

“昨天在来这儿的途中,有一条

有一回,庄子在钓鱼时,有两个楚国大臣奉命请他到朝中共议国事,庄子便说:

“听说贵国有只神龟,楚王将它放在盒子里供奉着,我请教你,这只神龟是宁可在泥土里爬行,还是喜欢被人高高的供奉着呢?”

大臣答:

“应该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对了!我就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大臣牙口无言,只能佩服庄子善于比喻的口才了。

(三十二)

[注释]

唐:是尧的国号。虞:是舜的国号。二帝:指的是尧和舜两个皇帝。

揖逊:将王位让给别人,自己辞去帝位。

[语译]

在远古时代,自伏

黄帝之后便是唐尧虞舜二位帝王。尧贤能开明自认自己的儿子无才无德,不堪为一国之君,所以将帝位禅让给孝顺的舜。而由于他的睿智领导使得当时的社会安定富足,人人称颂。

[故事]

关于上古时期的种种传说,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及遗迹作为依据,所以我们多以神话来看待他们。就像夏

但是,无论这些神话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让后代的人,了解先民生活演变和进化的情形。

相传上古时,有巢氏教人架木为巢;伏

由于这些人帮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举为部落的首领。而黄帝则是因为发明了新的东西,让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国人喜欢以黄帝的子孙来自居。

之后,又有许多的皇帝产生,其中以尧和舜最受人推崇。

尧舜的“禅让之治”,更是众所周知。看来远在上古时代,中国的祖先们便以懂得“以礼服人”的道理,难怪中国会被称为“礼仪之帮了。

(三十三)

夏有

[注释]

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 三王尊称夏

夏传子:夏

[语译]

自从夏

[故事]

据史书说,

但在传说中,

所以,后人才不忍心把

谦虚的启认为既然父亲已经决定传给益,自己就不该再和益争夺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热情拥戴之下,启只得顺应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天下又属于一个家族了。

(三十四)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王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注释]

伐:攻打、讨伐。载:年。至:即“到”之意。纣: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

始:开始。 诛:消灭的意思。

[语译]由于夏

周武王起兵诛讨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故事]

我们知道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夏

有个关于褒姒的神话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

据说,远在夏

“我们是褒城的两位先君。”

“这是吉祥的,不妨将他们涎沫收藏起来,也许可以用来求福。”

过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厉王时,有天装着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从里面爬出一只蜥

(三十五)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注释]

辙东:都城东迁。王纲君王号令天下的法令政纲。坠:衰败、坠落。逞:不顾后果的放纵。

干戈:战争的事情。 尚:崇拜。 五霸:即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

七雄:即是秦、齐、楚、燕、赵、魏、酣七国。

[语译]

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号令诸侯的威信以帅坠不兴,列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于是到各国去献计策,以游说为业的人,成为时代的主流。

从春秋时代开始,到战国为止,相继有齐桓公、宋

[故事]

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是春秋战国纷乱时期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其中又以齐桓公最受人推崇。

齐桓公有个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齐桓公的战绩中,管仲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不过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经与齐桓公作对过,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在齐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

等到事情结束,齐国群龙无首时,桓公和公子纠都想回国继承王位。结果,公子纠得用机会暗中埋伏,想置桓公于死地,幸好桓公装死躲过,就在公子纠的戒心松懈下来时,齐桓公趁机进入齐国登上了王位。

在鲍叔的劝告下,桓公把管仲请了来,辅

(三十六)

赢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

[注释]

王莽: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见平帝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更改国号为新。

[语译]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利用“连横政策”,破坏六国的团结,不断的扩展势力,兼并其他小国,可是传位到秦二世胡亥时,天下又开始纷扰不安定起来,最后演变成楚汉两大强权争夺霸权的局面。

汉高祖打败项羽军队后,建立汉代霸业,天下臣服,一直传位二百多年,直到平帝时,王莽见其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

[故事]秦朝结束了纷乱的战国时代,另外开创了一统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时代,颁布新法,大兴徭役,在政绩上虽有些成就,但却也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

虽然秦的统治时间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为汉代的富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汉代,是中国的第一个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当时不仅人民生活富庶,国力也很强盛,汉武帝命大将东征西讨,除了宣扬国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中国的版图。

这些应该归功于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重要的皇帝,虽然他替中国开辟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却喜欢用酷吏,这些残忍无道的官吏固然能将工作做好,但却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恐惧之中,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三十七)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好三国 迄两晋

[注释]

光武:光武帝刘秀。东汉:刘秀以洛阳为国都所建立的朝代。 献:献帝,为汉朝最后的一位帝王。

鼎:代表统有天下或国家。 三国:意指魏、蜀、吴。 两晋:合称东晋与西晋。

[语译]

忠勇睿智的光五皇帝诸杀了荒淫无道的王莽,建立东汉基业,期间历经四百年,终因外戚、臣官作乱,而在献帝时灭亡。

继之而起的是魏、蜀、吴三国互争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此纷扰不定,直到魏国大将军司马

[故事]

三国时代名将如云,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和张飞,以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

在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为了扩展自己的领土,常常你争我夺,因此战争频

他从谋士徐庶和司马

这一天,当刘备到达时,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便在岗外静候,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说明来意,并诚心地请他出山为蜀国效力,早已不管世事的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十分感动,便同意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

(三十八)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注释]

南朝:即是宋、齐、;梁、陈四朝。都:建立国都。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元魏:指北魏而言。

宇文周:宇文是宇文觉的姓,他灭了四魏,建立周。高齐:高是高洋的姓,他消灭东魏,建立齐。

[语译]

刘裕灭东晋建立宋,传国六十年就被萧道成的齐所灭,二十三年后又被萧衍所灭,建国号为梁,享有五十六年,遭陈霸先消灭,改国号为陈,三十三年后陈也相继灭亡。这四个朝代都建都金陵,号称“南”朝。

而在北方的北魏也分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消夺,改过号建立北周,东魏被高洋所夺,改过号建立北齐。

[故事]

传说,刘邦在当皇帝之前,有一次在芒

据说,,刘裕有次在水边割芦苇时,突然发觉四周有点异样,空气中不时飘来腥味,令刘裕不得不提高警觉,并且找了一处安全的草堆夺起来。

这时,有条像树干粗的蛇从草丛钻了出来,吐着长长的蛇芯,样子挺吓人的,刘裕赶紧抽出箭,连射三箭,大蛇便负伤跑了。

第二天,刘裕来到作日割芦苇的地方,他看见了几个小孩在那儿捣药,便很好奇地问他们原因,小孩告诉刘裕,他们的主人被刘裕打伤了,所以替他捣药。

原来他们的主人是土神,因为射箭的人正是刘裕,土神料到他日后必有大富大贵,所以不敢伤害他。

看来,能当上皇帝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际遇,当然,有些巧合也是后人附和而成的吧!

(三十九)

[注释]

统绪:纯正的道统。 唐高祖:唐朝的开国之君,姓李名渊。义师:一仁义为号召的军队。除:平复。

[语译]

隋文帝杨坚兴兵结束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统一天下大势,可惜他的儿子隋炀帝无视人民疾苦,荒淫无道,终于使得隋朝步向灭亡之途。

李渊兴起仁义之师,要为天下百姓诛除暴虐的君主,最后平定隋朝各地战乱,创立唐朝辉煌的基业,史称唐高祖。

[故事]

唐朝的开国君主是李世民,他带兵结束了纷扰的隋末,开创了辉煌的唐朝。据说,李世民还每当上皇帝之前,就已经显露出天子的威仪了,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没这段故事。

当年,李世民正带兵攻打洛阳,准备竭尽全力,一举推

出发前,有部署为他算命,认为近日不适合出游或打猎,否则会有灾祸降临。但是李世民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所以独自骑着马上山去了。

一到山上,眼前便出现一只白色的鹿,李世民为了捉它,追了好久,最后来到一座城门前。他定眼一看,竟是敌军的城门,反身想跑时,不料城门内以冲出两个人,李世民只好奋力抵抗,后来,他赶紧躲入一是古庙,祈求神灵庇佑。

说也奇怪,一阵狂风之后,追兵并没有进入庙内,李世民探出身子一看,那两个追兵只是愣愣地站在庙外,看来李世民真是有“真命天子”的命,所以才能这么幸运啊!

