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关于违背祖宗的说说 正文

关于违背祖宗的说说

时间:2024-09-24 07:20:09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曰:“吾有子矣,后何患?”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简肃公名奎,字宿艺,姓薛,是绛州正平人。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却因为薛公显贵了。当初,太宗皇帝攻打并州,薛公的父亲凭着计谋前往太宗行营求见,未能被任用。薛公十多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了,薛公的父亲看着他说道:“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楣,我还要干什么呢?”于是不再从事科举仕进之业,而致力于在乡里发放借贷来接济乡邻。此后五十年,薛公开始辅佐当今天子参与政事,成为当世名臣,就像他父亲说的一样。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丁太夫人忧,服除,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兴化军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当初考进士时,薛公是州里第一名,但他把第一让给同乡人王严而甘居第二,因此乡人都称赞他。淳化三年,第二次考试才中了第一,被授为隰州军事推官。(不久)遭逢太夫人去世,服丧期满后,因为别人的推荐被任命为大理寺丞、兴化军莆田知县,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没有名目的租税,莆田人至今认为这是他的恩德。等到他到蜀地做官,更有好的政治举措。有个得到伪蜀时期中书官印的人,在夜里用锦囊装着官印挂在西门,守门的人把这件事汇报给薛公,跟着看热闹的蜀人数以万计,将要看薛公究竟怎么做。薛公吩咐主管官员把官印收藏起来,自己丝毫没有拿来看看的意思,老百姓于是作罢。蜀地人喜欢动乱而又容易变化,薛公既能用不生事镇抚他们,又能顺应他们的风俗,从容悠闲地宴乐,等到面对突发事件,洞悉奸人揭发隐情,预先发现随情判决,就像逢蒙的射术和东方朔的占术,没有不说中的。

遂拜参知政事。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然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庄献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于是益以公为果可用也。

薛公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说:“先帝曾经说你可以任用,我现在用你了。”薛公更加感激(皇恩),勉励自己。薛公为人一向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被别人牵制。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一定准则来处理。但事情常常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回家躺在床上,唉声叹气感到惭愧,常常不吃饭。家人笑他何必如此,薛公说:“我惭愧自己不如古人,又害怕后人讥笑我啊。”明道二年,庄献明肃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朝拜太庙,大臣们犹豫不决,不敢赞同也不敢反对,只有薛公争辩说:“太后如果一定要穿天子礼服拜见祖宗,怎么拜呢?”太后不能改变他的意见,为此只能改穿其他服装。太后驾崩后,皇上召见群臣,哭泣着说:“太后病重不能说话,却还多次拉扯着她的衣服,好像要有所嘱托,会是什么呢?”薛公连忙说:“大概还是为天子礼服。可是穿着它怎么可以去见先帝呢?”皇上恍然大悟,最终给她穿上太后的衣服安葬了。从此以后皇上更加相信薛公的确是可用之才了。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

薛公因为生病要求告老还乡。天子说:“我不可以再多烦劳您了。”于是下诏优待薛公,准许他不用上朝,却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事。在这一年当中,薛公多次告还,最终得以回家。景祐元年八月庚申日,薛公死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

先期,状公之功行上之太常,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之前,下面陈述了薛公的.功绩德行上报给太常,太常商议说:“据谥号规则:坚持德行毫不懈怠的叫简,坚持自己的意见明于决断的叫肃。现在薛公的情形符合这个规则。”于是给薛公谥号叫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太夫人忧 丁:遭逢 B. 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逆:违背

C. 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 夺:改变 D. 若有所属,何也 属:嘱托

1.B(逆:预先)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 (3分)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 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 ④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 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2.C(①表现其谦让有德,⑤表现其有责任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公少年早慧,十余岁时即能属文,其父早就对其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楣,后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初举进士,把第一之位让给了里人王严,赢得乡人称赞。为官之后,薛公善解民疾,政绩斐然,在莆田时就因悉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明肃太后欲以天子兖服冕见太庙,臣子中只有薛公直言正谏,虽当时未能说服太后,但太后驾崩前还是意识到了薛公意见的正确。

D.薛公因病告还,皇上下诏免其上朝,只照常处理政务。薛公多次请辞后才得以退官还乡。在他死后,太常根据有关薛公功行的汇报,议定谥号为“简肃”。

3.C(应为“皇帝在太后驾崩后还是意识到了薛公意见的正确”。)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3分)

译文:

(2)然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3分)

译文:

(3)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4分)

译文:

4.(1)有个得到伪蜀时期中书官印的人,在夜里用锦囊装着官印挂在西门。(定语后置、省略介词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一定准则来处理(“绳”“一”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薛公连忙说:“大概还是为天子礼服。可是穿着它怎么可以去见先帝呢?”(“遽”“其”“服”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公贯之之奏议,凡若干篇,其子世京集为十卷,而属予序之。

盖自至和已后十余年间,公常以言事任职。自天子、大臣至于群下,自掖庭至于四方幽隐,一有得失善恶,关于政理,公无不极意反复,为上力言。或矫拂情欲。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章有一再或至于十余上,事有阴争独陈,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仁宗常虚心采纳,为之变命令,更废举,近或立从,远或越月逾时,或至于其后,卒皆听用。盖当是时,仁宗在位岁久,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静休养元元【注】,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故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而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至于奇衺恣睢,有为之者,亦辄败悔。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群臣奏法遵职,海内乂安。

