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墨索里尼语录大全 正文

墨索里尼语录大全

时间:2024-11-16 21:47:14

《张学良传》读后感1

历史的沧桑如波涛汹涌般袭来,回忆过去的血泪史,在《张学良传》中感受痛苦困难的抗战时期。

张学良是个有争议的人,有人觉得他是忠臣;有人觉得他是中立;也有人觉得他是汉奸,我读完《张学良传》后,我赞同第一种说法,因为我认为张学良为祖国贡献地很多,有功于保家卫国。

中原大战是一次规模较大的内战,双方激斗,死伤惨重。我在心中感到十分焦虑:“你们千万不要再自相残杀了,士兵是用来保家卫国而不是用来消灭国人的!”我心中的劝告无功而返,联军被东北军重创,失败告终。我心中一怔隐痛,联军要是能同意与蒋介石停战,也不会损失惨重了!

中原大战及万宝山事件之后,日本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我国军队被打败,所持有的武器战斗机、机关枪、大炮等被日军获得,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全境。看到这消息,我悲痛不已:“残忍的日寇占领我国的领土定没有好事,又要毁坏家园的和平,还要欺压无辜的老百姓们,真是罪该万死。可怜那些百姓了。我觉得张学良按照蒋介石的意图撤退不合理,应该想好战术,坚守城池!

我坚决反对蒋介石进行的围剿红军,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放着日本鬼子不杀,偏要对自己人赶尽杀绝,简直天理难容!之后张学良逼蒋介石联合共同抗日,造成“西安事变”。最后,在张学良的不懈努力下,蒋介石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达成一致,共同抗日。看到这消息,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我佩服张学良的这种勇气,可是最后也被蒋介石软禁在台湾,我为张学良感到愤愤不平:“张学良明明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为什么被高等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0年!你们应该感谢他啊!”

对张学良的评价,我认为他做的“西安事变”是对的,蒋介石只关心谁会与他争夺政权,共产党也是中国人,张学良的`思想就开明得多,他认为争不争政权无所谓,因为共产党也是中国人,那时的当务之急是抗日,日本人决不能占领我们的国土。所以我对他的评价是:为国为民,利民不利私。这是一位好军人,甘愿为民受罚的好军人!

《张学良传》读后感2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将军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时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良传》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学良将军公正评价,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着作。这本书叙述了从张学良将军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住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书中展现出了张将军的曲折坎坷、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并从多方面角度表现出了他那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成长为一个杰出爱国将领的过程,他的一生,更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部历史画卷的缩影。在我看来,张将军面对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国破家亡的局势,主张爱国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力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要改弦更张,联合同抗日。

1928年,在张将军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学良将军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选择中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我认为张学良将军能成就一生,还在于其优秀的各种品质。从张学良早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地位,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来说,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还不止此,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也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看得出来,这对他以后的行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张学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为了追求一统的中国,爱国情怀一贯始终。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少帅身份成为东三省的领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独树旗帜称霸一方,但他深明大义,以统一祖国为己任,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拒绝日本顾问要他做满洲的皇帝,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游历欧洲期间,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响,相信领袖至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国,可以实现统一,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单单的领袖至上,仅仅依靠蒋介石是不能救中国的,必须联合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顾全大局。晚年的张学良,他反对台湾脱离祖国,期盼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记者问时,借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表达思乡之情。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辈子因为一个西安事变再也无法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遗憾,看完张少帅,突然联想起三国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觉得这两位在气质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壮志未酬。”但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为国贡献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的。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也是中们,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祖国的繁华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读完整部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铮铮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兴亡的顽强拼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张将军已经离开了我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随时响应国家号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的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也很遥远,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为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读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为个人一个时时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来。

张学良传读后感1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将军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时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良传》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学良将军公正评价,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着作。这本书叙述了从张学良将军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住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书中展现出了张将军的曲折坎坷、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并从多方面角度表现出了他那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成长为一个杰出爱国将领的过程,他的一生,更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部历史画卷的缩影。在我看来,张将军面对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国破家亡的局势,主张爱国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力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要改弦更张,联合同抗日。

