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齐人伐燕胜之经典语录 正文

齐人伐燕胜之经典语录

时间:2024-09-26 05:19:03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词语注释: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 ”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巨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x者。我只听说杀了独x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考试题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 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 举:攻克

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日不知其亡也 B.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吾其还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C. 武王伐纣,有诸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劳苦而功高如此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 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参考答案:

9.A(放,流放,放逐。)

10.B(介词,凭。A代词,他;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C兼词。“之乎”;兼词,“之于”。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11.D(①是对何谓故国的评论。③是齐宣王想假托顺应天意而吞并燕国的表现。④是表述商汤如何统一天下的)

12.D(“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错误。原文的“怨”,是后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国家,而先被征伐的的国家的百姓是高兴的,没有抱怨)

13.(1)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任”“逾”“戚”“慎”各1分)

(2)很多诸侯谋划讨伐我,(我)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呢?( “谋” “以”和句式 各1分)

(3)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以为”、“箪”与“壶”名词作动词、“师”各1分)

(句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3.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除了“箪食壶浆”外,还有 (1分)

24.简要

参考答案:

23.水深火热

评分标准:共1分。

24.(1)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2)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本”(或“仁政”)思想;(3)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

评分标准:共4分。(1)能从“反对”与“支持”两方面回答2分,只答出一方面1分;若回答“燕民悦,则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1分。(2 )写出“民本”或“仁政”1分。(3)写出“辩证”或“变通”等意思1分。

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吞并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吞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吞并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吞并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那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将谋救燕 谋:谋划

B.傒我后,后来其苏 苏:新生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哀悼

D.系累其子弟 系:囚禁

答案

C(慰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谋于燕众 如之何其可也?

A. 寡人之于国也 B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置群而后去之 奚为后我

C 鸟倦飞而知还 D 身死人乎,为天下笑者,何也?

答案:

C(承接连词,然后A、介词,相当于,与,同、跟;介,表对象,对于,B,副词,表疑问,怎么;副词,表大概,D、介词为了,为;介词,表被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答案:

A(B、燕王虐待百姓,大王(齐宣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大王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才食壶浆以迎王师,这是孟子回答齐宣王的话。C齐国虽疆土扩大,但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候要出兵攻打齐国。而不是不用担心诸候的`反映。D、天下人由于信任商汤,商汤军队每到一地一切秩序正常,杀暴君,慰问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

4.翻译下列句子。(9分)

(1)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译文:

(2)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译文:

答案:

(1)有很多诸候将要谋划攻打我,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给分点:何以,待)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给分点:状后置,食壶浆,以)

译文:

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齐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企盼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