(四十)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注释]

二十传:唐朝传位二十位君王。梁:即为史称的“后梁”,为朱全忠蹿唐而立。乃:于是、才。

五代:即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由:理由、原因。

[语译]

唐朝自高祖起,共传位二十位帝王,享国三百年。到了袁帝时被朱全忠吞灭,改立国号为后梁。

继后梁而起的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便是史称的“五代”,它们的兴衰胜亡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寻。

[故事]

唐朝是中国的另一个盛世,在几个皇帝睿智的治理之下,到了唐玄宗时,国事达到了最高峰,因而有“开元之治”的美誉。

玄宗固然是唐朝英明的皇帝,不过他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由于玄宗过于宠爱杨贵妃以及胡人

安禄山,正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朝廷之事也不过问,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时,总把错推到杨贵妃身上,其实,玄宗也应该负起一部分责任的。

杨贵妃本来是玄宗之子——寿王

得到杨贵妃后,玄宗渐渐荒废了国事,成天与杨贵妃饮酒作乐,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个性跋扈,使得朝廷又先后起兵叛变,终于使朝廷走上由胜而衰的道路。

(四十一)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注释]

炎宋:就是宋朝。受:承受。禅:即“让位”的意思。传:传承帝位。

混:纷乱、不安定。绝:灭亡。

[语译]

赵匡胤承受后周禅让的位,建立宋朝,传世十八代,因外族入侵,而形成南北混乱的局势。

外族的了与金都下中原称立国号,而铁木真灭金,建立元朝,最后在他的孙子忽必烈时,举兵攻伐宋国,奠立霸业。

[故事]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四十二)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

[注释]

舆图:国土、领域。 国

号:即年号。金陵:即今日的南京。

[语译]

元朝有广大的领土,其范围超越以前任何一朝代,单只有短短九十年的寿命,就被汉人所灭。

明太祖朱元璋摔病讨伐,终于击败元顺帝,建国号明,年号为洪武,设立京都于金陵。

[故事]

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有名的臭头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时侯就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来。

由于小时侯家里穷,他必须帮人家放牛,一维持生活。在当时,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个人都很听朱元璋的话,他就像一个孩子王一样,有什么吃的喝的,总是分给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帮人放的牛,宰了一头分给大家吃,事后,他还设计了一个谎话,骗过了小气的牛主人。由此可见,朱元璋从小便是个重义气,有机灵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为自小穷怕了,所以当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别人会嘲笑他过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来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折中常会出现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则”读音和作贼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时无不战战兢兢的。

这就是明朝初年的“文字狱”。

(四十三)

[注释]

寇:即强盗。如林:是形容数量相当的多。李闯:即自称闯王的李自成。神器:帝王的宝座。

[语译]

到了明成祖登上帝位后,便迁都燕京,一直传位十七代,到崇

由于臣官为非作歹,再加上社会到处一片混乱,闯王李自成的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攻破京城,逼的崇

[故事]

中国历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为严重,宋朝最后被北方蒙古族大军所灭,忽必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运,在势力强大的清军的攻势下,明朝灭亡,破关而入的满族建立了大清帝国。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时候,许多忠臣义士奋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国家的势力,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郑成功,这个和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时,就非常痛恨那些卖主求荣的人。

有一次,他带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悬赏总督的首级来改变僵局,结果有个人果真提了总督的首级来领赏。

郑成功知道后,很气愤地将这个人斩了,旁人问他原因,他答道:

“ 国家会如此衰败都是因为卖主求荣的人太多了,如今这个人是 总督的心腹,却也照样将主子杀了来讨赏,我能留这种人吗?”

由此便可以看出郑成功刚烈耿直的个性。

(四十四)

清太祖

[注释]

[语译]

清兵入关后,清太祖即帝位,平定了各地的乱事,使百姓生活安定下来。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人民生活富足,政治体制也十分有规模。

[故事]

明末时,床王李自成将攻占北京,吴三桂奉派出守三海关,当时有人将名妓陈圆圆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她自是疼爱有加。

后来,李自成攻下了北京。这时,吴三桂的父亲吴

吴三桂知道父亲在向他招降后,原本有些心动,后来听到陈圆圆已经成了李自成的妾,一怒之下,决定亲自南下攻打李自成。

一场大战后,李自成眼看形势极为不利,便将吴

陈圆圆向李自成献计,要他往西逃,李自成才放了陈圆圆,而吴三桂虽然收复了北京,但清兵也在这时入了关。

(四十五)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

[注释]

道咸:道光和咸丰两位清朝皇帝。都

[语译]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使得英法联军进兵攻打北京。到了宣统皇帝,国势已大不如以前,最后清朝终于被国民政府推

[故事]

鸦片战争之后,带来了清朝末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

当时掌大权的人如

光绪帝及慈禧太后死后,又宣统皇帝即位。这位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尚不知人事,当他身穿龙袍,端坐在王位上举行仪式时,竟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他的父亲只好在一旁哄他:

“不要哭了,就快完了!”

这句话似乎已说出了清朝的命运,宣统皇帝才当了三年就被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军队推

(四十六)

革命兴 废帝 制立宪 法建民 国古今 史 全在兹载治乱 知兴衰

[注释]

帝制:皇帝的制度。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兹:这里、此处。治乱:太平与战乱。兴衰:兴旺与衰败。

[语译]

个革命成功后,建立民国,制定了国家大法,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自上古伏

[故事]

一项革命活动要从发起到成功,并不容易,除了要配合各种天时地利,最重要的还是人和。

清朝末年,由于党政者的昏庸无知,招致许多西方国家的侵略,不仅国家命运未卜,人民的生活是更疾苦,在这种情形下,才有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军起来推

由于当时百姓早已唾弃清朝的虚弱无能,于是,革命的号角一响,有志之士便纷纷响应,经过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

1950年,由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首先提出“中华民国”的国号。

“中华民国”的称号,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贡献之一,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后,才正式决定以它为国名。

(四十七)

史虽

[注释]

[语译]

史书虽然很多,读的时候要按顺序:

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再来就读《后汉书》,最后读:《三国志》。

读的时候要多查证其他的经书,以及《资治通鉴》,这样就能更了解了。

[故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读史书者必读的,这些书各有各的特色。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本史书,这本书是由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内容丰富,许多历史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汉书》只记载西汉的历史,不像《史记》贯通了好几个朝代,所以《汉书》是本“断代史”,由东汉班固所著。

《后汉书》虽然也是写汉代的历史,不过它所记录的是后汉时代的事,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

至于《三国志》的内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国时代魏、蜀、吴的激战、斗智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里的 英雄们,都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后来,明代的罗贯中就是根据《三国志》,写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晋朝的陈寿所著的。

这四本书合称四史,是中国四本相当重要的史书。

(四十八)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注释]

考实录:进一步研究历史资料。古今:历史的来龙去脉。维:思考。斯:指的是“这些书 ”。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

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

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四十九)

昔仲尼 师项

[注释]

昔:以前。师:求学。项

鲁论:即为论语。彼:指赵中令。既仕:做了官。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

孔子听到项

“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

(五十)

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注释]

批:即“打开”。蒲编:蒲草编织的书。竹筒:就是竹片。彼:他。悬梁:悬挂在屋梁上。

锥:指钻子。刺骨:以尖物刺大腿。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

[故事]

生为现代的人凡是都有最进步的技术和工具来解决,连写字都有品质优良的纸张可利用,所看的书,页页都是印刷精美的文字,方便及了。可是在古代,读书人求学是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下就是几则好学的故事。

(一)

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

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

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

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

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五十一)

[注释]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

[语译]

晋朝的车胤用沙袋装着萤火虫,借其微弱的灯光来读书,而孙康则打开窗户,得用月光照在雪地反射的光阅读,他们的家境虽然都相当贫穷,可是却能坚持到底,努力而不半途而废。

汉朝朱买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读书,而隋朝李密为人放牛时,也随时把书挂在牛角上准备阅读。虽然环境是如此艰苦,但他们求学的毅力仍不变

[故事]

古人的求学环境是很恶劣的,但是,许多有成就的人,借着刻苦自励的方式,还是能成为大人物,实在令人钦佩。

汉朝时,有个懂得利用时间读书的人,名叫朱买臣。

每天,朱买臣得上山砍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他砍柴时,总不忘把书本放在树下读;背柴回家时,也是边走边捧着书本看。

他的妻子崔氏看在眼里,常常对他大吼:

“家里这么穷,你整天捧着书本看,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朱买臣哀求崔氏不要离开,但是,崔氏仍然执意要走。

于是朱买臣只好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不过,好学的他仍然手不释卷的读书。

几年下来,朱买臣当上了会稽的太守,回乡时,坐着大轿,风光及了,这时崔氏感到后悔,便向朱买臣表示愿意回到他的身边。不过,朱买臣却拒绝了崔氏的请求,宁愿一个人逍遥自在的过日子。

(五十二)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注释]

苏老泉:是宋朝的明文学家苏

[语译]

宋朝的苏

像苏

[故事]

据说,苏东坡的父亲苏

于是,苏

(五十三)

若梁

[注释]

称异:认为奇特。小生:年轻人。宜:应该。

[语译]

宋朝的梁

如梁

[故事]

宋朝时,有个名叫梁

从此,他更用功,每一个朋友见到他如此用功,就劝他不要这么辛苦,儿子已是状元了,可以一生不愁吃穿,何必还要自己去争功名呢!

