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句子 > 水龙吟赏析句子励志 正文

水龙吟赏析句子励志

时间:2024-09-21 20:28:4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赏析:

  读辛弃疾的词,总有种豪迈又大气的感觉。不愧是能提着刀杀入几万人敌军大营的英雄人物啊!

  整篇词脉络的铺陈非常清晰爽利。从远处的山水风景切入,再由外部事物(“孤鸿”)联想到自己,继而舒展情绪,再表达平生抱负,随后回到现实,感慨时光流逝、英雄老去。畅意淋漓,一气呵成。

  第一段开头先写景。举目远眺,一片远阔天地。“遥岑”指远山,是说远远望去,山峦叠嶂就像女孩子头上的簪子和发髻,形态各异。然而这样的风景并没有为他带来欣喜,反而“献愁供恨”,不断地使他产生“愁”和“恨”。

  为何愁,为何恨呢?因为他看见落日下一只落单的大雁,顷刻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辛弃疾祖籍山东,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在金兵统治下。他一路南下,投奔南宋朝廷。所以说自己是“江南游子”。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一句有很深的含义。“落日”让人感伤,让人联想到结束和没落。那一刻,不知他目送着太阳落山,是否也想到了正在下沉的南宋王朝。“江南游子”,亦想回家,想要一路杀回去,收回中原土地,解放家乡。然而一切都太难了。故而“愁”,故而“恨”。

  “千里清秋”是这样的壮阔而肃杀,而登亭远眺的游子是这样的孤独而无助。

  但如果仅仅是孤独,那也就泯然众人了。我个人觉得第一段最出彩的.就是后面几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来自百度百科)吴钩在宋代很流行,可能也是由于其更多的精神象征意义。

  辛弃疾一方面用“吴钩”这个词来自喻刚毅顽强的品质、以及得不到重用的境遇,另一方面,“吴钩”也确实指他腰间佩着的刀剑。“把吴钩看了”和另一句更有名的“醉里挑灯看剑”意义类同,都是他对曾经的沙场生涯的怀念,以及对征战杀敌的迫切渴望。

  他在孤独、心酸和悲苦中把自己蒙了尘的剑看了又看,内心悲愤痛绝。像那位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的前人一样,拍遍栏杆,也没有人理解他此时此刻的情意。

  辛弃疾的性格是强硬而刚烈的,他这几个句子内在还是有着刚强的骨架,却比柔情更令人心酸难受。

  反复读几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记得“了”一定要念[liǎo]),意味绵密,节奏紧凑却自带一股特别的悠扬潇洒,真是荡气回肠。

  紧接着第二段,他用了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个,讲的是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羹而辞官回乡的事。以季鹰与自己对比,季鹰回乡了,而自己始终不得归。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个典故,说的是刘备(刘郎)看不起许汜,认为其自私自利,在国家危难时依然只管自己置地买房。现如今他觉得自己和许汜没什么差别,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却无所作为,只能在江南闲居,因而愧对先贤英烈。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的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桓温的故事。桓温一次征战路经某地,见先前种下的柳树已长得很大了,感慨时光飞逝,“泫然流泪”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抚今追昔,有不尽的共鸣与感悟。料想从来英雄迟暮,无人问津,可能到头来唯有红颜知己伴随左右,聊加安慰。但他又能去哪里,找谁来用“红巾翠袖”为自己擦眼泪?

  这句话,是否在说自己的眼泪永远流不完,擦不干呢。

  都说辛弃疾是用刀剑在写词。果不其然。整篇词里,没有一个字符合我以前对文字“美”的要求。但每一个字又都那样蕴藉贴切,忠心耿耿地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而服务。

  真正的豪放派,应有这样的炽热血泪和刚劲风骨。

  而他,本是一名武人。如今却以诗词后世扬名。他若知晓,不知将作何感想。

水龙吟辛弃疾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的矛盾,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全诗如下: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译文一】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译文二】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御剑术),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的火焰(斗牛是星座)。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灯火(燃犀是指点燃生命的火光,燃犀也指一种怪兽),倚在栏杆处却怕,风雷怒,鱼龙惨(这两句没有什么好翻译的)

  山峡夹江对应而起,过高楼(古代的危楼是指高的楼台),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身体精神都已感到疲惫,不妨舒服的躺下来,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簟席子),千古兴亡的事情,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一时登高楼观赏风景,问什么人能够放下尘世的琐事呢,片片白色的船帆的影子印在白沙河岸,如同系统斜阳的缆绳!

  【赏析一】

  这是辛词中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作为一个爱国词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广大地区,同时也很自然地要联想到传说落入水中的宝剑。在祖国遭受敌人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该是多么需要有一把能扫清万里阴云的长剑呵!然而,词人之所见,却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处探着,却又怕水面上风雷怒吼,水底里魔怪凶残。说明,若想取得这把宝剑,组成统一的、强大的爱国抗金力量,这中间是会遇到重重阻挠与严重破坏的。后片即景抒情,虽然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困居高卧的.隐退思想,但这一消极思想之产生,是与他当时的处境,与南宋王朝整个政治形势分不开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进取,一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的有识之士却百般压制打击,直至迫害镇压,使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付之东流。因此,在指出辛词中经常流露的隐退闲居这一消极思想的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赏析二】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水龙吟辛弃疾

  这首诗用了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达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的感情。全诗如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赏析】

  我们知道,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免慨叹。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虞美人》)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难道是作者的本意吗?不,这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水龙吟

  我们知道,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是消极的,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这首《水龙吟》,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呢。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点评】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赏析】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

  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