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观人八法精典语录 正文

观人八法精典语录

时间:2024-11-19 08:57:15

2、眼要清,脚要清,动身进步似猫形。

3、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

4、一寸长一寸强,硬劈硬进人难防。

5、落步如钢钉,进步快如风。

6、出手如飞回如箭,火烧指头还嫌慢。

7、刀如猛虎,剑如飞凰,枪似游龙。

8、打拳不活腰,到老艺不高。

9、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

10、手到眼不到,尽是瞎胡闹。

11、打得宽不如交得宽。

12、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

13、眉动心必动,乍膀全力发。

14、枣子练的精,打人占上风。

15、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16、平时练武技,危急能防身。

17、练拳先练桩,大顶增力量。

18、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

19、疾上更加疾,打上还嫌迟。

20、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21、冬练劲,夏练筋。

22、武人相敬相倾。

23、宁叫筋长一寸,莫叫肉厚一分。

24、低头探腰,学艺不高。

25、十个把九个吹,剩下一个还胡勒。

26、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为武术最高境界。

27、冬练劲,夏练筋。

28、艺不轻传,不妄泄。

29、一力降十会,一巧破百拙。

30、习武者当立志,人无志事不成。

31、教师见教师,手快打手迟。

32、小心天下去得,莽撞寸步难行。

33、连环步,往前攻,巧打飞踢占上风。

34、行遍天下路,把势是一家。

35、同是江湖客,不识也相亲。

36、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

37、文以凭心,武以观德。

38、举手不留情,留情不落名。

39、手到脚亦到,方为得玄妙。

40、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

41、老天不负苦心人,年深月久妙自出。

42、经不起风吹雨打,算不得英雄好汉。

43、教师身,贵如金,沾住四两还半斤。

44、前打天庭盖,后打紫金冠。

45、拳禅如下,力爱不二,主守从攻,戒除杀念。

46、练武先修德,德高艺更高。

47、缺一寸劲一根,过一尺跑不了。

48、手齐脚不齐,必是偷来艺。

49、短见长不用忙,长见短不容缓。

50、三拳不如一肘,三肘不如一指头。

51、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52、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53、教师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54、火大没湿柴,功到事不难。

55、手足原无异态,拳术可必分门,少林武当终归于拳,内家外家总是一家。

56、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

57、两膀活如扇,法由手中出。

58、圈内招连招,圈外环转步。

59、枪不扎石拱,镖不喊铜城。

60、八极,八极,脚不离地。

61、出手指中线,打轮不折点。

62、手法便利,脚法轻固。

63、拳要好,三正里面找。

64、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

65、步为架,手为势。

66、治劲有三策,一导二分三乱堵。

67、宁练筋长三分,不练肉厚一寸。

68、不明经络,举手便错。

69、松者自逸,紧者自掣。

70、长拳即短打,短打即长拳。

71、五心须相印,子午宜相对。

72、意到气到力到。

73、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74、松在出气之中,紧在吸气之上。

75、大怕瓣腰,小怕揪梢,大胖子就怕三转摇。

76、功夫者,工夫也。

77、行走坐卧,不离这个。

78、入门先找形,练功不忘形。

79、六合不相连,必是学艺浅。

80、手后一尺,天下无敌。

81、只有抓得住,才能拿得住。

82、拳打力不开,力打劲不开。

8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84、七分蹲子,三分过。

85、早不朝东,晚不朝西。

86、单擒随手转,双擒捏带擎,单拿手腕肘,双拿肩腾走。

87、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出功。

8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

89、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90、外讲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念足。

91、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92、拳以德立,无德无拳。

93、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94、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95、文讲八法,武讲八势。

