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樊登经典语录母爱的羁绊 正文

樊登经典语录母爱的羁绊

时间:2024-10-05 23:23:10

母爱的羁绊读后感1

作者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考察母女关系中复杂的心理状态,平实温暖却又发人深思。是一次坚信却非常有意义的心理历程。对于子女如何寻求自我的出路之道,脱离母爱的羁绊,重新获得自信,方式方法很有实践价值。

如果想成为一位更胜任的母亲,更深入地认识自已,书中分析的很细致。也针对已经造成的伤害分析了应该怎么克服心理障碍。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特别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我们的父母大多来自遭受太多剥夺的时代,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心留下缺乏与创伤,后来在孩子身上寻求补偿,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溺爱,在学业上对孩子过高期待与强求,在教育上采用极端强制的方式,用自己的经验去代替孩子的经验,挫伤孩子的生命潜能,压抑孩子的自我成长。作为母亲需要一个意识:我就是我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母亲的生命里有伤害,就需要获得觉察,经历医治和成长。让自恋的母亲去反省自己跟女儿关系的本质,意识到自恋型“母爱”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做为女人有许多东西是最宝贵的,比如健康,美貌和爱情等等,但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不能完全把握的,只有学习才是可以使用一生的化妆品,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天天都在进步,在改变,自己若不动,而只呆呆地望着别人远去的身影是不会得到内心快乐的。对待孩子的教育上,眼睛不能只盯在他的缺点上,也要常识他,要精心把他教育大,而不是只把他养活大。

母爱的羁绊读后感2

在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家的博客中看到了他推荐的一本书《母爱的羁绊》,买回来以后迫不及待的将整本书读完,感触良多。

在《为何家会伤人》那本书中,提到每个成人其实也是小孩,每个成人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性格的缺陷,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是环境给我造成的,每个人都有两次的成长的过程,一次是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第二次就是自己哺育孩子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问题所在,那么在第二次哺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就能够避免自己性格缺陷在孩子身上重蹈覆辙。

《母爱的羁绊》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就是“Healing the daughter of narcissistic mother”,就是指出了之所母爱会有羁绊,就是因为母亲的自恋的性格特质造成的,孩子永远会问自己一个问题“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一直会有一个阴影笼罩着自恋母亲的孩子:我足够优秀吗?我的这些优秀的特质能够讨得母亲的喜欢吗?孩子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给与自己很大的一个压力,自恋母亲没有带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成长心里环境。这本书令人动容之处是:“这不是一个生气、不满、愤怒的投射之旅,而是一个理解之旅。”之所以有这样的自恋的母亲,是因为母亲在还是小女孩的时候肯定也遭受过不能克服的心里障碍和阴影,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教会女儿和母亲一起面对这些成长过程中不能逾越的障碍,从而是母女关系得到改善,母亲和女儿都得到康复。

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还是最后一章《结束自恋母亲的影响》,自恋母亲的女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怕自己重蹈自己母亲的覆辙,告诉你做为母亲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做为母亲必须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小程度的让自己的孩子收到这种自恋的伤害。

同情、责任、特权、价值、真诚、这些至关重要的人格特质,我们都要给予孩子,最后在生活中找到生活中的另一半,完成自己的只属于自己的人生。

母爱的羁绊读后感3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叙述与母爱有关的温暖治愈故事的书。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引入眼帘的是另一位著名教育作家——纳内特?加特瑞尔的书评:“这是一本每一位感觉生活在强势家长影响之下的子女必读之书”

原来这本书叙议的主题远比我想象的要沉重。

此书的作者是位美国注册的家庭治疗学家,已有28年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是治疗家庭问题方面的专家。同时,她也是一个经历了自我医治的女性——母亲的女儿。这本书反映她本人的生命感受与治疗经验——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名字为《母爱的羁绊》而不是《家庭的羁绊》的原因。

