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句子 > 无名之辈励志句子 正文

无名之辈励志句子

时间:2024-12-28 09:35:43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想

  【篇一:《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这本书并不是我喜欢阅读的类型,读起来也不那么的吸引,虽然有很多的小故事,可是大凡是励志类的书籍总是有这样大同小异的故事汇集而成的。关于对这类书的好坏,我无法做出判断,只能说它对读者的启迪不在于内容、思想和语言,更重要的是读者心中一直都有的东西,或许阅读过程中没有任何想法,但是之后随着某些东西的逐渐清晰或者是一闪念的只言片语,都可能让你回想起些什么,每本书的好坏都是因人而异的,都是因读者的心态、经历、情景而异的。

  纵观整本书而言对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在孩子幼年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性格等在孩子的一生中都会起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一时期与父母的教育是非常有关的。

  “没有人强迫她,她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喜欢学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他们只是非常严格的培养我的学习习惯,而且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我的好习惯都是在我懂事之前养成的……’(p181)”一个从小养成的好习惯使张黔成为最优秀的研究员,正如她所说的她的父母在他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强迫她集中注意力学习,之后成了习惯。由此可见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是很重要的。

  “严格但不强迫,就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天性和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习惯于一种规则,而不是就范于一种规则。(p108)”在很多成长的故事中父母都是很严格的,这种严格也是规范孩子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必须条件。

  “人脑和人心一样,朝着被赞赏的方向走。(p94)”除了严格的要求,许多成为微软小子的人并不是被批评出来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书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父母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激励自己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不是取决于这些因素,而是取决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p93)”无论是父母本身的综合素养还是教育方式只有在与孩子融洽相处时才能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

  任何的成功都是无法复制的,但是我们可以借鉴。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其成长的历史时期对他的影响,而如何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做最好的你自己,则是唯一留给我们发挥的空间。

  【篇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是每个渴望成功者最好的心灵驿站。成功是目标,成长是到达目标的道路。但这条曲折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让我胸有成竹,有时让我垂头丧气,甚至迷失自己,在挫折面前选择最多的就是软弱和妥协。读完《成长比成功更要》这本书,我茅塞顿开,书中质朴、平凡、意味深长的小故事,帮我理清了思索,让我悟出了如何做最好的“你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都盼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李开复所谈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过程。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就凭着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的自信,当然也离不开他们的家庭教育,他们每个人都饱受挫折,但他们站起来了,使自己更坚强,更“聪明”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岩石阻挡,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想想自己,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环境,让他充满自信,让他向“E学生”发展。从“微软小子”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只要找对了方向,自己的孩子一样也会有出息。反思自己,作为老师如何在成长的路上做最好的“你自己”为什么在成长的路上过的如此艰辛?没有能够更优秀,不是因为天生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使用聪明,而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使用自己的聪明,即使优秀了还是不快乐,是因为总认为“最好”的含义是战胜别人,而没有想到真正最好的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做人做事,道理是有一样的,不应该总是跟着别人走,也没有必要看别人怎么评价你。做你自己!就会发现心里有一块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激情一定就在那个地方。认识到自己的激情所在,不要压抑它,把它开发出来,就可以看到价值就在那里。

  看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为人师、为人母有所得,对自己的工作和将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面对生活中的一点挫折,我不再软弱,想想“微软小子”的成长历程,我会更加坚强。努力改变自己,不断进取,超越自我,更加坚定了信念。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会越活越精彩,因为我知道了,我不需要成为“最好的”,但我会成为“最好的我自己”。