但是,梁

当皇帝召见他时,他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年轻的状元,所以深得别人的赞赏。

(五十四)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注释]

莹:祖莹,字元珍,北齐人。咏:吟诵。泌:李泌,唐朝人。赋棋:以下棋为题,写了一篇诗赋。

颖悟:聪明而领悟力强。效:作为模范效法。

[语译]

北齐的祖莹在八岁的时候即能吟颂诗词,唐朝的李泌其岁便能以下棋为题而作诗赋,都是另人刮目相看的好例子。

他们两人的才智高超,颇受当时人们赞赏与钦佩,而你们现在正值求学之初,更应该以祖莹和李泌为榜样,效法他们的行为。

[故事]

祖莹是北齐时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诗经》及《尚书》一类的书。

由于祖莹整天手不释卷的用功读书,常常连觉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在心疼之下,之好把家里的灯火给藏起来,不让他读的太晚。

好学又聪明的祖莹,便在父母都睡着后,拿出自己预藏好的火种来照明,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他还拿了衣服把门窗遮住,为的是要安心读书。

祖莹有一次读的太晚了,竟睡过头了,醒来事以误了上学的时间,便匆忙的赶到学校去,正好论到他要上台讲《尚书》。这时,他才发现带错了书,可是祖莹很镇静的把《尚书》的内容背了一遍,不仅快而且连一个错字也没有,令在场的同学都吃了一惊。

祖莹长大后,果然在朝中担任秘书及著作郎的工作,这个成就是他用功所换来的。

(五十五)

[注释]

咏吟:咏诗作对。聪敏:天资聪明灵敏。 自警:自我警惕。

[语译]

像这两为女子,一个精通音乐,一个擅长诗赋,都是如此聪慧,身为男孩子的,更需自我好好警惕,积极充实,才不后落于他人之后。

[故事]

东汉的学者

有一次,

“爹,是不是第一根琴弦断了?”

“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谢道韫是晋朝人,有一次她的叔叔(也就是晋朝知名的宰相谢安)看见窗外正在飘着雪花,一时兴起,便想考考侄子们的作诗能力。

他问他们“大雪纷纷何所似”?

谢道韫的哥哥谢朗回答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看看谢道韫,很高兴小小年记的侄女,竟能有如此的才情。

(五十六)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有为者 亦若是

[注释]

方:恰好、才。举:推选。作:作了。彼:他。正字:负责校正文字的官名。

仕:当官。亦若是:也和他一样。

[语译]

唐玄宗时刘晏以小小的年纪,被认为是神童,而且被推举为正字官,其名声一直流传至今。

刘晏当时虽然年纪幼小,但却以担当国家官吏,所以,只要想成为名扬天下的人,自我期许、勉励,且奋发向上,必然是可以像刘晏一样有所作为的。

[故事]

刘晏是唐玄宗时的一个小神童,据说,他曾经写了一篇《东封颂》的文章献给祭拜天地的玄宗。

玄宗看了以后,赞不决口,于是,便召见刘晏,当他见到刘晏还是个孩子,不仅对他的写作能力感到怀疑,便命宰相亲自考刘晏。

不久,宰相向玄宗说:

“刘晏真是个神童,他的作文能力的确很高。”

玄宗于是下令刘晏担任正字官,相当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晏小小年纪,却能胜任这个官职,实在是不容易啊!

刘晏不仅受到玄宗的喜爱,就连玄宗的庞妃扬贵妃,也非常欣赏刘晏的聪明伶俐。

有一次,在贵妃的寝宫里,玄宗对陪在贵妃身边的刘晏说:

“你这个正字官,还有什么字不能正呢?”

刘晏说:

“朋友这字个我无法正。”

原来当时许多人朋比为奸,结党做坏事,刘晏就是利用这个字来暗示玄宗的。

(五十七)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注释]

壮:长大。行:做。致君:尽力辅

光前:光耀祖先。裕后:使子孙生活富足。

[语译]

小时侯要多学习,长大后要知道去做,对国家尽力,提人民谋求福利。

如此,就能有好的名声,可以使父母感到荣耀,光耀祖先,还可以造福后代子孙。

[故事]

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自幼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叫孔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天,孔纥和妻子来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个儿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孔纥便去世了,孔子随着母亲来到鲁国曲

孔母则常常鼓励孔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难过之余,牢记母亲的教诲,更加用功读书。

没多久,孔子博学的美名传遍整个鲁国,许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为师,孔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说是“幼而学”、“扬名声,显父亲”的最好例子啊!

(五十八)

人遗子 金满

[注释]

遗:留。

[语译]

有些人为子孙留下了大比的钱财,我只教导子孙研读经书,明白事理。

讲了这么多道理,只是要让大家知道,凡是勤劳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要时时勉励自己勤学用功才是。

[故事]

我国的诗仙李白,小时侯也很贪玩,后来受到一见事的启示,才立志读书,成为大诗人。

这次,贪玩的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铁杵在石头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问她:

“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做什么啊?”

“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绣花针呢!”

李白听了,很吃惊的说:

“这怎么可能呢?”

老婆婆看见李白的表情,便笑着对他说:

“只要我每天不断的磨,总有一天,这根铁杵就能磨成针了。”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中完全觉悟了,他心想,不能再这么贪玩了,应该好好把握时光,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对。李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果然成为唐朝的大诗人。

三字经的故事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注释]

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

[注释]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择:选择。处:居住的地方。机

[语译]

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

[故事]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子:这里指为人子女。不学:不肯读书学习。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为:作为、成就。

[语译]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注释]

琢:雕饰琢磨得意思。器:器皿,比喻成就。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亲:接近。

师友:老师与朋友。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语译]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的基本礼节仪式。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注释]

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温席:温暖枕席。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兄长。知:晓得、了解。

[语译]

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注释]

首:首先、最先。孝弟:孝,孝顺父母;弟,恭敬兄长。次:接下来、其次。

见闻:眼见与耳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数:数目或数字。文:文学。

[语译]

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文字,才能够研读古人的文章。

天的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时候。

[故事]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次师傅交代他的事,总是一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习,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

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七)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注释]

三才:为天才、地才、人才的总称。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总称纲:纲领、要领。

义:凡事合宜的意思。亲:亲切和睦。顺:和顺无争。

[语译]

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雨、雪、风、霜、云、雾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鸟、虫、鱼、兽的大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人们。此外,三光照射着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与人之间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纲领,那就是君臣之间要讲义理。父子之间要亲睦夫妻之间则要和顺,这样国家才能充满祥和安康的气愤。

[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平,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

(八)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注释]

曰:说道,提到。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运:循环、运转。不穷:没有终止的时候。

南北西东:指四方。应对照、相应。中:中央。

[语译]

一年中有四季之分,从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这四个季节的次序一直不断地运转循环着,没有终止的时候。

在我们周围有四个方向,一个是南方,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中央为中心,有了中心四方才有依据。

[故事]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这次,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九)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注释]

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本:根源、依据。

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语译]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说的五行,古人认为天下的种种东西实在太复杂、太深奥了,使用五行来函盖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数字一样,十分复杂,但似乎也十分有条理。

古时候计时标记有两种,一是十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事]

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

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

“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

“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十)

曰黄道 日所

[注释]

[语译]

太阳在银河的亏轨道叫黄道 ,在地球的中央,有一条赤道它是由地球地轴垂直的一个大圆圈,这是一个假想的线用来表明位置的标记。

赤道附近的气候最炎热,中国的位置在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各类型气候都有。

[故事]

很久已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许多的疑问,有人说,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那时侯,有许多人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尽管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事实上,地球不仅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而言,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十分渺小的。

(十一)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注释]

江河:长江与黄河。淮济:淮水与济水。渎: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纪:代表。

岱:岱山,也就是东岳泰山。岳:高山叫岳。

[语译]

在中国的国土上,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有长江、黄河、淮水和济水,堪称中国河流的代表

此外,尚有五座有名的大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

[故事]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条主要的河。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恰好将中国分成两半。

宋朝时,外患金人企图横越长江,结果被宋朝的战鼓声,吓的不敢渡江。

至于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不过,长泛滥成灾,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至于“五岳”,则各有动人的故事,这里只介绍西岳,山势非常险恶。相传,唐朝的韩愈有一次奋力登上山顶后,就双腿发软,没有勇气下山,最后只好麻烦地方官员派人把韩愈

传说位在河南的

(十二)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注释]

士:读书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民:人民。良:比如栋梁、基础。义:事之宜

礼:天理的节文、人事的仪则。只智:对世间事理的认识与了解。信:诚实无欺。

常:恒常不变的法则。不容紊:不可以紊乱、疏忽。

[语译]

谈到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人这四种人,都是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栋梁

仁、义、礼智、信五种恒常不变的法则,则是要做人做事的标准,绝对不可以紊乱、轻忽。

[故事]

古代的社会,把人民的职业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经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在许多的行业中,以农业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

据说,汉朝时有个叫孟尝的太守初调到合浦时,发现那里的人们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贵的珠宝和邻国交换米粮,一旦珠宝用完了,只好活活饿死了。孟尝一到任,便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技术,于是合浦渐渐的富足

人民的饮食问题解决后,“五常”的德行,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代有个孙叔敖,为了不让别人见到两头蛇而丧命,便将蛇打死,埋了起来。

东汉时有个荀巨伯,为了照顾生病的朋友,宁可让强盗杀了,也不愿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他们的故事,正是实践五常的最好例子。

(十三)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鱼虫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非走

[注释]

地:土地、土壤,或泛指地表。生:

植物:与动物相对,为百谷草木的总称。遍:分布,到处都有。飞走:飞行或行走。

[语译]

地面上除了人类以外之外,还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花草和树木,我们把他们总称为植物,这些植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有分布。

另外,地面上还有很多昆虫、鱼类、鸟类和兽类,我们把他们总称为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飞翔,有的能在地上行走。

[故事]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已有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虫鱼鸟类的奇妙神话。

《山海经》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书。书上说,有座招摇山,山上长了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有点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饭一样,可以有很饱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树,在树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纹理,这纹理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带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

有个传奇而又有趣的国家“黑齿国”,住在这里的人民都长着一口黑牙。在黑齿国的一个山谷里,有棵扶桑树,传说当时天上的十个太阳都会到这里来沐浴,十分有趣。

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所抱持的浓厚情感呢!