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于享国四十余年,能承太平之业者,繇是而已。后世得公之遗文,而论其本,见其上下之际相成如此,必将低回感慕,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其时之难得。则公言之不没,岂独见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德于无穷也。

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公讳师道,其世次、州里、历官、行事,有今资政殿学士赵抃公为公之墓铭云。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注】元元:百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属予序之 属:嘱托。

B. 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引:召集。

C. 则公言之不没 没:采纳。

D. 危言正色 危:端正。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范贯之奏议的“功效”的一组是(3分)

①矫拂情欲

②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

③为之变命令,更废举

④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

⑤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

⑥其从政宽易爱人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贯之官至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去世后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写墓志铭,曾巩为他的奏议集作序。

B.范贯之为官恪尽职守,上至天子大臣,下到下属的官员,内至后宫嫔妃,外到边远四方的隐蔽之处,只要事关政治得失,皆在他谏诤之列。

C.当时像范公那样以进谏为职责的谏官,皆是当时的优秀人才,但是奏议时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的人只有范公。

D. 本文不仅赞颂了范公的进谏精神,而且高度评价了仁宗的虚心纳谏,认为其胸怀如天一样广阔,能承传祖宗基业。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

译文:

(2)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

译文:

(3)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参考答案:

5.C(【解析】没:“湮没”或“废止”。)

6.A(【解析】①是范公奏议的内容;④简单陈述了皇上对一些情况的理解;⑥是有关范公从政方面的介绍。)

7.C(【解析】“奏议时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的人只有范公”的表述错,原文说的是“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可见“不曲从苟止”是当时谏官的`共同品质。)

8. ①至于是与非,赐予或剥夺,完全通过大家讨论来决定。(3分,“予夺”“归”“自用”各1分。)

②因此在这时,皇上常常把政事委托给七八个大臣,朝政却没有什么大的缺失,(3分,“故”“委”“阙失”,各1分。)

③凡是和范公一起肩负议论政事的职责的人,后来大多做了大官,而他却过早的去世了。(4分,“凡” “同时”“言责”“卒”各一1分。)

【参考译文】

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贯之的奏议,共有若干篇,他的儿子范世京将其整理成十卷,嘱托我为他作序。

大约从至和以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范公时常担任谏官的职务。上至天子大臣,下到下属的官员,内至后宫嫔妃,外到边远四方的隐蔽之处,一旦有什么善恶得失,关乎国家的政治,范公无不极尽所能反复地向皇上陈述己见。有时矫正皇上的欲望;有时切磋治国之策;有时辨别忠良与奸佞,以确定是录用还是罢免。奏章有一次两次或达到十多次上奏的,事情有隐秘之处就单独谏奏,有时召集谏官、御史一同商量,自由地抒发己见。仁宗时常虚心采纳他的建议,并因此改变原来的命令,对于兴举、废除之事加以变更,快的马上照办,慢的超过一个月或或规定的时间,有的直到事情过后,但他的建议最终都还是被采用了。在这时,仁宗在位已经很多年了,对人事的真假与群臣是否有才能十分熟悉,正用仁义、宽厚、清静的方式使百姓休养生息,至于是与非,赐予或剥夺,完全通过大家讨论来决定,而不自作主张。他所提拔的以进谏为自己职责的人,像范公这样的,全是当时的优秀人才。范公与同时代的名士也都高兴讲出自己的真实意见,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所以天下的情况通过他们都能使皇上听到,而违背理义的事情时常得不到实行。至于诡诈放纵的事情,敢于做它的人,也总是失败和后悔。因此在这时,皇上常常把政事委托给七八个大臣,朝政却没有什么大的缺失,群臣遵守法律,恪尽职守,天下太平。

顺应民心而不刚愎自用,这就是天啊。仁宗皇帝之所以能仁义得像天一样,以至于在位四十多年,能够承传先皇创立的太平基业,就是因为这个罢了。后世的人如果得到范公留下来的文章,评说那个时代,看到上下之间如此相辅相成,一定会思绪萦回,感念仰慕,发出不可企及的感叹,然后知道那样的时代很难再遇到了。那么,范公的谏言不被堙没,哪里只是表现他的志向,更是用来表明先帝天边的功德啊!

