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不含通假字的说说 正文

不含通假字的说说

时间:2024-09-24 21:22:03

(一)孙权劝学

初,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 ② 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③ 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 ④ 险躁:过分急躁。 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分)

答: 。

2、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 。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公)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 。

5、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6、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答: 。

参考答案:

1、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意对即可)

2、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

3、B

4、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5、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6、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 履□岩,披蒙茸    披:披着。

C. 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

D.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畴昔:以前。

2.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顾而乐之       B.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顾安所得酒乎       然或傲逸狂醉

C. 适有孤鹤       D. 过临皋之下

将何适而非快       飞鸣而过我者

3.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以待子不时之须     B.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D. 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步自雪堂        B. 履□岩

C. 横江东来        D. 掠予舟而西也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答案:

1.D(A.农历每月十五称“望”;B.披:分开;C.危:高。)

2.D(A.环顾;但;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而;C.刚才;D.飞过。)

3.B(A.“须”通“需”;C.“反”通“返”;D. “俛”通“俯”。)

4.C(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ABD都是名词作动词,步:走;履:走;西:向西飞去。)

5.(1).才过了多少日子呢?江山的景象已经变得不认识了。

(2).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江中任其漂流,停在哪里就在那里休息。

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赏析: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第一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段,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 夫叱大儿声 2. 夫齁声起

3. 几欲先走 4. 曳屋许许声

5. 其夫呓语 6.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会宾客大宴 2.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 虽人有百手 4. 不能名其一处也

5.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三)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D.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B.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儿含乳啼声。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C. 妇拍而呜之。 D.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群响毕绝。

(五)填空

1. 《口技》选自 朝 编的《 》。

2. 遥闻深巷中犬吠,______。

3. 当是时,______,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4. 听到火声和救火声后听众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七)《口技》中口技表演者有一段时间同时发出许多种声音,请在文中画出描写这些文字的句子。

(八)《口技》中从侧面写“宾客”的反应的语句有哪些?请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