(十四)

稻粮

[注释]

梁:比粟还要大一些的粮食,可以酿酒。

麦:北方人主要的粮食,有大麦、小麦、燕麦等。稷:很象高粱的小米。黍:黄米。

六谷:即稻,梁、

六畜:即马、牛、羊、鸡、犬、猪六种动物。

[语译]

六谷是人类用来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主要粮食。什么是六谷呢?就是稻米、高粱、豆类、麦类、黄米和小米等六种农作物。

还有六畜是饲养来挤乳、生蛋和供人观赏用的,什么是六畜呢?就是马、牛、羊、鸡、狗和猪等六种牲畜。他们本来都生长野外,后来才被人饲养在家中。

[故事]

中国的老祖先们,先学会了畜牧后,才开始播种耕作。

在尚未动的畜牧前,只能拿着木棒、网子到深山里捕捉野兽;当他们发现一时宰杀不完的野兽,可以关在栅栏内饲养后,大家便把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关了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捉来宰杀,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

以前有着利爪的动物,像牛、马、羊……等,由于被人饲养而不能再随意乱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

人懂得利用畜牧来供应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间,发现牛羊喜欢吃某种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栅栏四周,没想到,第二年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长成了结满谷子的植物,就这样,人类学会了耕种。

不过,并非种植物结的'果都适合人类食用,在众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粮“六谷”

(十五)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注释]

喜:愉快、高兴。怒:愤怒、不快。哀:悲伤、哀愁。惧:害怕,恐惧。

欲;思慕、贪求。具:具有、具备。赤:就是红色。识:分辨、识别。

[语译]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相当奇妙的感觉,有内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气的怒;有很悲伤的哀;有很还怕的惧有很喜欢的爱;有很讨厌的恶;有内心贪婪的欲。这喜、怒、哀、惧、爱、恶和欲,我们称之为七情,七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

我国古代还有所谓的五色,这五色是古人所说的正统的颜色,包括青色、红色、黄色、黑色及白色。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容易的把这五种颜色分辨出来。

[故事]

七种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如果刻意的去掩饰,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以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隋朝的长安城,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奢侈,因此父母留给他的积蓄,很快被他花光了,后来,他只好到街上去乞讨。

有一天,当杜子春到街上乞讨时,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见他颇有慧根,就把他带回山上。道士对杜子春说:

“我决定将你改头换面,从今以后,你不能有任何的感情,一旦通过考验,你就能修成正果和我一样做道士了。”说完,便让杜子春下山去。

杜子春牢牢记住道士的话,他不开口说话也不笑,许多认识他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睬,真的做到了道士所交待的话。

这时,杜子春不觉有点得意,就在这一瞬间道士出现了,他很生气杜子春如此沉不住气,于是杜子春又恢复乞讨的生活方式了。

(十六)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注释]

甘:甜,辛: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辣味。含:衔在口中、包容。

嗅:鼻子对各种气味的感觉。

[语译]

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们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种味道,都能够用嘴分辨出来。

羊的

[故事]

在中国民间,有个关于嗅觉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乡下人,成天好吃懒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甜食,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甜的,他都喜欢吃。

他有一个很灵敏的鼻子,专门用来嗅甜味的,就算是掉了一小颗的糖,他也能用鼻子把它找到。

他的妻子见他田也不耕,工也不做,生活就成问题了,便要他出去学些技能回来。

这个爱吃甜食的人,听了妻子的话,之后乖乖出门去了。在路上,他看见一只白鹅掉进泥巴坑里,不久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跑来要找白鹅,他对那群人说:

“我用鼻子帮你们找找看。”

于是,他东嗅西嗅的,带领他们来到泥巴坑,大家发现白鹅额果然就在里面,感激之余,便称他为“好鼻师”。

据说,当好鼻师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无数的蚂蚁,这些蚂蚁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了东嗅西嗅的昆虫,正和好鼻师生前的习性一模一样。

(十七)

[注释]

石:玉石做的乐器。金:铁制的乐器。丝:制作琵琶琴瑟之类乐器的材料。

竹:制作管箫之类乐器的材料。平:汉语的第一声及第二声。上:汉语的第三声。

去:汉语的第四声。入:短促的声音。

[语译]

古时候有八音之说是我国古代八种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的笙器——

[故事]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

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

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

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

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

(十八)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子自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注释]

高:高祖父。曾:曾祖父。身:自己。玄:玄孙子 。曾:曾孙子。

九族:从高祖父到玄孙子,一共九代的总称。人之伦:人们的尊卑长幼次序。

[语译]

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是古人所说的九族。这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绝对不可混杂越礼。

[故事]

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

“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十九)

父子恩 夫妇顺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注释]

恩:恩爱,父慈自孝。从:顺从,夫唱妇随。友:友爱。恭:恭敬。序:秩序、次序。

君:君主。 臣:臣民。 忠:尽己心力以待人处世的美德。

[语译]

父亲与儿子间彼此要注重慈爱与孝顺的恩情;夫妻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夫唱妇随;身为兄姊的人必须友爱弟妹;而身为弟妹的人则要恭敬兄姊。

年长和年幼的人在一起相处,必须注重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礼;朋友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相互照顾;一国之君必须尊重他的臣民,爱护他的百姓,如能做到这一点,臣民们自然会对他效忠。

[故事]

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

“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二十)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丝麻 五服终

[注释]

十义:即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顺叙:照着去做、遵守。斩衰:父母去世时子女穿的孝服。齐衰:祖父母去世事时,孙子女穿的孝服。

大功:为亲兄弟治丧时,所穿的丧服。小功:为堂伯叔治丧时,所穿的孝服。

丝麻:为外祖父或表兄弟治丧时,所穿的孝服。五服:五种丧服。

[语译]

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十义,认为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疏忽的事。什么是十义呢?就是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另外,对丧礼也应该遵从五服的礼节,什么是五服:就是当父母去世时必须穿斩衰的丧服;祖父母去世时应该穿齐哀的丧服;自己的兄弟去世时,必须穿大功的丧服;伯、叔父去世时必须穿小功的丧服;表兄弟去世时,必须穿丝麻的丧服。

[故事]

古代的葬礼和现代的差不多。

按照习俗,要先替死去的亲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还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块玉,玉可以防腐,这也就是希望亲人的尸体不要腐烂。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们所穿的衣裳就愈华丽,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贵,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盖住了。

死者的亲人,依据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的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五个等级,就叫做“五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传统礼节里,丧服和丧礼的规定是很

“与其在亲人死去以后杀牛来祭墓,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多烹调些美味食品来孝敬他们。”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亲人还健在时,该有的孝道或礼仪就应当遵守,不要等亲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弥补的工作,这是没有意义的。

(二十一)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注释]

礼:人与人往来应注意的仪节。射:射箭的运动。御:驾驶马车。 书:书法、写字。

六艺:六种技艺。不具:已经不存在了。说文:书名,全书叫《说文解字》。

语译]孔子讲究六艺,认为每个读书人都应该精通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等六种技艺。本来古人精通六艺的人很多,但是今天已经不再见到了。

只有书法这门学问,直到现在还是每个读书人必须休学的课程。只有先识字,才能去研究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本书,进而研究高深的学问。

[故事]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但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该读读《说文解字》。

(二十二)

有古文 大小

[注释]

古文:这里指甲骨文和金文。 隶:隶书。草:草书。 广学:多方面广泛的学习。

惧:害怕、恐惧。

[语译]

我古代的文字类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

在整个宇宙里,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如果你想广泛的去学习,那是很不容易也无从学起的事。不过,如果能够大略的做个研究,还是能够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

[故事]

中国文字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变而成的。

在没有文字之前,聪明的人类要记事或表达意思,多以结绳及绘图的方式来代替。

据说,到了皇帝时,史官仓

后来要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可以靠古代的书籍器物,得到

像刻在牛骨和龟壳上的文字,是现今所挖掘到最古老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的最大特色是转折处多成方角,如“丙”在甲骨文中,便是写成:“四”(下面没有横)。