  【篇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作文】

  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很惭愧,几乎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去深思一些问题,一些有关学生成长的问题。书中尖锐地指出,中国的教育体系的确很像一条制造工业品的流水线,大家都遵循同样的程序、同样的标准,走进去的孩子形形色色,出来的孩子却一模一样,否则就不发给你大学文凭。为了同一个目标,所有的老师都做着同样的事情,就是为了达到最终于目标,成绩=成功。为了成绩的,我们会潜意识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潜意识地忽略了一些学生,我们的忽视,可能从此会改变他们的一生。作为一名教师,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太少太少。所以正如书中所言,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首先,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人品第一”,让孩子们学生学会关爱、尊重、宽容、廉耻。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其实我们能做的,不仅是教给他们课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课本以外的知东西,那便是教给他们如何做人,去做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其次,我们要端正观念,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眼中有“人”,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心灵感受,遵循孩子们的个性和成长规律,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关注自己。我们有时候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不快乐,究其原因,我们总认为“最好”的含义就是战胜别别人,而没有想到真正的最好的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要以一种积极地、向上的态度,来审视自己,来肯定自己,做最好的我自己。最后,我们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上,我们应该果断地指出是非,热情地赞扬学生的优点,真情地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科学地指导改进的方法。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忽略课堂与日常行为中的细节,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样会对学生的成长得到深远的影响。改变你的角色,不要做一名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宽松的环境。正如书中所言,事实上孩子的秉性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如果真的希望孩子不仅有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且有一个好的性格、好的习惯、好的品行、好的心态、好的心情,就必须少给孩子一些强迫,多给孩子一些空间。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粒美好的种子,只要别不人去压迫,它就成长成一棵美好的大树。在微软小子的故事中,他们都在关键时候遇到了优秀的老师,在大部分中国教师中,只有一位是“特级教师”其余都是籍籍无名之辈。这些老师之所以让他们难以忘怀,奥秘全在课堂之外;教给他们如何做人;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告诉他们朝哪个方向走去,而那里真的就有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些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非常缺失东西,所以我们肩上的担子任重道远。

  在对“E”学生定义的时候,书中这样写道:拥有强烈自主意识和很高的情商,因而是更快乐、更杰出的学生。要成为这样的学生,很难;能成为这样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但是在机械型的这一转折点,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告诉他,这不是分数的金字塔,而是态度的金字塔;不是智力的金字塔,而是非智力的金字塔。是非智力的因素决定了你站在什么位置,而你的位置决定了你能从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吸收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

  告诉我们学生,要坚强,要自信,努力改变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同时也告诉自己,我们不需要成为“最好的”,但是我们会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最好的我自己”!

  【篇四: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有感】

  这几天集中精力读了凌志军先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颇多感触。书中描写了三十位“微软小子”的成长史,这些“人精”的成长遵循了一条规律:“E”学生最易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所谓“E”学生是指自主型的学生,他们具有自信、主动、积极,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持续性地保持一流成绩的特征。除此之外,还有自主、自由、坚韧、快乐、有个性、有激情、有想像力,享受学习而不是完成学习,不以分数衡量成败,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一定有独立的意志,有强烈的兴趣,有一个执著追求的目标等特征。

  此书初版是六年之前,从那以后多次再版,可见受欢迎的程度之深。但是,凌先生不知有没有想到,这本书产生的轰动效应和实际的教育发展进程相比真是不算什么!

  在书中,就读于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精英们对中国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深恶痛绝,对中国大学以及研究生教育颇多微辞。可是,时过境迁,在今日之中国,这种教育模式相比以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的竞争是从幼儿园开始的,甚至更早,从孩子还没出生时父母就在操心他(她)们的上学问题,买房要买学区房,户口要落在教育程度较好的区。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中国的父母们已经几近疯狂。他们的恐慌感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从上学那一刻起,孩子们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这一背就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呢?