96、一寸小一寸巧,闪战腾挪人难找。

97、内五行要动,外五形要随。

98、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99、低头猫腰,传授不高。

100、酸加痛减麻停。

101、朝练寅,夕练西。

102、先动根,后动梢。

103、斜撤得横,直退易溃。

104、三节不明,浑身是空。

105、练拳不练把,等于胡乱打。

106、气沉丹田德润身。

107、三年套路不敌一年跤。

108、招没绝,功夫有绝。

109、八极加劈挂,神鬼都不怕。

110、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圆桩。

传承对治的是修行的疑问,圆满的传承可以完全遣除修行中的一切疑问、消除一切障碍。这就是修行者要得到传承的原因。

1、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告诫弟子,导师所传教法是否深刻,完全取决于能否为弟子解开疑问,直指弟子的缺点。若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教法真正起到了作用。但若做不到,听法者如同听他人的故事一般,觉得所讲一切与自己无关,那么再精彩的教授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2、在我们懂得一些佛法道理之后,即应开始在生活中实践。但在做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习气烦恼沉重而产生很多懈怠的现象,此时应思维暇满难得之义,让自己更加精进。

3、作为大乘教法的弟子,我们平常所修行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令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也是我们修行的宗旨和真正意义。以慈悲心救度一切众生证悟佛果的愿望和清净心,是愿菩提心。这种清净心在我们从事每一件善事的时候都必须具备。

4、禅修时,内心若起现粗大的昏沉掉举,发现之时应采用剖析调伏妄念进行对治,如观想上师瑜伽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观共同外前行、四无量心等。

5、我们的业及烦恼有多沉重,反观自己的习气即知。什么是习气?例如你常常希望今天的禅修不要起现昏沉掉举等违品,但昏沉掉举却时时束缚自心,这股强大的力量就叫习气。众生的本性,就是内心时时被与正法相违的恶业习气所侵犯、控制。

6、修行知母念恩非常重要。只有当我们了知天下所有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恩德与今生父母无有差别,才能生起普遍的慈悲心。在救度众生时,也不会再有亲疏之别。如是依靠知母、念恩、报恩、生起慈悲心次第观修,慈悲缘众生就会变成无量慈悲心。

7、我们往昔对禅定的理解,就是散乱为过失,清净为功德,因此一座结束后就开始辨别,修法中占主导的是散乱还是清净?但现前我们已经知道,只要能对治烦恼,妄念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

8、虽然我们已获得暇满人身,但由于宿世习气烦恼沉重以及多方面条件不成熟之故,身心仍会被很多世间琐事束缚而无法抽出很多时间修法。如何才能将有限时间中所修的法变成无量之功德呢?就要依靠清净之发心。

9、一切现象看似客观存在,但其现相犹如梦幻一般,显现而无实有,所以,修行空性并非在平凡现象的世界之外,当我们不再对现象执著时,已经在体验空性了。

10、从某种角度来说,修行并不是一件难事,就是把自己的心管好,时时令它趋入善法之中。但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也是我们讲法中配合讲解多种方便道的原因。

11、在衣食住行等条件基本具足的前提之下,我们应该懂得满足。若不知足,即便拥有的物质条件多么丰盛,你的内心恐怕也不会快乐。所谓福报,其实是指内心的满足,而非外在的拥有。

12、在修正行期间,我们要时时护持自己的内心不趋向于贪嗔痴烦恼之中。若不能提起正念,即便口中念诵、身体打坐,心里可能也在想着其他琐事,这可不是修行。细致观待,凡夫的一切妄念都没有离开过贪嗔痴,这种掺杂于烦恼的修行,都是恶业,而非解脱之因。

13、如果修法时昏沉掉举稍微少一点,就沾沾自喜;昏沉掉举一旦炽盛,就又开始心生烦恼。这充分说明你可能还没有掌握善巧方便,这样的修行恐怕很难有成功的时刻。

14、相信很多修行者,由于宿世善因以及今生值遇众多善知识之故,已经在很多导师座下系统听闻过一些教法,对佛教的很多道理也已经有所了解。但仅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口中说的再好也只是一种形象而已,只有将所听闻的教法用于实践,才是真正的修法。

15、我们现前还是具缚凡夫,所以无意识中起现一些昏沉和掉举,是很正常的事。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当这种显现出现的第一时间就提起正念,把心收回来,而不随着烦恼漂泊,这就叫做调伏。

16、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就是清净正行。也就是说,无论是听法还是修法,内心都不能与贪嗔痴烦恼交杂在一起。当你在修行过程中,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染污时,一切修法都变成非法,变成恶行。