金文,是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文字的线条比甲骨文复杂写。后来,有了较进步的大小

到了隶书、草书时代,中国文字已经到了定型的阶段了

(二十三)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注释]

训:教育指导蒙:小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训诂:研究字的意义。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为学者:做学问的人。小学:指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二十四)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注释]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言:善言善语。

孟子:孟轲所写的书名。 止:与“只”相同 。

[语译]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传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

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故事]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 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 二十五 )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注释]

中庸:书名。孔伋:孔子的孙子,也就是子思。大学:书名。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修齐:修身、齐家。平治:治国、平定天下。

[语译]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变。

而《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故事]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二十六)

四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注释]

熟:熟悉。 孝经:名书,孔子所著,内容是阐述孝道。 通:了解、明白。 如:象。

六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和《春秋》合称六经。 号:称为。 当:应当。

讲学:讲解而研究。

{语译}

把《孝经》和《四书》研习的十分熟透之后,便可以开始去研究六经了。

什么是六经呢?便是《诗》、《书》、《易》、《礼》、《乐》、和《春秋》等六部经典,记载着各种常识,我们应该仔细的研读、理解。

[故事]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

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

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

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这就是孝亲最好的例子了。

(二十七)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

[注释]

连山、归藏:都是《易经》的一种。书:《书经》

[语译]《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合称三《易》。这三《易》是用“卦”来详细说明宇宙间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故事]

《易经》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占卜书籍,也是古人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得来的学问。

自古人类对自然界各种不可测的现象,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许多的占卜之学,希望能求得事事顺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发明,来作为判断是非吉凶的标准。

再谈谈《书经》这本书。它的内容,就象现在的政治档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给君王的奏书,君王颁布的法令,还有作战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发出的公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宝典。如第一篇中的尧典,让我们知道了尧帝是如何的爱护百姓、治理天下。在尧帝的仁政治理之下,当时的社会一片祥和,这也就是《书经》的价值所在。

(二十八)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迷圣言 礼乐备

[注释]

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的第四子。周礼:周公所写的书。治体:治理国家的大体。

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大小戴:大戴为戴德,小戴为戴圣。备:完善无缺。

[语译]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著作《周礼》,将当时辅证的六官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国家得体制都详细记载、保留于《周礼》这书内。

汉朝的带德和戴圣两位学者,都曾为《礼记》写过注释,以阐述的先圣和先贤的言论主张,使得后代的典章缺席和礼乐规范有所遵循而完备。

[故事]

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

“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

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

他在辅

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

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

后人读这些经典,除了学习书中的精神外,也要身体力行才是。

(二十九)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注释]

国:由诸侯所自封的国。风:即民俗歌谣的文词。 雅:正乐。 颂:宗庙祭祀的乐曲。

四诗:即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 讽咏:吟我朗诵。寓:寄含。

[语译]

国风是当时俚俗的歌谣诗章;雅有大小之分,多为朝廷礼仪的正乐;颂则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这几种诗经的体裁合称为“四经”,因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所以实在是值得世人广为歌咏称颂的!

单自周天子势力衰弱后,《诗经》也就随之被废。孔子眼见,有感而发写成《春秋》一书,书中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称颂和斥责,并分辨诸侯各国的善恶行为。

[故事]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是《诗经》。他的题材很广泛,包括了社会风气、生活状况,还有贫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

在《诗经》中,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就连所使用的语言也很活泼,这些诗作,是需要大家细心的去品味的。

春秋时代,诗的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这个时代中周朝王室已渐渐失去了约束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这种混乱的情形,心里很担忧,于是便作了《春秋》这部书。

《春秋》是本对现实的政治做客观的褒贬,以及对各个诸侯国做善恶行为分辨的书籍。

这本书里有著名的“春秋五霸”,这些诸侯国彼此争名夺利,战争不断,《春秋》这本书,就是针对他们来做评论的。

后人读《春秋》,除了了解当时的政治及人民生活情形外,也可以借此累积前人的经验,丰富我们的智慧。

(三十)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

[注释]

三传:既指《公羊传》、《左传》、《

明:明白、清楚。 方:才、开始。子:为诸子百家著作的书籍。 :放才开始。

[语译]

所谓“三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书,它们分别是公羊高写的《公羊传》左丘明写的《左传》,谷粮赤写的《

把圣贤所作,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经传都熟读之后,才开始去读诸子百家书,并且要择取重点来读,牢记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未。

[故事]

《 公羊》、《左氏》、《

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

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因此,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

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决定。

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领了京城一带的土地,而且朝着庄公所在的国都进攻,庄公才率领军队将公叔段赶到

有了左传对这见事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知道春秋时代许多精彩的故事呢。(三十一)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始终

[注释]

五子:就是庄子、老子、荀子、扬子和文中子五人。经:圣人所著的书。子:诸自百家的书。

诸史: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 烤:考证、考察。世系:一脉传承的顺序。

[语译]

所谓的五子便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庄子和老子,所著的书称为“子书”,在书中他们五人各自陈述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主张。

一旦经书和子书都熟读后,便开始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详细考证各国朝代的世系,以明了其胜衰兴亡之因,从中记取教训免得重蹈覆辙。

[故事]五子中大家对老子及庄子可能比较熟悉,我们就以庄子为书中的两篇故事,来探索庄子高深的学问。

有一次,庄子向朋友借米梁,没想到那位朋友对庄子说:

“等我的谷子收成卖了之后,我再借你好不好?”

庄子听了很不高兴,就告诉他:

“昨天在来这儿的途中,有一条

有一回,庄子在钓鱼时,有两个楚国大臣奉命请他到朝中共议国事,庄子便说:

“听说贵国有只神龟,楚王将它放在盒子里供奉着,我请教你,这只神龟是宁可在泥土里爬行,还是喜欢被人高高的供奉着呢?”

大臣答:

“应该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对了!我就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大臣牙口无言,只能佩服庄子善于比喻的口才了。

(三十二)

[注释]

唐:是尧的国号。虞:是舜的国号。二帝:指的是尧和舜两个皇帝。

揖逊:将王位让给别人,自己辞去帝位。

[语译]

在远古时代,自伏

黄帝之后便是唐尧虞舜二位帝王。尧贤能开明自认自己的儿子无才无德,不堪为一国之君,所以将帝位禅让给孝顺的舜。而由于他的睿智领导使得当时的社会安定富足,人人称颂。

[故事]

关于上古时期的种种传说,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及遗迹作为依据,所以我们多以神话来看待他们。就像夏

但是,无论这些神话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让后代的人,了解先民生活演变和进化的情形。

相传上古时,有巢氏教人架木为巢;伏

由于这些人帮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举为部落的首领。而黄帝则是因为发明了新的东西,让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国人喜欢以黄帝的子孙来自居。

之后,又有许多的皇帝产生,其中以尧和舜最受人推崇。

尧舜的“禅让之治”,更是众所周知。看来远在上古时代,中国的祖先们便以懂得“以礼服人”的道理,难怪中国会被称为“礼仪之帮了。

(三十三)

夏有

[注释]

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 三王尊称夏

夏传子:夏

[语译]

自从夏

[故事]

据史书说,

但在传说中,

所以,后人才不忍心把

谦虚的启认为既然父亲已经决定传给益,自己就不该再和益争夺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热情拥戴之下,启只得顺应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天下又属于一个家族了。

(三十四)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王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注释]

伐:攻打、讨伐。载:年。至:即“到”之意。纣: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

始:开始。 诛:消灭的意思。

[语译]由于夏

周武王起兵诛讨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故事]

我们知道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夏

有个关于褒姒的神话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

据说,远在夏

“我们是褒城的两位先君。”

“这是吉祥的,不妨将他们涎沫收藏起来,也许可以用来求福。”

过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厉王时,有天装着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从里面爬出一只蜥

(三十五)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注释]

辙东:都城东迁。王纲君王号令天下的法令政纲。坠:衰败、坠落。逞:不顾后果的放纵。

干戈:战争的事情。 尚:崇拜。 五霸:即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

七雄:即是秦、齐、楚、燕、赵、魏、酣七国。

[语译]

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号令诸侯的威信以帅坠不兴,列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于是到各国去献计策,以游说为业的人,成为时代的主流。

从春秋时代开始,到战国为止,相继有齐桓公、宋

[故事]

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是春秋战国纷乱时期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其中又以齐桓公最受人推崇。

齐桓公有个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齐桓公的战绩中,管仲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不过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经与齐桓公作对过,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在齐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

等到事情结束,齐国群龙无首时,桓公和公子纠都想回国继承王位。结果,公子纠得用机会暗中埋伏,想置桓公于死地,幸好桓公装死躲过,就在公子纠的戒心松懈下来时,齐桓公趁机进入齐国登上了王位。

在鲍叔的劝告下,桓公把管仲请了来,辅

(三十六)

赢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

[注释]