1928年,在张将军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将军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政府,改旗易帜,背负国耻家仇的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学良将军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选择中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南京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我认为张学良将军能成就一生,还在于其优秀的'各种品质。从张学良早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地位,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来说,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还不止此,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也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看得出来,这对他以后的行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张学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为了追求一统的中国,爱国情怀一贯始终。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少帅身份成为东三省的领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独树旗帜称霸一方,但他深明大义,以统一祖国为己任,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拒绝日本顾问要他做满洲的皇帝,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游历欧洲期间,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响,相信领袖至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国,可以实现统一,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单单的领袖至上,仅仅依靠蒋介石是不能救中国的,必须联合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顾全大局。晚年的张学良,他反对台湾脱离祖国,期盼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记者问时,借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表达思乡之情。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辈子因为一个西安事变再也无法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遗憾,看完张少帅,突然联想起三国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觉得这两位在气质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壮志未酬。”但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为国贡献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的。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 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也是中们,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祖国的繁华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读完整部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铮铮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兴亡的顽强拼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张将军已经离开了我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随时响应国家号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的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也很遥远,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为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读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为个人一个时时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来。

张学良传读后感2

他在1901年6月降生于东北的一驾飞奔着的大马车上。19岁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开始了戎马生涯。此间,奉父命参加军阀混战和对抗北伐军的战争。1928年6月,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遇难。28岁的张学良执掌东北军,创办东北大学。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从封建军阀变成国民军。1930年4月,爆发了蒋、阎、冯各派军阀的中原大战。9月18日,张学良全力支持蒋介石,进行武装调停。事后,30岁的张学良在沈阳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蒋、张关系情如兄弟,在此后的八年间,张学良“一切唯蒋之命是听”,但蒋却有意削弱东北军的实力,不把张的军队作为嫡系部队。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想保存自己东北军的实力,希望蒋能出兵一起全力抗日,从而东北军做出了不抵抗的行为。但蒋坚决将“安内攘外”确立为南京政府的一项基本方略,最后东北沦陷。张学良也背上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后来由于外部的压力而被迫下野,出国考察\。回国后又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后来蒋让张学良兼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让东北军全力剿共。张学良不愿国共内战,消极对待蒋的命令,暗地寻求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机会。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亲临西安,严令张学良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到了蒋介石的训斥。经过多次面谏后,终没得到蒋的同意,最终张学良发动了兵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划时代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军政要员,发表了八项抗日救国主张的通电。蒋介石被迫下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六项诺言。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后来,周恩来总理称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直到周恩来死时还不忘身在台湾被软禁的张学良,对手下说“不要忘记老朋友”。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宁,到后蒋翻脸不认账,将张送上了军事法庭,被判了监禁十年。后来监禁满十年后又被蒋以“家法”一直监禁,直到蒋在1975年4月5日,由于心脏病突发,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终年八十九。蒋直到临终前,在同“后主”蒋经国谈到张学良时,他还郑重交代:“不可放虎!”,可见他对张有多么的痛恨。

蒋介石在西安成了阶下囚,张扣蒋十四天,后是蒋扣张五十四年。张学良三十七岁被蒋软禁,从大陆到台湾,一直被蒋不停地换地方关押。再1990年6月1日张学良90大寿为标志,他恢复了全面自由,结束了54年的铁窗生涯,1995年定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l0月15日,张学良先生与世长辞,走完他长达101年的漂泊人生。

●在书中:能看到绝顶的风光、海底的世界、大西洋冰凉的海水、热带雨林的狂躁、还有阿拉斯加淘金者的命运、 能与秦始皇对话、聆听古代圣贤的教诲、还能重温很多自己经历过、尝试过、但是写不出来的东西。

●(令黔首自实其田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但是呢这个政策出台之后呢,不排除里面有潜在的暗流涌动,就是一些反秦的情绪的人,做出了一些跟这个政策初衷相违背的一些举措)土地制度改革的失败,让嬴政备受打击,他知道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根结,但为什么却没有解决问题,嬴政找不到答案。这时已经四十四岁的嬴政开始渐渐衰老,但是国家潜伏的危机,始终没有解决,如何挽回渐行渐远的民心,成为嬴政最大的心结。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秦始皇二十六年?喏,这还是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铜权衡 ————玄色《哑舍Ⅱ》