17、真正的佛教并不在于口中念诵的内容以及外在的形式仪轨。

18、时我们会非常单纯地认为,只要手上有一本经书,并且遵照这些文字去行持,就是在实践佛教,不用再学习其他教理。但要记住,所谓正法与非法只有一线之隔,而这一线正是依止具德导师的意义所在,因为只有具德导师才能讲解什么是真正的善法与真正的佛教。仅凭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要获得解脱是不现实的。

19、修行人要时时观待自心,因为心才是万法之根源,身语之统帅,行道之根本。我们今生信仰佛教,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更加幸福,而想要圆满这三种幸福,必须要在调心上精勤努力。

20、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时时都在救度众生,没有刹那间断,但众生能得到多少加持,则取决于个人的信心等多方面条件。所以真正的加持,是烦恼减少,信心和慈悲心增长。

21、有些人总觉得修法太累,要多多休息,保养身体。当然,这也是珍惜人身,但我想这样的珍惜恐怕是搞错方向了。我们所谓的珍惜人身,是要精进修法,利用宝贵的人身成办解脱,利益众生。若时时给自己的修行打折扣,这可真不是一件好事。

22、修行者首先要知道为什么修行和如何修行的理趣,然后在修行中如理造行。若能做到这一点,我相信贪嗔痴烦恼就会逐渐减少,家庭越来越和谐,事业越来越成功,生活越来越快乐。我真诚地希望并祝福每个修行者都能在新的一年中认真修法,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快乐。

23、如果每次讲法我只是从字面上做一些解释,我想对弟子而言可能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很多人进入佛门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也学过很多理论,所以弟子最缺乏的不是对理论的理解,而是如何将这些道理运用到修行之中,但这却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实践这些道理,修行即是理论,理论即为修行,我们就是最圆满的修行者。

24、很多修行者都认为禅定是迅速成办解脱的捷径道。的确如此,但前提是要懂得何谓禅定。若将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之中安住,视为唯一禅定之见解,则为大谬。如是修持禅定者,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时机,因为这种无分别状态已经远离了菩提心、信心等一切出世间功德。

25、不具备智慧的善法很可能变成恶事。六度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虽然位列最后,实际当中却总摄六度,是六度的前行。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目。”因此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必须具有智慧。

26、同样是对佛法生起信心,对上乘教法生起信心者,相较于只对下乘教法生起信心者,烦恼更少,根机更高,所以从种姓力量而言,根机更为殊胜。因此能对密法生起信心者,本身就是上等根机,是业力清净者。

27、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关键在于懂得时时刻刻将各种对境转为道用,而不是庸俗地随波逐流,在滚滚红尘中迷失自心。

28、只有当自己的内心逐渐变成教法时,才真正实现了闻法的.意义。

29、正是由于宿世福报,今生我们才能获得暇满人身,值遇众多高僧大德,并且在他们面前听闻各种教法。这是非常幸运的事,此时我们更应把所理解的道理运用到实修当中。不仅座上要落实,在座下的生活中也要懂得时时运用,如是行持自然会令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少。

30、当我们做某件善事时,突然观察到自己内心为世间八法所缚,该怎么办呢?我想还是先暂停做这件善事,等到自己能提起正念,树立正确发心时再去行持善法可能更好一些。若自己的发心不正,所行持的任何善法对解脱而言,均没有任何利益。

31、我们修学佛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成办解脱,但想要成办解脱,首先必须要生起出离心。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初次讲法,即宣苦谛,就是为了让修行者对轮回过患有深入的了解,从而真正生起出离轮回而追求解脱之心。若不具真实出离心,无论修学什么法门,行持何种善法,想要成办解脱都难以如愿。

32、在幽静地处打坐禅修,口诵经咒,身做礼拜,甚至朝拜神山等,仅仅具备这些外在行为,并不算真正的修法。当我们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并将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与自心完全融合时,才是最高的修法。

33、仅仅口中念诵一些特定的词语,身体做出某种姿势,并不能称为修学佛法。即便一个修行者有这样的显现,也是对治烦恼的一种辅助。要记住,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身语的勤做,而在于内心的调伏。作为修行者,时时都要观待这一点。