  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处在现如今的社会,我们能比我们的孩子做得更好吗?我们明知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的,可是还是屈服于升学的压力,给我们的孩子们报奥数、英语、绘画、音乐等各种培训班,一点一点地挤占着孩子的睡眠和娱乐的时间。

  虽然我们也矛盾也痛苦,但是我们已经深悟:在如今的中国,如果你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意味着给他(她)带来一个痛苦的中年。在如此重压之下,谁还敢奢谈什么素质教育,这就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原因。

  中国的教育制度真是畸型,这种“流水线”式的产生人才的方式还谈什么创新力?为我们的孩子悲哀,为我们祖国的未来悲哀。迟早有一天,我们会为今天的畸型教育付出沉重的代价。而这代价不只是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东流,还意味着我们的国家丧失了核心竞争力,沦为为别的国家输出“智力”和劳动力的大国!

  此情此景,不愿想像。这也不是我们这种平头百姓所能掌控的。我能做的,是尽量为女儿撑开一线天,让她在如此烦重的学习空间中喘喘气,并尽可能地在她长大成人后送她出国,接受一下西方教育。否则,我的女儿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篇五: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后感】

  放假的前些日子,班主任经常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对我说:“你呀,怎么不学学微软小子呢?你要是有他们一半的学习习惯就好了,这样我做梦都会笑醒的。”我一直不理解,这微软小子究竟是何方神圣,怎么这么厉害啊?8月10号,我在新华书店里看到一本我最崇拜的李开复推荐的一本书:《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随手翻翻,居然是关于微软小子的!哈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我连忙在悠悠电扇下读起了这本书。

  刚读完第一个故事,我便深深地陷在里面,被微软小子们跌宕起伏的成长历程所吸引。用了三天时间看完它,现在仍在回味。我不得不承认,我被微软小子们感动了。

  刚开始,他并不喜欢学习,整天穿着破了几个洞的牛仔裤,和狐朋狗友们在街上晃悠,嘴里唱着邓丽君流行一时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在一次与父亲的谈话中他找到了自我,并选择了认真读书。基础不好的他在高三那年主动提出复读。紧张的学习气氛中他晚睡早起,中午不睡觉,半眯着眼睛在路上一边走一边背单词。在最后冲刺阶段却不幸得了视网膜脱落,手术成功后又继续上学。不能用眼过度的他就闭着眼睛听老师讲课、读题,大脑飞速运转。凭借这种执着坚持的精神考上了一流的大学。

  看到“半眯着眼睛读书”“闭着眼睛听”“动手术时一声不吭”这些字眼时,我被感动了。一次又一次读他的故事,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只要努力,干什么都不迟”的含义。不仅仅是他,每个微软小子成功背后都有崎岖不平的路,每个人的故事都足以让我这个事外人心疼到掉泪。“微软小子”不是智慧年轻人的专用名词,而是每个懂得生命意义,懂得把握青春,把握机会,也懂得怎样做出最正确的决定的小伙子的光荣称号。

  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也没有什么超人的天赋,最终却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这就是我最感动的地方:不向困难低头,一直向前冲的“攻劲”;即使在成长道路上跌倒,也一声不吭地爬起来,不抱怨命运,继续义无反顾向前走的执着;始终坚信我是最棒的自信。

  相比之下,最近报道出来的因为懒惰最终饿死在家中的23岁小伙子则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生活,却一味的依赖他人,最终落得个可笑可悲的下场。同样是处在美好的青春,却因为每个人不同的追求,决定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价值、不一样的人生。

  只要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下去,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有什么不能实现呢?再想想自己,学习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一种坚持的精神,所以成绩老是像跷跷板——忽上忽下,上了初中以后这种状态尤其明显。还时常对爸爸妈妈的劝告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读了这本书,看看微软小子的事迹、精神,再回头看看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相形之下心里不胜愧赧。

  初读这本书,我就有如此多的感动,我决定以后再认真地,一字一句地看,细细记下每一个感动。

  感谢这本书,它及时地告诉了我以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我决定按照它指引的方向,创造属于我自己的辉煌!