书中以夹叙夹议的方式阐明了偏心、偏激、自傲、苛刻、重男轻女……等父母在教育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这些原生家庭对孩子们的影响,孩子们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等等话题。作者在提及每一个观点时,都会加以真实的.案例,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当事人的切身体会与心理活动,非常清晰而生动地展示了复杂而微妙的母女关系的多个层面。

父母自身的心理状态与其对子女的态度十分重要。就拿一代才女——林徽因来说,她的原生家庭也给她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她的母亲何雪媛嫁入林氏,未育有一子。丈夫被抢走,情敌又生了儿子,何雪媛积攒了一肚子怨妇气,并持续了一生。她无尽的哀伤无法宣泄,只能发泄在女儿和生活中。以至于林徽因写信给费慰梅“差不多希望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早年的斗争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

除此之外,父母对自身教育的认识也十分重要。许多父母把上一代加害于己的东西继承下来,用以加害下一代,而这种传承,总是普遍发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而这种专属于原生家庭的“接力”,应该引起家庭教育方面的重视。在家庭系统中,好的资源应该流传下去,伤害的因素应该受到阻止。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越发明白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无关贫富、无关美丑。希望世界上的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也希望旧时代的悲剧不再重演。

母爱的羁绊读后感4

未婚时,工作上不顺心,只想第一秒时间回到家里和妈妈在一起,虽然明白妈妈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只要和妈妈在一起,仿佛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结婚了,只要一放假,就习惯于带着孩子找自己的妈妈。只因和妈妈在一起是幸福的,心里是放松的。只有此时,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气着妈妈时,过后赶紧想方法弥补。妈妈吼自己了立马生气,但丝毫不影响下一秒吃妈妈刚做好的香喷喷的饺子。一切的一切,只以为是习惯而已。

当拿到这本书《母爱的羁绊》阅读后,深深地明白原来我们一直以来的幸福只缘于这个叫母亲的角色,最为重要的是母亲得体的付出和那份浓浓的但不沉重的爱。

一个女人一生大概就是在女孩、女儿、女人、妈妈、婆婆或丈母娘的社会角色中进步或来回转换,在你的记忆里是否有许多欢快而平和的记忆?还是永远不够自信,哪怕做了再多,也不能给一个肯定?请在《母爱的羁绊》这本书里找寻那份答案。

如果一个女人,无法肯定自己,建立自信,或许很漂亮、能干,但却会觉得,我不如他人。但一些外在条件不好的人,却是那么地勇敢和自信。这一切可能都来源于你母亲的一个特质——“自恋”,只会过度地关注自己。如果你因为自己某些行为,或者对自己过分要求而痛苦,你一定需要了解,或许你成为了***妈的一部分!但我们的妈妈也是她自己妈妈的女儿,她或许也没有机会去了解自己的内心,我们去深度剖析,不是为了责备已经继承的事实,而是为了理解并更好地接纳所有!

书中介绍自恋型母亲的特性:

1、对自己的重要性有着不切实际的理解;

2、专注成功,美貌,权利的幻想;

3、相信自己独一无二,孤芳自赏;

4、觉得自己享有特权;

5、人际关系剥削,喜欢利用别人;

6、特别需要过度赞美;

7、缺少同情心;

8、常常嫉妒;

9、傲慢目中无人!

如果你是一份自恋的母亲,请理性地对待书中内容,告诉自己:为了家庭的和谐,改变自己。或者你是一个自恋母亲的女儿,对于自己的不幸童年,也许一些早已在心中生根的种种不开心都会随时牵绊你的生活,可是只因她是母亲,却是努力告知自己,那是自己的妈妈,母亲向来是被歌颂的,怎么有对母亲的亵渎和不敬,哪怕只是悄悄地想一下下而已。但书中的治愈的方法中会告诉我们,客观对待这件事,过去的依然存在,不会消逝。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放下和释然,了解过去和总结,能帮助我们走出阴影,因为母爱的羁绊,我们无法选择,那犹如娘胎带来的气性,能选择的,永远都是自己放下枷锁和固定思维,勇敢而无畏的心!不让原生家庭里的不良结果再传承下去。