34、所谓的魔,并不会以手持长矛大刀、青面獠牙的恶人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他就是魔。我们所说的魔障,是与正法相违的一切思想和行为,而所谓的驱魔,是在起现这样的思想行为时,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进行调伏。

35、很多修行者仅凭自己的感觉给自己的修行打分,若在一年的修行中没有很好的感觉,就认为自己的见解没有增长。站在出世间立场,执著是漂泊轮回之根源,因执著而产生的感觉当然不能立为功德,它与解脱并没有关系。因此不能把感觉当做我们衡量修行好坏的标准。

36、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调伏内心,因此不要总是谈论自己做了多少件善事,而应时时反观自心,谈谈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

37、有些人说,自从进入佛门以后,虽然自己没有修过很多法,但是性格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这充分说明你调心的功德正在呈现。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对治内心的烦恼,当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时,性格自然会越来越调柔。

38、当下不能呈现西方极乐世界的最大原因,在于我们的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遮止。因此从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应起到对治烦恼的作用,若不能调伏内心,西方极乐世界对我们而言,仍旧非常遥远。

39、我们今生获得的暇满人身,是宿世修善而得的果报,应倍加珍惜并精进修法。

40、菩提心是一切法之精华,我们的修学一旦失去了菩提心,即便对其他法门有多么了解,从事的善行有多么广大,想要成办解脱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呈现菩提心。

41、若前行力量不够,则达不到符合传承标准的寂止;没有寂止的功夫,胜观也无法呈现,解脱更遥遥无期。前行的道理并不难了解,难的是真正融入内心,故必须摒弃轻视之心,座上、座下精勤修习。

42、言语是世界上最美丽也是最恶毒的东西,他的力量有时可能强大到可怕,有时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命运。用好你的耳朵,管好你的嘴巴,用你正确的思想去约束它们,记住:不要让舌头绊倒。今天是藏族新年,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并愿您永具菩提心!

43、传承对治的是修行的疑问,圆满的传承可以完全遣除修行中的一切疑问、消除一切障碍。这就是修行者要得到传承的原因。

44、修行最痛苦的是在付出大量时间、心力、财力等之后,却沮丧地发现自己所依非具德上师,所学非清净传承之法。短暂的暇满人身哪有太多的时间供我们挥霍?从头再来实需勇气。故一开始就应懂得取舍之理,谨慎观察抉择乃为至要。

45、三门之中,心是最重要的。因此无上窍诀大圆满并不着重口与身的勤作,而是讲解调伏自心。一旦调伏了心,身口等一切也都在调伏之中。我们平常所谓的闻思就是为了理解心的规律,而修行就是修心,调伏自心。一旦懂得这个道理,闻思修三种智慧都已具备。

46、当内心达到满足,贪嗔痴烦恼消尽、功德增长的时候,他就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他今生快乐、临终的时候自在、未来的时候会获得解脱,永远都在幸福之中。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者、胜利者。

47、虽然我们现前对出离心已经有所了解,但是仅凭文字上的了解就想完全改变自己的心态,还是有点困难。作为凡夫,难免在人生的路途之上对轮回生起羡慕心,这也是很正常的。但对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当生起这种羡慕的时候,第一时间必须提起正念,断除羡慕之心。

48、若内心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即便对于修行路上的很多道理不是很理解,念诵也可能只是几句咒语,但是功德却会变成无量。相反,若不具备菩提心,即便二十四小时都在修行之中,最终所得的功德还是有限制性的。

49、若没有认清自己的缺点,即便导师多么殊胜,我们也永远无法得到调伏。

50、对于禅定不理解的初行者常常将见解树立在止息妄念、在清明状态中安住之上。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当然很重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功德增长更为重要。因为相对的见解在世间禅定以及外道教禅定之中也具备,但由于不具备出世间功德的原因,最终无法获得解脱。

6.“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

曹雪芹为了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周汝昌为了一部《红楼梦》,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建立红学“四支”,使《红楼梦》之光华,

语录集

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 ——周汝昌的自叙

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的学术研究。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的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 ——周汝昌《天·地·人·我》

