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用文言文说说李对老媪 正文

用文言文说说李对老媪

时间:2025-01-11 02:31:29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注释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今:现在

氏:姓…的人。

磨杵成针文言文及其翻译

文言文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翻译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拓展阅读

相关故事

传说李白小时不爱学习,很贪玩。

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在一块大石头上磨。

李白问:"你磨铁杵作干什么?"

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

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回家刻苦用功,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

"磨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解释

磨杵成针(móchǔchéngzhēn)

解释: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出处:《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示例:没有毅力,学问上就不可能有很深的造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重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

1、李白诗歌,比赛诵读。

同学们,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家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欢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着的小古文,请看课题。

(PPT出示:17、铁杵磨针)

2、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⑴读一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

(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可是中间无停无顿。跟老师来读——铁杵/磨针,这样来读,有什么感觉?对,有了节奏,感觉很有味道,别人听了,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⑵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

(理解汉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这个字与木有关,“杵”是什么呢?是木头,是木棒?对,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呢?

⑶看一看

请看图片,这就是铁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不容易啊。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yuē):“欲作针。”白/笑其拙(zhuō)。老妪(yù)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huán)/卒(zú)业。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教师引领,慢慢诵读。

(重点指导读好下面两句话:

相同语句,不同断句。

在/眉州象耳山下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4、标出停顿,自由朗读。

5、同位互读,互帮互辅。

三、检查自读

1、读读词语,重点正音。

⑴示词语,指名朗读下面词语:

磨针溪眉州弃去yù zhuō huán zú

chǔǎo yù欲作针笑其拙还卒业铁杵老媪老妪

⑵教师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

⑶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

2、看看部首,猜猜字义。

老媪老妪

(看“媪”“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媪”“老妪”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3、指名朗读,纠正断句。

(指名朗读全文,重点纠正断句。)

4、学生齐诵,诵得整齐。

五、细读感悟

1、观察字形,说说“曰”字。

⑴找一找,“曰”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读一读带有“曰”字的语句。

⑵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字形,说说“曰”的`意思。

(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⑶读一读带有“曰”的语句。

2、人物称呼,不断变幻。

⑴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

(李太白白太白)

⑵辩一辩:为什么不都称呼李太白?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⑶读一读带有上面人称的语句。

3、联系语句,说说“其”字。

⑴出示句子:

白笑其拙。

太白感其意。

⑵议一议:李白笑谁笨拙?太白感受到了谁话中的意思?

(老媪、老妪,所以,“其”在这里指老妪、老媪。)

⑶读一读带有“其”字的语句。

4、听听故事,组组词语。

⑴教师讲述。

在眉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磨针溪这外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

听出来了吗?这里的“世”就是?对,世间、世上;“传”呢?对,传说。你们发现了吧,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你们来看看,“过小溪”的“过”,组个词,“路过”可以,“经过”也很好,“跃过”,也可以,“趟过”,这个词最好了;“笑其拙”的“拙”呢?笨拙;功到自然成,功?功夫;成?成功。古时一个字,现在一个词,所以说古文语言简洁、凝练。)

5、调调顺序,感受句式。

⑴看,下面这三句话,读一读,说一说,意思相同吗?表达的顺序有什么变化?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意思一样,可是表达的顺序不一样,第一句强调的是“山中”,第二句强调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一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感觉是大白话,语言不简练了。)

⑵读一读书中的语句。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6、猜猜“之”字,一字一句。

⑴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

(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之=问谁?问什么?

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⑵读一读带有“之”字的语句。

六、变幻朗读

1、变成诗歌,更加醒目。

磨针溪,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未成,

弃去。

过小溪,

逢老媪

方/磨铁杵,

问之,曰:

“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妪曰:

“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

还/卒业。

2、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3、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⑴教师讲述:磨针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哪,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嗨……就这样,娓娓道来,谁来接着讲?

⑵学生讲述,讲后评议。

(一个故事大王诞生了,一个未来的会讲故事的爸爸诞生了……)

4、抑扬顿挫,像说评书。

(教师引领,一句一句说评书。

话说,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5、教师吟诵,音韵悠悠。

(这篇小古文,语言凝练,语句像诗一样,不但可以读,而且还可以唱。如果有古琴来伴奏,那就更好了,你听——(教师吟诵)

6、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七、尝试背诵

1、看着填空,尝试背诵。

⑴出示内容。

磨针溪,在。世传,未成,。过,逢老媪,问之,曰:“。”白。老妪曰:“。”太白,。

⑵自由背诵。

2、乐于展示,我来背诵。

3、眉飞色舞,齐声背诵。

八、拓展延伸

1、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看: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指名朗读,

3、齐声诵读。

九、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小古文,初步学会了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字词,如何开开心心地诵读,俗话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愿大家多多诵读小古文,喜欢上小古文!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