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曹操蒿里行经典语录 正文

曹操蒿里行经典语录

时间:2024-10-09 18:18:12

《蒿里行》

古诗原文

关东有义士⑵,兴兵讨群凶⑶。

初期会盟津⑷,乃心在咸阳⑸。

军合力不齐⑹,踌躇而雁行⑺。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⑻。

淮南弟称号⑼,刻玺于北方⑽。

铠甲生虮虱⑾,万姓以死亡⑿。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⒀,念之断人肠。

【相关注释:】

⑴蒿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⑵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⑶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⑷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⑸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⑹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⑺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⑻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⑼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⑽刻玺句:指初平二年(191)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⑾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金属制成的叫铠,皮革制成的叫甲。虮,虱卵。此句以下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

⑿万姓:百姓。以:因此。

⒀生民:百姓。遗:剩下。

【赏析】

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

正因为此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由诗人直抒胸臆,故全诗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

⑴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⑵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⑶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⑷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⑸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

⑹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⑺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

⑻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

⑼刻玺句: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⑽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

⑾万姓:百姓。以:因此。

⑿生民:百姓。遗:剩下。

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

此诗比《

正因为此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由诗人直抒胸

1、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5、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7、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8、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9、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10、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

11、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虞姬《和项王歌》

1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14、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15、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李益《塞下曲》

16、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李约《过华清宫》

18、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许浑《塞下曲》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0、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21、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李白《塞下曲六首》

2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23、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24、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李梦阳《秋望》

2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6、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从军行》

27、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28、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29、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30、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古意》

31、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李白《从军行》

32、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马戴《出塞词》

33、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34、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35、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3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7、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战城南》

38、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9、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刘因《观梅有感》

40、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1、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张玉娘《从军行》

42、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马戴《出塞词》

43、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44、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45、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46、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47、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屈原《国殇》

48、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张籍《没蕃故人》

49、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曹操《蒿里行》

50、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51、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李白《塞下曲六首》

5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3、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李白《古风·其十九》

54、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杜甫《悲陈陶》

55、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56、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

57、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王镃《塞上曲》

58、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59、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0、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61、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62、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6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64、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