  【篇六:《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成长比成功重要》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成功是一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一个多么有味道的句子,这是一个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的理念。在中国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要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

  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其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书中记录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军希望借这本书,让国人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成长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成长。通过成长,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搏的成长。只要尽为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成长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有同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成长。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成长重要,那我们只要董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与反映条件就行了。有何必费钱费时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之后,换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着就是成长的重要性。

  感性上来说,没有成长就没有结果,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乌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没有亲自去争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导致无批邦永远只能是空虚社会主义,而后来者亲身实践完善了一个争取的成长,才成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由此说来,中结果轻成长是不是容易导致人去空想却不付注实践呢?很明显对方辩友承认了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深思熟虑为辩论会去做准备了,而只会空等结果。

  做事情的概念,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抽象成一个做事情的成长,就好比打篮球,当你一个人带球连过数人后上篮,即使没进,也比你在没人防的时候进一个球要舒服的多,这就是成长。

  人活着,何必那么累呢?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又怎么样?这一个结果可能是下一个成长的开端,或者说它本身就包含于生命的成长之中,而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了奋斗的艰辛,体验了努力拼搏后成功的喜悦,这就足够了,当然,结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时期内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帜,可以是号角,但不是目的,我们的牡丹是趁着年轻,尽可能的去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成长,生命是一种成长。

  所有的结局都已经写好,所有的泪水都一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样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青春的脚步,有多仓促就有多空洞,有多悠闲就有多空虚,有多深情就有多虚伪,有多少获得就必然有多少失落。

  结果?又有谁会知道结果呢/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不忧愁的脸,是我的少年,不仓促的眼,等岁月改变。

  我们所能做到,只有在走的成长中去体会,体会成长的成长中蜕变的痛苦,体会流量陨落的瞬间心的裂缝,然后在体会中学会长大,在体会中等青春散场。

  结果在远方,成长在路上,路,在叫下。作文

  【篇七:《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有段时间迷上了看电子书,因为它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于是在网上下载了很多资料,有些读了一点就再也没有兴趣继续看下去了,有些总是心生挂念点灯熬油的赶出来想想却也没有什么意思,有些看了一部分觉得值得拥有一本细细品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就是这样一本书,于是上当当搜索居然评价相当不错,于是连同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收入囊中。

  作者凌志军在书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

  一、让学生成为“E学生”

  书中所有案例无一例外具备三个特征:很高的情商;快乐享受学习,而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优秀的自己。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E学生:EQ(情商)、Enjoy(快乐享受学习)、Excellence(卓越)。

  三个特征非常明确,看看我们的教育,就在所谓素质教育进行了十几年之后的今天,是不是还是过于注重“成绩”,期末复习的不断重复,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谈何享受学习?如果说有享受也只不过是个别孩子在享受每次检测100分的喜悦,是对结果的享受而非学习过程本身的享受。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关注每个孩子是否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潜力,是否实现了“最好的自己”?是否在“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历练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二、自信是成长路上的第一路标

  给孩子一个自信,比给他一堆知识都重要。今年元旦联欢会上,九班的两个小男孩合唱了一首歌,崔文正落落大方,詹宇森则扭捏作态,究其原因就是自信心的问题:一个从小锻炼,登台机会数之不尽,在历练中自信心不断提升,教室内的表演如同在家练习;另一个虽然实际唱得也不错,但是几乎没有什么机会锻炼,同学面前表演简直就是一个大舞台,两个孩子站在那里,起点不同表现自然不同,看到一幕时让我回忆了两个孩子平时的表现,唱歌带给崔文正的自信延伸各个方面,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课下与老师的交谈,还是让这个孩子去完成什么任务,这个孩子就没有怯场的时候;而詹宇森虽也是个聪明的小孩儿,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明显自信不足。

  教育应该是个培养孩子树立自信心的过程,找到孩子身上的成长点去挖掘和培养,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不断的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从而不断的树立和积累自信心。这其中必须要做到的是不断的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既要注意进行横向的他人对比又要进行纵向的自我对比。