素描册

一身是才的周老

周先生的书法非常好,他写的是瘦金体,却不是模仿,有他自己的创造和独特的魅力。此外,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棒,还曾经注过两本古诗集。他对古典诗词的理解非常透彻,那些诗词的意境,今天的人可能已经有了隔膜,但是周先生却能够精确地解读和描述出来,可见功力深厚。

· ——刘梦溪著名古典文化学者、红学家、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素材运用】周汝昌论书法的书是《书法艺术答问》《永字八法》等,注的诗集是《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单单一本,就足以名世,足以传世,而周老先生却几乎在传统文化方面多管齐下,且都有不俗的建树。更鲜为人知的是,周汝昌大学的专业是外语,且极为地道精通。这样的通才,研究起《红楼梦》来,自然具有超越一般人的“大视野”。

适用话题 模仿与创新、通识教育、才能

7.黛玉岂容亵渎

周先生性格耿直,为人多情多义,专攻《红楼梦》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受聘任教我校外文系(因先生系北大英语专业出身),单身生活,闲时喜阅世景,一天他走到九眼桥头与文里巷,但见一个小饭馆挂着招牌“潇湘馆”,不禁非常生气,找店主交涉说明:“潇湘馆”是林妹妹的雅舍,你怎么可以亵渎圣贤呢?店主见他一介教书匠,也不作答理。岂知周先生回校召集学生到店前抗议,店主迫于压力只好改挂店招。——张放

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

【素材运用】周老先生这一捍卫黛玉清雅玉洁的壮举,和宝玉维护大观园里的女孩名誉如出一辙,都是情之所至,不得不为;或许乖于常理,实则可见其用情之深。周老在研究红楼之美,更是践行红楼之美。知行合一,堪为世范。

适用话题 耿直、维护、情深一往

8.风范·大师素描

[求学之路]

歧路难销凌云气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降生于距天津城25公里的咸水沽镇,成长于外寇入侵、军阀混战的年代,虽为家无藏书的村童,但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毕业时,其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一字未改,全票通过。

【素材运用】周汝昌之所以成为中西文化的全才,自然是因其为治学的良材美玉,颖慧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而其在艰难曲折中,曾不丝毫改易初衷,更为根本。

适用话题 求知欲、不放弃、扎实

9.红楼一入深似海

[红楼缘起]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就读的大三学生周汝昌写了一篇与胡适讨论红学的文章,发表在《天津民国日报》上。随后,周汝昌收到胡适的回信。信中,胡适主动向他请教,足见其对这位后生的赞赏。1948年夏初,正在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带着讨教《甲戌本石头记》的疑问,首次拜访胡适先生。让周汝昌意外冠华作文网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对此,周汝昌曾不止一次地感叹:胡先生能平等对他,甚至对他爱护有加,其人品和学问少有人比。从此,周汝昌开始了漫长的红学之路。1953年9月,他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

【素材运用】在大师的坦荡无私面前,我们不得不感叹如今的学人,早已不复学者的纯粹,难以荷担人类精神家园守望者的重任。

适用话题 师生情、无私、提携、求真、出蓝胜蓝

10.为芹辛苦见平生

[红楼情深]

周汝昌先生堪称“为芹辛苦见平生”的学人了。他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几乎失聪,后因用眼过度,仅仅依靠着右眼0.01的视力,治学数十年。老人不用电脑,写东西的时候,几乎需要把脸面贴到纸上去。先生写出来的汉字常常如核桃一般大小,有的时候字也会交叠到一起去。90多岁时,周先生每天仍然坚持“盲书”写作。这条艰苦的研红路,他一走就是60年。

【素材运用】60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才子,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家,其间所历苦辛,诚非外人所能身感。单单看他目盲耳聋,犹孜孜不倦,

适用话题 苦辛、战胜自己、坚持

11.誓将佘生诲世人

[红楼苦心]

2002年,周汝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现在我靠半只眼睛拼命干,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2008年,年逾90岁的他还被请上央视《百家讲坛》评点四大名著。他以独特的眼光理出《西游记》与《红楼梦》的相通之处,“两部书都在求真,都在写诚”。91岁时,他又石破天惊地宣告“脂砚斋和曹雪芹是夫妻,史湘云的原型就是脂砚斋”,迅速成为红学界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