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抗日老人接受记者采访语录 正文

抗日老人接受记者采访语录

时间:2024-12-24 11:37:22

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岁老人秦华礼讲述红色故事

 据悉,今年《开学第一课》被列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之一,主题是“先辈的旗帜”。节目分为“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四节课,注重长征精神与时代的结合,启迪人生价值,让孩子们在向英雄的致敬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节目中,“红色听风者”秦老讲述了在红军通信学校学习的故事和南邮创业故事,讲述了刻骨铭心的长征人生,作为老红军代表升国旗,并在少先队员敬献的红五星上签名,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央视董卿、撒贝宁、何炅主持该节目。

秦老说,他与通信结缘八十一年,感谢党的培养,党的信任。他希望青少年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努力学习。

个人生活

建国后,为了支持国家建设的需要,转业到地方,分别在四川、云南和北京等地的邮电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任南京邮电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到一九八三年离休。

离休20多年来,秦老始终继续发挥着一个职业革命家的余热,他有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和老党员的对党忠诚,经常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给大学新生、中小学生作演讲,讲革命传统、讲革命历史、讲为人处事,以亲身经历给下一代进行思想教育。多年来,他在各种场合演讲无数场,仅从近三年看,他在校本部、仙林校区、吴江校区、社区所作关于“弘扬长征精神”的演讲就达数十场之多。只要秦老应允的演讲,他总是风雨无阻。有一次应邀前往社区某小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尽管大雨瓢泼,裤淋潮了、鞋泡湿了,可他仍然按时赶到,迎候的老师和小学生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一次,他应邀到南京理工大学给全体毕业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尽管天降大雨,他还是坚持前往、准时到达,同学们很受感动。他还自立规矩,每次演讲不要酬金,不接受吃请,只收聘书、红领巾、鲜花。其实,在年轻人眼中,秦老的一言一行都为他们作出了表率。

教育,并不仅仅体现在演讲中。除了广泛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秦老还带头献爱心,扶危助困。从95年起,他资助家乡四川省通江县农村两个贫困学生,直到小学毕业。96年10月,他又捐给四川省通江县涪阳区陈河乡中心小学人民币一万元,和四箱书籍约120余册。从95年起先后为家乡中小学、失学儿童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万多元。他心里记挂的,依然是老家学校的那群孩子们。“孩子是家乡的明天,教育是发展的根本”,秦华礼同志如是说。

南邮大昨为首任院长秦华礼庆百岁寿辰

南京邮电大学为首任老院长、老红军,百岁老人秦华礼举办百岁寿辰庆祝会。令来宾感叹的是,虽然一百岁高龄,秦老脸上却没有太多皱纹,而且腰背挺直、精神矍铄、步履坚定,满头银发纹丝不乱。熟悉他的人都说,秦老热爱生活,90多岁还带领南邮的老年门球队满中国“飞”,参加比赛。每天读《扬子晚报》也是他多年的习惯之一。

54年前他任南邮院长

1913年,秦华礼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大巴山下一个穷苦的家庭。在他1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迫于生活的压力,母亲强忍着泪水将秦华礼的三个姐姐都卖给人家做童养媳,以此换取温饱。1932年12月,红军来到通江县。红军到达的第三天,秦华礼就自告奋勇参加了村里的游击队,手持梭镖、肩背大刀、威风凛凛。193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位“老通信”。

解放后,秦华礼转到地方工作。1958年10月,秦华礼离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任南京邮电学院首任书记、院长。秦老的院长任命书,还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呢!成立之初的'南京邮电学院,缺房子、缺设备、缺老师、缺干部。面临这一现状,老书记很痛心,“学校总要上课啊”,这一信念支撑他从困难中突围。缺房子,老书记和学校师生亲自下工地,打根基,建房子。“就这样,我在这个校园里一待就是54年。”秦老望着窗外的校园,满目柔情。

90多岁还满中国跑

百岁高龄的秦老不仅身板硬朗,而且眼不花耳不聋,说起话来思路清晰。“每天觉得时间不够用!”秦老笑呵呵地说,每天吃完饭他会坚持读报,《扬子晚报》、《新华日报》之类的要看上一堆,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找几个老棋友杀两盘象棋,也是一大快事,一点也不觉得脑子累。前两年,他还专门花5000多元买了台电脑,研究在电脑上下象棋,秦老还有一大爱好,就是打门球。曾经担任过南京市门球协会副主席的他,经常出现在学校的门球场,练上半小时门球,路过的人都不敢相信他已有一百岁了。

更让记者惊讶的是,早几年,秦老习惯每天早上用冷水洗头、冲澡,这两年岁数大了,慢慢改成晚上睡觉前用自来水冲头洗脸。即使这样的数九寒天,也是先用温水洗一遍,最后还是用凉水冲一下。说起这个习惯,还要追溯到秦老抗战那会儿:“那个时候因为缺乏休息,老是头疼心发慌,有次我用毛巾泡过井水后敷一下头,发现好多了,后来就一直用冷水洗头洗澡。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五六十年。”最让人佩服的是,前两年,闲不住的老爷子还全国各地的到处转悠。九十多岁了,跑过石家庄、西安、广州、深圳、香港等各个地方。前年,还到汶川看了地震遗址,为遇难者亲手献了花。

不忌口但从不会多吃

秦华礼老家是四川通江,参加红军时期,秦老是军部的电台台长。因为工作关系,常常通宵不能睡觉。“那会在北方,夜里零下40℃,不喝高度白酒熬不过去,经常熬夜,需要抽烟解乏。”