  三、好习惯成就一个优秀的人

  一个好习惯比期望值更重要。案例中无一例外的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阶段,父母帮助孩子养成了一些影响一生的好习惯,在习惯养成之后又将孩子放飞,让他们凭借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去生活和学习。他们全部拥有广泛的兴趣,并且有意无意地全方位训练自己的大脑;他们的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拥有优秀的思维力;他们并不具备与生俱来的智慧,但是优秀的习惯使得他们不让自己的大脑闲置;他们把“聚精会神”由习惯升级为态度继而成为能力,让自己更有效地使用大脑,最大程度地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们并没有让学习把心塞满,而是让心里有一些空间,可以想别的东西;他们全部诚实善于合作有责任心拥有健全的人格。而这所有的一切均始自于——良好的习惯。

  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可以放任孩子的任何兴趣,却不能放任一个坏习惯!

  四、永远的成长

  成功是每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只有经历了艰难痛苦的过程才会体会到收获的喜悦,那份快乐源自于经历了漫长的体验过程,而非结果本身。在成长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来注意,成功永远不是永远的,只是暂时的,但是成长却是永远的,一直在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当人成长了,成功也就来到了。关注成长比关注成功更重要!

  【篇八:《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凌志军先生的著作《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在寒假温暖的午后我坐在太阳底下打开书,真没想到看书也成了件特别浪漫的事情。从小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越来越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的桎梏,对教育体制自然有自己一番的抱怨和看法,一见此书,心心相印!

  翻翻书页、前后的著名人士李开复的热情推荐,更巩固了我的直觉,这是一本对中国教育体制、核心的比较对照之书。买到手后,欣然在书页上题款:此书意义重大,仔细阅读。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醍醐灌顶!当人们热衷于如何成功时,似乎对成长的关注太少了,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出了很多问题吗?也许是对它太有信心了。想起了“赏识教育”推广人周弘的一句话,如果对孩子给予了科学的、人性的、全面的培养教育,还真不愁哪个孩子不能成功了!……

  作者是人民日报的资深记者,对中国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的30位成功的中国人,进行了采访。在外人眼中,这些中国人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于是从同为中国人的角度出发,挖掘、讨教、分析了30位研究人员的成长故事,并尝试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这30人中间有大陆人、有台湾人;有年长者,有后生仔;有少年大学生,被誉为“神童”之人,也有任性爱玩,调皮捣蛋之人;有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也有生活拮据家庭困难的小老百姓;有出国留学载誉归来的大教授,也有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上来……读完所有中国等级课程的学者;有沉稳内向刻苦钻研之人,也有外向开朗锐意创新之人。而这种规律性的经验,竟可与传统教育中所要求的许多素质和技能,一一对应,并形成鲜明对比。此书按不同主题和侧重点,一章章展开,每一位微软人的故事、经历围绕着出现,让人爱不释卷,不断有同感发出,也不断叹出一些茅塞顿开之语。“我以前就是这样啊!”、“为什么我以前没这样去想呢?”、“为什么当初自己想到了却没有这样去试一试呢?”……诸如此类,太多太多,不一而足。

  全书章节分别以“起跑线”、“相信你自己最聪明”、“我到底要什么”、“爸爸和妈妈”、“大脑的成长”、“学习是一种态度”、“情商时代”和“大师在哪里”为主题,铺陈展开,一一阐述。不能说是振聋发聩,但至少是一汩汩清澈的清泉,滋润着我们早已被应试教育“磨练”得心力交瘁和干涸已久的心田。难道教育不能对比着来进行吗?没有绝对的真理,行不行?我只能质问自己,可自己又向谁要答案?教育部、学校、老师、领导?还好现在多了一个这样的选择。我庆幸!

  “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是作者的金玉良言,还是应时之语?我无兴趣,但很赞同要做一个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由于时间短,我只是粗略的把书读完了一便,但我想我会一直思考下去,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会越活越精彩,因为我知道了,我不需要成为“最好的”,但我会成为“最好的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