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名人
我们村的宋茂林叔叔,被村里人称为"开荒王"!
说起这个称号,宋茂林叔叔给我们介绍了他开垦荒山的过程.宋叔叔原来是一个工厂的职工,1998年下岗了.为了生活,宋叔叔决定承包老家的200亩(1亩~666.7平方米)荒山.可荒山上没有路、没有电、没有食物,平时很少有人到那里去,怎么办?在亲戚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下,宋叔叔招用了四名下岗职工,硬是靠双手修了一条能通一辆农用车的盘山小路.路有了,还得通电.可是从村里往山上架线通电,需要很大一笔费用.为了解燃眉之急,他只好买了一台风力发电机,供日常照明用.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宋叔叔带领着下岗职工在山下平出了十几亩土地,种上庄稼和蔬菜.
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宋叔叔合计着将这200亩荒山先载树,后养家禽.于是,他买来树苗,在山上栽上了成片的果树和板栗树.让他想不到的是,2001年夏季,在栽树的过程中,遇上了天灾,大风连带暴雨,毁掉了大多数的树木.看着自己的希望就这样呗风雨卷走了,宋叔叔并没有放弃,而是重新买来树苗栽上.
创业过程中最难的是不懂技术.创业初期,宋叔叔对果木种植,山林养护和家禽养殖都一窍不通,为此,宋叔叔在创业道路上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不懂技术,他培育的第一批果树没几天就生病了;养第一批鸡时,赶上下大雨,鸡都被淋死了.
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没有让宋叔叔退缩.为了学好技术,他从书店买来科技读本,从理论实践刻苦钻研.
如今,宋叔叔承包的200亩荒山已经绿树成荫、鸡鸭成群了.谈起往事,宋叔叔动情地说:“不要失去信念,不要心存埋怨.伸出手就有希望,迈出脚就有收获.”
第二篇:山西名人
我的家乡在山西,有许多名人.
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重尔(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前 636年至前 628年在位.献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骊姬之乱,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被立为晋君.他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协力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又号召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后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与楚军接战,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主盟诸候,周天子亦奉如参加,策命他为“伯候”(霸主).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惠文王时,将兵破齐,拜为上卿.后多次击败齐、魏,歼敌立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候.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他统帅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前251年,他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晚年悒郁不得志,愤而奔魏.后又离魏适楚,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惠文王时,奉使报秦,当庭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前 279年,秦、赵会于渑池,他随侍孝成王,面斥强秦,不辱国体.以功任上卿,居廉颇之上.由于他善自谦抑,相忍为国,使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遂成刎颈之交.
第三篇:山西名人
公元662年,唐高宗命令薛仁贵进天山,打击九姓突厥。将要出发时唐高宗让他试射甲胄,说:“古代善于射箭的人能射穿七甲,你先试射五层,”结果他一箭射穿内甲,唐高宗大吃一惊,命令他去作战。
九姓突厥与唐军对降时,派出十几个勇士挑战,薛仁贵,连射三箭,射死三人,其余的人都下马投降。
薛仁贵安抚九姓突厥,只抓住了三个首领还朝。唐军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八汉关。”
薛仁贵,名礼,绛州龙门人。农民出身,善于骑射,在唐太宗征辽车时参军。唐军围攻安市,高丽派援军25万来解围。两军会战之时,薛仁贵身穿白袍,手握银枪,腰悬弓箭,在敌阵中冲杀,所向披摩,唐军随后攻击,一打败高丽。被任命为领军郎将,夸赞他说:“我不欢喜得高丽,喜欢得将军。”
唐高宗在位时,薛仁贵在对西突厥和高丽的战争中屡立奇功。有一年他率军200人,在金山与高丽的大军激战。他先冲杀,大败敌军。接着,他又乘剩追击进攻扶余城,一战歼敌万余人。薛仁贵攻下扶余城后,扶余城后40多城都来投奔。
公元668年,高丽灭亡。薛仁贵战功卓越,升为右威大将军,兼安东都护,留守平壤。
薛仁贵,他不仅精通各种兵法,十大阵法,而且还会摆龙门大阵,他严以律己,宽容待人,而且,无论对朋友还是他人都很真诚,他的种种精神,都值得我们认真的去学习和借鉴。
薛仁贵,他是一个真的“大丈夫”他不欺压老百姓,还军律严明。他是我最值得敬佩的人。
第四篇:山西名人
杨家将的故事自北宋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无数人的创造和完善,到明末终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长篇小说。它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依据,通过描写北宋时杨家三代抗击辽国与西夏的故事,为我们塑造了杨继业、佘太君、杨六郎、穆桂英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昂扬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有着胆识超群、智勇过人的本领,因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化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穆桂英了。她大破天门阵,而且还在金山之战中打败辽兵,救出杨宗保,使宋兵大获全胜,不仅如此,她还非常孝顺,因为自己的父亲穆羽被朝廷诬陷,从那以后,她就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
可是我呢?却是一个胆子很小的女孩。晚上,每当一有风吹草动,我就怕极了。有时候,我就用被子蒙住头睡觉,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身上全都是汗。
记得有一次,我们老家突然出现了一只贼头贼脑的老鼠,我吓得“啊”的大声尖叫起来,爬到餐桌上不敢下来。我弟弟却很勇敢,他拿着一把扫帚,跑来跑去地赶老鼠。我真的需要向穆桂英学习了!