也许你已经是一位女儿的妈妈或是即将会有女儿出生,不要把这些自恋母亲的物质留给孩子,而是应该教她平和而完整,大度不虚荣。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

在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家的博客中看到了他推荐的一本书《母爱的羁绊》,买回来以后迫不及待的将整本书读完,感触良多。

在《为何家会伤人》那本书中,提到每个成人其实也是小孩,每个成人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性格的缺陷,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是环境给我造成的,每个人都有两次的成长的过程,一次是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第二次就是自己哺育孩子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问题所在,那么在第二次哺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就能够避免自己性格缺陷在孩子身上重蹈覆辙。

《母爱的羁绊》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就是“Healing the daughter of narcissistic mother”,就是指出了之所母爱会有羁绊,就是因为母亲的自恋的性格特质造成的,孩子永远会问自己一个问题“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一直会有一个阴影笼罩着自恋母亲的孩子:我足够优秀吗?我的这些优秀的特质能够讨得母亲的喜欢吗?孩子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给与自己很大的一个压力,自恋母亲没有带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成长心里环境。这本书令人动容之处是:“这不是一个生气、不满、愤怒的投射之旅,而是一个理解之旅。”之所以有这样的自恋的母亲,是因为母亲在还是小女孩的时候肯定也遭受过不能克服的心里障碍和阴影,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教会女儿和母亲一起面对这些成长过程中不能逾越的障碍,从而是母女关系得到改善,母亲和女儿都得到康复。

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还是最后一章《结束自恋母亲的影响》,自恋母亲的女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怕自己重蹈自己母亲的覆辙,告诉你做为母亲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做为母亲必须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小程度的让自己的孩子收到这种自恋的伤害。

同情、责任、特权、价值、真诚、这些至关重要的人格特质,我们都要给予孩子,最后在生活中找到生活中的另一半,完成自己的只属于自己的人生。

初衷:

野狼特战队一周一次的思维导图训练,本周的训练主题是“三八妇女节”。

这次我选择了一本书《母爱的羁绊》。

原因是:

1、这书里涵盖了“妇女”的两个角色,就是妈妈和女儿。

2、我又是妈妈,又是女儿。可能妈妈的使命感会更强。也想看看自己给到的母爱是不是羁绊的。

看了书评,有些人哭了,有些人很有感触,有些人希望自己能够重新正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有些人后悔自己没有在20几岁的时候看了这本书。

内容分享:

《母爱的羁绊》,主要讲述的是“自恋型的妈妈”

自恋型的妈妈,有2大特征:一是情感匮乏,她整天关注的都是自己的感受。二是强烈的自我关注,做任何事情的考虑角度都是从自己出发,很少关注别人,她会控制女儿按照她的方式去生活。

自恋型的妈妈,有9个特质,我进行了归类:

1、从自身定位开始。她总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最好的。她觉得自己享有特权,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让她等。她相信她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别的人、地位高的人或社会名流所理解。

2、从需求而言,她需要过度的崇拜,她对为你做的每件事情她都需要得到你的赞美、感激和恭维,比如做的饭很美味、挑选的'衣服很有品味等等。她专注于无止境的成功、名利、美貌、才华的幻想。比如疯狂的骑着电动车、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一天能带着孩子五六个班的跑下来。

3、从人际关系而言,她喜欢利用别人来帮自己实现目标,她觉得这很正常。她缺少同情心,当女儿难过的时候,她总会说,你应该坚强一点,而不会安慰她、理解她。她嫉妒别人,甚至有时会嫉妒自己的女儿。她傲慢、目中无人。

自恋型妈妈的女儿,她要按照妈妈的想法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一、为什么我总觉得没人爱我?