●无题

吾笑当年秦始皇,坑儒数个骂名扬。

孰料百年千年后,大巫重来小巫枉。

●敖是龙王的姓。这并非什么秘密,在许多的中国传说中,都共同记载有这件事,西游记也这么写的。敖家的第一代,不是人类,是龙。据说,就是传说中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四大龙王。龙帝有四子,分封他们到四海为龙王。长子封为东海青龙王,名为广;次子封为南海红龙王,名为绍;三子封为西海白龙王,名为闺;幼子封为北海黑龙王,名为炎。四龙王虽为龙身,却能变成人形,取得中原和昆仑之间的封土,并世代享有祭祠宗庙。龙种的尊贵后裔,能呼风唤雨,于半日之间腾云赴万里。推想此事,或许应该看看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王封神之地。南齐邵继善的著作补天石奇说余话里,有这段记载文章。也有伪书之说的这本古书,若依照传承,则是转写自秦始皇焚书而失传的古代竹简内容,而集大成者。但是,如果真非伪书,究竟 ————《创龙传》

●在我死之前,我要去把秦始皇挖出来,自己躺进去,

等到后人发现了我后,把我当秦始皇供起来,

将来还会有人指着我对他的孩子说:“看!,这就是秦始皇。”

●此时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秦法的天下推行与帝国的改革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唯一保障,可是嬴政企盼的民心,又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果呢?规模浩大的工程和战争,让社会超负荷地运转,曾有学者做过一个推算,秦帝国时期从东南沿海,运粮食到西北的河套地区,这个成本比战国时期的输送成本高出了200倍。在湖南里耶出土的竹简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服徭役的刑徒,此时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许多百姓开始加入徭役的大军,仅仅一年的时间,这些百姓就死亡了七分之一,繁重的徭役,让整个东方的百姓,彻底反感秦帝国的统治方式,在他们心中统一远远不如传统的分封制。秦帝国统治的原六国地区,这些并不稳固的社会底层,由此走到了火山爆发口。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项羽看见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见了秦始皇,说:“大丈夫生当如是。”项羽在江畔流了血,刘备在长安着了龙袍,那谁是英雄,刘邦?可他不择手段、厚颜无耻;项羽?可他草莽情怀、妇人之仁。刘邦带着弟兄们封侯拜相,项羽只能和他的弟兄们听乌江冰冷的江水声;人们赞扬项羽的英雄伟岸,唾弃刘邦的小人计量。可究竟谁才算英雄?

●西洋开化,比我国迟二千多年,其进化才至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故其弱肉强食与我国春秋战国极相似,而达尔文之互竞说,遂应运而生。要防小孩抢夺食物,不得不用专制手段,故墨索里尼之治意大利,希特勒之治德意志,与商鞅之治秦绝似,而皆收同一之效果,因其为同一时期之产物故也。秦始皇统一六国了,仍复厉行专制,二世而亡,这是世界更进化了,等于身体长大了,再穿小孩衣服,不得不破裂;文景之世,政尚宽大,号称郅治,这是儿子长大了,父母不加干涉,他能独立成为好人。后来历代常有变乱,这是儿子长大成人,父母过于放纵,遂日流于非的原故。然因其日流于非,而遂欲以待婴孩之法,待长大成人之儿子,则又不可。 ————李宗吾《厚黑学全本》

●在嬴政的诏令下,昔日的东方六国的书籍,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浩劫,无数珍藏的典籍被付之一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事件,但是这个不计后果的举动,得罪了整个天下的读书人(焚书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极大地破坏和摧残,百家争鸣时候的那些那么珍贵的典籍,我们都见不到了,这确实是对中国文化,是一次非常大的破坏。秦的这个做法,他的最初的动机就是,不许别人提不同的意见,他是把这个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这个风气,他实现了一个终结)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公元前213年,李斯向嬴政上呈一道奏折,他建议整个帝国应当统一言论与思想,一切违背帝国统治理念的书籍,都应彻底摒弃焚毁。面对李斯的提议,嬴政没有丝毫的犹豫,因为这位划时代的改革者,在一次次打击面前,开始质疑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妥协,此时的嬴政决定重新竖起法家治国的大旗。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