王莽: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见平帝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更改国号为新。

[语译]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利用“连横政策”,破坏六国的团结,不断的扩展势力,兼并其他小国,可是传位到秦二世胡亥时,天下又开始纷扰不安定起来,最后演变成楚汉两大强权争夺霸权的局面。

汉高祖打败项羽军队后,建立汉代霸业,天下臣服,一直传位二百多年,直到平帝时,王莽见其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

[故事]秦朝结束了纷乱的战国时代,另外开创了一统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时代,颁布新法,大兴徭役,在政绩上虽有些成就,但却也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

虽然秦的统治时间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为汉代的富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汉代,是中国的第一个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当时不仅人民生活富庶,国力也很强盛,汉武帝命大将东征西讨,除了宣扬国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中国的版图。

这些应该归功于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重要的皇帝,虽然他替中国开辟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却喜欢用酷吏,这些残忍无道的官吏固然能将工作做好,但却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恐惧之中,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三十七)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好三国 迄两晋

[注释]

光武:光武帝刘秀。东汉:刘秀以洛阳为国都所建立的朝代。 献:献帝,为汉朝最后的一位帝王。

鼎:代表统有天下或国家。 三国:意指魏、蜀、吴。 两晋:合称东晋与西晋。

[语译]

忠勇睿智的光五皇帝诸杀了荒淫无道的王莽,建立东汉基业,期间历经四百年,终因外戚、臣官作乱,而在献帝时灭亡。

继之而起的是魏、蜀、吴三国互争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此纷扰不定,直到魏国大将军司马

[故事]

三国时代名将如云,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和张飞,以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

在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为了扩展自己的领土,常常你争我夺,因此战争频

他从谋士徐庶和司马

这一天,当刘备到达时,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便在岗外静候,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说明来意,并诚心地请他出山为蜀国效力,早已不管世事的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十分感动,便同意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

(三十八)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注释]

南朝:即是宋、齐、;梁、陈四朝。都:建立国都。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元魏:指北魏而言。

宇文周:宇文是宇文觉的姓,他灭了四魏,建立周。高齐:高是高洋的姓,他消灭东魏,建立齐。

[语译]

刘裕灭东晋建立宋,传国六十年就被萧道成的齐所灭,二十三年后又被萧衍所灭,建国号为梁,享有五十六年,遭陈霸先消灭,改国号为陈,三十三年后陈也相继灭亡。这四个朝代都建都金陵,号称“南”朝。

而在北方的北魏也分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消夺,改过号建立北周,东魏被高洋所夺,改过号建立北齐。

[故事]

传说,刘邦在当皇帝之前,有一次在芒

据说,,刘裕有次在水边割芦苇时,突然发觉四周有点异样,空气中不时飘来腥味,令刘裕不得不提高警觉,并且找了一处安全的草堆夺起来。

这时,有条像树干粗的蛇从草丛钻了出来,吐着长长的蛇芯,样子挺吓人的,刘裕赶紧抽出箭,连射三箭,大蛇便负伤跑了。

第二天,刘裕来到作日割芦苇的地方,他看见了几个小孩在那儿捣药,便很好奇地问他们原因,小孩告诉刘裕,他们的主人被刘裕打伤了,所以替他捣药。

原来他们的主人是土神,因为射箭的人正是刘裕,土神料到他日后必有大富大贵,所以不敢伤害他。

看来,能当上皇帝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际遇,当然,有些巧合也是后人附和而成的吧!

(三十九)

[注释]

统绪:纯正的道统。 唐高祖:唐朝的开国之君,姓李名渊。义师:一仁义为号召的军队。除:平复。

[语译]

隋文帝杨坚兴兵结束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统一天下大势,可惜他的儿子隋炀帝无视人民疾苦,荒淫无道,终于使得隋朝步向灭亡之途。

李渊兴起仁义之师,要为天下百姓诛除暴虐的君主,最后平定隋朝各地战乱,创立唐朝辉煌的基业,史称唐高祖。

[故事]

唐朝的开国君主是李世民,他带兵结束了纷扰的隋末,开创了辉煌的唐朝。据说,李世民还每当上皇帝之前,就已经显露出天子的威仪了,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没这段故事。

当年,李世民正带兵攻打洛阳,准备竭尽全力,一举推

出发前,有部署为他算命,认为近日不适合出游或打猎,否则会有灾祸降临。但是李世民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所以独自骑着马上山去了。

一到山上,眼前便出现一只白色的鹿,李世民为了捉它,追了好久,最后来到一座城门前。他定眼一看,竟是敌军的城门,反身想跑时,不料城门内以冲出两个人,李世民只好奋力抵抗,后来,他赶紧躲入一是古庙,祈求神灵庇佑。

说也奇怪,一阵狂风之后,追兵并没有进入庙内,李世民探出身子一看,那两个追兵只是愣愣地站在庙外,看来李世民真是有“真命天子”的命,所以才能这么幸运啊!

(四十)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注释]

二十传:唐朝传位二十位君王。梁:即为史称的“后梁”,为朱全忠蹿唐而立。乃:于是、才。

五代:即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由:理由、原因。

[语译]

唐朝自高祖起,共传位二十位帝王,享国三百年。到了袁帝时被朱全忠吞灭,改立国号为后梁。

继后梁而起的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便是史称的“五代”,它们的兴衰胜亡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寻。

[故事]

唐朝是中国的另一个盛世,在几个皇帝睿智的治理之下,到了唐玄宗时,国事达到了最高峰,因而有“开元之治”的美誉。

玄宗固然是唐朝英明的皇帝,不过他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由于玄宗过于宠爱杨贵妃以及胡人

安禄山,正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朝廷之事也不过问,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时,总把错推到杨贵妃身上,其实,玄宗也应该负起一部分责任的。

杨贵妃本来是玄宗之子——寿王

得到杨贵妃后,玄宗渐渐荒废了国事,成天与杨贵妃饮酒作乐,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个性跋扈,使得朝廷又先后起兵叛变,终于使朝廷走上由胜而衰的道路。

(四十一)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注释]

炎宋:就是宋朝。受:承受。禅:即“让位”的意思。传:传承帝位。

混:纷乱、不安定。绝:灭亡。

[语译]

赵匡胤承受后周禅让的位,建立宋朝,传世十八代,因外族入侵,而形成南北混乱的局势。

外族的了与金都下中原称立国号,而铁木真灭金,建立元朝,最后在他的孙子忽必烈时,举兵攻伐宋国,奠立霸业。

[故事]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四十二)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

[注释]

舆图:国土、领域。 国

号:即年号。金陵:即今日的南京。

[语译]

元朝有广大的领土,其范围超越以前任何一朝代,单只有短短九十年的寿命,就被汉人所灭。

明太祖朱元璋摔病讨伐,终于击败元顺帝,建国号明,年号为洪武,设立京都于金陵。

[故事]

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有名的臭头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时侯就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来。

由于小时侯家里穷,他必须帮人家放牛,一维持生活。在当时,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个人都很听朱元璋的话,他就像一个孩子王一样,有什么吃的喝的,总是分给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帮人放的牛,宰了一头分给大家吃,事后,他还设计了一个谎话,骗过了小气的牛主人。由此可见,朱元璋从小便是个重义气,有机灵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为自小穷怕了,所以当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别人会嘲笑他过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来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折中常会出现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则”读音和作贼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时无不战战兢兢的。

这就是明朝初年的“文字狱”。

(四十三)

[注释]

寇:即强盗。如林:是形容数量相当的多。李闯:即自称闯王的李自成。神器:帝王的宝座。

[语译]

到了明成祖登上帝位后,便迁都燕京,一直传位十七代,到崇

由于臣官为非作歹,再加上社会到处一片混乱,闯王李自成的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攻破京城,逼的崇

[故事]

中国历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为严重,宋朝最后被北方蒙古族大军所灭,忽必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运,在势力强大的清军的攻势下,明朝灭亡,破关而入的满族建立了大清帝国。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时候,许多忠臣义士奋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国家的势力,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郑成功,这个和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时,就非常痛恨那些卖主求荣的人。

有一次,他带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悬赏总督的首级来改变僵局,结果有个人果真提了总督的首级来领赏。

郑成功知道后,很气愤地将这个人斩了,旁人问他原因,他答道:

“ 国家会如此衰败都是因为卖主求荣的人太多了,如今这个人是 总督的心腹,却也照样将主子杀了来讨赏,我能留这种人吗?”