范公为人温和善良,仁慈忠恕,处理政事宽厚平易,爱惜民众。等到身在朝廷,言辞端正,态度严正,是他人赶不上的。凡是和范公一起肩负议论政事的职责的人,后来大多做了大官,而他却过早的去世了。

范公名师道,他的世系相承的先后、籍贯、历任官职、具体事迹,写在当今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

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感想

作为一个纳西族人,我却想不起来自己参加过什么宗教活动了,连作为纳西族传统的祭祀活动我也是知之甚少。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过,后来在书本上了解过一些,但是现在我的脑海里也也是对这些模模糊糊,因为现在的纳西族已经被“汉化”了,作为我们这些“90”后就更是深受其害了。

今天,我就谈谈我对纳西族关于宗教文化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吧,仅仅是我所了解的以小点而已。

一说起丽江,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古城、雪山等美丽引人的风景。的确,丽江不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小地方了。它是旅游度假的一张名片,是人们的梦想与传说。丽江的种种辉煌已经不用我过多的介绍了。但作为一个丽江纳西族人,更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是纳西族所创造的种种灿烂文化,这中文化能够和世上任何一种文化相媲美。丽江拥有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如果说“三江并流”是大自然所赋予的,那丽江古城和“东巴记忆文化”就是纳西族人民实实在在的产物,是纳西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局。然而纳西族是到现在也不过有着3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留给世人这样灿烂的文化,我怎能不为之感到自豪呢?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行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纳西族的人数本来就很少,纳西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就更是迫在眉睫了。纳西族文化的严重流失绝不是我的无稽之谈。比如说,这个年代的出生的纳西人有些就不学纳西话了,他们便学习普通话,或者英语。这样几十年以后讲纳西话的人就更少了,就连自己民族的`语音的保护不好,其他文化就可想而知了。其他纳西族的传承文化就更是被本民族的人们遗忘了,包括我也是。许多纳西族的东北文化活动已经不见了,生活中更多的跟汉族人一样,实际上我不觉得我们跟汉人有什么区别了。难道跟上了时代的步法就一定要把这些传统的文化也抛弃了吗?我不这样认为,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接受现实。就像流行的那句话“我想拼命的留住,但我身不由己”。我为之而遗憾。

关于纳西族的一些宗教文化,我想是从西藏传过来的,偶尔也会有汉族文化的影响。这样由藏传文化和汉传文化的相互融合交流,加上纳西族自身的文化,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东巴教。我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东巴教这以说法,我想它是这样由来的吧。

在一些纳西族传统的节日里,比如“大年三十”、“三朵节”等,纳西族全族人会在某个有特殊意义的山脚下举行祭祀活动,仪式很庄严很认真。我估计是在祭天,祭山,祭祖宗吧。但我自己却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这些也是在我父母给我讲过一下。但不知道这种祭祀活动从什么时候起就消失了。所以我在去年丽江干旱的时候我跟家人开玩笑,“以前不是有祭天仪式吗?是不是现在没有祭祀了才导致这么干旱呢?”我只是跟他们开个玩笑,但我确实这样想过。

丽江也有喇嘛寺院,大概有五六座。他们应该是从西藏的喇嘛教传到丽江的。这些喇嘛寺大约在四五百年前就建好了。纳西人很最重喇嘛的,以前就有不少人去喇嘛寺当喇嘛了,现在很少。

纳西族也信奉迷信,我不知道迷信是不是与宗教有联系。但我觉得这些迷信可不是邪魔歪理,这些迷信对纳西人的生活也影响很大,然而有些东西科学是解释不了的或者违背了科学道理,但迷信却可以。在这方面我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听父母说,我从出生便生病不断,不是这而疼就是那儿痛,得过无数的大病小病,一直到两岁生病就没间断过。那时候家人没办法就去做了迷信,具体我忘记了,但听说是有一只老虎在某座山上偷偷的看着我,也许他们说的老虎不是真正的老虎。我家人就用面粉做了一只小老虎,请了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一些人,简单的做了一个仪式。自从那以后我的病就好了。还有纳西族对山泉也得很“小心”,有时候对它不敬或从山泉边路过,就会莫名其妙的得了病,而且这中病吃药是不行的,做过专门的小祭祀小仪式就会慢慢好掉了。

还有人死会还魂,这种说法在宗教里也有。我们当地的说法是,人死一周后魂魄会回家。听说晚上在家门口撒下灰尘,第二天就会有脚印。当然没人会去试的。

而纳西族的爱情观就有必要再说说了。纳西族总来都是流行自由婚姻制,纳西族人把爱情看作是神圣伟大的。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就流行着“走婚”制,而摩梭族本身就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而纳西族中更为为之光荣的是纳西族的殉情。当一对情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相约去殉情,玉龙雪山上就有殉情谷。而其他所有人就唯有祝福他们而不是指责。当然他们的家人肯定是痛苦的。在我印象中关于殉情的两件事比较深刻。以前,有一对情人吧,他们相爱但没能在一起,后来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他们却一直相爱着。知道几十年过去了,

等他们的子孙长大了,他们也老了,他们觉得对家庭的责任已经不是很重了,他们就一起在玉龙雪山上殉情了。还有一对情人,大概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事情了,这对情人本来是要结婚了,可男的那个被国某党抓去当兵了,后来家人就收到一封鸡毛信,意味着在战场上捐躯了。而女的那个一直在家里等他,当她知道了这不幸的消息后不久,就吊死在树林中了。这两件事情是真实的,它就发生在里我家不远的地方。

还有许许多多的纳西文化,或许跟宗教是有关的,但我够了解,也没能用更好的文字组织和叙述这些文化。然而我对我们纳西族文化的热爱及兴趣是发自肺腑的。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会全身心的去研究纳西文化,一定会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