35岁前,秦老曾经烟不离手酒不离口,再加上条件艰苦,所以他患有严重的胃病、失眠,身体越来越差。35岁那年,他这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于是他开始戒烟、戒酒。“烟和白酒是一下子就戒了,从那以后再也没碰过。”秦老的早餐很“西化”,品种丰富,“早上喝一杯西红柿汁,两颗大枣,一小片土豆,一片胡萝卜,一杯牛奶,量都很少,但吃的品种很多。”

每到冬季秦老爱睡懒觉,早上八九点钟才起床,女儿出门时把土豆胡萝卜之类的蒸在锅里。午饭和晚饭都随意,“家里烧什么我就吃什么。”不过每晚那一小杯红酒一定少不得。“每晚喝一小杯红酒,大约1两左右。”这样的生活习惯他坚持了有半个世纪,他从不忌口,但从不会多吃,每顿饭最多八成饱。

“不驱逐倭寇,不夺取革命的胜利,我决不结婚”

——胡乃超

【英雄事迹】胡乃超,原名李树馨,又名李铁英。1912年生于吉林德惠,1944年牺牲。在抗战期间,胡乃超收到父亲的来信说:“近年我身体一年弱于一年,你母又抱病卧床,乞望能见儿一面,死而无憾矣!况你已年近而立,早该娶妻成家,吾已为你选择一女,才貌双全……”面对父母的恳求,胡乃超仍然选择继续留在战场,回信中讲:“现在国已不国,家将何存?不驱逐倭寇,不夺取革命的胜利,我决不结婚……”

【官兵感言】济南军区某旅侦察连副连长吴志辉:英雄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英雄的肩上多了一份民族的担当。

“吃掉菜团子就是胜利,大家要坚决彻底地消灭掉”

——王先臣

【英雄事迹】王先臣,1915年生于江西吉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牺牲。1942年,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部队供给十分困难。一次,部队只有一些变馊的菜团子。担任冀中军区六军分区司令员的王先臣见有的战士面有难色,便先拿起一个变馊的菜团,大口吃起来,还风趣地说:“吃掉菜团子就是胜利,大家要坚决彻底地消灭掉!”

【官兵感言】海军陆战队某旅两栖侦察女兵队队长文敏:王先臣作为指挥员,率先吃掉馊的菜团子,体现了我军官兵同甘共苦的好作风。跟着这样的指挥员,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英雄事迹】吉鸿昌,原名吉恒立,1895年生于河南扶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代抗日名将。1933年5月,吉鸿昌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2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连克康保、宝昌等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境。1934年,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殉难的那一天,吉鸿昌以树枝作笔,大地为纸,疾书:“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写完就义诗后,他厉声对刽子手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官兵感言】兰州军区某旅八连连长魏巍:将军绝笔读之大义凛然,充满了浩然正气,不禁感慨,倘若当初国人个个有此英雄情怀,魑魅魍魉怎敢来犯!

“国破家安在?堂堂男子汉,岂能甘做异族奴隶”

——陈翰章

【英雄事迹】陈翰章,1913年生于吉林敦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著名将领,1940年牺牲。他战斗的足迹跨越吉、黑两省的广大山区,为中华民族立下了赫赫战功。民歌记载:镜泊湖水清亮亮,一棵青松立湖旁,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汉,看见青松忘不了将军陈翰章。

【官兵感言】北京军区某基地四级军士长郭峰:永远记住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勿忘国耻。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

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

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内容梗概

《老人与海》 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写作背景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与海主题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子”形象。他们多是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战士等下层人物,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身处逆境而不气馁的坚强性格。正如肖恩#奥弗莱因所说:海明威小说的主题是“人的本质,人的努力和奋斗,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挣扎,人的倔犟和价值,人的聪明和命运,人的胆略和气魄,人的尊严和灵魂,”即使失败了,也要坦坦荡荡,不失重压下人的“优雅风度”。

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自然或是社会中,人应该正视现实,接受一切并超越它,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纵然面对死亡,也要漠然处之,宁折勿弯,这是桑提亚哥所执著的人生要义,也是《老人与海》的哲理闪光。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的理论与思想基础是行动哲学。它主要以主体的行动为表达方式,用主体的行为和动作展示其丰富的内涵。

他所揭示的是肉体和精神的永恒生命力来自于不断运动的驱动力,强调的是在深沉的行动中锻造有价值的灵魂,他们用行动来显示自己的勇敢、冷静、果断、顽强和不畏任何强大力量的主体意识。他们所遵循的真理是“命运总是与人作对,人不管如何努力拼搏,终不免失败。尽管如此,人还是要苦苦奋斗,并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他在肉体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永远是个强者。”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在海上经过三天精疲力竭的搏斗,最终拖到海岸上的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事实上,老人是一无所获的胜利者。而且今后人们也无法相信这位身衰力竭的老人,能够战胜奔腾不息的大海。在海明威看来,人生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就像老人那张“用好多面粉袋子补过的旧帆,看上去就像一面永远失败的旗帜”。但老人却始终没有停下行动的脚步,是一种面对巨大悲哀的追求,是一种面对死亡和失败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同样是顽强的、执著的。

由此我们在桑提亚哥身上看到了诗人的尊严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效应: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生命的有限和人的追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在人生的道路上,谁不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此时是缴械投降呢?还是顽强拼搏呢?桑提亚哥给我们的启示是:积极的进取和行动,是必然失败面前的不屈不挠的行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行动本身。所以,海明威为他所钟爱的硬汉们找到了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的悲壮与崇高。

在桑提亚哥身上表现的是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悲而壮的生命悲剧意识,这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回响。尽管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的,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海明威用象征性的寓言向我们昭示了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的自我求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