由此便可以看出郑成功刚烈耿直的个性。

(四十四)

清太祖

[注释]

[语译]

清兵入关后,清太祖即帝位,平定了各地的乱事,使百姓生活安定下来。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人民生活富足,政治体制也十分有规模。

[故事]

明末时,床王李自成将攻占北京,吴三桂奉派出守三海关,当时有人将名妓陈圆圆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她自是疼爱有加。

后来,李自成攻下了北京。这时,吴三桂的父亲吴

吴三桂知道父亲在向他招降后,原本有些心动,后来听到陈圆圆已经成了李自成的妾,一怒之下,决定亲自南下攻打李自成。

一场大战后,李自成眼看形势极为不利,便将吴

陈圆圆向李自成献计,要他往西逃,李自成才放了陈圆圆,而吴三桂虽然收复了北京,但清兵也在这时入了关。

(四十五)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

[注释]

道咸:道光和咸丰两位清朝皇帝。都

[语译]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使得英法联军进兵攻打北京。到了宣统皇帝,国势已大不如以前,最后清朝终于被国民政府推

[故事]

鸦片战争之后,带来了清朝末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

当时掌大权的人如

光绪帝及慈禧太后死后,又宣统皇帝即位。这位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尚不知人事,当他身穿龙袍,端坐在王位上举行仪式时,竟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他的父亲只好在一旁哄他:

“不要哭了,就快完了!”

这句话似乎已说出了清朝的命运,宣统皇帝才当了三年就被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军队推

(四十六)

革命兴 废帝 制立宪 法建民 国古今 史 全在兹载治乱 知兴衰

[注释]

帝制:皇帝的制度。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兹:这里、此处。治乱:太平与战乱。兴衰:兴旺与衰败。

[语译]

个革命成功后,建立民国,制定了国家大法,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自上古伏

[故事]

一项革命活动要从发起到成功,并不容易,除了要配合各种天时地利,最重要的还是人和。

清朝末年,由于党政者的昏庸无知,招致许多西方国家的侵略,不仅国家命运未卜,人民的生活是更疾苦,在这种情形下,才有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军起来推

由于当时百姓早已唾弃清朝的虚弱无能,于是,革命的号角一响,有志之士便纷纷响应,经过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

1950年,由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首先提出“中华民国”的国号。

“中华民国”的称号,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贡献之一,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后,才正式决定以它为国名。

(四十七)

史虽

[注释]

[语译]

史书虽然很多,读的时候要按顺序:

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再来就读《后汉书》,最后读:《三国志》。

读的时候要多查证其他的经书,以及《资治通鉴》,这样就能更了解了。

[故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读史书者必读的,这些书各有各的特色。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本史书,这本书是由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内容丰富,许多历史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汉书》只记载西汉的历史,不像《史记》贯通了好几个朝代,所以《汉书》是本“断代史”,由东汉班固所著。

《后汉书》虽然也是写汉代的历史,不过它所记录的是后汉时代的事,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

至于《三国志》的内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国时代魏、蜀、吴的激战、斗智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里的 英雄们,都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后来,明代的罗贯中就是根据《三国志》,写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晋朝的陈寿所著的。

这四本书合称四史,是中国四本相当重要的史书。

(四十八)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注释]

考实录:进一步研究历史资料。古今:历史的来龙去脉。维:思考。斯:指的是“这些书 ”。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

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

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四十九)

昔仲尼 师项

[注释]

昔:以前。师:求学。项

鲁论:即为论语。彼:指赵中令。既仕:做了官。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

孔子听到项

“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

(五十)

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注释]

批:即“打开”。蒲编:蒲草编织的书。竹筒:就是竹片。彼:他。悬梁:悬挂在屋梁上。

锥:指钻子。刺骨:以尖物刺大腿。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

[故事]

生为现代的人凡是都有最进步的技术和工具来解决,连写字都有品质优良的纸张可利用,所看的书,页页都是印刷精美的文字,方便及了。可是在古代,读书人求学是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下就是几则好学的故事。

(一)

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

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

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

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

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五十一)

[注释]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

[语译]

晋朝的车胤用沙袋装着萤火虫,借其微弱的灯光来读书,而孙康则打开窗户,得用月光照在雪地反射的光阅读,他们的家境虽然都相当贫穷,可是却能坚持到底,努力而不半途而废。

汉朝朱买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读书,而隋朝李密为人放牛时,也随时把书挂在牛角上准备阅读。虽然环境是如此艰苦,但他们求学的毅力仍不变

[故事]

古人的求学环境是很恶劣的,但是,许多有成就的人,借着刻苦自励的方式,还是能成为大人物,实在令人钦佩。

汉朝时,有个懂得利用时间读书的人,名叫朱买臣。

每天,朱买臣得上山砍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他砍柴时,总不忘把书本放在树下读;背柴回家时,也是边走边捧着书本看。

他的妻子崔氏看在眼里,常常对他大吼:

“家里这么穷,你整天捧着书本看,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朱买臣哀求崔氏不要离开,但是,崔氏仍然执意要走。

于是朱买臣只好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不过,好学的他仍然手不释卷的读书。

几年下来,朱买臣当上了会稽的太守,回乡时,坐着大轿,风光及了,这时崔氏感到后悔,便向朱买臣表示愿意回到他的身边。不过,朱买臣却拒绝了崔氏的请求,宁愿一个人逍遥自在的过日子。

(五十二)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注释]

苏老泉:是宋朝的明文学家苏

[语译]

宋朝的苏

像苏

[故事]

据说,苏东坡的父亲苏

于是,苏

(五十三)

若梁

[注释]

称异:认为奇特。小生:年轻人。宜:应该。

[语译]

宋朝的梁

如梁

[故事]

宋朝时,有个名叫梁

从此,他更用功,每一个朋友见到他如此用功,就劝他不要这么辛苦,儿子已是状元了,可以一生不愁吃穿,何必还要自己去争功名呢!

但是,梁

当皇帝召见他时,他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年轻的状元,所以深得别人的赞赏。

(五十四)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注释]

莹:祖莹,字元珍,北齐人。咏:吟诵。泌:李泌,唐朝人。赋棋:以下棋为题,写了一篇诗赋。

颖悟:聪明而领悟力强。效:作为模范效法。

[语译]

北齐的祖莹在八岁的时候即能吟颂诗词,唐朝的李泌其岁便能以下棋为题而作诗赋,都是另人刮目相看的好例子。

他们两人的才智高超,颇受当时人们赞赏与钦佩,而你们现在正值求学之初,更应该以祖莹和李泌为榜样,效法他们的行为。

[故事]

祖莹是北齐时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诗经》及《尚书》一类的书。

由于祖莹整天手不释卷的用功读书,常常连觉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在心疼之下,之好把家里的灯火给藏起来,不让他读的太晚。

好学又聪明的祖莹,便在父母都睡着后,拿出自己预藏好的火种来照明,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他还拿了衣服把门窗遮住,为的是要安心读书。

祖莹有一次读的太晚了,竟睡过头了,醒来事以误了上学的时间,便匆忙的赶到学校去,正好论到他要上台讲《尚书》。这时,他才发现带错了书,可是祖莹很镇静的把《尚书》的内容背了一遍,不仅快而且连一个错字也没有,令在场的同学都吃了一惊。

祖莹长大后,果然在朝中担任秘书及著作郎的工作,这个成就是他用功所换来的。

(五十五)

[注释]

咏吟:咏诗作对。聪敏:天资聪明灵敏。 自警:自我警惕。

[语译]

像这两为女子,一个精通音乐,一个擅长诗赋,都是如此聪慧,身为男孩子的,更需自我好好警惕,积极充实,才不后落于他人之后。

[故事]

东汉的学者

有一次,

“爹,是不是第一根琴弦断了?”

“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谢道韫是晋朝人,有一次她的叔叔(也就是晋朝知名的宰相谢安)看见窗外正在飘着雪花,一时兴起,便想考考侄子们的作诗能力。

他问他们“大雪纷纷何所似”?

谢道韫的哥哥谢朗回答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看看谢道韫,很高兴小小年记的侄女,竟能有如此的才情。

(五十六)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有为者 亦若是

[注释]

方:恰好、才。举:推选。作:作了。彼:他。正字:负责校正文字的官名。

仕:当官。亦若是:也和他一样。

[语译]

唐玄宗时刘晏以小小的年纪,被认为是神童,而且被推举为正字官,其名声一直流传至今。

刘晏当时虽然年纪幼小,但却以担当国家官吏,所以,只要想成为名扬天下的人,自我期许、勉励,且奋发向上,必然是可以像刘晏一样有所作为的。

[故事]

刘晏是唐玄宗时的一个小神童,据说,他曾经写了一篇《东封颂》的文章献给祭拜天地的玄宗。

玄宗看了以后,赞不决口,于是,便召见刘晏,当他见到刘晏还是个孩子,不仅对他的写作能力感到怀疑,便命宰相亲自考刘晏。

不久,宰相向玄宗说:

“刘晏真是个神童,他的作文能力的确很高。”

玄宗于是下令刘晏担任正字官,相当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晏小小年纪,却能胜任这个官职,实在是不容易啊!

刘晏不仅受到玄宗的喜爱,就连玄宗的庞妃扬贵妃,也非常欣赏刘晏的聪明伶俐。

有一次,在贵妃的寝宫里,玄宗对陪在贵妃身边的刘晏说:

“你这个正字官,还有什么字不能正呢?”