二、为什么我总觉得我做的不够好?

三、为什么我经常觉得空虚?

四、为什么我总不自信?

在这样的心里环境下生存的两个人中间,有十根毒刺:

第一根:女儿总想得到爱和嘉许,但是却永远无法取悦母亲。“为什么我怎么做你都不满意!”

第二根:母亲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你感觉怎么样。出门前会把你收拾的漂漂亮亮,而不考虑你是否舒服;找男朋友要找个什么样的男朋友才有面子、才门当户对,而不是这个人爱不爱你。

第三根:母亲会嫉妒女儿。在西方会比较多见。但在中国,在家庭会议中也可以看到一点。

第四根:不支持女儿的自我表述。有时妈妈会用哭来做逃避的通道,当女儿试图去讲清楚事情时,妈妈总会拒绝。

第五根: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着母亲转。甚至家里的父亲也不得不围着母亲转。

第六根:母亲没有同情心。这是自恋型妈妈的标志性特点。

第七根:母亲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情绪就会摔门、摔东西。能够发泄出来的情绪也只剩下了愤怒、抱怨,所以有些女儿会表述“妈妈像石头一样冰冷”。

第八根:母亲爱挑毛病,指责别人。

第九根:和女儿成为闺蜜,穿相似的,做类似的事情。其实这也是一种容易让孩子对母女关系界定不清晰的方式。甚至随着年纪增长,女儿充当起了妈妈的角色。

第十根:女儿和妈妈之间没有隐私,她不尊重女儿。

自恋型妈妈如何识别?共有6张面孔,而且也会影响出女儿身上的一些特点:

一、浮夸外向型妈妈。

二、成就导向型妈妈。

要求女儿做任何事必须成功,所以会为了成功不惜任何代价。她给予的评价多半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比如“孩子是个成绩很好的人”、“孩子是个表现很棒的人”就是外在因素决定的评价;而“孩子是个心地很善良的人”等等等就是是孩子的内在表扬。

三、心身疾病型妈妈。

动不动就会说自己身体哪儿哪儿不舒服,经常要孩子带去医院检查。其实检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其实这个可能是由于她自己在小的时候就很缺爱,所以在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之后,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家里人围着她转,来获得爱。

四、成瘾型妈妈。

五、不怀好意型妈妈。

经常“泼冷水”的妈妈,爱挑事。

六、情感饥渴型妈妈。

女儿会呈现出的特点是:

1、过度在意形象。

总觉得自己长得不好,不够完美。

2、自我加压。

永远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当下的是不满意的,幸福永远在下一刻。

3、寻找外在的补偿。

找老公一定是找特别宠她的,获得想要的爱。

那如何解决这样的“母爱的羁绊”呢?

一、感受比外表更重要。

和孩子相处时,一定要感受对方的感受,重视她舒不舒服,重视她的男朋友爱不爱她,而不是外在的东西。

二、试着独立出来。

从空间上,可以搬出来。从情感上,交流上,可以不按照她的方式,也可以和她表明你的底线。

三、在改变的期间和谐相处。

不指责她,而是要感谢她。因为所有的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只不过她以她的方式来爱你。

四、建立自己的爱的体系。

很多时候,这种传承是一代接着一代,有时我们最不想成为的那个人,很有可能你最后就成了他那样的人。如果想让自己的下一代让自己的女儿不走相同的路,那就建立自己的爱的体系。重品格,培养孩子有爱人的能力。这样才会结束这样的“遗传”。

感悟:

我也是妈妈,也是女儿。很庆幸自己没有这样的“自恋型”妈妈。但是我相信这本书并不是专门给自恋型妈妈看的。更多的我们,是要在这本书中找到我当下或许也有相同的一些些问题,进行改善,更注重内在,注重爱人的能力。女儿是一个单纯的个体,给她赞美、嘉许,幸福就在当下,而不是下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