诚信名声,注意细节 能出点子,出好点子,是一个人以下是名人故事摘写
乔治·肖伯纳说:“人们总是喜欢抱怨周围的环境,但我不迷信环境。那些成功的人们总是自己去寻找机会,如果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那么他们就去创造机会。”
约翰·奈斯比特《世界大趋势》:“变革的时代就是机遇的'时代,人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就会带来新的需要和欲望,从而产生新的机会。”
西方一名人: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杜甫《宗武生日》: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唐朝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伏尔泰:工作使人免除三大流弊:生活乏味,胡作非为,一贫如洗。
赫拉克利特: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无法表露,文化就无法施展,力量就无法战斗,知识就无法利用。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论老之将至》一文中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大海,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像毫无痛苦的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靠煤炭富了的不过是极少数的煤老板,而大多数山西人却是很穷的。山西的人均收入一度曾遥遥领“后”,排在全国倒数的位置。2005年11月让山西名扬全球的沁源学生早操车祸死亡21条生命的特大灾难,就是贫穷症的一个综合反应。沁源属于晋南,在山西还不是太穷的地方,就是这儿的学校还没有一个宽阔的操场让学生早操时跑步,还得跑到公路上呼吸着污浊的空气锻炼身体,数年如一日都这样坚持过来了,只不过发生了如此惨剧,人们才为祖国的下一代呼吁开了。也许有人说,那么多有钱的煤老板捐俩钱不就得了。话虽如此说,但我们要理解人家煤老板们,他们财富的增加还无法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正在为实现攀登世界高消费顶峰的凌云壮志而奋发努力,那有什么余钱来资助教育啊。中国的教育本来就穷,这本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而穷的极致是连公安局都穷得找发财的路子了。大约是2001年的`12月,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播了一个节目,叫《邮车难过偏头关》。偏头关就是山西北部的偏关县,山西去内蒙古的出口之一。说的是南方某市的一辆邮车,去内蒙古送药,路经偏关被扣,要打开车箱检查,押运的邮政人员说,按国家规定,邮车不能随便扣留。扣车者不听要砸锁,押车人以身护车,厂方随车人员打了110,公安局来了人,索性将邮车开回县城扣留。开车检查,确证是药品后,仍不放行,说要通过谈判解决。厂方无奈,只好同意。谈判的镜头太精彩了。我的那位山西老乡,先伸出四个指头,又叉开拇指和食指作出一个八字。画外音:他说由他处理只要四万,要是别人处理得八万。当问道:你明知是邮车,为什么还要扣留、罚款?公安局的人答:县上财政困难,我们交不够罚款,就不给拨经费。我不禁悲从中来,悲的不是腐败的可恶,悲的是偌大一个县财政,竟连公安局的经费也解决不了,还得让他们自己罚款创收解决。还有这种贫穷更让人痛心的吗?
我们山西人虽然穷,但具有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时还能来点黑色幽默。在荒凉的乡村里,时不时就可以见到一些灰暗如天空的破旧学校,尽管破旧也是学校,总让人肃然起敬,可再一看那墙上的标语,就让人心头涌起了莫名的悲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不打自招。现在,哪个行业还穷呢?他们都在使着吃奶的劲儿往小康道路上扎堆,乡村教育才真是穷得可怜,穷得让人心酸。社会上三教九流,苦的不也正是几个孩子吗?时下,什么都“为本”了,可百年大计的教育,还没有摆到根本的位置上。如果说这也是一种乐观的话,不过是一种盲目乐观,如果说这是我的父老乡亲苦中作乐的话,这“乐”又是何其的沉重啊!去年冬天沁源早操车祸中丧生的21条生命中,有一个班主任姜华老师,这次事件本是中国新世纪教育史上的奇耻大辱,值得好好反思。不料山西的官方媒体竟然把一场悲剧粉饰成了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