刘晏说:

“朋友这字个我无法正。”

原来当时许多人朋比为奸,结党做坏事,刘晏就是利用这个字来暗示玄宗的。

(五十七)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注释]

壮:长大。行:做。致君:尽力辅

光前:光耀祖先。裕后:使子孙生活富足。

[语译]

小时侯要多学习,长大后要知道去做,对国家尽力,提人民谋求福利。

如此,就能有好的名声,可以使父母感到荣耀,光耀祖先,还可以造福后代子孙。

[故事]

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自幼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叫孔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天,孔纥和妻子来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个儿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孔纥便去世了,孔子随着母亲来到鲁国曲

孔母则常常鼓励孔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难过之余,牢记母亲的教诲,更加用功读书。

没多久,孔子博学的美名传遍整个鲁国,许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为师,孔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说是“幼而学”、“扬名声,显父亲”的最好例子啊!

(五十八)

人遗子 金满

[注释]

遗:留。

[语译]

有些人为子孙留下了大比的钱财,我只教导子孙研读经书,明白事理。

讲了这么多道理,只是要让大家知道,凡是勤劳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要时时勉励自己勤学用功才是。

[故事]

我国的诗仙李白,小时侯也很贪玩,后来受到一见事的启示,才立志读书,成为大诗人。

这次,贪玩的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铁杵在石头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问她:

“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做什么啊?”

“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绣花针呢!”

李白听了,很吃惊的说:

“这怎么可能呢?”

老婆婆看见李白的表情,便笑着对他说:

“只要我每天不断的磨,总有一天,这根铁杵就能磨成针了。”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中完全觉悟了,他心想,不能再这么贪玩了,应该好好把握时光,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对。李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果然成为唐朝的大诗人。

看到小李、老王和小刘的经历,他们的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成功,他们诠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普世真理。他们的成功都值得世人尊重。但若是非要三选一,说他们谁最具有风采的话,笔者认为小李最具风采!

有人一定会问我,为什么要说小李最具有风采呢?其实笔者人认为小李最具有风采,不是因为其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不是因为他们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而是小李是率领一个团队取得的成就。

当今社会,不是一个孤军奋战、孤胆英雄的社会。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只是一个人而已。“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俗语谚语,都是在强调团队的力量。现实中,团队的力量也曾给笔者带来过无限的震撼,所以笔者更喜欢具有团队奉献精神的人。

讲到团队奉献精神,笔者不得不说一下足球,不得不说一下石家庄永昌足球队。笔者以前不是一个球迷,但自从近段时间观看了石家庄永昌队的比赛,笔者慢慢喜欢上了永昌、喜欢上了足球,成了球迷。

石家庄永昌队作为今年的中超新军,没有什么大牌球员,这是一支“平民球队”。赛季之初,作为2015年中超的“升班马”,没有几个人会看好永昌,很多队都把永昌当做了“软柿子”。但是中超13轮过后,永昌在少赛1轮的情况下,以12战4剩5平3负的战绩名列联赛16支球队的第8名,这是近年来中超“升班马”前半程最好的战绩。永昌这支“升班马”用“黑马”的姿态为自己正了名,现在再也没有球队敢轻视永昌了!

永昌为什么能“屌丝逆袭”呢?永昌的主教练亚森不止一次说过,永昌是一个团队,每一名球员都很重要,每一名球员都很努力。而用一些足球评论员的.话来说,永昌作为平民球队,虽然没有高特拉、孔卡、郑智、郜林等这样的大牌球星,但永昌是一个团队在战斗。而这个团队不仅包括球员、教练员,而且也包括广大的球迷。特别是很多人认为,永昌这个团队,让毛剑卿、关震、李春郁等曾在中超不得志的球员,找到了实现他们自身最大价值的舞台。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各个行业的“明星”,而只是“平民”,“单打独斗”很难开创一片天地,但若是能在一个团结奋斗的团队,只要努力,我们也能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成为耀眼的“明星”。所以,我认为团队中的小李最具风采!

《永遇乐》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以下为辛弃疾《永遇乐》的赏析,仅供参考。

这首词是辛稼轩的名作,明代的杨升庵(慎)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但也有人嫌其运用典故太多,不像其他作品之流利自然(宋·岳珂,清·谭献)。这一评论,不能说不对。用典太多,无论作诗作词,都不是高的格调。用典拙劣的作家,尤其显得是“掉书袋”,令读者生厌。不过,辛稼轩这首词是怀古之作,既曰“怀古”,当然怀念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一提到这些人物,这些事迹,就是典故。辛稼轩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对此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有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当时南宋偏安小朝廷的危殆的形势,不由得想起历史上几个英雄人物。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都和自己一样。可是,他们的壮志未曾实现,事业没有成功,非但生命已经长逝,连一点遗迹都渺不可寻。由此情怀,想到自己也已老了(稼轩此年66岁),是否还能做出一些事业来呢?以上是表现在这首词中间的思想过程。因此,这许多典故也就免不掉了。

现在我们从词句中看作者如何表现其思想。上片第一句“千古江山”,“千古”是时代感,“江山”是现实感。作者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古时曾经统治过这片江山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的吴大帝孙权(字仲谋)。孙权是个有雄心壮志,要统一中国的人物。可是现在呢,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无觅处”三字分开来用。)非但人无觅处,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这些反映他的风流遗事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接着,作者又想到了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他在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及十二年,曾两次率晋军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可惜后来他野心篡夺晋帝政权,建立自己的宋代政权,放弃了进取中原的'计划,以致淮北各地,得而复失。作者想到刘裕早期的功勋,也非常钦佩,所以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现在刘裕的遗迹也找不到了。只见“斜阳草树”之中,寻常百姓的里巷,当地的老辈相传说,这里便是刘裕当年住过的地方。因为刘裕生长在京口,也是从这里起兵北伐的。

以上是词的上片,怀念两个英雄人物的盛衰。接下去,下片便怀念到又一次北伐失败的历史事实。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450)命王玄谟率师北伐。当时北方的统治者是鲜卑族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王玄谟草率出兵,没有周详的部署,结果大败而回。所以作者说:元嘉时的北伐,真是冒失出兵,妄想像汉代的霍去病一样,北伐单于,一直打到狼居胥山,封祭山神,凯旋回师。可是,王玄谟的战绩却只落得仓皇地逃回京口。此词中“仓皇北顾”四字,许多注释本都把“北顾”讲作“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似乎未达作者之意。“北顾”是流亡到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语词,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故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后来梁武帝登北固亭,索性把亭名改为北顾亭,以寓收复中原之志。辛稼轩此词是北固亭怀古,因而用了双关的意义。我以为“仓皇北顾”应解释为仓皇败退到北固山下,从此只能“北顾”而已。

接下去,忽然来一句“四十三年”,立刻联系到自己,又联系到当时抗金的形势,从怀古一转而为伤今,笔路可谓雄健。辛稼轩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三年(1162)来到南方,参加抗金战争,到开禧元年登北固亭时,正是四十三年。这时他遥望对江的扬州,还记得四十三年前从北归南的一路战斗情况。所以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在这四十三年间,辛稼轩壮志未酬,南宋小朝廷也始终未能振作。收复中原,徒成虚愿。于是辛稼轩有了不堪回首之感。这一感慨,因望见“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而愈加强烈。原来北魏太武帝在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之后,一直追到京口对江的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建立了行宫。这个行宫到后世便被当地老百姓误传为狒狸祠,以为是一座福祐人民的神庙,春秋祭祀,有“神鸦社鼓”的热闹。时代已冲洗掉民族耻辱的意义,这就使辛稼轩愈加悲痛,深恐再过几十年,南宋小朝廷也即将在历史上消失。

词的最后三句,归结到自己。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廉颇,年纪虽老,精神还很壮健,还能大嚼米饭和猪肉。辛稼轩以廉颇比喻自己,自以为虽然老了,还能参加抗金战斗。可是,谁来打听廉颇还能不能吃饭呢?这意思是说,有谁能起用我去带兵抗金,收复中原呢?

辛稼轩作此词时,正是宰相韩侂胄打算北伐的时候。韩侂胄是宋宁宗亲信的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忧心国事的士大夫中间取得盛望。辛稼轩作此词的上一年,即宁宗嘉泰四年(1204)正月,韩侂胄已决定对金用兵,希望打一次胜仗,收复一块失地,以增加他的政治资本。同时,他追封岳飞,起用辛稼轩,在抗金派的朝野人士中取得好感。辛稼轩此时的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他知道韩侂胄的北伐,也是“元嘉草草”的鲁莽行动,但这一举动的意义,却是符合于他的夙愿的。他这些思想上的矛盾,都表现在这首词中。最后三句,也可以认为他有点感激韩侂胄之意。不过,由于韩侂胄这一轻举妄动,在开禧二年,就招来了金兵大举入侵,又造成一次“仓皇北顾”的形势,宁宗皇帝在敌人的威胁下,只好归罪于韩侂胄,杀之以谢罪。后世词人,对这最后三句,也就不敢说辛稼轩当时有感激韩侂胄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